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百年北大讲授给青少年的人生智慧
17751800000103

第103章 行动是爱心最完美的注脚

伟大的思想只有付诸行动才能成为壮举。

——赫兹里特(英国文艺评论家,散文作家)

北京大学法律系学生殷永纯是贫困乡村学校的志愿者,一个20出头的青年把热情和希望献给贫困地区的孩子,忍受着被误解、被怀疑、被排挤的痛苦,始终无怨无悔。

殷永纯老家在陕西咸阳农村,他是家里最小的孩子。2003年3月,殷永纯在北京一家杂志社工作,一个偶然的机会,殷永纯在北大三角地遇到了来自安徽利辛的个人办学者杨华。攀谈之中,杨华介绍了当地农村的贫穷和许多孩子失学的落后状况以及自己办学因缺乏教师等原因而受挫的艰难历程。殷永纯听了杨华的介绍,被震撼了,于是主动提出跟杨华一道去安徽利辛看看。

虽是抱着体验一把的心情,但当真走上了讲台,与学生面对面,跟孩子们吃在一起、住在一起的时候,看着那些乡下孩子一双双渴望的眼睛,他忽然对教育和教师有了一种更深更新的认识,认为当教师比做其他任何事情更有意义。他突然间就喜欢上了教育,爱上了教师这个职业,于是,他决定留下来。

随后,殷永纯回北京做了短暂停留,把事情处理妥当后,又回到了安徽利辛,同时,他还带来了毕业于河北理工大学的另一位志愿者赵志雄。

他们三个人硬撑了一年多,物质条件的艰苦还在其次,最让人难以忍受的是别人的不理解。殷永纯的父母不断地来信和打电话催他回去,朋友们也表示不可思议。

2003年春节,他带着几个学生回了家,离开家的时候,父母仍然哭着劝他不要再去安徽,他流着眼泪一意孤行地又回到了孩子中间。

后来的日子里,殷永纯又经历了同伴离散、资金短缺等各种困难,面对如此艰苦的条件,他似乎毫不在乎,相反,却对未来充满希望。他创办了新的复新学校,还准备成立一个“民间志愿者团体”,口号是到贫困地方去,目标是西部贫困地区。具体模式是与政府合作,由政府提供校舍和办学资格,志愿者团体招募志愿者,募集办学资金。

智慧感言

每一个人都有着自己的人生与理想。人的一生之中有许许多多的故事,因为有了这些故事,才显示了我们人生的精彩。殷永纯用自己的生命和爱心,为那些渴求知识、渴望走出大山的孩子们带去了希望,带去了山那边的期盼,带去了光明,用行动将爱心播种在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