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定生理阶段人群其生理特点及营养需要与一般人群不尽相同,需要按其特殊的生理特点,在膳食营养上做到必要的补充和调整,以满足其营养需要、促进健康、防止营养性疾病的发生。
第一节 孕妇营养
妊娠期妇女的生理代谢过程会发生一系列变化,以适应胎儿生长发育的需要,还要为分娩和泌乳储存营养物质。孕期营养不良将直接影响孕妇本身的健康和腹中胎儿的正常发育。
一、孕期生理特点
受精卵在子宫着床后,孕妇的绒毛膜促性腺激素分泌增多,黄体产生的孕酮刺激子宫内膜促使胎盘形成,胎盘随后生成大量雌激素和孕酮,刺激子宫和乳腺发育。同时,孕妇的甲状腺功能增强、基础代谢水平升高。这些激素水平的改变导致孕妇体内的合成代谢增强,机体需要消耗更多的能量和营养素。
孕妇 对钙、铁、维生素B12、叶酸等营养素的吸收率增加,尤其是在妊娠后期,这与体内需要量增加的因素有关。由于胎儿的代谢产物需经母体排出,故肾小球滤过水平明显增高,除排出代谢产物外,一些营养物质也随之排出,与孕前相比,尿中葡萄糖排出量可增加10倍以上,叶酸排出量约增加1倍,其他水溶性维生素的排出量亦有增加,氨基酸排出量平均每日约2g,较孕前增多。
孕妇 血浆白蛋白含量下降,和球蛋白的比值有时可出现倒置现象,血中葡萄糖、氨基酸、铁、维生素C、维生素B12、生物素等营养物质的含量也降低。而三酰甘油和胆固醇含量上升,脂溶性维生素特别是维生素E的含量也较高,这可能与营养素在胎盘的转运有关。
二、孕妇营养需要
1.能量孕妇除了维持自身所需能量外,还要负担胎儿的生长发育以及胎盘和母体组织增长所需要的能量。合成这些组织所需能量再加上膳食能量转化为体内可利用能量时的能量消耗合计约为335MJ(80000kcal)。
2.蛋白质整个孕期约需储存910g蛋白质,其中胎儿约需440g、胎盘约需100g、子宫和乳腺发育约需230g、孕妇血液量增加约需140g。为此,孕妇应增加蛋白质的摄入量,在非孕妇女蛋白质推荐日摄入量的基础上按孕早、中、晚期分别增长5g、15g和20g,且优质蛋白质宜占蛋白总量的50%以上。
3.脂肪妊娠过程中孕妇平均需要储存脂肪2~4kg,孕妇膳食中应有适量脂肪,其中包括饱和脂肪酸、ω-3和ω-6多不饱和脂肪酸以保证胎儿和孕妇自身的需要。由于孕妇血脂较平时升高,脂肪摄入量不宜过多,一般认为脂肪提供的能量以占总能量的25%~30%较为适宜。
4.矿物质孕期钙、铁、锌、碘等矿物质营养素对胎儿的发育和孕妇的健康特别重要。
(1)钙:胎儿约需储存30g钙,以满足骨骼和牙齿等组织生长发育的需要,除胎儿需要外,母体也需储存部分钙以备哺乳期使用。我国孕妇缺钙现象比较普遍,应加强钙的补充,孕早期每日800mg,孕中期每日1000mg,孕晚期每日1200mg。因此,孕妇需要增加含钙丰富的食物,膳食中摄入不足时可以适当服用钙补充剂。
(2)铁:妊期约需铁1000mg,其中胎儿约需300mg,用于胎盘约50mg,孕妇血流量增加和分娩时失血约需650mg。一些研究表明,孕早期缺铁与早产及低出生体重有关,孕期缺铁还会影响新生儿肝脏的储铁量,致使婴儿出生后便较早出现缺铁或缺铁性贫血。
由于我国膳食中相当一部分铁来源于蔬菜、豆类、蛋类等非血红素铁食物,铁的生物利用率很低,故孕妇要注意补充一定量健康动物的肝、瘦肉、血等含有生物利用率较高铁的食物,尤其是妊娠最后20周,通过食物或补铁剂补充更为重要,此时肠道对铁的吸收率可增加2倍以上。孕妇铁摄入量为孕早期每日15mg,孕中期每日25mg,孕晚期每日35mg,已患贫血的孕妇每日60~120mg。在补充铁的同时还可小剂量补充含锌和铜的多种矿物质和维生素制剂,并注意两者不要同时服用,这主要是因为大剂量铁剂会妨碍锌和铜的吸收。
(3)锌:锌与妊娠的关系是近年来被人们关心的问题,胎儿畸形发生率的增加与妊娠期锌缺乏及血清锌浓度降低有关。从怀孕初期开始,胎儿锌的需要量逐渐增加,至足月时胎儿体内储锌约60mg,孕妇补锌能促进胎儿生长发育和预防先天畸形。
