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公版禅苑蒙求瑶林
17950900000016

第16章

价老看病

(雲岩晟法嗣)

洞山僧問:“和尚遺和還有不病者也無?”

師曰:“有。”

僧曰:“不病者還看和尚否?”

師曰:“老僧看他有分。”

曰:“和尚爭得看他?”

師曰:“老僧看時即不見有病。”

南泉油餈

(《禪林類聚》九)

《和補》曰:

南泉願禪師一日不赴堂,侍者請赴堂。

師云:“我今日在莊上喫油糍飽。”

者云:“和尚不曾出入。”

師云:“汝去問莊主。”

者方出門,忽見莊主歸謝和尚。

云云……

韶陽胡餅

(雪峰法嗣 《雲門錄》)

僧問雲門:“如何是超佛越祖之談?”

門云:“餬餅。 ”

德山托鉢

(《傳燈》十五)

雪峰在德山作飯頭,一日飯遲。

德山擎鉢下法堂,雪峯廼曰:“鐘未鳴、皷未響,老和尚托鉢向什麼處去?”

德山却歸方丈。

岩頭在堂中聞得,拊掌曰;“大小德山未會末後句。”

德山聞舉,令侍者喚頭,上問:“你不肯老僧耶?”

頭密啟其意。

德山來日上堂,說話異於每常。

頭到僧堂前撫掌大笑曰:“且喜堂頭老漢會末後句,他後天下人不奈何。雖然如是,只得三年話。”

後三年果化。

象骨覆盆

(《傳燈》七)

雪峯在洞山作飯頭淘米次,山問:“淘沙去米?淘米去沙?”

師曰:“沙米一時去。”

山曰:“大眾喫箇甚麼?”

師遂覆却米盆。

山曰:“據子因緣,合在德山。”

婆子眷屬

(《傳灯》六)

昔有一僧參米胡,路逢一婆住庵。僧問婆:“有眷屬否?”

曰:“有。”

僧曰:“在甚麼處?”

曰:“山河大地,若草、若木皆是我眷屬。”

僧曰:“婆莫作師姑來否?”

曰:“汝見我是甚麼?”

僧曰:“俗人。”

婆曰:“汝不可是僧。”

僧曰:“婆莫混濫佛法好。”

婆曰:“我不混濫佛法。”

僧曰:“汝恁麼豈不是混濫佛法?”

婆曰:“你是男子,我是女人,豈曾混濫?”

王老兒孫

(馬祖法嗣 《傳燈》楊岐七事八)

黃蘗在南泉為首座,一日捧鉢於南泉位上坐,泉入堂見,。乃問:“長老甚年中行道?”

蘗曰:“威音王佛已前。”

泉曰:“猶是王老師兒孫。”

蘗遂過第二位。

雲居送袴

(良价法嗣 《會元》三)洪州雲居道膺禪師

曾令侍者送袴與一住庵道者,道者曰:“自有娘生袴。”竟不受。

師再令侍者問:“娘未生時著箇甚麼?”

道者無語。

後遷化有舍利,持似於師。

師曰:“直饒得八斛四斗,不如當時下得一轉語好。”

道吾得裩

(藥山法嗣 《傳燈》十四)

有施主施裩藥,山提起示眾曰:“法身具四大否?有人道得,與他一腰裩。”

潭州道吾山宗智禪師云:“性地非空,空非性地,此是地大。三大亦然。”

藥山不違前言,乃與吾裩。

九峰頭尾

九峰禪師

僧問:“如何是頭?”

師曰:“開眼不覺曉。”

僧曰:“如何是尾?”

師曰:“不坐萬年床。”

僧曰:“有頭無尾時如何?”

師云:“纔是不貴。”

僧曰:“有尾無頭時如何?”

師曰:“雖飽無力。”

僧曰:“直得頭尾相搆時如何?”

師曰:“兒孫得力,室內不知。”

洞山功勳

雲岩法嗣 《人天眼目》

洞山功勳五位:向、奉、功、共功、功功。

僧問:“如何是向?”

洞山云:“喫飯時作麼生!”

僧問:“如何是奉?”

山云:“背時作麼生!”

僧問:“如何是功?”

