书城医学孟维礼中医世家经验辑要
18182300000010

第10章 萎缩性胃炎益气化瘀攻毒

慢性萎缩性胃炎属中医胃脘痛、胃痞、九心痛、瘤痈等范畴。当慢性胃炎发展到萎缩性胃炎阶段时,已非脾胃单独为病,往往已发展成肝与胃、胃与胆、胃与胰、胃与心、胃与肠等相关脏腑功能的失调与紊乱。中医古籍文献中也有关于萎缩性胃炎“九心痛”之说。

现代医学认为,萎缩性胃炎是慢性胃炎发展的严重阶段,通过胃镜检查即可确诊。胃镜下可见局限性或广泛性胃黏膜固有腺体萎缩(腺体数量减少、功能减低),并伴有炎性反应或肠上皮化生,或不典型增生。

慢性萎缩性胃炎现代医学分为A、B两型。A型主要病变在胃体部,多呈弥漫性分布,胃窦部黏膜一般正常,血清壁细胞抗体阳性,血清胃泌素增高,胃酸双内因子分泌较少或缺乏,易发生恶性贫血,故又称为自身免疫性胃炎。B型主要病变多见于胃窦部,呈多病灶性分布,血清壁细胞抗体阴性,血清胃泌素大多数为正常,胃酸分泌正常或轻度减低,无恶性贫血,较容易并发胃癌,此型在我国较为多见。

在中医病因诊断上,孟氏中医世家认为:本病发病有内伤七情、外感六淫、地域气候变异、现代环境污染、易病职业、饮食失节、嗜烟酗酒、劳役起居及衰老体虚等九大病因,错综复杂,共同致病。中医认为:胃为多气多血之腑,脾胃中气健旺,水谷精微化生正常,则气血生化有源后天得以充养。如大病久病,脾胃虚弱,升降失调,生化无权,则气血俱虚,胃络失养,而致腺体萎缩。其次,慢性浅表性胃炎若病程日久,胃气失于通降,中气壅郁,血瘀气滞,气血运行不畅,胃络失养即易渐成萎缩。

现代医学在病因学研究方面发现,慢性萎缩性胃炎活动期HP(幽门螺旋杆菌)检出率高达92.5%,说明HP已成为引起胃黏膜萎缩易癌变的主要诱发因素。研究人员将活检标本置于透射电镜下观察并摄影,发现HP为微需氧螺旋形革兰氏阴性菌,一端有数根鞭毛,形成粘附性足突,通过粘附素牢固地附着在胃黏膜细胞表面,大量的HP聚集在细胞交界处,并逐渐通过被破坏的细胞间隙引起一系列病理改变;黏膜细胞及腺体普遍萎缩,细胞间隙增宽,排列不整,腺腔扩大,腺管萎缩,分泌颗粒减少;间质水肿伴有淋巴细胞、粒细胞等浸润,少数间质有出血。以上论述说明HP是萎缩性胃炎癌变的罪魁祸首。

在中医临床诊断方面,孟氏中医世家认为:病人全身诊断和舌诊是反映慢性萎缩性胃炎病情变化的两个方面。全身症状有:面垢消瘦或面晦肿胀,憔悴无神,精神不振,少气乏力,纳呆不化,便秘不通,舌紫绛,或无苔,或淡无华,脉虚细或涩或弦,即无“得谷者昌”之象;舌乃心之苗,脾开窍于口,在萎缩性胃炎中,临床舌诊体会有如西医胃镜同样之效果。舌象变化包括:舌体、舌质、舌苔、舌脉四类,临床上通过舌象变化来诊断萎缩胃炎经胃镜活检证实,舌诊符合率在90%以上。舌诊在临床上操作简捷,方便经济,除诊断定性、重症探查、活检等需做胃镜外,对大部分轻中度患者,基层无条件做胃镜,或有胃镜禁忌证的患者皆可广泛采用。