缺锌还影响维生素A的转运以及外周组织中视黄醇的氧化。为防止锌缺乏对孕妇和胎儿造成的影响,孕妇应适当补锌,孕早期每日11.5mg,孕中晚期每日16.5mg。
5.维生素孕期对大多数维生素的需要量增加,要合理适量地补充。
(1)维生素A:孕妇缺乏维生素A与胎儿宫内发育迟缓、低出生体重及早产有关。但孕早期不宜过量摄入维生素A,因为大剂量维生素A可能导致自发性流产和胎儿先天畸形。服用相同剂量的类胡萝卜素(维生素A原)却无此不良作用,而类胡萝卜素在体内可能转化成维生素A。故中国营养学会及世界卫生组织(WHO)均建议孕妇通过摄取类胡萝卜素的食物来补充维生素A。
(2)维生素D:维生素D缺乏与孕妇骨质软化症、新生儿低钙血症和手足抽搐有关。
(3)叶酸:中国是世界上出生缺陷婴儿的高发国家之一,在每年3000万左右的新生儿中,有4%~6%的缺陷儿出生。而在所有出生缺陷中,神经管畸形排名前三位。医学研究已经证明,导致神经管缺陷的主要原因是体内缺乏叶酸。叶酸不足和新生儿神经管畸形的关系近年来受到广泛关注,妇女在孕前1个月和孕早期每天补充叶酸400μg可有效地预防大多数神经管畸形的发生。现在,很多孕妇都知道孕期补充叶酸对下一代健康有利,因而发现怀孕后都会补充叶酸。但是,怀孕后才开始补充叶酸可能错过补充叶酸的最佳时机,因为胚胎发育的第3~6周是人体各种器官形成的敏感时期,也是大脑发育的最关键时期。但女性通常在此阶段还不知道自己已怀孕,一旦确定怀孕,时间往往超过一个月。而补充叶酸后,在人体内需二个月左右才能达到人体需要的水平。因此,女性应在计划怀孕前3个月即开始摄入足量叶酸。有专家指出,育龄女性应每天补充叶酸,多吃富含叶酸的食品,如奇异果、香蕉、绿叶蔬菜、蛋类、鱼类、大豆类等。即使一旦怀孕,也不易发生叶酸缺乏所致的胎儿神经管畸形等先天性疾病。
6.其他孕妇除维生素E、胆碱、生物素外,维生素的摄入量均应高于非孕妇女,宜摄入充足的水溶性维生素,如维生素B1、维生素B2、维生素B6和维生素C。
三、孕期营养问题
1.营养缺乏孕期营养需要量大大增加,如果孕妇膳食中营养摄入不足,又未经其他方面的补充,就容易出现营养缺乏症。常见的有:
(1)营养性贫血:我国孕妇贫血发生率为20%~50%,主要是由于膳食铁的摄入不足或/和吸收、利用率低,不能满足母体和胎儿对铁的需要而发生的缺铁性贫血,也有少数孕妇由于缺乏叶酸和维生素B12而引起的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2)骨质软化症:由于孕妇缺钙或维生素D引起,亦有因胎儿快速生长的需要而动用母体的骨骼钙所造成。
(3)营养不良性水肿:主要由于蛋白质严重缺乏而引起,多见于贫困地区,维生素B1严重缺乏时亦可发生水肿。
(4)胎儿宫内发育迟缓(intrauterine growth retardation,KIGR):孕期营养不良是造成胎儿宫内发育迟缓的重要原因,如孕妇膳食中能量、蛋白质摄入不足。
(5)胎儿先天性畸形(congenital malformation):与先天畸形有关的营养因素有:
①营养失衡:孕妇营养素缺乏或过多均可引发胎儿畸形,如锌、叶酸缺乏和维生素A过多都可能造成先天性畸形。妊娠早期若缺乏叶酸,会使胎儿神经髓鞘与构成传递神经冲动介质的原料匮乏,影响胎儿大脑与神经管的发育,造成神经管畸形,严重的可致脊柱裂、唇腭裂、心脏缺陷或无脑儿等先天畸形。国外研究资料表明,若在妇女孕前和怀孕期间补充足量叶酸,可使胎儿兔唇和腭裂缺陷的发生率降低25%~50%。我国学者发现,妇女怀孕早期体内缺乏叶酸是儿童先天性心脏病发生的原因之一,若在孕前3个月开始补充足量叶酸,可使胎儿先天性心脏病发生率降低35.5%。叶酸缺乏主要是造成神经管畸形和先天性心脏病,而维生素A过多可致中枢神经系统畸形、心血管畸形和面部畸形等。
②血糖异常:孕早期血糖高,患糖尿病的孕妇,若血糖控制不好,其胎儿发生先天畸形的危险性上升4~10倍。
③孕妇酗酒:有研究表明,孕妇每周饮酒折合酒精超过26g,就有发生胎儿酒精综合征的危险性。胎儿酒精综合征可表现出生前和出生后的生长迟缓和中枢神经系统缺陷、面部异常等,使出生缺陷症的发病率升高。
