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公版禅苑蒙求瑶林
17950900000015

第15章

玄覺云:“門上不要書‘門’字,窓上不要書‘窓’字,壁上不要書‘壁’字。何故?字義炳然!”

曉聰栽松

(文殊應天真嗣《五燈》十五) 洞山曉聰禪師

手植萬松於東嶺而誦《金剛般若經》,山中人名其嶺曰“金剛”。方植松而寶禪師至,時親自五祖來。

師問:“上嶺一句作麼生?”

道寶曰:“氣急殺人。”

師拄钁呵曰:“從何得此隨語生解阿師?見問上嶺,便言氣急,佛法却成流布!”

寶請代語,師曰:“何不道氣喘殺人!”

逍遙問:“嶺在此,金剛在什麼處?”

師指曰:“此一株松是老僧親栽。”

初,比部郎中許公式出守南昌,過蓮華峯,聞祥公曰:“聰道者在江西,試尋訪之,此僧人天眼目也。”

許公既至,聞聰住山家風,作詩寄之曰:“語言渾不滯,高躡祖師蹤。夜坐連雲石,晝栽帶雨松。鏡分金殿燭,山荅月樓鐘。有問西來意,靈堂對遠峰!”

禾山義虎

(黃龍南法嗣 《僧寶傳》下)禾山普禪師

初,秀出講席,解《唯識起信論》,兩川無敢難詰者,號“義虎”。

瑞岩臥龍

(岩頭法嗣 《傳燈》十七)台州瑞岩師彥禪師

謁夾山會和尚,會問:“什麼處來?”

曰:“臥龍來。”

會曰:“來時龍還起未?”

師乃顧視之,

會曰:“灸瘡上更著艾燋。”

曰:“和尚苦如此,作什麼!”

會便休。

翠岩唾地

(石霜法嗣 《會元》十七)蘄州開元子琦禪師

謁翠岩真禪師,問佛法大意。

唾地曰:“這一滴落在甚麼處?”

琦捫膺,曰:“學人今日脾疼”

師解顏。

寶壽釘空

(臨濟法嗣 《傳燈》十二)鎮州寶壽沼和尚

胡釘鉸來參,師問:“汝莫是胡釘鉸?”

曰:“不敢。”

師曰:“還解釘得虗空否?”

曰:“請和尚打破,某甲與釘。”

師以拄杖打之。

胡曰:“和尚莫錯打某甲。”

師云:“向後有多口阿師與點破在!”

一城人瞎

(《傳燈》十二)

寶壽開堂,三聖推出一僧在寶壽前,壽便打其僧。

聖云:“長老若恁麼為人,瞎却鎮州一城人眼在。”

三日耳聾

(《會元》三)見前黃蘗吐舌處。

東山餕饀

(《五祖錄》)

《和補》曰:“法演遊方十餘年,海上參尋,見數人尊宿;乃到浮山圓鑑會下,直是開口不得;後到白雲門下,咬破一箇鐵餕饀,直得百味具足。且道饀子一句,作麼生道?乃有偈:花發雞冠媚早稱,誰人能染紫絲頭。有時風動頻相倚,似向階前闘不休。”

揚岐栗蓬

(《會元》十九)

楊岐問僧: “栗棘蓬作麼生吞?金剛圈作麼生透?”

惠南主法

(《僧寶傳》下)

黃龍南曰:“住持,要在得眾;得眾,要在見情。先師言:‘人情者,為世之福田,。盖理道所由生也’。故時之否泰事之損益,必因人情。情有時通塞,則否泰生;事有時厚薄,則損益至。唯聖人能通天下之情,故易之別卦乾下坤上則曰‘泰’;乾上坤下則曰‘否’。其取象,損上益下則曰‘益’;損下益上則曰‘損’。夫乾為天,坤為地。天在下而地在上,位故乖矣,而返謂之泰者,上下交故也,主在上而賓處下,義故順矣。而返謂之否者,上下不交故也。是以天地不交,庶物不育;人情不交,萬事不和;損益之義亦由是矣。夫在人,上者能約己以裕下,下必悅而奉上矣。豈不謂之‘益’乎!在上者,蔑下而肆諸己,下必怨而叛上矣,豈不謂之‘損’乎!故上下交則泰,不交則否;自損者人益,自益者人損。情之得失豈容易乎!先聖甞喻人為舟,情為水,水能載舟,亦能覆舟。水順舟浮,違則沒矣。故住持得人情則興,失人情則廢,全得而全興,全失而全廢。故同善則福多,同惡則禍甚。善惡同類端如貫珠,興廢象行明若觀日,斯歷代之元龜也。“

