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干”事业,就是说做得越多,离成功就越近
成功来自于更多积极的努力。美国富豪比尔·盖茨说过:“你能够使成功成为你生活中的组成部分,能够使昨日的理想成为今天的现实——但是靠愿望和祈祷是远远不够的,必须通过你付出更多的努力才能实现。”
成功的人比起一般人来说,一定是更能吃苦,更加努力,更加勤奋,而且他们做得一定更多。做得越多,说明这是一个具有极强的主动精神、勇于真心投入的人。他们不是被动地等待别人分配任务,而是积极主动地去寻找目标和任务;他们不是被动地去适应各种新要求,而是主动去研究、变革所处的环境,尽量提高质量并创造出更多有意义的贡献。在这个过程中,就可以汲取一些经验,同时也汲取走向成功的力量。
著名投资专家约翰·坦普尔顿通过大量的观察研究,得出了一条很重要的原理:“多一盎司定律”。盎司是英美制重量单位,一盎司只相当于1/16磅。坦普尔顿指出,取得突出成就的人与取得中等成就的人几乎做了同样多的工作,他们所做出的努力差别很小——只是“多一盎司”。但其结果,所取得的成就及成就的实质内容方面,却经常有天壤之别。
获得成功的秘密在于不遗余力——加上那一盎司。多一盎司的结果会使你极尽所能地发挥你的天赋。这微不足道的区别,会让我们所做的工作大不一样。
“多一盎司定律”可以运用到各个领域。实际上,这是走向成功的普遍规律。我国著名企业海尔的产品合格率之所以能达到100%,其秘诀就是运用了“多一盎司定律”。
由于电冰箱对当时的消费者来说是家庭中的大件,许多家庭买来之后,都放在房间的显要位置。基于此,海尔对冰箱的各项技术指标的要求均高于国家标准,其中主要的七项指标实测值均优于世界发达国家水平。为满足当时用户对高档家电的特殊需求,海尔对外观、噪音等的要求特别严格。如冰箱外观,国家标准要求是15米以内看不出划痕,而海尔的要求则是5米以内不得看出划痕;对于噪音这一指标,国家规定为52分贝,海尔的内控标准为50分贝,这无疑加强了自身的“修炼”。
尽职尽责完成工作的,最多只能算是称职;如果在自己的工作中再“多加一盎司”,就有可能成为优秀。付出比别人更多的努力,就有可能获得比他人更进一步的成功。
1928年,英国细菌学家亚历山大·弗莱明在检查培养皿的时候发现,在培养皿中的葡萄球菌长了一大团霉。作为细菌实验,其实这是很平常的事件,只不过证明了培养皿受到污染。他完全可以不去理会,洗干净器皿后继续实验。
可是弗莱明却“做了更多的事情”,他发现霉团周围出现白斑,显微镜下看到那些白斑里的葡萄球菌被杀死了。“这是什么,为什么能杀死葡萄球菌”他又多用了点心,把这种霉团进行培养,把霉团经过过滤,发现葡萄球菌、链球菌和白喉杆菌等都能被它的滤液抑制,于是他把它命名为“青霉素”。
在当时的世界里,人们没有合适的药物治疗感染,可是青霉素能杀灭各种病菌,并且能治疗各种炎症。直至今日,它仍然是医生对病人的首选治疗方法,并成为流行最广、应用最多的抗菌素。
弗莱明就是抓住了“这一点”,比别人做得“多一点”,然后他根据自己的发现进行实验,最后创造了新的发现。
另一方面,很多人一直认为成功是和天赋有关。被人们称为“神通”“天才”的人,之所以取得非凡的成绩,是因为他们本身具有的“天才属性”或“天才基因”。事实上,天才98%是由汗水换来的,不去努力付出更多,那2%的灵感就将变得没有丝毫意义。心理学家K·安德斯·埃里森和两名同事的“一万小时练习”的实验可以证明这一点:
这个实验室成立于上世纪90年代初期,是安德斯·埃里森和两名同事在柏林精英音乐学院完成的。在学院教授的帮助下,他们将学校的小提琴手们分成三组:第一组明星云集,都是有潜力成为世界级演奏家的学生;第二组的学生仅仅是“好”;第三组学生都不像是会成为职业演奏家的人,他们的更大可能是在公立学校系统中做音乐教师。所有的小提琴演奏者都被问到一个问题:从你第一次拿起提琴开始,在你的整个生涯中,你一共练习了多少小时?
