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小说人生三境
17735600000047

第47章 不能忽视细节

细节有时决定命运,任何一点疏失都可能让人生的航船偏离理想的航道

要说对细节的最求,德国人是出了名的,做事认真似乎是这个民族的习惯。

如果你在德国问路,德国人不会随意地指给你,而是会很精确地告诉你“向前走70米,再向右转弯”;如果德国人要在墙上挂一幅画,他们也会拿尺子量,以确定钉子的具体位置,然后才会钉钉子。有人这么形容德国人,如果地上掉了一根针,他们会把房间的地板分成一个一个小方格,然后逐格寻找。也许就是因为这种精益求精的精神,德国人才造得出奔驰、宝马、阿迪达斯这样的世界名牌产品。

只有最认真的人,才能生产出最优秀的产品。也只有最认真的人,才会有最卓越的成就。

做人有时候要不拘小节,要宽容大度一些;但是做事,一定要注意细节。注重细节的人,才有可能把事情做对、把工作做好。

如果不注重细节,则会由百分之一的失误,导致百分之百的失败,从而导致工作全盘瘫痪,所谓“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就是这个道理。

注重细节是一种积累,也是一种智慧,是一种长期的准备。在工作和生活中,如果我们关注了细节,就可以获得一些机遇,为将来的成功奠定基础。

曾经有个学校招聘老师,要通过试讲从几名应聘者中选出一名。几位应试者都做了精心的准备,都希望自己能够被学校选中。

试讲开始了,一个个试讲者分别微笑着走上讲台。每个应聘者的试讲都有条不紊地进行着,导入新课、讲授正文、总结概括、复习巩固……各项工作进行得还算顺利。有一个老师为了避免单调乏味,还设计了几项课堂提问,但效果一般。下课时,比较自己与前几名试讲者的效果,这位老师感觉自己讲的不太好,可能不会被选中。

出人意料的是,第二天他接到被录取的通知。他有点想不明白,为什么会选中他,于是他直接问了校长。“说实话,你的那节课讲的确实水平一般。”校长微笑着说,“不过,在课堂提问时,你叫的是学生的名字,而其他老师却是叫的学号,或者是用手去指。你是一个尊重学生的老师,这正是我们需要的。”

叫名字而不是学号或用手去指,这件事情虽然小,却反映了讲课者对学生的尊重,体现了一片爱心。能够记住学生的名字,也是一种应试准备,而且是更精细的准备。正是这种对细节的追求,使他与其他应试者区别开来。

这也许就是细节的魅力。细节影响品质,细节体现品位,细节显示差异,细节有时决定成败。在这个追求完美的时代,细节往往能反映出一个人的专业水准,突出一个人内在的素质。

太多的事实证明了,能否充分重视细节,直接关系到最终的成败,正所谓“成也细节,败也细节”。有时精细者会因为重视细节而大获全胜,粗心者则因为忽略细节而兵败垂成。

米芾是宋代的大画家,他不仅擅长画画,而且喜欢收集古画,这种喜爱有时候到了不择手段的程度。

米芾住在汴梁城,在上街的时候,只要发现有人在卖古画,总会上前细细观赏,有时还会要求卖画者让他把画带回去看看,卖画者认得他是当朝名臣,也就放心地把画交给了他。他把画拿回家以后,经常连夜复制一幅假画,第二天将假画还去而将真画留下。由于他的水平极高,善于临摹,那假画的确足以乱真,故此得到不少名人真迹。

有一次,他又故技重施,临摹了一幅足以乱真的假画,第二天当他把假画还给主人时,画的主人说了一句:“大人且莫玩笑,请将真画还我!”米芾大惊,问道:“你这话是什么意思?”画的主人说:“小人画中的牧童,眼睛里有个牛的影子,而您的画上却没有。”米芾听罢,这才叫苦不迭。

一向“稳操胜券”的米芾,临摹名画也不是一天两天了,他的技法早就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但是这一次却“栽”在眼中的牛影上,只能说他对细节的研究还不到位,而画的主人却是个观察细节的高手。

差错发生在细节,成功取决于细节。无论是大事情,还是小事情,都需要做到“滴水不漏”、“一丝不苟”。能在未来成功的人,一定是具有深刻洞察力的人,追求精确与完美是成功者必备的个性品质。

