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华传统文化常识
18113800000011

第11章 姓名字号

姓名与称谓

在阅读古书的时候,常会碰见繁多的名、字、号等等不同的说法,它们究竟是怎么回事呢?这是不可不知的。

姓氏

上古有姓有氏,姓是族号,氏为姓的分支。我国远古社会的氏族部落各有不同的姓,黄帝是姬姓,炎帝是姜姓。后来,周王室及鲁、晋等封国诸侯是姬姓,封国诸侯中的齐是姜姓,秦是嬴姓。再后来,由于子孙繁衍散居,同姓者发展出许多分支,称为氏。如姬姓下分孟氏、季氏、孙氏、游氏。战国之后,人们往往以氏为姓。姓氏最初是贵族专有的,平民没有。先秦古书中的弈秋、庖丁等平民,都有名无姓。汉代以后,上自天子,下至平民都可以有姓了。

名字

古人一般有名有字。一般是出生三个月后由父亲取名。男子20岁行冠礼,表示成年,然后有字;女子15岁许嫁举行笄礼,开始有字。名与字一般都有意义上的联系,如班固字孟坚,张衡字平子,韩愈字退之,朱熹字元晦。有的人有几个字,如唐代草圣张旭字伯高,一字季明。名与字的使用有别,名供长辈呼唤,字则供平辈和晚辈称呼。

别号

古人在名和字之外,往往还有“号”,又叫“别号”。名、字不是自己所取,而别号则多为本人所取,用以表达自己的情趣、寄托。如欧阳修晚年号“六一居士”(谓琴、棋、书、酒、古碑加上他本人一老翁),表明了他晚年生活的情趣。明末画家朱耷号“八大山人”(“八大”上下连写似“哭”非“哭”,似“笑”非“笑”),借此抒发明亡后其内心的苦闷。

谥号

古代王侯、名臣死后,朝廷往往根据他们生前的德行,给予一种称号以褒贬善恶,这就是谥号。谥号有三种:一种是褒扬性的,如文、景、惠、昭等,如汉文帝、汉景帝都是褒扬性的谥号;又如韩愈成就卓著,谥文,有韩文公之称。第二种是批评性的,如厉、炀等,如周厉王、隋炀帝,而称奸臣秦桧为“谬丑”则是一种“恶谥”。第三种是表同情的,如哀、怀等,如鲁哀公、楚怀王。

知识点扩展

【私谥】谥号中有一种不出于朝廷,而由门人、故吏为著名文士学者议谥的称为“私谥”。如东晋陶渊明的私谥是“靖节征士”,北宋林逋的私谥为“和靖先生”。

斋号

统称文人的堂馆、斋室之名。如南宋诗人杨万里的斋名为“诚斋”,清代文人纪昀、蒲松龄的堂斋之名分别为“阅微草堂”和“聊斋”。室名、斋号常常也成为其主人的代称,于是有“聊斋先生”蒲松龄、“饮冰室主人”梁启超、“观堂”王国维等称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