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藏宇宙之机,胸怀天下之志,这是成大事者的优良品质
人与人相处中,难免有磕碰,宽容就是所有争执与误会的消融剂。胸有大量是一种高尚的品质,它让人们在学会宽容的同时,就必须先剔除心中的私欲和杂念,并抱着一颗推己及人的心,与人为善。胸怀越大,就越能包容,所谓海纳百川就是这个意思。来看这样一则小故事:
从前,有一位师傅打发他的年轻弟子去集市买东西。可弟子回来后满脸不高兴。
于是师傅问他:“什么事让你这么生气?”
“我到集市上的时候,有些人直盯着我看,还不停地嘲笑我!”弟子撇着嘴说。
“哦?他们都嘲笑你什么呢?”
“笑话我个子矮呗!哼!可是,这些俗人哪里知道,虽然我长得不高,但我心胸可宽广着呢!”弟子仍是气呼呼地说着。
师傅听完他的话,什么也没说,转身拿起了一个脸盆,带弟子来到海边。
弟子一脸狐疑地跟了过去,终于到了海边。只见师傅先用脸盆盛满海水,然后往盆里丢了一颗小石头,脸盆里的海水立刻溅了一些出来。接着,师傅又捡起一块大石头,用力扔进前方的大海里,而大海却依然平静,没有任何反应。
“你说自己的心胸很大,是吗?可我看,不见得,人家只是说了几句你不爱听的话,你就生那么大的气!就像这个丢进一颗小石头的脸盆,水花到处溅。”
弟子这才恍然大悟:和宽广的“大海”比起来,自己的心胸真的就只是像这个小小的“脸盆”一样啊!
心胸有多大,就能容得下多大的事。“世界最宽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的心胸。”
正如纪伯伦所言,一个伟大的人有两颗心,一颗心流血,一颗心宽容。无论是愤怒还是仇恨、无论是私心还是邪念,这些心灵的毒瘤都应当用宽容去消释。大地承受不住的东西,胸怀可以容纳。又如韩婴所言,人善我,我亦善之,人不善我,我亦善之。娄师德放下恩怨,举荐狄仁杰为相,让大唐再度兴盛。
唐朝武则天当政时,有一位宰相叫狄仁杰。他不畏权势,举贤任能,为后世所称道。然而狄仁杰何以位居宰相、治国安邦?这还要从娄师德荐相说起。
娄师德,身长八尺,方口薄唇。生平与人无争,遇事则让。他的弟弟出任州官,娄师德嘱咐他遇事多忍让。弟弟问:“如果遇人唾面,我不去与人争执,自己去擦干,这总算是忍耐了吧?”娄师德竟说:“如果把口水擦干,虽然并没有表示抗议和不满,但还是违背了人家的意愿。别人之所以吐口水,就是想侮辱你。别人没有达到目的,自然不会罢休。因此你最好的办法,就是让唾沫自己干掉,没有人时再把它洗去。”(“唾面自干”这个成语就是出自此)当时人们闻听此话,都佩服娄师德的气量。
更加可贵的是他的荐才之德。娄师德深知狄仁杰文武兼备,是国家难得的栋梁之才。他在任丰州(今内蒙临河一带)都督时就曾向武则天力荐狄仁杰。狄仁杰虽然过去曾蒙冤入狱,但武则天还是听取了娄师德的荐言,提拔狄仁杰为相。
但娄师德并没有让狄仁杰知道是自己引荐的他。后来娄师德也回朝入相参机,同列朝班。由于政见不和,狄仁杰竟将娄师德排挤出朝廷,让其到边防上当了军事长官。娄师德入为相,出为将,气宇深沉,毫无怨言。
一天,武则天与狄仁杰商议朝政时,称赞娄师德知人善举。狄仁杰心中诧异,不由地说道:“臣尝与他同僚,未尝闻他知人善举。”
武则天笑着告诉他:“朕得用卿,实由娄师德荐卿,难道不知乎?”
