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情用事,不成熟者的最大缺陷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看到,两人因为一些小小的矛盾和而发生口角,争吵谩骂几句后就大打出手。结果轻者受伤,重者致死。当因一时冲动而受到法律制裁时,双方都悔恨不已,极尽全力解释:都怪当时太冲动。然而,一切都为之晚矣。
冲动是魔鬼。人的感情已涌上心头,就会在一定意义上丧失理智,就会做出一些不理智的举动,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人,切不可感情用事。
人与人之间发生误会是正常的,如果时时冲动,那么我们将一直生活在悔恨中。小到做人,大到治国,皆是如此。冲动会让人一时头脑发热,对周边的环境、对自身的现状都缺少客观而清醒的认识。如此,失败便是不可避免的。在关羽败走麦城、惨遭杀戳之后,作为兄长、作为一国之君的刘备,就终究没能沉住气,把握好自己的情绪。
刘备历尽艰辛,终于拥有了东西两川和荆州之地,创建了帝业。然而由于关羽的失误,荆州被东吴所夺,关羽也被算计杀害。
刘备听闻,悲愤交加,立刻要起兵伐吴,发誓要为关羽报仇。
赵云劝说道:“当今的国贼是曹氏,并非孙权。曹操虽然死了,但曹丕却篡汉自立为帝,神人共怒。陛下应该讨伐曹丕,而不是剑指东吴。倘若一旦与东吴开战,就不容易立刻停止,其他大计就无法实施。还望陛下明察。”
刘备心知这番话的道理,确是审时度势之言。然而,兄弟之情让他的心中已充满了复仇怒火,一心向战,他对赵云说:“孙权杀害了我的义弟,还有其他忠良志士。这是切齿之恨,只有食其肉而灭其族,方能消除我心中的仇恨。”
赵云再劝道:“曹丕篡汉的仇恨,是大家的仇恨;兄弟之间的仇恨,是私人的仇恨。希望陛下以天下为重。”
刘备甩袖反问:“我不为义弟报仇,纵然有万里江山,又有何意?”
遂起兵伐吴,欲扫平江东。但最后落得个火烧连营,白帝托孤的下场。
刘备的这一决定显然不是建立在冷静的心态之上,他已完全被自己悲伤和愤怒的情绪所控制。由此导致了他失去了应有的理智,丧失了审时度势的能力。不但复仇未成,还把自己的性命陪上,而初有所成的蜀国帝业也受到重创。
这样的失败对于刘备而言,可以说是灭顶的。感情用事的结果常常是彻底的失败,且越冲动,造成的损失越大。
一个人的七情六欲是人之所以为人的特征之一,是完全正常的。所以,常能听到“一个做事不考虑感情的人,一定是个不成熟的人”的说法。然而,世事多变,人们的理智常常容易被感情所左右,使人们对复杂不定的形势做出了错误的分析和判断。因此可以说,一个被感情左右的人,也一定是个不成熟的人。
一意孤行的刘备就是被感情左右了的人。在这一点上,他比之同时期的曹操就差远了。殊不知,曹操也曾遭受家人被害的惨痛,也曾有过切齿之恨。可他最后的选择却与刘备相反。
曹操平定了青州黄巾军后,声势大振,拥有了一块稳定的领地。于是派人把自己的父亲曹嵩接来,同乐尽孝。
曹嵩带着一家老小四十余人途经徐州时,徐州太守陶谦想借此交好曹操,便有意奉上一片好心,亲自出境迎接曹嵩一家,并连续两日大设宴席,热情款待。
礼节到如此地步应算是比较到位了。但陶谦讨好心过重,好心却办了坏事。他派兵士五百人护送,可谁知护送的这批人中竟有黄巾余党,当初归顺陶谦只是一时之屈,归顺后也并未得到任何好处。如今看到曹家财宝数车,便起了歹心。兵士一行人半夜杀了曹嵩一家,抢光了所有财产,夺路而逃。
曹操接到报告,咬牙切齿道:“陶谦放纵士兵杀死我父,此仇不共戴天!我定要尽起大军,洗劫徐州!”
然而,当曹操率军攻打徐州,报仇雪恨之时,情况发生了变化。陶谦慌恐中向孔融求助,而孔融又找刘备帮忙。刘备向公孙瓒借兵以解徐州之围。在两方对峙的时候,吕布在陈宫的劝说之下偷袭了曹操大营兖州,占领了濮阳。
此边大仇未报,怎料又生其他枝节。曹操虽然复仇心切,但同时又十分冷静地分析,认识到自己处境的严重性:“兖州失去了,就等于让我们没有了归路,不可不早作打算。”
于是,曹操便咬牙停止了复仇计划,拔寨退兵,去收复兖州。因此,曹操摆脱了这次危机,保住了自己的地盘和势力。
如将曹操的遭遇与刘备的情况进行比较,可以看出,刘备仅失去了一个义弟关羽,而曹操却痛失了一家老小四十余人。从情理上讲,曹操的仇恨应该更加强烈、更加难耐。可他没有完全被复仇的心情所左右,感情冲动后仍能清醒地察觉危机,冷静地把握事情的发展趋势。与之截然相反,刘备在意气之下,没有认识到东吴根基已久,孙权善用贤能,上下团结,绝非如刘璋之辈似的软弱;同时北边曹丕虎视眈眈。在尚需稳定政权、巩固人心之时,只有连吴抗魏,方能长治久安。彼时的刘备眼前,只有义弟云长的身影,桃园之情、同生共死之义充满了他的内心,从而实施了伐吴复仇之计。其失败是注定的。
任何人都有情绪波折的时候,世间最难的也莫过于控制自己的感情。若不能很好地把握和克制,就会缺少理性、感情用事,做事随心所欲,从而忽视社会公平,用个人意志代替社会规则。相反,遇事不急,冷静处之,不仅能够免受一些不必要的伤害,还能让自己的人生之路少些阻隔,多些畅通。
物无美恶,过则为灾,感情的流露也是如此。感性行事中有个理性“调节器”,使之适可而止,不至过盛过溢。控制好情绪,挺得住冲动。遇事沉得住,才能使目更明、耳更聪,才是图谋远虑之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