山云:“放下鉏頭時作麼生!”

僧問:“如何是共功?”

山云:“不得色。”

僧問:“如何是功功?”

山云:“不共。 ”

楊岐七事

元靜十門

(五祖演法嗣 《普灯》十一)

南堂元靜禪師示眾曰:

“夫參學至要,不出最初句與末後句。透得過者,平生參學事畢;其或未然,與你作十門,各用印證自心,看得穩當也未?

一須信有教外別傳;

二須知有教外別傳;

三須會有情說法與無情說法無二;

四須見性如觀掌上了了分明,一一田地隱密;

五須具擇法眼;

六須行鳥道玄路;

七須文武兼濟;

八須摧邪顯正;

九須大機大用;

十須向異類中行。

此十門諸人還一一穩當也未?若只是閉門作活計,獨自要了身,却不在此限。若欲荷負正宗,紹隆聖種,須盡明此網要十門,方坐得曲彔床,受得天下人禮拜,敢與佛祖為師。若不到恁麼田地,只一向虗顯,他時異日,閻羅老子未敢放你在。

有麼?

出來!大家證據。

若無,不用久立。”

老安作用

(《傳灯》九)嵩岳惠安國師

因坦然懷讓二人來參,問曰:“如何是祖師西來意?”

安曰:“何不問自己意!”

曰:“如何是自己意?”

安曰:“當觀密作用。”

曰:“如何是密作用?”

安以目開合示之,然於言下大悟,更不他適。讓機緣不偶,辭往曹溪。滅時稱老安國師。

馬祖勞倦

(《會元》三)

僧問馬大師:“離四句絕百非,請師直指某甲西來意。”

大師云:“我今日勞倦,不能為汝說,問取智藏去。”

問智藏,云:“何不問和尚?”

僧云:“和尚敢來問?”

藏云:“我今日頭痛不為你說,問海兄去。”

僧問海兄,海云:“我到者裏却不會。”

僧舉示馬大師,大師云:“藏頭白,海頭黑。”

鏡清雨聲

(雪峯法嗣 《會元》七)

鏡清問僧:“門外是什麼聲?”

僧曰:“雨滴聲。”

師云:“眾生顛倒,迷己逐物。”

僧云:“和尚作麼生?”

師云:“洎不迷己,意旨如何?”

……

師云:“出身猶可易,脫體道應難。”

龐公雪片

(馬祖弟子《會元》七)

龐居士因辭藥山,山命十人禪客相送。至門首,士乃指空中雪,云:“好雪片片,不落別處!”

時有全禪客云:“落在什麼處?”

居士送與一掌。

全云:“居士也不得草草。”

士曰:“恁麼稱禪客,閻羅老子未放你在!”

全云:“居士作麼生?”

士又與一掌,云:“眼見如盲,口說如啞。”

雪竇靈臺

(智門祚法嗣 《僧寶傳》中)

《和補》曰:

師〈為道日損偈〉云:“三分光陰二早過,靈臺一點不揩磨。貪生逐日區區去,喚不回頭爭奈何?!”

皷山聖箭

(雪峯法嗣 《會元》七)

皷山赴大王請,雪峯門送。回至法堂乃曰:“一隻聖箭直射九重城裏去也!”

太原孚曰:“是伊未在。”

峯曰:“渠是徹底人。”

孚曰:“若不信待某甲去勘過。”

遂趂至中路,便問:“師兄向甚麼處去?”

山曰:“九重城裏去。”

孚曰:“忽遇三軍圍繞時如何?”

山曰:“他家自有通霄路。”

孚曰:“恁麼則離宮失殿去也。”

山曰:“何處不稱尊!”

孚拂袖便回。

峯問:“如何?”

孚曰:“好隻聖箭中路折却了也!” 遂舉前話。

峯乃曰:“好渠語在。”

孚曰:“這老凍膿猶有鄉情在!”

銕面退席

(興化法嗣 《僧寶傳》下)

蔣山元禪師歿,舒王以禮致秀銕面嗣其席。秀至山,王先候謁。而秀方理叢林事,不時見。王以為慢己。遂不合棄去。

克賓出院

(《會元》十一)

興化謂克賓維那曰:“汝不久為唱導之師。”

賓曰:“我不入這保社。”

化曰:“你會了不入?不會了不入?”