(1)舌体:镜面舌——舌无苔且平坦平直,舌体胖大,以胃素虚之萎缩性胃炎患者多见。腻厚锥状舌——舌体根粗尖小如锥,表面不平坦,多附着颗粒,以萎缩性胃炎中期及重期、脾气虚、胃阴耗损、胃体萎缩者多见;胖大纺锤舌——多表示脾为湿困,胃内停饮,多为萎缩性胃炎的发展期;瘦小锯凿舌——边锯凿,系带弯曲,多系胃阴亏耗,水不济火,胃腑积热成痈,重度萎缩性胃炎,疣状或残胃等病变多见。

(2)舌质:萎缩性胃炎舌质较舌苔更为重要,更能反映胃实质变化的病情进展情况。有神—红润鲜活,娇嫩轻柔,表明脾胃正气旺盛,胃气、胃阴未伤,病在初期;有根——质中体匀,津泽红润,健旺有力,显示正气未衰,脾胃未伤,病邪在表;质紫绛——舌质紫绛,苔死血状,为萎缩性胃炎重度期;质深绛——舌润红褐,神根俱无,黯然失色,镜面无苔,凄凉失泽,此瘀血镜面舌,为萎缩性胃炎重度进展期,或不典型增生,或胃癌前期;质苔重叠——质浅淡,舌质白黄褐,基底紫色,舌体萎缩,舌尖瘀血,表示脾胃俱败,阳脱阴竭,多见于胃癌癌前病变期。

(3) 辨舌苔:有苔病在气分,表示病邪犯胃;无苔病在血分,表示胃气阴双亏;舌质愈红愈无苔,病势发展愈险恶;少苔、剥苔、无苔,均表示胃气受损,或胃阴受损;苔少病情较轻,剥苔和无苔病情较重;舌苔由薄变厚提示病情逐渐加重,舌苔白厚变薄表示病情逐渐减轻。

(4)舌脉:舌脉即舌下静脉,因足太阴脾经“散舌下”,故可通过视舌脉了解脾胃气血的变化情况及瘀血的程度,临床运用较少,但孟氏中医世家体会,用其辨瘀血较直观。

检查方法:病人张口,舌尖上卷,露出舌系带,观察左右两根静脉的色泽、长度、充盈度、曲张状态及外侧小血管变化情况。舌下脉络增粗、增长、暴露怒张或色紫暗,外侧小血管囊、柱状、粗支状改变,均提示瘀血阻络。

现代医学检查手段主要有电子胃镜、病理活检、临床幽门螺旋杆菌检测、胃液分析、血清胃泌素测定、血清壁细胞抗体测定及肿瘤标志测定等。临床可进行综合诊断确诊。

孟氏中医世家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对慢性萎缩性胃炎逆转癌变进行了临床探讨研治,总结认为:慢性萎缩性胃炎治疗的主要目的是阻止萎缩、逆转癌变。脾气虚弱为本因,气血瘀滞作为病理结果是胃炎癌变的主因,胃阴虚、胃络失养、幽门螺旋杆菌加上饮食失节、情志失调等综合因素则是病情恶化的诱因。

临床上本因+主因+诱因,三因错杂并见,则最终易形成胃癌。要逆治需三因齐治,以减慢并最终制止病情恶化。本因用益气健脾法,主因用活血化瘀法,前两法可使诱因中胃阴虚、胃络失养迎刃而解;饮食情志失调并非一定要通过药物治疗,通过心理调节及日常养生即可起到治疗作用;唯幽门螺旋杆菌必须杀菌攻毒方能达到根除病菌,逆转癌变的目的。

通过临床观察,孟氏中医世家总结出治疗逆转萎缩性胃炎益气活血、化瘀攻毒的“八字方针”,通过110例萎缩性胃炎临床治疗结果显示:显效率为90.7%,逆转后癌变率降为4.5%,仅为国内平均癌变率的一半,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

治疗萎缩性胃炎,在正确运用药物治疗的同时,病人配合尤为重要。因为“病从口入”和“一日三餐”对病情影响明显,因此病人的饮食、精神、起居、社交等需整体限定,调节促效,才能药效一体,共达逆转之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