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向来风花雪月:江南爱情笔记
18128700000019

第19章 李萍倩:恨秋风吹走了美人过枫桥(天堂电影院之二)

2007年的春天,谢晋导演在杭州满垅桂雨一个酒店里对人说,中国第三代导演,只有他还在拍片,当时他还说,杭州这么好一个地方,怎么会拍不出好电影来的呢?

于是我想起了李萍倩,想起了《天堂电影院》。

《天堂电影院》是一部有名的电影,讲一个电影放映老人的故事。

杭州又有人间天堂之称。杭州出了不少电影大家,可是由于各种原因,人们知道的不多,此文要说的是杭州籍电影导演李萍倩的商业电影的成就。

中国电影才一百年,如果从发展的时间上看,只是比世界电影晚了十年,而中国电影的产业,又岂是“晚”和“早”这样的词能形容的。好在商业电影这顶帽子,落在李萍倩的头上,已经不是贬义的了。

四月的杭州,依然是风和日丽,依然是拍《三笑》的好外景,李导在梦中回过杭州了吗?

且从他的电影说起吧。

身世之谜

2007年的春天,谢晋导演在杭州满垅桂雨一个酒店里对人说,中国第三代导演,只有他还在拍片,当时他还说,杭州这么好一个地方,怎么会拍不出好电影来的呢?

于是我想起了李萍倩。

李萍倩。一个极女性化的名字,是杭州人氏也。他原名李椿寿,原籍安徽桐城,1902出生于杭州的一个书香世家,早年生活不可考了,只知道他有过两次肄业,一是中学未毕业就辍学了,做过小学老师,银行练习生和邮局的检信员,可谓经历颇多,这一点跟胡兰成有点相似。李萍倩后就读于上海沪江大学,也未正式毕业。二十年代初,曾在郑正秋与郑鹧鸪主办的民兴新剧社做纪录剧本的工作。1925年起,正式介入影片的拍摄工作,是中国第一代的电影导演,而且可以说是上个世纪中国最著名的商业片导演,要是说起《三笑》,说起陈思思,说起长城公司的大公主夏梦,人们就应该知道他了,而且他还曾提携过金庸金大侠,让他给自己的电影写剧本。李萍倩从24岁开始做导演,也不是什么电影学院戏剧学院毕业的,以后平均一年拍两三部电影,直到1965年在香港息影,李导一生拍片近两百部,其间也曾导过戏曲片,早年也出演过角色。主要作品有《难为了妹妹》(1926)、《歌场春色》(1931)、《丰年》(1933)、《人伦》(1935)、《少奶奶的扇子》(1939)、《母与子》(1947)、《绝代佳人》(1953)、《三笑》(1963)等。

何为商业片?这是讲不清楚的一个问题,也许我们现在才说什么文艺片啊商业片啊,那个时代里你给电影公司拍片,你就得赚钱啊,赚钱不就是商业吗?所以我们现在千万不要一说商业片,就说那是没品位的。

我以为商业片恰恰是有品位的,且又是好看的。

比如以李导在1947年的《母与子》为例。电影开始三五分钟,男主人公韩立人骗女人的嘴脸就暴露了,他与黄素在外边同居并有了儿子子毛毛,当时为掩人耳目而寄养在外面孟妈妈处。这个时候韩立人与另一个女人已相好并向她求婚。巧的是,这个女人在婚姻上还要征求同学黄素的意见。此时韩正在黄素这里,准备向她告别,当时她把韩立人的相片给黄素看,黄素顿时晕了过去……你看如此戏剧化的开场,十几分钟二十分钟就把故事讲清楚了,后面儿子毛毛的手给烫伤了,黄素把韩立人赶出了家门。韩立人去孟妈妈处把毛毛强行带走。

然后银幕上出现字幕——十六年后。

十六年后,母子重逢并终于相认。背景是黄素在上海的剧院主演话剧《雷雨》中的鲁妈,而他的毛毛是演周苹的。观众当然已经明白了,因为周苹总是用一块布包着一只手,那就是在包着当年烫伤的疤痕。然后这个剧院的老板出场了,我们发现他就是韩立人。