賓曰:“總不與麼。”

化便打,曰:“克賓維那法戰不勝,罸錢鑽飯。”

次日興化入堂白槌曰:“克賓維那法戰不勝,罸錢五貫設鑽飯一堂。仍須出院。賓後出世住大行山。嗣興化。

池陽百問

(《事苑》第五普燈三)

隨州大洪第一世報恩禪師甞設百問以問學者,其略曰:“假使百千劫,所作業不忘,為甚麼一稱南無佛,罪滅河沙劫?”

又作此相 “○”,曰:“森羅萬象總在其中,具眼禪人請試甄別。”

佛陀三勸

(《傳燈》十四)鳳翔府法門寺佛陀和尚

常持一串數珠,念三種名號,曰:“一釋迦、二元和、三佛陀,自餘是什麼?椀躂丘一箇,過!”終而後始。

事迹異常,時人不可測。

天然剗草

(《傳燈》十四)

如前丹霞掩耳之處。

提婆投針

(《會元》一)

提婆菩薩自執師子國來求論難,造龍猛門。

龍猛素知其名,遂滿鉢盛水,令弟子持出示之。

提婆見水默而投針。

弟子將還,龍猛深嘉嘆曰:“水之澄以方我德,彼來投針以窮其底,若斯人者可以論玄議道!”

藥山長嘯

(石頭遷法嗣 《傳燈》十四)

藥山一夜登山經行,忽雲開見月,大嘯一聲。

應澧陽東九十里居民盡謂東家,明辰迭相推問。直至藥山徒眾曰:“昨夜和尚山頂大嘯。”

李翱贈詩曰:“選得幽居恔野情,終年無送亦無迎。有時直上孤峯頂,月下披雲嘯一聲。”

般若狂吟

師備果子

(《會元》七)

玄沙與韋監軍喫菓子,韋問:“如何是日用而不知?”

師拈起菓子曰:“喫!”

韋喫菓子了,再問之,師曰:“只者是日用而不知。”

智勤林檎

(溈山法嗣 《傳燈》十一)

僧問靈雲:“如何是西來意?”

雲曰:“井底種林檎。”

佛果潄口

婆子點心

(《傳燈》十七)

德山者,簡州周氏子。丱歲出家,依年受具,精究律藏,於性相諸經貫通旨趣。常講《金剛經》,時謂之“周金剛”。甞謂同學曰:“一毛吞海海性無虧,纖芥投鉢鉢利不動,學與無學唯我知焉!”

後聞南方禪席頗盛,師氣不平,乃曰:“出家兒千劫學佛威儀,萬劫學佛細行,不得成佛;南方魔子敢言直指人心,見性成佛?我當摟其窟穴,滅其種類,以報佛恩!”

遂擔青龍疏鈔出蜀,至澧陽,路上見一婆子賣油餅,因息肩買餅點心。婆指擔曰:“這箇是甚麼文字?”

師曰:“青龍疏鈔!”

婆曰:“講何經?”

師曰:“《金剛經》!”

婆云:“我有一問,你若答得施與點心,若答不得且別處去。《金剛經》道:‘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未審上坐點那箇心?”

師無語,遂往龍潭。

蠱毒之鄉

(《傳燈》十七)

僧問曹山:“學人十二時中,如何保任?”

山曰:“如經蠱毒之鄉,水不得霑著一滴。”

荊棘之林

(《會元》十五)

僧問藥山:“學人擬歸鄉時如何?”

山曰:“汝父母徧身紅爛,臥在荊棘中,汝歸何所?”

僧曰:“恁麼,即不歸去也。”

山曰:“汝却須歸去!汝若歸鄉,我示汝箇休糧方。”

僧曰便請,山曰:“二時上堂。不得咬破一粒米!”

本寂滲漏

(洞山法嗣 《人天眼目》)

曹山三種滲漏,其詞曰:一見滲漏,謂機不離位,墮在毒海;二情滲漏,謂智常向背,見處偏枯;三語滲漏,謂體妙失宗,機暗終始。學者濁智流轉,不出此三種。

克符料揀

(臨濟法嗣 《會元》十一)

臨濟初至河北住院,見普化、克符二上座,乃謂曰:“我欲於此建立黃檗宗旨,汝且成褫我。”

二人珍重下去。

三日後普化却上來問:“和尚三日前說甚麼?”

