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得住“冷板凳”,才能成得了大事业
很多人都企盼“一朝成名天下知”的机遇,渴望功成名就的辉煌。只是成功的机遇并不会经常出现,它就像夜幕之中一闪而过的流星,是可遇而不可求的。机遇出现之前,还需要有“十年寒窗无人问”的努力。
主角也是从配角做起,甚至是从跑龙套做起的。人在默默无名的时候,要耐得住寂寞,要放低姿态,平和心情,等待或者寻找机会,要有把冷板凳坐热的耐心。
一个重点大学经济系的女大学生,毕业后在一家外贸公司里面当职员。这个大学生专业知识很扎实,本身也很有才学,而且人长的也很漂亮。进公司没多长时间,人际关系处理的也很到位,同事都很喜欢她。
但是不知是为什么,进了公司快一年了,老板从未过问过她的情况,也不交给她重要的工作,更没有与她有过什么沟通,每天只是让她做一些无足轻重的事情,对于公司来说她简直是可有可无。
但这个女孩并没有怨天尤人,更没有因为自己是专业上的高材生,而向领导讨个说法,她认为自己是个新员工,做不起眼的工作,坐“冷板凳”是应该的。一年后的一天,老板终于找她谈话了,一方面肯定了她在这一年中的任劳任怨,另一方面表扬了她做出的很多成绩,最后依据她的实际能力为她晋升了职位,她的耐心等待总算得到了回报。
女大学生的经历验证了这句话:坚持就是胜利。没有耐心坐“冷板凳”,就没有机会获得领导的赏识,一年后也就不会有领导的肯定与提升。“冷板凳”不一定都那么难坐,一旦把“冷板凳”坐热了,机会很可能也就来了。
球场上的替补队员可能是“冷板凳”的代表了。看着队友们在场上拼搏,替补队员可谓难熬之极。在一场比赛中,有些板凳队员只能上场几分钟,有的连上场的机会都没有。可是就在等待的时候,机会随时会降临。如果没有随时做好上场的准备,即使有机会上场,发挥的情况也就可想而知了。
人生的漫漫长路中,难免会遇到低谷的时期,一旦坐上了“冷板凳”,当务之急就是要调整心态,与其怨天尤人的抱怨,还不如趁机会养精蓄锐,等待下一次的机会。
明朝万历时期,有一位德才兼备的首辅叫张居正。首辅实际上就是宰相,明初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废丞相,设内阁,首席内阁学士称首辅。首辅张居正的仕途人生就是从屡次的冷板凳一直坐到了成功的。
张居正是湖北人,12岁考中了秀才,13岁时就参加了乡试,写了一篇非常漂亮的文章,只因湖广巡抚顾辚有意让张居正多磨练几年,所以才未让他中举。16岁的时候他才中了举人,23岁中了进士。
进入仕途没多久,张居正被选为庶吉士。是一种见习官员,按例要在翰林院学习三年,期满后可升为编修。张居正努力钻研朝章国政,他一面大量读书,一面细心琢磨官场上的门道,只是他满腔的政治抱负一时还发挥不出来。这是他第一次坐冷板凳,也正是这段时间的磨练,为他日后走上政治舞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当时的大明王朝到了嘉靖年间,朝廷内外已经是危机四伏。紫禁城里每日设坛修醮,青烟缭绕。嘉靖皇帝幻想长生不死,于是整天陶醉于《庆云颂》的华丽词藻,闭着眼睛将朝政托付给奸相严嵩。严嵩父子趁机为非作歹,贪赃枉法。由于世宗皇帝昏庸无能,张居正一时得不到皇上的重用,无法施展自己的才能,只得忍耐,并且还要与严嵩周旋。这次的冷板凳一坐就是十几年。终于,严嵩专权了l5年后倒台,徐阶成了首辅,张居正这才得到了重用,这是他第二次坐冷板凳了。
就在张居正入阁以后,他与高拱并为宰辅,为吏部尚书、建极殿大学士。高拱是个精明强干、头脑敏锐的对手。张居正的才干还是没有机会发挥,他只得再次忍耐,又坐回了冷板凳。尽管高拱对他傲慢无礼,他却用谦恭与沉默来应对。这是张居正第三次坐冷板凳,也是最后一次。
终于等到了高拱下台的一天,由于张居正资格最老,被诏回当了首辅。这次张居正发挥才能的机会到了,在他掌权以后,立即改变了过去那种谦虚祥和、沉默寡言的态度,变得雷厉风行、有理有节,他在全国实行改革,促进了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在他执政期间,国家安定,经济发展,一时出现清明富强的景象。
张居正的冷板凳坐了三次,这是一般人比不了的。面对时不利己的形势,他只能一忍再忍。每一次的冷板凳都是对他不同阶段的磨练,做庶吉士的时候是初级磨练,为他将来进入官场做好准备;进入内阁后是中级磨练,为他进入高层做好准备;而当了宰辅以后就是高级磨练,为他成为首辅做好准备。
有时候机会是熬出来的,有时候机会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不管是哪种情况,机会出现之前都是一段磨人难熬的日子。坐冷板凳是必须的,也是必要的。冷板凳就是我们给自己充电的时间,在这期间我们可以完善自己,补充自己。只有坐得了冷板凳,将来才有可能做大事情。
心中有剑,可以伤人于无形;同样,心中有梦想,便能不顾“冷热之凳”。拱背弯腰,长久如一日地坐在寂寞之上,只因心无旁骛,专注于长志。肯坐冷板凳的人多数都有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不计较一时得失,而看重长远的事业。坐冷板凳并不代表是赋闲,相反是在潜潜修炼,默默积蓄。一旦时机成熟,定会龙卷风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