身世之谜,非常戏剧化,或者说还借用了一点《雷雨》的材料。用今天的话来说,这本来是电视剧的材料,而当年,六十年前,却是电影的材料,怪不得那个时候还有人看电影。

再来看更早一点的,1939年的电影《少奶奶的扇子》。

这个电影更是讲述一段女主人公的身世之谜。女主人公是交际花黎女士。当年她在婚后因为误会丈夫弃家出走,只留下女儿和丈夫。同样的手法,字幕上打了——十八年后。十八年后,黎女士的丈夫已去世,而女儿美琳嫁给了银行的副经理梅先生。当然,美琳也是有一个追求者刘先生的,这是英俊的刘琼扮演的。

当梅先生知道黎女士是自己太太的亲生母亲时,同情并且资助于她,俩人约好不说破事实,怕打扰了梅少奶奶的平静的生活。

但是流言终于出现在梅少奶奶面前,而且在她的生日宴会上,梅先生执意邀请黎女士。此情此景,美琳动摇了对丈夫的爱情,于是她决定与她婚前的崇拜者刘先生私奔,于是她写了一张纸条便愤然离开了家——这一幕恰恰跟十八年前黎女士的出走相似。

巧的是字条没有被丈夫看见却被黎女士偶然发现了,为了不让女儿重蹈自己的老路,她竭力去帮助美琳挽回局面,并且千方百计不让梅先生知道妻子欲跟刘先生私奔的动机,所以她宁可自己名誉受损,也决不让梅先生和梅少奶奶名誉受损……直到故事结束,梅少奶奶并不知道黎女士就是自己的亲生母亲,而梅先生也不知道是黎女士帮她渡过了婚姻危机,而黎女士呢只好远走南洋,跟一个自己并不爱的男人去结婚了。

其实在这里,身世并不重要了,重要的是要设一个局,重要的是要讨论如何保存爱情,因为就黎女士的体会来说,爱情是最难保存的东西——这是全片的主旨,所以她要竭力挽回女儿与女婿的爱情危机,而她的不愿暴露身份,是因为她感觉自己做交际花已经是堕落过了,怕影响女儿平静的上流社会的生活。

整个电影表现了当时上海上流社会的饭局、舞会、牌局等生活常态,是非常时尚的。即使今天看来,我们还是会叹为观止的。怎么说呢,时尚到了极点。而这个电影,又是拿来主义的成果,他是改编于王尔德的同名话剧的,2007年是中国话剧一百周年的日子,想必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末,话剧在上海已经是很火了,当时是李萍倩先在剧场里看了演出之后,才决定将此搬上银幕的,而前面我们讲过的《母与子》,里面也用了戏班子演《雷雨》作为素材。

另外,《少奶奶的扇子》的女主演,即演美琳的袁美云,也是杭州人,是当时有名的美女。

在1939年,除了《少奶奶的扇子》,李萍倩还根据法国当代剧作家巴若来的戏剧《托帕兹》改编拍摄了影片《金银世界》。这个电影有着强烈的社会批判色彩,他以讽刺手法揭露了社会现实。影片借张伯南说出如此的话来——“违法、贪赃,反而更有人捧我。”“做好人有人同情吗?”

实际上,作为一位优秀的商业片导演,李萍倩拍摄了众多根据外国文学作品改编的影片,除了上面提到的《母与子》《少奶奶的扇子》以外,还有《女律师》、《福尔摩斯侦探案》、《亚森罗宾》、《三姊妹》、《茶花女》、《四姊妹》等,分别改编自法国、英国、俄国和日本等国作家的作品。其改编的作品范围之广、数量之多,在中国电影史上也无人能及。

改编或者就是舶来,在这今天已经司空见惯了,最著名的就是好莱坞扒了香港的《无间道》,而香港扒人家的电影也是不计其数,现在韩国也扒人家的片子,这是聪明的做法,在尊重知识产权的前提下,“改编”是一种不错的选择,现在看李萍倩当年的电影,就有不少是如此做的,有的时候可能比原创的效果要好。

包括《茶花女。在内的影片,李萍倩当时考虑的就是一个如何民族化的问题。他在只改编时,就曾经确定了三个原则,第一“不失原作的精神”第二“适合东方的情调”,第三“要加强反封建气氛”。

只是《茶花女》一片,当时还闹出了风波,该片于1938年8月摄制完成,9月中旬在上海公映后不久,即被揭发该片已运往日本放映,并在日本电影杂志刊登广告。消息传出,上海舆论界即纷纷谴责,要求严予彻查,并且提醒人们“不要直接或间接地做民族的罪人”。电影公司方面和李萍倩等也先后发表了声明,表示事先并不知道内情,对影片的“东渡”也表示反对。由此事可以看出,在民族存亡的危急之际,商业利益是自然不能高于政治的。