2.低出生体重(low-birth weight infants)指新生儿出生体重<2500g。低出生体重与营养有关的主要因素有:
①孕期增重低;
②孕前体重低;
③孕妇血浆总蛋白和白蛋白降低;
④孕妇维生素A、叶酸缺乏;
⑤孕妇贫血;
⑥孕妇大量饮酒;
⑦孕妇大量饮用咖啡和浓茶,孕妇每日摄入的咖啡因超过300mg,就可导致新生儿出生体重低。通常,含咖啡因饮料中咖啡因的含量为:一杯煮咖啡含咖啡因125mg;一杯速溶咖啡含咖啡因90mg;一杯茶含咖啡因70mg;一杯可乐型饮料含咖啡因50mg。
3.巨大儿(macro somia)指新生儿出生体重>4000g。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近年来我国一些大中城市巨大儿发生率也逐渐上升,有些地区已达80%左右,即使在农村地区,巨大儿发生率也很常见。
巨大儿与孕妇营养关系密切,已发现妊娠后期血糖升高可引起巨大儿;孕妇盲目进食和服用营养补品,造成某些营养摄入过多,孕妇增重太大,也可导致胎儿生长过度,如过度补充蛋白质,就可使胎儿超重,出现巨大儿。巨大儿不仅增加分娩的困难,甚至需行剖宫产手术,还容易使胎儿出生后发生营养缺乏症,巨大儿使成年后糖尿病、高血压、心血管病等疾病的发病率明显增高。
四、改善胎儿体质
“先天不足,后天难调”这一说法充分说明了孕期营养的重要性。据统计,营养不良的胎儿出生后到学龄期,约有30%出现神经或智力不正常,如反应迟钝、记忆力差等。有研究表明,孕妇营养不良,其初生儿脑细胞数可能减少至正常儿的80%左右,这当然会影响婴儿的智力。胎儿缺锌也会影响大脑发育,影响智力,甚至会出现畸形。妊娠初期缺乏叶酸,可致神经管发育畸形,严重影响胎儿的生长。因此,应从胎儿期开始加强孕妇的营养,以利胎儿出生后身体的生长发育、促进健康。
孕期最后三个月,是胎儿各系统器官迅速生长的敏感期,孕妇此时应多吃奶、蛋黄、肝、鱼、青菜和豆制品等,补充足量的优质蛋白质、磷脂和维生素可使脑细胞数量增多,促进大脑发育,有利胎儿智力。多吃含铁、维生素B12和叶酸丰富的食物,如木耳、蛋黄、青菜和豆类,可减少婴儿贫血的发生。常吃含碘丰富的食物如海带、紫菜等海产品,可避免发生呆小症。多吃钙质和维生素D丰富的食物,可促进胎儿躯干和四肢发育,有可能使孩子的身体长高。多吃芝麻及各种深色蔬菜,可使维生素A的供应充足,以利胎儿眼球发育和毛发生长。
五、孕妇合理膳食
孕妇 的营养需求可以通过合理膳食来满足,由于孕早、中、晚期的营养需要量各不相同,因此,各期的膳食应有不同。
1.孕早期膳食孕早期是胚胎细胞分化增殖,主要器官逐渐形成的重要阶段,虽然胚胎生长发育相对缓慢,平均每日仅增重1g,但大部分孕妇可出现不同程度的早孕反应,往往使孕妇不能正常饮食,影响了营养素的摄入,此时孕妇的营养需要量与孕前大致相同,但要考虑早孕反应对营养素摄入的影响,故应适当加大营养素的摄入。
①饮食以清淡易消化为宜,避免油腻肥厚食品;
②饮食要多样化,数量不一定要多,但营养成分应当全面;
③少吃多餐,鼓励进食;
④补充足量的B族维生素有助于改善食欲;
⑤选择优质蛋白质的食物,如奶类、蛋类、鱼类和禽类;
⑥重视谷类食物的摄入,碳水化合物不宜摄入太少;
⑦多吃新鲜蔬菜、水果等碱性食物。
2.孕中期膳食孕中期胎儿生长发育迅速加快,体重可达1000g左右,骨骼、牙齿、五官和四肢都已开始成形,大脑进一步发育。此时妊娠反应消失,食欲大都好转,因此食物的品种和数量都应该增加,以保证孕妇能摄入足够的能量和营养。每日的膳食组成应包括:
①谷类400~500g:除大米、面粉外,还要选择小米、玉米、麦片等杂粮;
②豆类及其制品50g;
③肉、蛋、鱼类100~150g,可交替食用;
④新鲜蔬菜、水果500g,其中深色蔬菜应占一半以上;
⑤牛奶250ml;
⑥其他:经常食用虾皮、海带、紫菜等含钙、碘丰富的海产品和含铁、锌丰富的动物肝、血、贝壳类食物。
3.孕晚期膳食妊娠最后三个月胎儿生长最快,其体重增加约占整个孕期体重的一半。另外,胎儿还需要储存一定量的钙、铁和脂肪等营养物质。为了满足这些需要,孕晚期的膳食营养中要增加优质蛋白质、钙、铁的摄入量,每日的膳食组成中:
