舍不得孩子套不着狼,欲擒故纵,欲取先予,古今成大事者,必深谙此道
欲擒故纵中的“擒”和“纵”,看似是一对矛盾,实际上它们之间有着非常微妙的关系。古代的阴阳学说中认为阴阳互变,矛盾也会相互转化。军事上,“擒”是目的,“纵”是方法。暂时的放弃为的是换来更加有效的获得。
古人有“穷寇莫追”的说法。实际上,不是不追,而是看怎样去追。把敌人逼到“死地”,它只得集中全力,拼死反扑,很有可能“置之死地而后生”。不如暂时放松一步,使敌人放松警惕,丧失斗志,在紧紧跟随而不逼迫的过程中,消耗对方的气力,然后再伺机而动,甚至能达到兵不血刃的效果。
两晋末年,晋朝名将石勒在得知幽州都督王浚企图谋反篡位的准确消息后,打算率部消灭王浚的军队。然而王浚当时兵多将广,势力难挡,石勒恐一时难以取胜。于是,他决定采用“欲擒故纵”之计,麻痹王浚。
首先,从心理上示弱于敌人。石勒派门客王子春带了大量珍珠宝物,敬献王浚。并亲自写信向王浚表明自己有意拥戴他称帝的诚心。信中把王浚说得功劳盖世,威震天下,而当下又正值社稷衰败,中原无主,似乎只有王浚才有资格称帝。王子春又在一旁添油加醋,说得王浚心里飘飘然的,信以为真。
正在这时,有个名叫游统的人,是王浚的部下,伺机谋叛王浚。游统想找石勒做靠山,万没有想到,石勒却杀了游统,将首级送给王浚。如此,使王浚对石勒绝对放心了。
公元314年,石勒探听到幽州遭受水灾,老百姓断粮少饮。而王浚不顾百姓生死,苛捐杂税有增无减,民怨沸腾,军心浮动。
此时,石勒看到消灭王浚的时机到了,他亲自率领部队攻打幽州。这年4月,石勒的部队到了幽州城,王浚还蒙在鼓里,以为石勒是来拥戴他称帝,根本没有应战的准备。等到他突然被石勒的将士捉拿住时,才如梦初醒。
王浚中了石勒“欲擒故纵”之计,身首异处,美梦成了泡影。
石勒对王浚的“纵”并不是放弃斗争,而是故意的示弱和放松,是为了“擒”的一种大智慧。只有麻痹了对方,征服了人心,才能取得更加有效的战果。
老子有言:“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取之,必固与之。”这种欲取先予的战略,比直接去“求”更容易让对方接受,甚至得到的比最初计划的更多。因为,在一再“予”的过程中,就笼络了对方的人心,淡化“取”的动机,在不知不觉中达到目的。春秋时期的宋公子鲍,就是用“厚施收买人心”,最后取得王位的。
宋公子鲍志在天下,却长期隐忍不发,韬光养晦。一直以来,他广纳人心,散尽家财,周济贫民,在百姓中有了一定威望。
宋昭公七年,宋国大灾,举国粮荒。而宋昭公却不理国政,终日奢靡无度。公子鲍就打开自家粮仓,给百姓放粮。不但做善举,而且做得还非常周到细致:凡是国中70岁以上的老人,都按月发放粮食衣物;并且还不断派人到一些老贤之人、有功之臣的家中去慰问,带去生活所需。对于那些有一技之长的人,他都收养在门下,宽待厚养。宗族亲戚,不分远近,凡有红白喜事,其费用全由他出。等到第二年,灾情并未得到明显改善,但公子鲍的粮仓已经空了。于是,他又去找襄夫人借钱筹粮,救济苍生。
至此,公子鲍已经赢得了良好的社会舆论,举国上下无不念其大仁大义,都明里暗里愿意推助他成为一国之君。连那位襄夫人都不再支持自己的孙儿宋昭公,主动要帮助公子鲍除掉昭公。
有一天,襄夫人把昭公出去打猎的行程密告给公子鲍,让他趁机把昭公杀了。公子鲍权衡了当时局势,觉得时机已经成熟,没必要再继续掩饰自己的目的,便让手下一员干将在军中动员:“国母襄夫人有命,今日要扶立公子鲍为国君;我们要同舟共济,共同讨伐无道昏君,拥戴明主!”
由于公子鲍长期的恩泽四布,军中上下都对他敬仰已久,早就有扶持公子鲍主理国政之意。就连老百姓听闻公子鲍要夺取王位,也是无不云集响应。
待昭公刚一出宫,众人就将其围住。昭公死于非命。公子鲍身边的亲侍合众启奏襄夫人:“公子鲍仁厚得民,宜嗣大位。”于是,在众人的拥戴中,公子鲍成为国君,这就是后来的宋文公。
公子鲍深得“欲取先予”的机妙,舍予了钱粮,换来了民心;乃至给予到经济匮乏,却赢取了天下。
欲速则不达,急于求成显然是不明智的选择。处理任何事情都要学会掌握和控制好节奏,要想达到某一目的,横冲直撞往往收效甚微,换一种思维,换一条线路,欲擒故纵,先予后取,最后取得的甚至要比我们想象的还要多。
欲擒故纵之计,也即欲得之先予之的一种成功方法,体现了一种投入与获取之间的辩证关系。“纵”是一种胸有成竹的把握,“予”是一种沉得住气的智慧,凡是敢“纵”敢“予”之人,胸中一定装有一个更大的目标。只要我们能把握住“予”要有度,“纵”要能“擒”,最终都会取得表象背后的大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