中国电影一百年,李萍倩虽然卓有成就,但其名字总是隐在那些闪光者的后面,究其原因,可能他只是一个商业导演的身份,而并非观念革命的先行者。其实商业电影,自然也有一种观念,但比之革命电影红色电影,它追求的可能更多的是商业利益的最大化。杭州的艺术家,无论文学还是绘画还是电影,在艺术上领一时之风骚者有之,尤其是长住杭州的,但就总体倾向而言,他们都是艺术至上的,如无名氏,如黄宾虹。李萍倩也是如此。拍《夜半歌声》的杭州导演马徐维邦也是这样。

这跟杭州的风水绝对是有关系的。

艾霞之死

导演是伯乐的角色,他们发现并培养女明星,然后又总是要跟女明星擦出感情的火花来,这一点李导也不能避免。特别是李导跟当时轰动一时的女明星艾霞之死有瓜葛。

说到中国电影史上女明星的自杀,大家只知道阮玲玉,却不知道比阮早的还有一个叫艾霞的。

艾霞是公认的才女,这个生于1912年的明星,从家里出走闯入上海时才十六岁。当时她爱好文学,开始在刊物上发表散文,从来女演员都只有脸蛋和身材就可以了,所以她的这个才华受到了明星公司的导演李萍倩的注意,于是便约她到明星公司拍摄的《旧恨新仇》里任女角。艾霞在片中演母女二人,演技平平。接着,她在《春蚕》、《脂粉市场》等进步影片里演出,才受观众注意。

艾霞在银幕上获得声誉后,便发挥自己才能,大量撰写文章,这跟今天明星们写博客能受人追棒是一样的。当时在李导的鼓励下,她便以自己的经历编写电影剧本《现代一女性》,戏里的女主角葡萄为了追求真诚的爱情,不惜牺牲色相,相助情人,以致堕落而入狱。这位“作家明星”的自编自演,受到了欢迎。后来她又出演了《春蚕》、《时代的女儿》、《丰年》等影片。

《春蚕》现在还有DVD可买,这是茅盾原著、夏衍改编的进步电影,是无声片。艾霞在里面演一个叫荷花的女子,是个受人歧视的所谓“克星”,一脸的幽怨,戏份也不是很多。《女儿经》中艾霞也是配角,主角是胡蝶等大明星。

艾霞是属于那种本色表演一类的。实际上我们在电影上看女孩子,倒是越本色越令人难忘的,何况那个时代的电影,其情节也相当简单。艾霞之走上银幕,自然是有她作家的身份互动的,当时另有一叫王莹的演员也有这个特色。现在的明星,都要出自传,这就是一种商业的互动。

出名要趁早,这是比艾霞出名要晚十年的张爱玲的感慨。艾霞出名可谓早矣,但由此带来的负面影响,即她的私生活就成为了公生活。当时的小报记者,不能说就不如今天的狗仔队。狗仔之精神,在任何一个时代都是非常之敬业的。而且在当时的艺术圈子里,新思潮的影响力是非常大的。我们现在回过头去看当年的那些明星,同居啊离婚啊也是司空见惯的,有的也没什么,后来也红色了也一本正经了,至少表面上是这样的。而有些呢就过不了这个槛。其实人言可畏,不只是对你一个人可畏。

当时李萍倩已婚,但艾霞却跟他走在了一起,两人开始了一段同居生活,这自然会受到人的诟病,再加上她在明星公司拍的电影《旧恨新仇》票房惨败,公司决定弃用她,而李导呢也对她弃之不理,这成了她自杀的导火索之一。

之一,仅仅是之一,不像后来阮玲玉自杀,人们言之凿凿地把矛盾对准某位男性。艾霞肯定有她自己的问题,只是这种问题,活着就一切都不是问题,而死了,问题就像一个人的瞳孔,突然被放大了一样了。

1934年2月12日,农历除夕,正当大家为过新年而准备忙碌的时候,艾霞却吞烟土(鸦片)而身亡,年仅23岁。

她留下的遗言是:“在水银灯照不到的地方,电影界充满着黑暗。”

这倒是名言。然而观众看到的,只是水银灯照得到的地方/

以死抗争,跟今天某些女星用博客上视频,算不算一回事?影视圈是个名利场,这一点女星们比我们懂得更多。双刃剑的锋芒,谁又能躲过呢?有的只是暗自哭泣而已,但艾霞选择了绝对。