①谷类仍为400~500g;
②肉、禽、鱼、蛋增至150~200g;
③每周两次食用动物肝和血;
④牛乳增至500ml;
⑤控制食盐摄入量;
⑥少食多餐。
第二节 乳母营养
分娩后数小时到产后1年,凡为婴儿哺乳的妇女均称为乳母。乳母的营养状况不仅与其产后身体康复有关,还会通过乳汁质和量的变化影响婴儿的生长。重视乳母的合理营养,既有利于哺乳者的健康,也有利于促进婴儿的生长发育和健康成长。
一、泌乳生理过程
乳母 能否正常哺乳与乳腺发育、乳汁生成、泌乳和排乳等因素有关。
1.乳腺发育妊娠期血中雌激素、孕激素、催乳激素、生长激素等增多,促使乳腺发育。
2.乳汁生长母体血液中的营养物质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进入乳汁,并作为原料在乳房的腺体组织中合成乳汁成分。此外,乳汁中含有巨噬细胞可分泌溶菌酶和乳铁蛋白,淋巴细胞可产生IgA和干扰素等抗体成分,尤其在初乳中较多,可提高婴儿的免疫力。
3.泌乳和排乳乳母血液中催乳素和生长激素可促进乳腺的腺泡细胞将合成的乳汁分泌到腺泡腔内,促进泌乳和排乳。
二、乳母营养需要
乳母 膳食中的能量和营养素对母乳营养成分及泌乳量具有一定的影响。
1.能量乳母的基础代谢较未哺乳的妇女高20%,中国乳母能量的推荐摄入量(RNI)为在非孕期妇女基础上每日增加2092kJ(500kcal)。
2.蛋白质母乳中蛋白质含量平均为1.2g/100g,膳食蛋白质转变为乳汁蛋白质时其转移率约为70%。若以每日泌乳量750g计算,则乳母额外需要蛋白质的量为:
乳母 额外的蛋白质需要(g/d)=(泌乳量×母乳中蛋白质含量)÷转换效率=750×(1.2/100)÷0.7=12.9g/d。
考虑到我国的膳食构成以植物性食物为主,膳食蛋白质的生物学价值不高,其转换率可能较低,故中国乳母蛋白质的推荐摄入量为在非孕妇女基础上每日增加20g。
如果乳母膳食中蛋白质的质和量不足时,乳汁分泌量将大为减少,并动用乳母组织蛋白以维持乳汁中蛋白质含量的恒定。另外,乳汁中氨基酸成分也受影响,乳汁中赖氨酸和蛋氨酸含量下降,影响母乳的质量。
3.脂肪由于婴儿中枢神经系统发育和脂溶性维生素吸收等的需要,乳母膳食中必须有适量脂肪,尤其是多不饱和脂肪酸。
4.矿物质母乳中的矿物质含量除了碘、硒和锌外,几乎不受乳母膳食的影响。
(1)钙:无论乳母膳食中的钙摄入量是否充足,乳汁中钙含量却总是基本稳定的。正常母乳中钙含量约为34mg/100g,乳母平均每天通过乳汁分泌而损失的钙约300mg。如果乳母膳食中钙摄入不足,即会动用母体骨骼钙以维持乳汁中钙含量的稳定。虽然乳母可通过增强肠道吸收,减少尿钙排出等方式竭力保持体内钙的平衡,但缺钙所造成的骨质软化却是常见的现象。中国乳母钙的每日推荐摄入量为1200mg。
(2)其他:碘、铁、锌、硒的含量常受母乳膳食的影响,与婴儿神经系统的生长发育和免疫功能关系密切,为防止其缺乏,应当额外补充,中国乳母对上述矿物质的每日推荐摄入量为:铁25mg;锌21.5mg;碘200μg;硒65μg。
5.维生素
(1)水溶性维生素:大多数能通过乳腺进入乳汁中,如维生素B6、维生素B2、尼克酸、维生素C等。
(2)脂溶性维生素:维生素A能部分通过乳腺进入乳汁中;维生素D几乎完全不能通过乳腺,故母乳中维生素D含量很低,婴儿必须多晒太阳或补充鱼肝油等维生素D制剂;维生素E可以促进乳汁分泌。
6.水乳母摄取的水量与乳汁分泌量有密切关系,水分不足将直接影响乳汁的分泌量。一般来说,乳母平均每日泌乳量为0.8L,故每日应从食物及饮水中比未哺乳的妇女多摄入约1L的水,方能满足机体的需要。
三、乳母合理膳食
1.膳食搭配乳母膳食要求食物种类多样、数量足够、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等。动物性食品与豆制品可提供优质蛋白质;牛乳富含钙;新鲜蔬菜和水果中有多种维生素、矿物质和膳食纤维;海产品如海带、紫菜、牡蛎、虾米等富含钙和碘、锌等。乳母每日的膳食组成一般应包括:
