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心二意、好高骛远永远成不了大事,专心才是成功的最佳途径
荀子在《劝学》中说得好:“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即使底子再薄弱、力量再微小,只要专一,最终也能达到目标。古代棋艺高手弈秋教二人下棋的故事,想必我们早已耳熟能详。专心致志听讲的人肯定能够学到真本领;而一心想着顽射鸿鹄的人,能够学到一些皮毛就已经很不错了。
一个人如果心中不专一、做事不专注,必会使他所有的快乐、以及一切与他有关的,变得不真实,如此荒芜一生;相反,如果能够把全部的精力倾注在眼下正在做的这件事上,那么终究会取得优秀的成绩。
戴尔·泰勒是美国西雅图一所著名教堂德高望重的牧师。上世纪60年代的某一天,他向学生宣布:谁要是能背出《马太福音》第五章到第七章的全部内容,他就邀请谁到西雅图的“太空针”高塔餐厅免费餐用。
这太空针高塔高185米,登上高塔餐厅可以一览西雅图的美景。另外,那里的甜点也是孩子们向往的美味,可以说那是每个孩子都梦想去的地方。但是要获得这个机会并非易事,因为圣经《马太福音》第五章到第七章又称“山上宝训”,是圣经中的著名篇章,有几万字的篇幅,而且不押韵,要背诵全文有相当大的难度。
但是有一天,一个11岁的学生胸有成竹地坐在戴尔·泰勒牧师面前,以孩子特有的童音从头到尾一字不漏地把原文背下来,没出一点差错,而且到了最后,竟成了声情并茂的朗诵。泰勒牧师惊讶地张大了嘴巴。要知道真正的圣经门徒能背诵全文的也是少有的,更何况是一个孩子!
牧师不禁好奇地问:“你是如何背下这么长的文字的?”
这个孩子不假思索地回答:“我只是专心致志地去背。”
16年后,这个孩子成了一家知名软件公司的老板,他的名字叫比尔·盖茨。
在人生的道路上,外在的客观原因起一定的作用,但个人的主观努力却是最根本的。比尔·盖茨无论是对圣经的背诵还是后来他所取得的伟大成就,都得益于他总是集中精力去做好眼前的事。比尔·盖茨的竭尽全力向我们昭示了这样的道理:一个人要想有所成就,就要重视内因的积极作用,用专心致志的精神去叩开成功的大门。
分散精力很容易一事无成。生活中很多人之所以没有实现早年确定的目标,大都是因为他们容易见异思迁,注意力也就难免被分散了。如果不能专心致志地做事,便只能探究到事物的表层。真正有所建树的大家都是那些集中精力专注某一领域,并且坚持不懈地去探索,最终创造出前人无法企及的成果。
几十年前,波兰有个叫玛妮雅的小姑娘,学习非常专心,不管周围怎么吵闹,都分散不了她的注意力。
一次,玛妮雅在做功课,她姐姐和同学在她面前唱歌、跳舞、做游戏。玛妮雅就像没看见一样,在一旁专心地看书。
姐姐和同学们想试探她一下。她们悄悄地在玛妮雅身后搭起几把椅子,只要她一动,椅子就会倒下来。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了,玛妮雅读完了一本书,凳子仍然竖在那儿。
从此姐姐和同学们再也不逗她了,而是像玛妮雅一样专心读书,认真学习。
玛妮雅长大以后,成为一个伟大的的科学家,她就是居里夫人。
尽管有的人能够不断地产生新的目标,新的规划和思想,但是当要开始实行某一计划、着手去做具体事情时,他们却很难专注下去。三心二意只能说明了他们不知道真正的目标在哪里,因此所有的事情都将无果而终。所以说,专注是成就事业的基石,不少成功者都是依靠这一法则在社会中立足的。
我国地质学的创始人李四光,有一次搞研究,天色已晚却仍然没有回家。他偶尔一抬头,用余光看到有一个小女孩站在桌边。
他一面继续工作,一面亲切地问:“你是谁家的小姑娘啊?这么晚还不回家,你的妈妈不着急吗?”
小女孩喊了一声“爸爸”。李四光抬头一看,原来这个小女孩是自己的女儿,是来叫他回家吃饭的。
PMA训练教程中“专心”的定义是这样:专心就是把意识集中在某个特定欲望上,并要一直集中到已经找出实现这项欲望的方法,而且成功地将其付诸实际行动为止。
可见,成功是需要“聚焦”的,只有把自己的精力用在我们最擅长的方面,才能获得最大的收获。
专心致志的过程就好像通过放大镜观察物体一样:当物体不在焦点上时,影像就不够明朗,看起来一片模糊;可是一旦对准焦点,影像就会变得十分清晰。无论是学习、工作还是做游戏都要全神贯注、心无旁骛,如此,才能一步一步实现最初的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