一石激起千重浪。媒体开始大炒艾霞之死,李萍倩也成了指责的对象之一。他当时说过什么回应的话,大多也找不到了,只是有人认为,李萍倩虽然乃一商业片导演,但其思想还是很进步甚至有点左倾的,他当时大抵说过,艾霞是受了某种不良思想的影响。

无独有偶,根据艾霞之死而改编的电影《新女性》的主演恰是阮玲玉,而写作《新女性》剧本的也是杭州人孙师毅。电影里的女主人公就是一女作家。这个电影的上演曾经受到过当时新闻记者的抗议,认为有损于记者形象。一年多之后,也就是1935年的3月8日,阮玲玉也自杀身亡,她留下的遗言是——人言可畏。

当时做明星梦的女生也有不少,其中丁玲就差一点在上海进入电影圈,而蓝苹也在各导演面前争取角色,只是到了五十年代,这个蓝苹(即江青)成了中国电影局的一名干部,倒也是专业对口。至于她对中国电影以及样板戏,究竟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我想如果在四五十年后还不能作出一些全面客观的评价,莫非要等到百年之后?

发掘夏梦和陈思思

慧眼识美女。其实我们普通人也都是能识美女的,但是导演的职业决定了他们在识美女之后,能够把美女推到公众视野当中。

1947年,一批上海的导演演员南下,李萍倩从此定居香港,值得一说的是他在1953年拍出了《绝代佳人》,这个电影的编剧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金庸,当时用的笔名叫林欢。主演有金大侠的梦中情人夏梦。

这是个战国时故事,是根据郭沫若的话剧《虎符》改编而成的。战国时期,秦国派兵入侵赵国,奸细出卖赵国军队,赵国女子如姬复仇救国的故事。如姬的故事,一直改编到现在。本片于1957年获文化部1949—1955年优秀影片荣誉奖。

注意,金庸还以林欢这个笔名,写过电影剧本《王老虎抢亲》,还自己当导演将之搬上了银幕。至于说因为追不到夏梦而后来萌发创作出王语嫣这一形象,应当是一段美淡和佳话吧。夏梦是“长城”的当家花旦,李翰祥说过:“夏梦是中国电影有史以来最最漂亮的女明星。气质不俗,令人沉醉。”

而金大侠说夏梦的话更是耐人寻味,他说:“西施怎样美丽,谁也没见过,我想她应该像夏梦才名不虚传。”金大侠当年触电写剧本并亲执导筒,只有一个目的,那就是为了接近夏梦。西施如夏梦,夏梦如西施,这是最高的评价了。

李翰祥阅人无数,他说的话不会是玩笑吧。而李萍倩发现夏梦也纯属偶然。当时他们都在看一场话剧表演,是在剧场上偶然碰到的。李导看到夏梦后惊为天人,决定启用她为电影的女主角,并为她量身定做了《绝代佳人》和《三看御妹刘金定》,从此确立了夏梦作为长城三公主中大公主的地位,其他两位公主分别是石慧和陈思思。传闻夏梦身高一米七,亭亭玉立,尤是在五六十年代,那是相当地出挑了,所以才子恋佳人,金庸恋夏梦的传闻,也一点不奇怪的。而且,当时的影视圈似乎都知道这个事情。

只是金庸暗恋夏梦时,夏梦已婚,她于21岁时已嫁作商人妇。美人早嫁,大有好处。美人晚嫁,也比不嫁要好。像巩俐后来也嫁作商人妇,总也是好事,最怕就是两个明星叽叽歪歪的不结婚,像梁朝伟和刘嘉玲。结了婚生了孩子绯闻就少了,像谢霆锋和张柏芝。虽然作为娱乐圈中人,总有绯闻,但你看贝克汉姆和辣妹都已经是三个孩子的父母了,还能如此光鲜,中国的娱乐明星不该好好学学吗?

金大侠当时还不是大侠,他触电两年后才去发展他的明报事业,后来还专门为夏梦开设了专栏。

李萍倩曾经这样评价——夏梦镜头前适应能力强,能够准确展现人物内心世界,是一位天才的演员。”

当时李萍倩是长城公司的主力导演,除了《绝代佳人》,李导还拍过金大侠的《三恋》等本子。后来金大侠大概觉得这仍是在替公司打工做嫁衣吧,于是离开了长城公司,又去做报业了。

