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小说人生三境
17735600000020

第20章 心浮气躁是人生的大敌

人生如练武,心浮气躁永远只会让你走火入魔,自废武功

“科技创新应远离浮躁!”“人生是短暂的,所以我总是尽量多学习,多做些事情。”

这是2010年伊始,从胡锦涛总书记手中接过中国科技界的最高桂冠——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后,谷超豪先生的心声。

他是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数学研究所名誉所长;他在2008年被授予“上海教育功臣”荣誉称号;2009年,紫金山天文台以他的名字命名了一颗小行星。

然而,他的名言却是:

“学海茫茫欲问之,惜阴岂止少年时。秉烛求索不觉晚,折得奇花三两枝。”

何等寂寞,何等求索,又是何等心甘于科研。

没有一蹴而就、立等可取的捷径,也无须锱铢必较、患得患失的算计,更拒绝浮夸吹嘘、急功近利的作风,这便是摒弃了浮躁。

浮躁,是人生的天敌。一个浮躁的人,必然缺乏凝神聚魂的定力,缺乏拼杀搏击的勇猛。一颗浮躁的心,必然是无根的浮萍,缺乏内涵与魅力。试想,一个人如果心生浮躁之气,必定心神不宁,躁气附身。如此坐立难安,哪还有谋事之心,立业之志?浮躁是一种不健康的心理状态和情绪,是成功路上的绊脚石。一旦心浮气躁,人就会变得盲目、浅薄和暴躁,就会被社会的急流所挟裹,耐不住寂寞,经不起挫折,干不成事业,最终一事无成。

古人训导有言:“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古往今来,凡是成就事业之人,无不是淡泊名利、远离浮躁、意志坚定而又百折不挠之人。我国的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就是一位“拂去尘埃一身轻”,被后人无比敬仰的学者。

季羡林精通12国语言,曾任多项学术职务,堪称一代国学大师。

不过,对于加在自己头上的“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这三顶桂冠,季先生却主动请辞。

被戴上“大师”的桂冠,他浑身起鸡皮疙瘩;被尊为“泰斗”,他说“我这般人天下皆是”;被称为“国宝”,让他极为惊愕“我可不是大熊猫”。

季先生曾在《病榻杂记》中阐述了他是如何看待这些年外界“加”在自己头上的桂冠的,他表示:“三顶桂冠一摘,还了我一个自由自在身。身上的泡沫洗掉了,露出了真面目,皆大欢喜。”

如此,季羡林先生留给我们的不仅是那炉火纯青、登峰造极的学问,更是那种“三辞桂冠”、专心治学的求实作风和远离浮躁、甘于淡泊的精神,在“大师”头衔遍地的当今社会,这无疑是留给后人的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人的属性中都具有一种自然的“弹性”,对自己的“膨化”放松很容易,而把握心境、战胜自己却相对较难。凡成事者,要心存高远,更要脚踏实地。枯燥无味时,忍于寂寞;纷繁动乱中,守住清静。人心谋定而动,但只顾努力耕耘,不问收获多少,乃至只顾种福而不求享福,才是最有福的人生。

许多年前,美国兴起石油开采热。有一个雄心壮志的青年人,也来到了采油区。

起初,他的本职工作是检查石油缸盖自动焊接得是否完全,以确保石油被安全地储存。每天,青年人都会上百次地监视着机器的同一套动作。首先是石油罐通过输送带被移送至旋转台上,然后焊接剂自动滴下,沿着盖子回转一周,最后,油罐下线入库。他的任务就是监控这道工序,从早到晚,检查几百个石油罐,日日如此。

这的确让人感到简单而枯燥。对此,青年人觉得很不满足,自己的能力做这样的工作岂不是浪费?于是便找主管请求调换工作。

主管听后冷冷地说:“你要么好好干,要么另谋出路。”

年轻人涨红了脸,回去后冷静下来仔细一想,自己为何不能在平凡的岗位上发挥潜力,把工作做得更好呢?于是,青年人踏下心来,即使每天重复百遍,他也一丝不苟。

一天,他注意到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细节:他发现在机器上百次重复的动作中,罐子旋转一次,一定会滴落39滴焊接剂,但却总会有那么一两滴没有起到作用。于是他想,如果能将焊接剂减少一两滴,这将会节省不少成本。经过仔细研究后,青年人研制出了“37滴型焊接机”。但是这种机器在运作时会有漏油的现象,于是他很快又研制出了“38滴型焊接机”。

这样,公司每焊一个石油罐盖,便会节省一桶焊接剂。虽然每个盖子节省的只是一滴,但正是这“一滴”却给公司带来了每年五亿美元的新利润。

这个年青人,就是日后掌控美国石油业的石油大亨——约翰·戴维森·洛克菲勒。

只有踏踏实实做人,兢兢业业工作,才能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果。

置身于日新月异的时代中,要想不断提高修养、丰富自身内涵,就必须能够做到心无旁骛,冷静思考,点滴积累。只有摒弃心浮气躁,才能在扎实奋斗中固守住自己的定力;而沉不住气、稳不住神,将永远无法体味长远人生的深厚真谛。

“仰望星空,脚踏实地”,这是温家宝总理到北京大学与师生共度“五四”青年节时的题诗。治理心野中的浮蒿和躁沫,可以磨砺出自身的定性,陶冶出个人的修养,使内心保持一汪纯净清澈的泉水,滋润出生机勃勃的心田绿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