居訥扶宗

(延慶榮法嗣 《會元》十六)圓通居訥禪師

仁宗皇帝聞其名,皇祐初,詔住十方淨因禪院。師稱目疾不能奉詔,有旨令舉自代。遂舉僧懷璉“禪學精深,在居訥之右”。於是詔璉。璉至,引對,問佛法大意,稱旨。

天下賢師知人!

洪濟師子

遼陽大虫

趙州探水

(《傳燈》十)

趙州一日訪茱萸。將拄杖於法堂上東行西行。

萸云:“作什麼?”

州云:“探水。”

萸云:“我這裡一滴也無。”

州將拄杖靠壁,便出。

百丈夾火

(《傳燈》九)

溈山一日侍百丈次,丈問:“誰。”

山曰:“靈祐。”

丈曰:“汝撥爐中,有火否?”

山撥之,無火。

丈躬自深撥,得栗火,舉以似山,云:“你道無,者箇聻。”

山忽然契悟,遂禮拜,陳其所解。

丈云:“此迺暫時岐路耳!欲識佛性義,當觀時節因緣。時節若至,如迷忽悟,如忘忽憶,方省己物不從他得。故祖師云:‘悟了同未悟’。無心亦無法,只是無虗妄、凡聖等心,本來心法元自具足。汝今既是,善自護持。

次日同百丈入山作務,丈曰:“得火來麼。“

山曰:“將得來。“

丈曰:“在甚處。“

山乃拈一枝柴,吹兩吹度與百丈。

丈曰:“如蟲禦木。“

金峰行餅

(《禪林類聚》十八)

金峰一日於僧堂內喫餬餅次,自拈一枚餅,從上板頭,轉一匝。大眾見,一時合掌。峰云:“假使你十分,擡起手也祇得一半。“

至晚有僧請益,云:“今日行餅見僧合掌,和尚道:假饒十分,擡起手也祇得一半。請和尚全道。“

峯作拈餅勢,復云:“會麼?”

僧云:“不會。”

峯云:“金峯也祇得一半。”

布袋拈果

(《傳燈》廿七)

布袋在通衢立,有僧云:“作什麼?”

布袋云:“等箇人。”

僧云:“來也。”

布袋取一橘子與僧,僧纔接,布袋縮手云:“你不是者箇人。”

中邑鳴[口*耶]

中邑每見僧,拍手皷唇曰:“[口*耶]鳴,[口*耶]鳴。”

青山骨剉

(黃蘗法嗣 《傳燈》十二)杭州羅漢院宗徹禪師

僧問:“如何是西來意?”

師云:“骨剉也。”

師對機多用此語,時人因號“骨剉和尚”。

明招目眇

(羅山道閑法嗣 《會元》十三)務州明招謙和尚

眇一目,叢林號“獨眼龍”。

雲門脚跛

(《會元》五)

雲門初參睦州,方扣門,州揕之曰:“道!道!”

門驚,不暇答。

乃推出曰:“秦時[車*度]轢鑽”

隨掩其扉,損門右足。

四處謾人

(《傳燈》十九)

漳州保福從展禪師四謾人:

一問僧:“殿裏是甚麼佛?”

僧曰:“和尚定當看。”

師曰:“釋迦佛。”

僧云:“莫謾人好。”

師云:“却是你謾我。”

二問僧:“作甚麼業,喫得與麼大?”

僧云“和尚也不少。”

師作蹲勢,僧云和尚莫謾人好。

師云:“却是你謾我。”

三問僧:“汝名甚麼?”

僧云:“咸澤。”

師云:“忽遇枯涸,看如何?”

僧云:“誰是枯涸者?”

師云:“我是。”

僧云:“和尚莫謾人好。”

師云:“却是你謾我。”

四問浴主:“湯鍋濶多少?”