再后来李萍倩拍出最为人称道的《三笑》了,主角是陈思思。

唐伯虎点秋香的故事,电影已经有好多版本了。早在1926年,李萍倩就写写过一个剧本,当时是其他导演导的。今天我们能看到的,有从戏曲改编过来的,像邵氏公司的张彻编剧、岳枫导演的版本,也有周星驰的大话版本。但是最为耐看的,或者说在大陆最有影响的,应该还就是李萍倩的版本。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和八十年代初,一批香港电影,包括《三笑》、《画皮》、《屈原》等让人眼睛一亮,后来才有现代题材的《巴士奇遇结良缘》等。

应该说邵氏版的《三笑》也是不错,但可惜的是扮唐伯虎的凌波是女扮男装,虽是金马影后,这看来总是不爽,如果是戏曲在舞台上,那倒无妨,但是电影中一个娘娘腔的人演风流才子,眼神和身段总是不像的。还有一个就是先入为主的原因,我们是先看到了陈思思的三笑,就一下子被她的美所打动和吸引。陈思思和夏梦的区别,在于前者有一点野气,而后者则清纯气息更浓。有野气的陈思思扮秋香,这是最合适不过的了,当然邵氏版中的李菁也还不错,只是后来的巩俐版形和神都不对了。李萍倩的本事是把江南的流行小调再重新填上词,且这些词都是他自己捉笔的,可见他这方面的功力深厚。我数了一下曲子,整部电影共有三十一首曲子,曲子基本用的是江苏的民间戏曲等音乐元素,其中我们熟悉的有茉莉花调等。邵氏公司的《三笑》,包括《金瓶梅》等一批片子,中间也有大量的唱词,但是邵氏的《三笑》中,基本的音乐元素好像是刘三姐里的对歌。这跟江南民间音乐就相距甚远了。而李萍倩是杭州人,又在上海上的大学,所以对江浙沪一带的熟悉是显而易见的。

且看《好一个西泠》——好一个西泠,好一个洞庭,参罢那个灵隐,转回苏城。到虎丘,拜一拜,呀云呀云岩神呀,再转东亭。到虎丘,拜一拜呀,云呀云岩神呀,再转东亭。

再看唐伯虎唱的——江水滔滔万里遥,为什么不把船儿掉头摇?恨秋风吹走了美人过枫桥。

这样的歌词,今天看来仍是经典。恨秋风吹走了美人过枫桥,既有解构,但还是有古典美的。而唐伯虎和秋香的文本,又为解构创造了条件,所以才有后来的周星驰版,只是周版有武打了,而邵版和李版都是戏曲音乐为主的。李萍倩有一部让老百姓喜闻乐见的《三笑》,足可以含笑了。

晚年的李萍倩写过关于“导演苦乐谈”一类的文字,而且是用半文言写的,摘录几段,让做电影梦的人看看——

既入电影之门,又显银幕之影,于是兢兢业业,唯一希望,厥惟导演一席。一若一当导演,于影界之荣誉始占尽者。及为导演,大呼“开麦拉”时,当已上矣,苦已吃矣,悔之晚矣。

盖既当导演后,第一苦为无剧本。中国电影虽有编剧其人,从无真实剧本,所谓剧本者,一编本事而已,必赖当导演者,为之编衍成剧。如何结构如何穿插,何如分幕,亦由导演为之。剥茧抽蕉,绞心沥脑,幸而告成,心为一快。苟再考察一过,则某处不通某处牵强,百孔千疮,比比皆是,欲改其一则全剧皆动,于是导演苦矣。

其次,即有情节而无“戏”。盖情节乃“戏”之灵魂,而戏乃表演情节之工具。所谓无戏者,乃无善法表演此情节之谓也。为导演者,于此不得不穷加思索,甚至一日两日而五七日,终于不得良法。欲牺牲情节,又甚惜之进退两难,斯真苦矣。至若有戏而无人——演员——因人而就戏,固亦无一非苦。故就剧本之一部分言,其苦已万状矣。

句句都是大实话。想做导演,做了导演发现没有好本子,终于搞定了本子又有可能有戏而无人。

1984年的11月18日,李大导演去天堂拍他的电影去了。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出身杭州的李大导演,现在该是在天堂电影院里慢慢地欣赏自己的那些电影吧,或者再用小调哼几句——恨秋风吹走了美人过枫桥。

天堂电影院,不仅是外景地,是明星恋爱和作秀的地点,更是产生大师的地方。夏衍、马徐维邦、李萍倩、沈西苓等大师都出自杭州,而杭州籍的知名演员则更多了,除了女明星袁美云,男明星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蓝马,他以一部《万家灯火》而传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