①谷类:450~500g;
②蛋类:100~150g;
③豆制品:50~100g;
④肉类:150~200g;
⑤牛乳:250~500ml;
⑥新鲜蔬菜:500g(绿叶蔬菜占1/2以上);
⑦新鲜水果:100~200g。
2.科学进食烹调方法应多用炖、煮、蒸、炒的方法,如鸡、肉、鱼类以炖或煮为宜,食用时同时喝汤,这样既可增加营养还能促进乳汁分泌。每日正常的三餐外,可在上午、下午和/或睡前适当加餐2~3次,以利机体对营养的吸收和利用。
3.调节情绪唐朝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中指出:“凡乳母者,其血气为乳汁也。七情善恶,悉血气所生,其乳儿者,皆须性情和善。”就是说乳母的乳汁是由其血气转化而成,七情善恶都与血气化生有关。乳母如果情绪偏胜、脏腑失调、气血运行失常,分泌的乳汁就会受到影响,甚至会直接影响婴儿的健康。所以旧社会有钱人家请乳母,除了身体健康外,一定要挑性情善良温和的。因为乳母的性格是强悍、暴戾,还是温和、清静,对婴儿的性情影响很大,甚至影响其性格和智力的发展。
情绪的过激变化,如愤怒、焦虑、紧张、疲劳时容易造成肝郁气滞,甚至引起血淤、肾上腺素分泌增加、内分泌失调,可能抑制催乳素的分泌,因而使乳汁的分泌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婴儿喝了这样的乳汁会心跳加快、烦躁不安、睡眠不宁、哭闹不休,并伴有消化功能紊乱。因此乳母在保证营养的基础上,还要注意精神情绪的调整,以便保证乳汁的质量,更有利于婴幼儿的健康。
四、产妇营养需要
自胎盘娩出到产妇全身器官(除乳腺外)恢复或接近正常未孕状态所需要的一段时间称为产褥期,通常为6周。产褥期的营养主要是补偿妊娠和分娩时的消耗,促进母体组织器官尽快恢复,提高机体的抵抗力,预防产褥期各种并发症,并为乳汁分泌提供必要的营养物质。对于大多数产妇而言,产褥期是哺乳期的一部分,而且在营养需要上有一定特殊性。
1.产褥期生理变化产妇分娩时不同程度的产道损伤约需1周便可恢复,而子宫缩小复原则需要6周左右。分娩后血溶量逐渐减少,红细胞压积基本保持稳定,心率和血压渐趋正常。
2.产褥期营养需要
(1)能量:产妇在分娩过程中消耗了大量能量,组织器官的修复及乳汁分泌也需要能量,所以产妇的能量需要比非妊娠妇女高,一般认为每日摄入的能量应在12.55MJ(3000kcal)左右。
(2)水:产妇分娩时有大量液体排出,如羊水、分娩过程中出汗,体内损失大量水分,应在分娩后及时补充水分,一般可给予含有较多能量的饮料,如民间常用的红糖水、鸡汤等都是适宜的。整个产褥期都可饮用高能量、营养丰富的饮料和汤。
(3)蛋白质:蛋白质饮食可以促进分娩所致疲劳的恢复和创伤的修复,也有助于增加乳汁的分泌,产妇每日蛋白质摄入量宜在85~100g。
(4)维生素和矿物质:产褥期产妇代谢旺盛,需要较多的维生素和矿物质,如维生素B1、维生素B2和铁、钙、锌等矿物质。
产褥期膳食应比平时多增加一些鸡、肉、鱼、动物肝、肾、血等食物,以补充生物学价值较高的蛋白质和铁质,每日要多吃蔬菜和水果。
第三节 婴幼儿营养
婴儿 期(infant)是指出生到满1周岁前,幼儿期(younger children)为1周岁到3周岁前。婴幼儿处于人体生长发育,尤其是智力发育的重要时期,此时的营养状况对其一生均有很大影响。
一、婴幼儿生理特点
婴儿 期生长发育最为迅速,表现为体重从出生时的平均3kg增至1岁时的9kg以上;身高从50cm增至75cm等。1~3岁的幼儿体重每年增加2~3kg。旺盛的生长发育要求比成年人或大龄儿童摄入相对更多的能量和营养物质。
然而婴幼儿的消化系统和神经系统的发育尚未完善,消化功能差。因此要结合这些特点,合理的给予膳食营养。婴幼儿营养不良时,不仅影响正常的生长发育,还会降低机体免疫力,容易患感染性疾病。大脑细胞的增殖从出生前的孕晚期开始,直到出生后1年,而脑细胞的增大和大脑的发育一直可持续到2岁,此阶段营养不足,特别是蛋白质供给不良,还会影响智力的发育。
二、婴幼儿营养需要