主云:“請師量。”

師便作量勢,主云:“和尚莫謾人好。”

師云:“却是你謾我。”

三翻懡[怡-台+羅]

(《傳燈》)隋州護國院守澄淨果禪師

僧問:“鶴立枯松時如何?”

師云:“地下底一場懡[怡-台+羅]。”

問:“會王沙汰時,護法善神向甚麼處去?”

師云:“三門前,兩箇一場懡[怡-台+羅]。”

問:“滴水滴凍時如何?”

師云:“日出後一場懡[怡-台+羅]。”

韶陽九九

(《雲門錄〈事苑〉》三)

僧問雲門:“如何是向上一竅?”

門云:“九九八十一。”

又僧問:“如何是最初一句?”

門云:“九九八十一。”

又僧問:“以字不是,八字不成,未審是甚麼字?”

門云:“九九八十一。”

文殊三三

杭州無著文喜禪師。

初謁大慈山性空禪師。空曰:“子何不徧參乎?”

師直往五臺山華嚴寺,至金剛窟禮謁。遇一老翁牽牛而行,邀師入寺。翁呼:“均提。” 有童子應聲出迎。翁縱牛引師陞堂,堂宇皆耀金色。翁踞床指繡[糸*敦],命坐。

翁曰:“近自何來?”

師云:“南方。”

翁曰:“南方佛法如何住持?”

師云:“末法比丘,少奉戒律。”

翁曰:“多少眾?”

師曰:“或三百,或五百。”師却問:“此間佛法如何住持?”

翁曰:“龍蛇混雜,凡聖同居。”

師云:“多少眾?”

翁曰:“前三三,後三三。”

翁呼童子致茶,并進酥酪。師納其味,心意豁然。

翁拈起玻璃盞,問曰:“南方還有這箇否?”

師曰:“無。”

翁曰:“尋常將甚麼喫茶?”

師無對。

師視日色稍晚,遂問翁:“擬投一宿得否?”

翁曰:“汝有執心在,不得宿。”

師曰:“某甲無執心。”

翁曰:“汝曾受戒否?”

師曰:“受戒久矣。”

翁曰:“汝若無執心,何用受戒?”

師辭退,翁令童子相送。師問童子:“前三三,後三三,是多少?”

童召:“大德。”

師應諾。

童曰:“是多少?”

師復問曰:“此為何處?”

童曰:“此金剛窟般若寺也。”

師悽然悟彼翁者即文殊也,不可再見,即稽首童子,願乞一言為別。

童說偈曰:“面上無嗔供養具,口裏無嗔吐妙香,心裏無嗔是珍寶,無垢無染是真常。”言訖,均提與寺俱隱,但見五色雲中文殊乘金毛師子往來。忽有白雲自東方來覆,不見。

時有滄州菩提寺僧修政等至,尚聞山石震吼之聲。師因駐錫五臺。

(見《會元》二)

金牛飯桶

(馬祖法嗣 《會元》三)金牛和尚

每至齋時,自將飯桶於僧堂前作舞,呵呵大笑,云:“菩薩子喫飯來。”

靈照菜籃

(《會元》十四)

丹霞訪龐居士,門前見女子靈照去洗菜。

霞問:“居士在否?”

照放下菜籃斂手而立。

霞曰:“居士在否?”

照提起菜籃而去,霞便回。

居士從外歸,靈照舉似居士,居士云:“丹霞在否?”

照云:“已去也。”居士云:“赤土塗牛妳。 ”

丹霞燒佛

(《傳燈》十四)

丹霞甞到洛古惠林寺,值天寒,取木佛燒之。

院主呵之。

霞曰:“吾燒取舍利。”

主云:“木佛豈有舍利?”

霞曰:“若爾何責我乎!”

院主後眉鬚墮落。

婆子焚庵

(《會元》六)

昔有婆子供養一庵主,經二十年,常令一二八女子送飯給侍。

一日,令女子抱定,曰:“正恁麼時如何?”

主曰:“枯木倚寒岩,三冬無暖氣。”

女子舉似婆,婆曰:“我二十年祇供養得箇俗漢。”

遂遣出,燒却庵。

雲盖論義

(石霜諸法嗣 《會元》六)雲盖元禪師

因潭州道正表聞馬王,乞師論義。

王請師上殿相見。茶罷,師就王乞劒。

師握劒,問道正曰:“你本教中道‘恍恍惚惚,其中有物’,是何物?‘杳杳冥冥,其中有精’,是何精?道得不斬,道不得即斬。”

道正茫然,便禮拜懺悔。

師謂王曰:“還識此人否?”