三组学生中的每个人几乎都在同样年龄开始拉琴:5岁左右。最初几年,每个人练习时间大致相同,都是每周2到3小时。但是当他们到8岁时,区别开始出现。那些如今显示出最有前途的学生,开始练习得比其他人更多:9岁前每周6小时;12岁前每周8小时;14岁前每周16个小时,不断累加;到了20岁时每周练习30个小时以上——这时他们满脑子想的都是拉琴,怎样拉得更好。事实上,到20岁时,出色的演奏者都已经练习了至少1万个小时。与之形成对比,仅仅称得上“好”的学生,累计练习了8000个小时;未来会成为音乐老师的孩子,累计练习了4000个小时。
然后,埃里森和他的同事们比较了业余钢琴家和职业钢琴家。同样的规则中,童年时期,业余钢琴家每周弹琴从未超过3小时,到20岁时他们的累计练习时间是2000小时。与之形成对比的是,职业钢琴家稳步地提升每年的练琴时间,到了20岁时,和小提琴演奏者们一样,他们累计练习时间已经超过1万个小时。
埃里森的研究中最让人震惊的是,他和同事们并没有发现任何“天赋”的影踪,比如当同龄人都在苦哈哈地练琴时,某个音乐家已能毫不费力地达到很高水平。同时他们揭示出:一旦一名音乐家拥有足够能力进入最高级别的音乐学校,将一名演奏者和另一名演奏者区分开来的,就是他的努力程度。事实正是如此,而且更加需要关注的是——那些最顶尖的音乐家,不仅仅是比其他人努力,他们是非常非常努力。
我们可以在现实中找到这样的实例来佐证:没有所谓的天才,无论是莫扎特作曲还是披头士的现场演出,他们都经过了一万小时的练习:
1960年到1962年末,披头士到汉堡去了五次。第一次,他们演了106晚,每晚五个小时以上。第二次,他们演出92场。第三次,他们演出48场,在台上待了172个小时。最后两次汉堡之行在1962年11月和12月,一共是90个小时的演出。加起来,他们在一年半的时间内演出了270场。到他们1964年一鸣惊人时,他们大概现场演出了12000小时。
这个数字惊人之处在于:今天的很多乐队,整个职业生涯也没有演出过12000小时。
看来,我们必须要接受“做得越多离成功越近”的观念了。那么,对于在当今激烈竞争社会中的年轻人来说,这一信条又如何更好地在现实中体现呢?——每天多做一点儿。
的确,全心全意、尽职尽责是你“分内”的事,但同时你可以选择多做一点“分外”的活,比别人期待的更多一点,以鞭策自己快速前进。率先主动是一种珍贵且备受赞赏的素养,它能使人变得更加敏捷、更加积极。哪怕你只是普通职员,“每天多做一点”的工作态度也能使你从竞争中脱颖而出。你的老板、委托人和顾客,你周围所有的人都会关注你、信赖你,从而给你更多的机会。
卡洛·道尼斯先生最初为杜兰特工作时,职务很低;而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他却已经成为杜兰特先生的左膀右臂,担任其下属一家公司的总裁。之所以能如此快速地升迁,秘密就在于“每天多做一点儿”。来听听卡洛·道尼斯是怎么说的:
“在为杜兰特先生工作之初,我就注意到,每天下班后,所有的人都回家了,而杜兰特先生仍然会留在办公室里继续工作到很晚。因此,我决定下班后也留在办公室里。是的,的确没有人要求我这样做,但我认为自己应该留下来,在需要时为杜兰特先生提供一些帮助。”
“工作时杜兰特先生经常找文件、打印材料,最初这些工作都是他自己亲自来做。很快,他就发现我随时在等待他的召唤,并且逐渐养成招呼我的习惯……”
杜兰特先生之所以习惯了召唤道尼斯,是因为道尼斯主动留在办公室,使杜兰特先生随时可以看到他,并且提供诚心诚意的服务。这样做获得了额外的报酬了吗?没有。但是,道尼斯获得了更多的机会,使自己赢得老板的关注,最终获得了提升。用前面的话说,这里的“一盎司忠诚”,就相当于“一磅智慧”。
“每天多做一点儿”不仅能彰显自己勤奋的美德,而且能发展一种超凡的技巧与能力,使自己具有更强大的生存力量,无论从事什么行业,都会有更多的人指名道姓地要求你提供服务。如果能在工作中自愿主动多做一点儿,那么你的收获就会远远超过你所想象的范围。
付出多少,得到多少;付出越多,离成功越近,这是一个众所周知的因果法则。也许你的投入无法立刻得到相应的回报,那也不要气馁,应该一如既往地多付出一点儿,回报可能就会在不经意间、以出人意料的方式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