1.能量婴幼儿的合成代谢旺盛,能量需要量相对较大,婴幼儿的基础代谢所需能量约占总能量的60%,以后随着年龄增长逐渐减少。
2.蛋白质婴幼儿期50%左右的膳食蛋白质被用来满足生长的需要。对婴幼儿而言,年龄越小,生长越快,蛋白质需要量相对越高。母乳蛋白质中必需氨基酸的数量及比例符合婴儿的需要,吸收率和生物学价值较高,母乳喂养的婴儿每日蛋白质摄入量约为1.5g/kg;牛乳的蛋白质生物学价值不如母乳;豆类、米面等植物性食物中的蛋白质生物学价值又低于牛乳,所以人工喂养和混合喂养婴儿的蛋白质摄入量应增至每日2~3g/kg。由于婴儿的肾脏及消化器官发育尚未完全,故蛋白质摄入量不宜高于每日3g/kg,否则,将加重肾脏负担,发生负面影响,对婴幼儿健康不利。
3.脂肪脂肪是婴幼儿能量和必需脂肪酸的来源,也是脂溶性维生素的载体。多不饱和脂肪酸对神经组织的发育和视觉功能非常重要,母乳中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约为总脂肪的8%,而牛乳中仅为2%,故婴儿在断奶后要通过适当的辅助食品补充与母乳中含量一致的必需脂肪酸及多不饱和脂肪酸,直至2岁为止。
4.碳水化合物婴幼儿的乳糖酶活性比成年人高,有利于对奶类所含乳糖的消化吸收。婴儿2~3个月时由于缺乏淀粉酶,对淀粉类食物尚不能消化,故米、面等淀粉类食品应在3~4个月后开始添加。碳水化合物主要提供能量,有助于婴幼儿的生长发育,若摄入碳水化合物过多而蛋白质不足时,婴儿体重虽增长迅速,外表肥胖,但肌肉松弛,机体抵抗力差,易受感染。此外,婴幼儿食物中碳水化合物含量过多,在肠道内发酵后还可刺激肠蠕动而引起腹泻。
5.维生素和矿物质维生素摄入不足会影响婴幼儿的生长发育,如维生素A不足将影响婴幼儿体重的增长,维生素C有增强机体免疫力的作用。钙、铁、锌和碘是婴幼儿比较容易缺乏的元素,不仅影响体格发育,还可影响行为和智力的发育。此外,限制婴幼儿的钠摄入量可降低成年后高血压发病率。
三、婴幼儿喂养方式
(一)母乳喂养
母乳是婴儿最理想的天然食物,是人类哺育下一代的最佳方式,母乳不仅能全面提供1~6个月以内婴儿需要的各种营养物质,还可增强婴儿对疾病的抵抗力,因此,大力提倡母乳喂养。母乳喂养对婴儿和母亲的有益作用是多方面的。
1.营养母乳营养成分合理、丰富,最适合婴儿的需要。虽然牛乳的营养价值较高,也是替代母乳最常用的婴儿食物,但比较母乳和牛乳的营养成分,仍可发现两者有不少差异。
(1)蛋白质:母乳蛋白质中乳清蛋白约占60%,而酪蛋白较少,在婴儿胃中形成的凝乳细小柔软,易于消化吸收。母乳蛋白质的必需氨基酸构成比牛奶更适合婴儿的利用。牛乳蛋白质含量虽高,约为母乳的3倍,但酪蛋白含量较多,在体内的消化吸收不如母乳。过高的蛋白质含量还可能会增加婴儿肾脏的负担,所以,用牛奶人工喂养新生儿时需要用温开水稀释。
(2)脂肪:母乳中脂肪含量与牛乳相似,但母乳中多不饱和脂肪酸尤其是亚油酸含量较丰富,还有较多的卵磷脂、牛磺酸等,有利于婴儿大脑的发育。母乳中所含的乳脂酶有助于脂肪的消化。
(3)碳水化合物:母乳中的乳糖是乳汁中唯一的碳水化合物,其含量比牛乳高。乳糖除供给能量外,还可在小肠中被乳酸杆菌等有益菌群利用,有利于钙的吸收。
(4)维生素:母乳中维生素A、维生素B1、维生素E、维生素C的含量均高于牛乳,牛乳中的维生素C不仅比母乳少,还易在加热消毒中被破坏。乳母膳食对乳汁中维生素的含量有很大影响,膳食平衡、营养充足的乳母其乳汁多能满足婴儿对维生素的营养需要。
(5)矿物质:母乳含钙量虽然不多,但钙和磷的比例适当,有利于婴儿的吸收,并能满足生长发育的需要。母乳和牛乳中含铁量都很低,但母乳中的铁约50%可被吸收,而牛乳中铁只有约16%被吸收。
2.免疫因子母乳中含有多种免疫因子,有助于增强婴儿的抗感染能力。人工和混合喂养的婴儿因肠道和呼吸道感染而死亡的危险性数倍于母乳喂养的婴儿。母乳中的主要免疫因子有:
(1)免疫球蛋白(immuno globulin,Ig):母乳中的免疫球蛋白有IgA、IgG、IgM、IgD。其中IgA占免疫球蛋白总量的90%,而在人血清中IgA只占15%,乳腺分泌型IgA的产生受母亲呼吸系统和肠道特异性病源菌的刺激影响,因而能为婴儿提供特异性抗感染保护。