王曰:“識。”

師曰:“是誰?”

王曰:“道正。”

師曰:“不是。道若正,合對得臣僧。此祇是箇無主孤魂。”

因茲道士更不紛紜。

德山小參

(《傳燈》十五)

德山小參示眾云:“今夜小參不答話,問話者三十棒。”

時有僧出禮拜,師便打。

僧云:“某甲話也未問在。”

師云:“你是什麼處人。”

僧云:“新羅人。”

師云:“未跨船舷子,好與三十棒。 ”

芙蓉妙唱

(投子青法嗣 《人天眼目》)芙蓉楷禪師

<;妙唱不干舌頌>;曰:“剎剎塵塵處處談,不勞彈指善財參。空生也解通消息,花雨岩前鳥不啣。”

(空生者須菩提也)

常察玄談

(九峯虔法嗣 《傳灯》廿九) 同安常察禪師

十玄談:心印、祖意、玄機、塵異、佛教、還鄉曲、破還鄉曲、轉位歸、回機、正位前。

二祖安心

在前惠可斷臂之處。

洞山見影

(雲岩晟法嗣 《會元》十三)

洞山問雲岩:“和尚百年後忽有人問‘還貌得師真?’如何祇對?”

雲岩曰:“祖向伊道‘即遮箇是’。”

師良久。

雲岩曰:“承當遮箇事,大須審細。”

師猶涉疑。

復因過水覩影,大悟前旨,因有一偈曰:“切忌從他覔,迢迢與我疎。我今獨自往,處處得逢渠。渠今正是我,我今不是渠。應須恁麼會,方得契如如。”

藥嶺榮枯

(石頭法嗣 《會元》五)

藥山一日與道吾、雲岩、高沙彌遊山。見兩樹一榮一枯,山問曰:“榮者是?枯者是?”

吾曰:“枯者是。”

山曰:“酌然一切處,令教枯淡去。”

又問岩,岩曰:“榮者是。”山曰:“酌然一切處,令光明燦爛去。”

復問沙彌,彌曰:“枯者從佗枯,榮者從他榮。”

山回顧道吾、雲岩曰:“不是不是。”

夾山人境

(華亭法嗣 《會元》五)

僧問夾山:“如何是夾山境?”

山曰:“猿抱子歸青嶂後,鳥啣花落碧岩前。 ”

香嚴上樹

(溈山法嗣 《傳燈》十一)

香嚴一日上堂示眾:“如人上樹,口[口*(銜-金+缶)]一樹枝,脚不蹈枝,手不攀枝。忽有人問祖師西來意,若答他即喪身失命;不答他又違他所問。”

時有虎頭上坐出云:“樹上即不問,樹下一句道將來。”

嚴呵呵大笑。

仰山出井

(《傳燈》十一)潭州石霜山性空禪師

因僧問:“如何是西來。”

空曰:“如人在千尺井中,不假一寸繩得出此人,即答汝西來意。”

僧云:“近日湖南鳴和尚出世,亦為人東語西話。”

空喚:“沙彌,拽出者死漢著”(仰山沙彌也)。

沙彌後舉問:“耽源如何出得井中人?”

源曰:“咄!癡漢,誰在井中?”

仰山後問溈山:“如何出得井中人?”

溈山廼呼:“惠寂。”

寂應:“諾。”

溈山曰:“出也。”

及住仰山,甞舉前話謂眾曰:“我於耽源處得體,溈山處得地。”

趙州接客

(南泉法嗣 《會元》)

真定師王携諸子入院,趙州坐而問曰:“大王會麼?”

王云:“不會。”

師云:“自少持齋身已老,見人無力下禪床。”

王尤嘉禮重,翌日令客將傳語:“師下禪床受之。”

少間侍者問云:“和尚見大王來不下禪床,今日將軍來為什麼却下禪床?”

師曰:“非汝所知,第一等人來禪床上接;中等人來下禪床接;末等人來三門外接。”師寄拂子與大王:“若問何處得來,但道老僧平日用不盡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