狄仁杰如梦初醒,相比之下,羞愧不已。他对别人说:“娄公品德高尚,我为所容,今日方知,未免愧对娄公。”
娄师德荐才的美德和宽容的心胸让狄仁杰感佩不已,他竭力效仿,先后举荐了张柬之、姚元崇、史敬晖等人,才足称职,皆为名臣。当时人们都盛赞狄仁杰这种效法娄师德为国遴贤的高风亮节,故而有言:“天下桃李,尽在公门”。
胸怀大小是成就事业的重要因素。因胸怀天下之志,故而能不计个人前嫌。这是一种眼光和度量,是雄才大略的表现。古人因胸怀博大成就事业者不胜枚举,齐桓公不计管仲一箭之仇,故能成其霸业:
春秋时期齐国国君齐襄公被杀。襄公的两个兄弟,公子纠和公子小白,听到襄公被杀的消息后,纷纷急着要赶回齐国争夺君位。
在公子小白回齐国的路上,遭遇到公子纠的师傅管仲等一干人马的埋伏。管仲搭箭瞄准,小白应声倒在车里。
管仲以为小白中箭而死,便放下心来,不慌不忙地护送公子纠回齐国。怎知公子小白是诈死,其实他和师傅鲍叔牙早已抄小道抢先回到了国都临淄,并当上了齐国国君,即齐桓公。
齐桓公即位以后,即发令追杀公子纠,并把管仲缉回齐国办罪。
但是鲍叔牙却向齐桓公力荐管仲。齐桓公气愤地说:“管仲拿箭射我,我的命险些就丧在他的手里,这样的人怎么能用呢?”
鲍叔牙说:“彼时他是公子纠的师傅,他用箭射您,正是他对公子纠的忠心。而此时,君位刚立,根基不稳。论本领,管仲远在我之上。主公若想成就一番大事业,管仲可是个用得着的人。”
齐桓公听了鲍叔牙的话,不但没有降罪于管仲,还立刻任其为相,让他管理国政。而管仲也确实大展雄图,帮着齐桓公内整朝政,外开铁矿,齐国越来越富强了,终究成就了齐桓公春秋五霸之位。
能克己忍让的人是深刻而有力量的。圣人早有言:“骤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不仅是中国古今、外国也有很多宽得了人容得下事的智者。比如美国人戴尔·卡耐基。
戴尔·卡耐基初到电台工作时只是一个无名小卒,他为了扩大自身的影响力,勤奋努力的工作从未间断过。
但注意得再细,也难免会有失误。一次,在电台上介绍《小妇人》的作者时他竟失神大意地说错了地理位置。其中一位听众就恨恨地写信来骂他,把他骂得体无完肤。
那时的卡耐基因为没有什么知名度,还很少能收到听众的来信。可没想到少有的几封来信中,竟然是这样让他倍受打击的言辞。他当时真想回信告诉她:“我把区域位置说错了,但我还从来没有见过像你这么粗鲁无礼的女人”。但卡耐基控制住了自己,没有向她回击。他深吸了一口气,仔细地想了想,不管措辞如何,最起码说明已经有人开始关注他的节目了。他鼓励自己将敌意化解为友谊。他自问:“如果我是她的话,可能也会像她一样愤怒吗?”他尽量站在对方的立场上来思索这件事情,因为卡耐基深知,只有获得听众的认可,才是一名优秀的电台主持人走向成功的基础。
他打了个电话给那位太太,再三向她承认错误并表达歉意。这位太太终于表示了对他的敬佩,希望能与他进一步深交。
得到自己朋友的拥护并不算多大能耐,让自己的敌人敬佩自己,那才是真本事。卡耐基就是有这样宽宏的心胸,方能成为世界著名的激励大师。
拥有了宽广的胸怀,才能有更大的气量去容人;有了更博大的气量,才能有更多的空间去容天下。如此,大事可成。
一个人的心中计较装得越多,他的心门关得越窄。所谓空杯为怀,排除了心中所有的小气,心胸的空间便会越来越大。胸中之志,怀抱天下。如此的韬腹,是深沉的容纳,更是一种成就大业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