(2)人乳溶菌酶:溶菌酶可溶解细菌,因而能为发育期婴儿提供抗肠道和呼吸道病源菌的保护,母乳中溶菌酶的含量比牛乳中高300倍以上。
(3)双岐因子:双岐因子是一种含氮多糖,存在于母乳中,但在牛乳中未能发现。双岐因子可促进乳酸杆菌的繁殖,有助于预防婴儿肠道疾病。
世界卫生组织倡议,最初6个月纯母乳喂养,并坚持哺乳24个月以上,这是人类哺育婴儿的最理想方式。然后,我国有关调查显示:1998年城市母乳喂养率是53.7%,农村为76.6%;2002年相应的调查数据分别降低到48.7%和60.4%。我国有近一半新生儿没有足够的母乳吃。随着越来越多的新妈妈因各种原因过早地放弃哺乳,目前我国的母乳喂养率还在下降,这对婴儿健康不利。
(二)人工喂养和混合喂养
1.人工喂养的原则由于各种原因不能用母乳喂养婴儿,而完全采用牛乳、羊乳和马乳等动物乳及其制品,或非乳类代乳品喂养婴儿称人工喂养。人工喂养时应尽量采用牛乳、羊乳、乳粉或配方乳等乳制品,少用非乳类代乳品,因为乳类的营养价值高于豆类、谷类等代乳品。
2.混合喂养的原则由于母乳不足或母亲因工作或其他原因不能按时给婴儿哺乳时,采用牛乳或其他代乳品作为补充或部分替代称混合喂养。混合喂养要以乳类为主,保证优质蛋白质的供给,6个月后除乳类外可补充适当的豆类和谷类食品。
四、重要营养素的补充
早期的营养对智力发育和视觉功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许多研究显示,婴儿在出生后的关键期摄取DHA和ARA是非常重要的。
DHA(二十二碳六烯酸)是属于多元不饱和脂肪酸的一种,又名脑黄金,大量存在于人体大脑皮质及视网膜中,形成视网膜的感光体,是大脑皮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大脑及视力发育有重要作用,是胎儿及婴儿脑细胞、视网膜发育不可缺少的营养素。
ARA(花生四烯酸)也是一种多元不饱和脂肪酸,是婴儿体格发育的必需营养素,在成人体内可由必需脂肪酸的亚油酸转化而成,不属于必需脂肪酸,但在婴幼儿体内合成ARA的能力较低,因此,对于正处于体格发育黄金期的婴幼儿来说,在食物中补充提供一定的ARA,更有利于婴幼儿的发育。
给4~6个月龄断母乳喂养的足月儿添加强化DHA和ARA的配方奶至1周岁,可以优化其视觉细胞的发育,提高视敏度,相当于在视力测试图上多看一行。有了良好的视敏度,可使婴幼儿看得更清楚,对周围事物和环境更留意,便能从外界获得更多刺激,这是帮助大脑发育的重要因素,聪明的孕妇绝对会重视这一关键的黄金时期,让适宜的营养有更大的补充,促进婴幼儿的生长发育,为成年后的健康打下良好的基础。
第四节 儿童和青少年营养
儿童、青少年时期是人生最重要的阶段,是大脑、身体发育最旺盛和最迅速的时期。父母亲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有一个健康的身体和聪明的大脑,为孩子的一生打下坚实的基础。再则,儿童和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不仅与个人的寿命有关,也关系到中华民族素质的提高。
资料显示,自1985年以来,我国学生体质健康状况连续18年呈下降趋势,尤其是2000年后,6~18岁的学生中,肥胖生高达15%,一些学校甚至突破了30%,高血压、糖尿病等也在儿童和青少年中出现。即使在经济发达的广州,中小学生的体质也令人担忧,最近公布的《2005年广州市学生体质健康调查研究》显示:学生体质不断下降,综合体质评价则一年不如一年,仅有46.23%的学生营养状况良好,营养不良和超重肥胖的比例明显增加,分别为41%和12.77%,女生营养不良比男生严重。
一、概述
学龄分期:儿童和青少年在学龄时可分为二期。
1.小学学龄期儿童一般指6~12岁进入小学阶段的儿童,也常称为学龄儿童。
2.中学学龄期儿童一般指13~18岁进入中学阶段的青少年,这阶段常称青春期。
