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百年北大讲授给青少年的人生智慧
17751800000021

第21章 闻一多的“败”

狂热痴迷

——对事业要永远抱有满腔热忱听过北大讲座的人都会有这样的印象:北大的讲座充满着激情与活力,有着极强的感染力。老师们讲起课来投入、忘我,既是慷慨激昂的演讲,也是一种情感的宣泄,仿佛把生命也融入了三尺讲台。

对学生他们谆谆教诲,对知识他们孜孜以求,对事业他们如痴如醉。

一个人被工作弄得神魂颠倒直至生命最后一息,这的确是幸运。

——爱因斯坦(美国物理学家、哲学家)

北大学生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一个读书人如果没有见识过钱理群讲课的魅力,不能不说是个遗憾。一位学生的生动描述也许多少可以补偿一点这种缺憾。

“钱理群的选修课在北大很受欢迎。限定中文系的课,外系的学生也会来旁听;限定研究生的课,本科生也会来抢位子;因为人多,原定在小教室上的课不得不转移到大教室。有时一学期要换几次教室。上过老钱课的人,都会对他独一无二的讲课风格留下极深的印象。老钱在北大开过不止一轮的鲁迅、周作人、曹禺专题课。在北大,中文系老师讲课的风格各异,但极少见像老钱那么感情投入的人。由于激动,眼镜一会儿摘下,一会儿戴上,一会儿又拿在手里挥舞,一副眼镜无意间变成了他的道具。他写板书时,粉笔好像赶不上他的思路,在黑板上显得踉踉跄跄,免不了会一节一节地折断;他擦黑板时,似乎不愿耽搁太多的时间,黑板擦和衣服一起用;讲到兴头上,汗水在脑门上亮晶晶的,就像他急匆匆地赶路或者吃了辣椒后的满头大汗。来不及找手帕,就用手抹,白色的粉笔灰沾在脸上,变成了花脸。即使在冬天,他也能讲得一头大汗,脱了外套还热,就再脱毛衣。下了课,一边和意犹未尽的学生聊天,一边一件一件地把毛衣和外套穿回去。如果是讲他所热爱的鲁迅,有时你能看到他眼中闪亮的泪光,就像他头上闪亮的汗珠。每当这时,上百人的教室里,除了老钱的讲课声之外,寂静得只能听到呼吸声。”

需要补充的是,钱理群的课堂上,从十几岁到二十岁、三十岁、四十岁、五十岁再到六十岁,什么年龄段的人都有;从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到访问学者、外来游学的青年再到退休教师,什么身份的人都有。对于这么多的听课者,钱理群具有一种非凡的控制力,这种控制力不是靠演讲技巧,而是靠他的热情和真诚,他是用心在讲课。

另一位教授钟锡华老师的课也是公认的“激情宣泄型”,学生们评价:“钟老师讲课富有激情,风趣幽默。有一次,钟老师讲授相衬原理,越讲越有激情,声音越来越大,讲着讲着,忽然将外套脱了,手舞足蹈起来。他指着幻灯片上的一只鸭子说:

‘怎么给这只鸭子着色呢?我们要让光栅成确定的角度,分别透过红、绿、蓝光。’

说罢哈哈大笑。当他证明了一个公式之后,竟高声朗诵起一篇英文诗歌来,仿佛他不是在讲课,而是在塑造一件艺术品。”他的课是有生命的,通过讲课赋予艺术品以生命。在这个过程中,钟老师表现出艺术家特有的激情和精益求精的态度,时时刻刻给人以美的熏陶、美的感受。这也正是钟老师特有的人格魅力所在。

“以出世之精神,做入世之事业”,这是朱光潜先生对弘一法师的评价,也是钟锡华老师极力推崇的一句话,更是他亲身实践的人生哲学。

智慧感言

大学者,非大楼之谓,乃大师之谓也,北大之所以牛气冲天,就是因为有这些大师,因为他们把心放在讲台上,从而让课堂也有了生命。教授们是把讲台当成了舞台,以艺术创作的态度在讲课。“以出世之精神,做入世之事业”,我们的生活之所以不够精彩,也许正是缺少这样一种激情与狂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