古希腊有一个著名雕刻家菲狄亚斯,因为他高超的雕刻技艺,他被委任为雅典的帕特农神殿制作雕像。工作开始以后,他很认真地雕刻着这尊巨大的雕像。由于雕像在雅典山丘上,正面面对着广阔的空间,背面紧靠着后面的山丘。当菲狄亚斯雕刻背面的时候,别人对他说:“除了雕像的正面,我们什么也看不到。你何必在雕刻背面时也那么认真呢?”而菲狄亚斯却认真的说:“你看不到,但上帝看得到。”

“上帝看得到”。这个上帝也许就是你的客户,也许就是你的老板,也许就是你的朋友。当你忽略的细节被“上帝”看到了,也许你的业务会因此失败,你的工作会因此告吹,你的朋友会因此离你而去。“上帝”有时候会比我们还要细心。

像“上帝”那样去观察,我们会发现很多需要注意的细节。像德国人那样去工作,会让我们养成尊重细节、追求细节的习惯,一个好的习惯会为我们赢得更多“上帝”的青睐,会让我们受益匪浅。

“泰山不拒细壤故能成其高,江河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此可谓成也“细节”;“千里之堤,毁于蚁穴”,此可谓败也“细节”。细节绝不是细枝末节,此时我们需要把腰弯下,用认真的态度和科学的精神去观察细节背后事物的内在联系。将小事做细、将细事做透的人,才能够从细节中找到机会,从而使自己踏上成功之路。

百忍能成钢

炼钢需要千锤百炼,成事要能忍气吞声

忍,算得上是我们民族的一种优良传统。古人把忍当做一个人道德修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由此看出人的品德操行。古人云:“愤欲忍与不忍,便见有德无德。”由此可见,遇事是否能忍可以反映出一个人的道德修养。

从另一个角度看,一个人遇到挫折和打击是否能忍,可以反映出一个人的胸怀和度量。正所谓: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在诸多忍的情况中,有一种忍可以说是一种大忍。这种忍更像是一种谋略,它反映出一个人的城府。一个“济天下”的好汉,是不会计较一时的得失,因为他志存高远,不做无谓的牺牲。做大事者要有容人之量,这样才能有人愿意与你共事,为你效劳,这种忍是一种强者才具有的精神品质。

三国时期,曹操打败了不可一世的袁绍,统一了中国北部后,欲挟天子以令诸侯。这个时候,司马懿突出的才干引起了曹操的注意,曹操想把他收到自己帐下做官。于是曹操费劲了心机终于让司马懿同意给自己效力。

曹操用司马懿一是看中他的能力,二是因为不放心,所以才将他控制在自己身边。在这种情况下,司马懿决定“韬光养晦”,他用苦干换取曹操的信任。曹操看到司马懿废寝忘食、尽心尽力,对他的猜忌也慢慢地淡去,后来还是重用了司马懿。

司马懿凭着自己的心计,得到了曹操的信任,但曹操也是一世枭雄,长于谋略,容不得张狂之人。虽然对他加以重用,却迟迟不给司马懿实际兵权,而司马懿一直忍耐着,密切关注实际情况的发展变化,做好了随时面对挑战的准备。

建安25年,司马懿当时40岁,汉丞相曹操于洛阳病逝,形势非常危急。外有曹彰的问罪之师,内有暴乱的诸路兵马。同时,汉室遗臣们也有蠢蠢欲动之相。曹操的两个儿子曹丕和曹植之间的夺嫡之争也愈演愈烈,一发不可收拾。

在这个时候,司马懿毅然挺身而出,冷静地做出决策,“纲纪丧事,内外肃然”,他采取了一系列策略,说服汉献帝正式册立曹丕为魏王,使曹丕顺利地登上了太子之位。

曹丕当上魏王后,立即封司马懿为封津亭侯,并转任丞相长史,成为魏王府中的核心人物之一。从此,司马懿逐渐向魏国的最高统治阶层迈进。曹丕对司马懿心怀感激,给了他宽松的发展环境,此时的司马懿不用再畏惧曹操的猜忌。他开始大显身手,“留守许昌,内镇百姓,外供军资”,为魏文帝南征,被魏文帝称为“萧何”之材。