濟便打。

三日後克符上來問:“和尚前日打普化作什麼?”

濟亦打。

至晚小參曰:“有時奪人不奪境,有時奪境不奪人,有時人境兩俱奪,有時人境俱不奪。”

有僧問:“如何是奪人不奪境?”

臨濟之曰:“煦日發生鋪地錦,孾兒垂髮白如絲。”

“如何是奪境不奪人?”

濟云:“王令已行天下徧,將軍塞外絕烟塵。”

“如何是人境兩俱奪?”

濟曰:“并汾絕信,獨處一方。”

“如何是人境俱不奪?”

濟云:“王登寶殿,野老謳歌。”

克符頌:

“奪人不奪境,緣自帶誵訛;擬欲求玄旨,思量反責麼;驪珠光燦爛,蟾桂影婆娑;覿面無差互,還應滯網羅。

奪境不奪人,尋言何處真?問禪禪是妄,究理理非親;日照寒光澹,山遙翠色新;直饒玄會得,也是眼中塵。

人境兩俱奪,從來正令行;不論佛與祖,那說聖凡情;擬犯吹毛劒,還如值木盲;進前求妙會,特地斬精靈。

人境俱不奪,思量意不徧;主賓言不異,問答理俱全;蹈破澄潭月,穿開碧落天;不能明妙用。淪溺在無緣。”

佛日體盆

國師水枕

祖庭《事苑》曰:未見出處。

祖心背觸

(《會元》十七) 黃龍祖心

室中常舉拳,問僧曰:“喚作拳頭則觸,不喚作拳頭則背,喚作甚麼?”

道一長短

(南岳讓法嗣 《傳燈》六)

有僧於馬祖前作四畫,上一畫長下三畫短,問曰:“不得道一長三短,離此四句外,請和尚答。”

師乃畫一畫,云:“不得道長短。答汝了也。”

石樓無耳

(石頭法嗣 《會元》五)

汾州石樓和尚因僧問:“未識本來性,乞師方便指。”

師云:“石樓無耳朵。”

僧云:“某甲自知非。”

師云:“老僧還有過。”

僧云和:“尚過在甚麼處?”

師云:“過在汝非處。”

僧禮拜,師便打。

真溪具眼

(曹溪法嗣 《會元》十三)處州廣利容禪師

初住真溪,有僧來參,師竪起拂子,云:“真溪老漢還具眼麼?”

僧云:“某甲不敢見和尚過。”

師云:“老僧死在闍梨手裡。”

僧以手指胸便出,

師云:“闍梨見先師來。”

至晚師喫茶,僧拈起盞曰:“者箇是諸佛出世邊事,作麼生是未出世邊事?”

師以手撥却盞,云:“到闍梨死在老僧手裏。”

僧云:“五里牌在郭門外。”

師云:“無故惑亂師僧。”

僧便起,謝茶。

師云:“特謝相訪。”

可真點胸

(慈明法嗣 《普灯》三)

翠岩可真禪師到慈明大師,慈明看便問曰:“如何是佛法大意?”

可真曰:“無雲生嶺上,有月落波心。”

明曰:“頭白齒黃猶作這見解。”

可真垂淚,求指示。

明云:“你可問我。”

可真以前語問之。

明曰:“無雲生嶺上,有月落波心。”

即於其所,頓明大法。

住翠岩,世推為天下法窟。

昌禪擔板

德山招扇

(《傳燈》十六)襄州高亭簡禪師

初隔江見德山,遙合掌,呼云:“不審。”

德山以手中扇再招之,簡忽開悟,乃橫趨而去,更不迴顧。

後於襄州開法,嗣德山。

迦葉剎竿

(《會元》一)

阿難問迦葉云:“師兄,世尊傳金襴袈裟外,別傳何物?”

迦葉召阿難,

難應諾,

葉云:“倒却門前剎竿著。”

佛光錦帳

佛光無礙禪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