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管窥《道德经》
18063600000011

第11章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涤除玄鉴,能无疵乎?爱国治民,能无知乎?天门开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无为乎?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载:《说文》释为“乘”。营:帀居,帀居謂圍繞而居。魄:阴神。河上公注:“营魄,魂魄也”。

持中守正,元神不散,能做到心思不离于道吗?秉先天气,处事以柔,能像婴儿一样顺应自然,而不妄生事端吗?去除杂念,还原本真,能做到率性单纯吗?治理国家,爱护百姓,能做到绝圣弃智,充分发挥民智民力吗?上达天听,下服民意,能做到以百姓为重,以君为轻吗?道行宇内,湛兮或存,能做到不发号施令,而使百姓自我发展吗?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涤除玄鉴,能无疵乎?”可概括为四个字,即“身心合一”。意思是:不要因为肉体的欲望而加重心灵的负担,不要因为杂乱的思想而干扰情绪的稳定,也不要因为性格的瑕疵而遮掩头脑的清明。

人的肉体和心灵是相通的。眼/耳/口/鼻/舌/身等感觉器官不停地运转,实时地向大脑传达各种信息。大脑接收到这些信息,再结合其特有的知识体系和经验体系对以往的和现实的数据进行处理,然后命令身体的各个器官实施相应的动作。

将“大道”作为唯一的,最高级的指导思想,即“抱一”,使所有的思维建立在合乎客观实际的基础上,即“致柔”,在“大道”的统驭之下构建和完善知识体系和经验体系,把所有不符合这个体系的杂乱信息和情绪都摒弃干净,即“无疵”。坚持这样的思维方式,养成固定的习惯,从有意识的自我控制慢慢过渡到无意识的自然反应……是一个从“人之道”向“天之道”过渡的过程,也是一个从“先天”,到“后天”,再到“先天”的“身心合一”的过程。

举例来说:

人的思想,可能会因为所处环境的差异而各有不同。

在少年时期,精力充沛但不谙世事,思想如天马行空一样简单而幼稚,多变而激进;成年以后,随着见识的增长和阅历的增加,思想会趋于成熟和稳定,但同时也会越来越偏向于保守和固执。再有:

人在得意的时候,就容易产生乐观情绪,甚至会变得忘乎所以,狂妄自大;而在失意的时候,就容易产生悲观情绪,甚至会变得怨天尤人,妄自菲薄。

所以说,最为难能可贵的,就是在任何时候都能够保持清静,根据实际情况协调自己的思维和情绪。年少时要脚踏实地,年老时仍能精进不已;得意时不骄不躁,失意时也能做到不抛弃不放弃。这也就是所谓“抱一为天下式”的涵义所在。

“爱国治民,能无知乎?天门开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无为乎?”也可以概括为四个字,即“物我合一”。在任何的组织形式当中,都要有充分的大局意识和积极的服务意识。例如:在家庭中,就要为整个家庭着想,尊重每一个家庭成员的意见和要求,根据实际情况,通过自身努力,为家人营造一个温馨、舒适、和谐的生活环境。

在一个资源相对匮乏,竞争激烈的社会里,人们崇尚的往往是一种侵略的、进取的、功利的“狼性文化”。逾越群体规则,侵犯他人权利的事情随处可见,而与人和善,助人为乐的行为却被视为不识实务、老实无用的表现。在这种情况下,君子如何自处,才不会违背遵道重德的宗旨,同时还能与现实的环境和谐统一呢?

首先,不能采取“以暴制暴”的方法。简单粗放地以自己的天性去克制他人的天性,只会造成对方更逆反的态度和更激烈的对抗。

其次,也不能毫无原则地退让。“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并不是要一味地听之任之。无谓的牺牲和让步,只会助长对方的乖张气焰和放肆行为。

以上两种错误的做法,都是从主观出发的行为,而不是遵从大道的行为。

第16章指出,有道者“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归其根,归根曰静,是谓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面对纷纭复杂的社会现象,首先,要保持头脑清静。然后,根据事物在不同时期所表现出来的特点,发现它的根本性质和发展趋势,并在此基础上,找到对待此类事物的通常做法。用正常的方法解决问题,就可以称得上是清明。

保持头脑冷静,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要将个人的直觉反应和情绪波动带到处理问题的过程当中,即为“无知”。只有在感性上做到了“无知”、“无情”,才能在理性上做到客观、公正。

有这样一个故事:

朋友在教他的孩子做一道数学题:20-5-4=11。这样容易的题目,对于一个孩子来说,是要学习的,是要教的,是要一次又一次比划的,而且弄不好会是火冒三丈,大喊大叫的:“你真笨啊”!

可是朋友没有大喊大叫,而是细声细语,为孩子模拟了一个场景:树上有二十只鸟,第一批飞走了五只,第二批飞走了四只……为了生动形象,朋友还装扮成一只蓝色的大鸟,就在第二批飞走的鸟儿们中间。孩子遇到了困难,朋友没有发任何脾气,而是不厌其烦地,反反复复地努力,让孩子通过他自己的观察和判断知道最简单的事情,最基本的道理。因为他知道:让一个孩子降生,给了他生命,就应当心平气和地教他,养育他,指引他。孩子学不会,并不是笨,而是年幼。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就像故事中的孩子一样,并不是生来就自私残忍,也不是对所有人都冷酷无情。他们的不合理行为,只是为了求得更好的生活条件罢了。在遵从大道方面,他们同样需要得到指导和教育。因此,以简单粗暴,或者放任自流的方式对待他们,都是主观化、情绪化的表现,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第27章中讲到:“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善数不用筹策。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人们在日常生活当中遇到的各种各样的问题,都有一种较好的,合乎道理的解决办法,就像故事里那道数学题有一个正确答案一样,只不过,与数学问题相比,社会问题更加复杂,更加不确定罢了。所以说,圣人之道,就在于把符合规律的,也就是“善”的方法传授给人们,把“善”的道理讲解给人们,并以身作则,就像故事中的父亲那样,带领人们遵从大道,谨言慎行,协调好与周围环境的关系。

至于修德从善的具体方法,在《道德经》下篇当中还有非常详细,非常实用的介绍。例如:积德的“十法”,治国的“六略”等。

总而言之,遵从大道,促进万物生长繁衍,而不占为己有;顺势而为,善利天下,而不仗恃居功;融入自然的发展变化,而不妄自尊大。惟其如此,才能称得上是“玄德”。

本章在上面各章的基础上,提出了“玄德”的概念。在以下的第11、12和13章当中,更以层层递进的方式,对“玄德”及“无为”的理念进行了形象而细致的论述。

首先,第11章以车、器、室为例,对“有”和“无”的概念和性质做了进一步的说明,并推导出“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的著名论断。

然后,第12章以“五色、五音、五味、驰骋畋猎、难得之货”为例,说明了“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的观点在现实生活当中的应用。

最后,第13章在前两章的基础上,提出了“大患若身”的处世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