后来,魏文帝病重。此时的司马懿,已经跻身于曹魏政权最高决策阶层。虽说曹丕对司马懿极为信任,但在军事大政方面,曹丕还是偏向于自己曹氏宗亲的意见。而司马懿在军事方面一直很低调,从来不暴露自己的才干。

魏文帝死时,司马懿47岁。此时的司马懿在政治上开始崭露头角,朝其目标大步前进,始终立于不败之地的他,此时已不再甘居幕后,他更渴望走向历史前台。

公元227年,曹丕的儿子曹睿登基为帝,就是魏明帝。当时,东吴孙权率领数万雄师,魏国的江夏城被重重围困,东吴还派大将诸葛瑾、张霸攻打襄阳城。司马懿深藏不露的军事才能终于有机会得以充分的发挥。他果断率军出击,大败吴军,立下了赫赫战功,被任命为骠骑大将军。

无论是在曹操执政时期,还是在曹丕执政时期,司马懿都能够以忍字为重,终于换得了伸展的一天,不能说不是大智慧。司马懿把“忍”做到极致,总会耐心等待,总能把握住最适当的时机出手。若干年后,他终于如愿以偿,大权在握,曹氏江山也就此危矣。

隐忍,不是摒弃自己的人格,放弃自己的原则,而是坚持自己的理想,保存自己的实力。北宋著名的文学家苏轼就曾经说过:“君子之所以取远者,则必有所持。所就者大,则必有所忍。”

秦朝末年,楚汉相争。刘邦降服了秦朝降将赛王司马欣、翟王董翳,安抚当地百姓。随后以成阳为据点,向东继续前进,直至占领彭城。

汉军将士正沉醉在胜利的喜悦中,在没有防备的情况下,被项羽率领的三万精兵击败。各路诸侯见楚军锐不可当,各自抽身离去。

刘邦只得狼狈逃脱,后来在濉水又被楚军追上,被杀得溃不成军。幸好萧何、韩信前来增援。汉军得以重整旗鼓,将尾随而至的楚军击退。在此期间,刘邦的父母妻子都落入了项羽手中。

公元前204年,楚汉双方在荣阳形成了对峙局面。项羽骁勇善战,刘邦只守不攻。楚军数次截断汉军粮道,汉军处于即将绝食的状态。荥阳危在旦夕,刘邦乘天黑之际,在数十个骑兵的保护下侥幸从西门逃走。

从荣阳逃出后,刘邦积极备战,公元前203年,双方再次对峙,这次汉军占据了优势。项羽先以杀刘邦父亲相要挟,让刘邦投降。见刘邦不肯妥协,他又提出单独决斗。

项羽一箭射中刘邦胸部。刘邦为稳定军心,假装被射中脚心,急忙捂脚退至帐中。第二天,刘邦忍痛检阅军队,然后在当天黄昏带着张良逃至成皋。不久,刘邦养好病后又回到军中。

刘邦忍受了一次次的失败,每次都能坚强地回到了战场上。最后终于在垓下一战中将项羽困在了乌江边上,无奈中的项羽自刎身亡。刘邦最终胜过了项羽。

忍得一时的弱小,才能争取以后的强大。无论何时,这都是一个不争的道理。刘邦忍辱负重,耐心等待,不是怯懦无能的表现,更不是遇难畏惧、临阵脱逃的借口。为的是保存自己的实力,寻求不断壮大自己的机会。

百忍才能成钢。每忍一次都能磨练自己的意志,都能让敌人因为暂时的胜利而冲昏头脑。钢铁就是这样炼成的,英雄也是这样磨成的。我们只有学会忍,能够忍了,才可能把自己的追求与梦想变为现实,才可能取得人生中的胜利与成功。

任何时候,信念都是最强大的力量,尤其是当周围的人已不断收获,而自己的果实还没有成熟、甚至根本没有开花时,只要理想笃定,任它雨打风吹。正所谓“千锤百炼始成金,精雕细琢方为器”。成就大事者,不惜弯腰、低头,忍过千锤百炼,只见锻造之钢铮铮不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