生长发育是指细胞繁殖、增大及细胞间质增加,表现为全身各系统、各器官、各组织的大小、长短和重量的增加,如体重的增加、身高的增长、胸围的扩大。
二、儿童和青少年的生理特点
1.生长迅速、代谢旺盛处于小学学龄期的儿童每年体重增加2~3kg,身高每年可增高5~6cm,身高在这阶段的后期增长得更快一些。
处于中学学龄期的青少年每年体重增加2~5kg,个别可达8~10kg,身高每年可增高2~8cm,个别可达8~12cm。
由于学龄期儿童和青少年生长迅速、代谢旺盛,故机体内合成代谢处于绝对优势,许多营养素的代谢处于较高的正平衡中。此期机体对营养素的缺乏或过盛也最敏感。
2.机体成分变化在青春期以前男孩和女孩的脂肪与肌肉占机体的比例是相似的,分别为15%和19%,在青春期后,女性脂肪增加到22%,男性仍为15%,而男性增加的瘦体质(即去脂体重)约为女性的2倍。
3.性发育成熟青春期性腺发育逐渐成熟,性激素促进生殖器官发育,出现第二性征。即女性月经初潮、男性长胡须、喉结突出等。
三、我国少年儿童的营养状况
1.现状社会发展、物质丰富,我国儿童和青少年的营养应该是充足的,但由于生活习惯等种种原因,我国儿童和青少年又存在着某些营养素严重缺乏的现象。根据中国营养学会第三次全国调查结果,我国儿童、青少年的维生素、矿物质供给仍然存在严重问题,不容忽视,严重缺乏的营养素有维生素A、维生素B2、钙、锌、铁等。据国务院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和中国儿童中心联合发布的《中国十城市0~6岁儿童健康状况调查报告》显示,我国城市儿童4~6个月以后发育明显滞后外国同龄婴幼儿,部分婴幼儿无机营养素摄取不足。
调查显示,我国城市儿童健康状况总体水平接近世界卫生组织标准,但营养不良与过剩同时存在,营养不良患病率为10.6%,儿童生长迟缓患病率为3.83%。锌、镁、钙、铁、铜等无机营养素不足,尤其是锌的不足更为明显,缺锌的婴幼儿比例达到39%,此外,在儿童辅食添加情况中,向婴幼儿提供的膳食结构不是十分合理,蛋白质和无机营养素的摄取量明显不足。婴幼儿存在的上述营养问题是影响我国儿童、青少年发育的重要因素。
2.我国学生营养与健康状况存在的主要问题据了解,我国有大、中、小学学生近4亿人,由于营养知识普遍匮乏,东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家庭收入相差悬殊等原因,学生的营养与健康状况仍然不乐观。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约有2160万少年儿童体重不足,4200万儿童发育迟缓。另一方面,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儿童和青少年中的超重、肥胖、血脂异常、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病越来越多,呈年青化趋势。中国学生营养缺乏与营养过剩同时并存,营养与健康状况主要存在三大问题:
(1)营养素摄入不足:城市学龄儿童、少年蔬菜摄入量均明显不足,奶及奶制品消费量依然很低,尤其是农村学龄儿童、少年中更为突出。钙、铁、锌和维生素A等微量元素缺乏在我国城市学龄儿童、少年中普遍存在。
(2)膳食结构不合理:城市学龄儿童、少年的谷类食物供能比降低,明显低于55%~65%的合理范围,农村学龄儿童、少年的蛋白质供能比低于13%~15%的合理范围,城市学龄儿童、少年的脂肪供能比例达35%,远远超过WHO推荐的30%上限。
(3)体力活动不充足:不吃早餐、饮酒、吸烟等不良生活方式对健康的影响日渐突出。目前,高血压、糖尿病、超重与肥胖、高脂血症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患者呈现低龄化,正逐渐成为威胁城市学龄儿童、少年健康的突出问题,血脂异常也见于农村学龄儿童、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