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自然宝藏在哪里
17732700000018

第18章 “南海一号”价值堪比兵马俑

1987年,广州救捞局在广东台山与阳江交界海域寻找一条东印度公司的沉船时,意外地发现了一条商船。整艘船长约30米,宽10米,就这样静静地躺在海面下24米深处,覆盖船体的淤泥厚度竟达到2米!

这艘船就是著名的“南海一号”。或许正是因为淤泥的保护,或许还有其他原因,正襟端坐海底的“南海一号”,被发现时船体木质敲起来仍铛铛作响。

美国人盖瑞?金德在《寻找黄金船》里写道:“海难是上帝写了一半的剧本,句号得由那些沉船打捞者来完成。”“南海一号”是国内迄今发现的年代最古老、保存最完整的古沉船,围绕它的打捞,中国水下考古走过了从无到有的历程。

过去,猖狂的国外盗宝者们曾经将一件件我们老祖宗制造的精美瓷器打捞出水并在国际市场上公开叫卖,让国人为之扼腕,也为之汗颜。

“我们必须把这条船自己打捞上来。”中国的打捞人说。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打捞专家设计出了世界上技术含量顶尖的“南海一号”整体打捞方案。

2007年,12月22日,宋代古沉船“南海一号”被整体打捞出水。

大家至今对“南海Ⅰ号”的整体打捞记忆犹新,一个巨大的沉箱将古沉船及船上所有货物、覆盖古沉船的沙石及附属物共5000吨整体打捞出水,移入“水晶宫”保存,待日后慢慢发掘。

不了解情况的人可能会认为潜入壮美而深邃的碧海,是一件非常刺激有趣的事,但实际上潜水员的工作更多的是劳累、艰辛和无所不在的危险。

“南海一号”古沉船所处海域水深大约为24米,这里的工作环境大约为3.2到3.5个大气压,在水下面人会感觉自己的鼻子和耳朵遭受挤压而极度难受。

完成工作后潜水员还不能快速上浮,如果外界压力降低速度过快,会导致高压下溶解于体内的惰性气体迅速游离,以气泡的形式存在于组织和血管,产生类似“血栓”症状,轻则出现皮肤红疹、搔痒,关节疼痛,严重时可能出现瘫痪,肢体坏死,直至死亡。所以潜水员完成作业后要缓慢上浮,出水后还要立即进入减压舱进行治疗。

在水下,毒虫、海藻等都有可能夺去一个潜水员的生命,在海水混浊的情况下还会出现潜水员走散的情况,一旦他们身上的供气管、音频线、定位绳与水下的废旧渔网、海藻等缠在一起就很难脱身,如果皮肤被划伤出血,哪怕只是一丝血腥也可能招来鲨鱼。

经过20年的辛勤劳动,“南海一号”终于重见天日。让山姆教授高兴的是,整个过程还算顺利,没有出现太大的意外事故。

打捞用了20年,要完全清理发掘完这艘古沉船,至少还要用10年的时间。

是什么人在驾驶着这条唐宋时期的船只航行在一望无际的大海上?失事时他们是从哪里出发又是要驶向哪里?恶劣的天气是否让绝望的他们一筹莫展?这些千古谜团也许一时尚无法破解,但老文物专家已经被船舶上发现的文物感动得热泪盈眶。

经过考古学家的研究,我们看到了一幅徐徐展开的海洋国家的前景:“南海一号”的时代,我们拥有世界上最好的造船业和航海技术,大型海船的载重达到了500~600吨,同时还能搭乘500~600人;从东北亚的日本、高丽,到东南亚各地和印度沿海,乃至波斯湾和东非各港口,已经形成了一个活跃的贸易网络,中国的商人往来海上,中国的商船扬帆万里。

中国内地,是庞大的丝绸、磁器、茶叶供应基地,这些深受国外客商欢迎的产品,经过车马、舟船、手挑、肩扛,汇聚到海岸线上的各个港口,然后再装上随着季风而来的船只。

以为专家在研讨会上说,不要以为水下考古就是打捞宝贝,要把公众的注意力从文物本身转移到无形的历史文化遗产上来。

“南海一号”,怎一个“钱”字了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