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百年北大讲授给青少年的人生智慧
17751800000022

第22章 熊十力闭门谢客做学问

性痴,则其志凝;故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世之落拓而无成者,皆自谓不痴者也。

——蒲松龄(清朝小说家)

熊十力是我国著名的哲学家,新儒家的开山鼻祖,曾在北大任教。他是一个除治学之外一切都不顾的人,所以住所求安静,常常是一个院子只住他一个人。

20世纪30年代初期,他住在沙滩银闸路西一个小院子里,门总是关着,门上贴一张大白纸,上写:近来常常有人来此找某某人,某某人以前确是在此院住,现在确是不在此院住。我确是不知道某某人在何处住,请不要再敲此门。看到的人都不禁失笑。

50年代初期他住在银锭桥,夫人在上海,想到北京来住一段时间,顺便逛逛,他不答应。他的学生知道此事,婉转地说,师母来也好,这里可以有人照应,他毫不思索地说:“别说了,我说不成就是不成。”熊师母终于没有来。后来他移居上海,仍然是孤身住在外边。

熊十力也不注意外表,衣服像是定做的,样子在僧与俗之间;袜子是白布的,高筒,十足的僧式;屋里木板床上面的被褥等都是破旧的。没有书柜,书放在破旧的书架上,只有两个箱子,一个是柳条编的,几乎朽烂了,另一个是铁皮的,旧且不说,底和盖竟毫无联系。他回上海之前把这铁箱送给了学生,学生嫌笨重,扔了。

对生活是这样不在意,可是说起学问,熊十力就走向另一个极端,过于认真。他自信心很强,简直近于顽固,在学术上绝不对任何人让步。

19世纪40年代晚期,冯文炳住在红楼后面,这位先生本来是搞新文学的,后来迷上哲学,尤其是佛学。熊十力是黄冈人,冯文炳是黄梅人,他们都研究佛学,又都相信自己最正确,可是所信不同,于是便有“二道桥(熊先生30年代的一个寓所,在地安门内稍东)互不相让,以至于动手”的故事。

还有一次,学生去找熊十力,听见他又在和冯文炳争论,熊先生说自己的意见最对,凡是不同的都是错误的。冯先生答:“我的意见正确,是代表佛,你不同意就是反对佛。”双方争起来互不相让,学生只好忍着笑走了。

智慧感言

这场争论确实好笑,有点像小孩吵架,特较真,双方争执不下,还有点不讲理。也许常人说知识分子身上带点“呆气”,就是这个样子。不过这也没有什么不好,反而显出先生超脱和天真的一面。这就是所谓“敢违世俗表天真”吧。大师的单纯丝毫不减其魅力,反而让在世俗中的我们感到脸红。北京大学之所以不失其纯,奥秘大概就在这里。金庸小说中讲到《九阳真经》时说:无色得其高,郭襄得其博,张三丰得其纯。我看北大的纯,熊十力先生得了一半,马寅初分了另外的一半。至于学术高深、见识广博的先生,北大百年来不胜枚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