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华传统文化常识
18113800000026

第26章 交通工具

人们的生活范围与交通工具关系很大,今天我们的生活环境变得越来越像一个村庄,很重要的一方面是拜现代化的交通工具所赐。古人交通条件差得很远,当时的世界,考察得最清楚的是车马、舟船所及的范围,此外的世界就多半要驾驭想象的翅膀了。

加车于马。又总称帝王的车乘,如“从驾”意即扈从皇帝出行。此外,马拉车一天所走的路程叫“一驾”。

服马

古代一车驾四马,称一乘(意即一套车马)。居中两匹驾辕的马叫“服”,两侧的马叫“骖”或“”。

骖乘

古代乘车在车右陪乘的人。商周的马车单辕,驭者居中,尊者居左,骖乘居右,其作用首先为保持车的平衡,此外,还担任安全警卫的责任。

车马

古书上常见车马并举。战国以前,车马是相连的。一般地说,没有无马的车,也没有无车的马。因此,古人所谓御车也就是御马,所谓乘马也就是乘车。古代驾二马为骈,驾三马为骖,驾四马为驷。

马车

车乘在古代很有讲究。先秦时代有小车、大车两大类。驾马,车厢小的叫小车(即马车);驾牛,车厢大的叫大车(即牛车)。小车除供贵族出行外,还用于战争。战国时期,战车的多少已成为一个国家强弱的标志。

牛车

先秦时代,牛车被看做“平地任载之具”,只用来拉笨重的东西。汉以后,统治者转而喜乘牛车。牛车较慢,行走较稳,而且车身高大严密,可以张帷设几,任意坐卧。有通幰牛车、偏幰牛车和敞棚牛车三种类型。通幰牛车地位最高,车顶上自前至后张一顶大幔子。偏幰牛车的幔子则只遮住车的前半部。这两种车在幔子底下还有车棚,棚一般有檐。早期的檐较浅,到了唐代,棚檐已变得很深,叫长檐车。没有棚的车叫敞棚车。

知识链接

【舆】古车作为载车部分的车厢。

【轸】音zhěn,指车厢底部四周的横木,可借指车。

【毂】车的运转部分主要包括轮和轴。轮的中心是一个有孔的圆木,叫毂,用以贯轴。

【辋】音wǎng,指车轮的边框。

【辐】指车上连接辋和毂的部分。车轮的辐条有多有少,一般为30根。

【辐辏】车轮四周的辐条都向车毂集中而成辐辏(còu)。

【车轴】车上的一根横梁,上承车舆,两端套上车轮。

【軎】音wèi,指车轴的两端露出毂外,末端套有青铜或铁制的轴头。

【辖】车轴头上有孔,用来纳“辖”,以防车轮脱落。辖一般用青铜或铁制成,呈扁平长方形,长约三四寸,俗称销子。

【】音fù,车轴横在舆下,固定的方法是在舆的底部安上两块木头,用绳索把轴绑在上面。因其形状像个伏着的兔子,所以也叫伏兔。

【轼】指设在车厢前面供人凭倚的横木。

【轫】轫不是车的组成部分,而是阻止车轮转动的一块木头。车发动时必须先将轫移开,所以起程称为“发轫”。比喻事情的开端。

【太平车】宋代出现的大车,载重用。车两侧有拦板,前有五头至七头牛牵引。

驾车

驾车是一门学问。在远古时期,原始的车是由人推挽的,后来改用畜力牵引。同其他车相比,马车具有更为快速、灵活的特点,在畜力车中占有重要地位。驾驭马车,就变成了一门重要的学问。

相关知识

【骖服】驾车的马如果是三匹或四匹,则有骖服之分。两旁的马叫骖,中间的马叫服。

【御】指车行进时,驾驶马车的车工把马缰绳汇总握在手中以保持用力均匀,这样两旁的马跑起来才能协调。

【两骖】一车三马或四马中的两旁之马。

【鞭策】赶马的鞭子分为两类:竹条制成的鞭子叫策,皮条制成的叫鞭。

乘车

古人乘车的方式一般是崇尚左侧。一车三人,尊者在左,骖乘(即陪乘者)居右,御者居中。兵车则不同,如是将帅之车,则主帅居中,便于指挥,御者在左,护卫居右;如是一般兵车,则是御者居中,左边甲士一人持弓,右边甲士一人持矛,相互配合,协同作战。

古代一种供大夫以上官员乘坐的轻便车。车厢前顶较高,两侧用漆有花纹或加皮饰的席子做障蔽。也用为车的通称。

知识扩展

【乘轩之鹤】《左传·闵公二年》记:“卫懿公好鹤,鹤有乘轩者。”在作者眼里,乘轩是身份高、地位高的象征,鹤乘轩,足见卫懿公所蓄鹤的地位。

【朱轩】漆成红色的车。郑樵的《通志》卷三记:“未命之士不得朱轩及飞,不得乘饰车。”这里的轩不是大夫以上官员乘坐的专乘。但认为:车,尤其豪华之车不是平民所能乘的,只有士以上的人才有资格乘坐。

【柴车】即简陋无饰的车子。乘柴车,多用以形容读书人的穷困潦倒。

【轩轾】轩和轾是意思相对的两个词:车顶前高后低,如仰貌,为轩;前低后高,如俯貌,为轾。轩轾,即高低、轻重。“不分轩轾”就是指两种东西不相上下。

汉以后马车前的直木,共有两根,直而平,夹在牲畜两旁,前端伸出在车舆之前,后端压在车轴上。但是商周车都是独辕,辕在正中。辕又作为车的代称,如“乘辕”即乘车。

知识扩展

【辕下驹】车辕下小马。驹,即幼马,不惯驾车。比喻有所畏忌而局促不安。

指车轮碾过地面留下的痕迹。引申为道路。

舟舆

船和车。一般谓乘车乘船旅行。

相关知识

【舟次】船停泊之所,即码头。又称舟渚。

【舟梁】用船架设的浮桥。

【舟楫】泛指船只。

【舟舰】战船。

三翼

战国时吴、越国的战船,有大翼、中翼、小翼之分,合称“三翼”。据载,大翼长10丈,宽1.5丈,可乘士卒90多人,其中划桨手就有50人;中翼长9.6丈,宽1.3丈;小翼长9丈,宽1.2丈。三翼体形都修长,以航速快为特征。后世诗文中遂以“三翼”代指快船。

艅艎

一作“余皇”。战国时吴王大舰名。其规模尺寸没有记载,但应超过三翼。后泛称大船、大型战舰。

司南

先秦时期的《鬼谷子》、《韩非子》中都记载有“司南”。科技史家研究认为:在刻有八卦和天干地支表示方位的光滑地盘上,置一光滑的天然磁石制成的匙,以象征大熊星座(北斗七星),趋转匙之后指向南。司南的缺点是不能在活动的运载工具上应用,因为稍有活动或不平,其匙即滑脱。

指南鱼

北宋曾公亮的《武经总要》记载有能在车、船上应用的指南鱼。其方法是利用强大的地磁场的作用使铁片磁化,使铁鱼内部处于活动状态的磁畴顺着地球磁场方向排列。

指南针

北宋科学家沈括的《梦溪笔谈》详细记载了用磁石磨成的指南针,以及装置磁针的四种方法:水浮、指爪、碗唇、缕悬。这一发明广泛应用于航海、旅行和行军,被科技史家认为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