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自然宝藏在哪里
17732700000019

第19章 海底宝藏460年后被唤醒

上面山姆教授介绍了“南海一号”,还有一艘古老的沉船“南澳Ⅰ号”,也非常传奇。

2009年10月23日,“南澳Ⅰ号”古沉船打捞工作正式拉开帷幕,这艘沉睡了460余年的明代古商船,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上又一座实物例证。

据考古人员初步判断,船载文物主要为明代粤东或者闽南及江西一带民窑产青花瓷,数量应在万件以上,是一个罕见的海底宝库……

明万历年间,一艘满载着瓷器的商船,沿古代海上丝绸之路航线至南澳岛三点金附近海域时突遇风暴,沉没于南澳岛东南岛屿与半潮礁之间27米深海底,距南澳岛最近距离约2海里。

2007年5月的一个早上,云澳镇武警边防支队战士在此海域抓获偷偷潜水打捞文物的可疑人员,至此撩开了“南澳Ⅰ号”的神秘面纱。

根据从非法打捞水下文物嫌疑人处查扣的138件文物和之后当地渔民上缴的124件文物,以及之后有关部门组织在沉船外围采集到的800余件文物分析,考古人员初步断定该沉船的年代为明万历年间,船载文物主要为明代粤东或者闽南及江西一带民窑产青花瓷,数量应在万件以上,是一个罕见的海底宝库。

据考古人员连日来水下勘测,初步判断“南澳Ⅰ号”长度不小于25.5米,宽度不小于7米,古船处于正沉状态,方向接近正南北向,古船的上层结构已不存在,但隔舱和船舷保存状况较好,船上货物散布范围长约28米,宽约10米。由于船体表面覆盖有泥沙和大块凝结物,船体和文物受腐蚀和人为因素破坏较小。

但由于受海风海况影响,整个发掘工作进展缓慢。沉睡海底460余年的“南澳Ⅰ号”古商船,仍然是“犹抱琵琶半遮面”。

参与本次工作的专业潜水员有10多人,考古所也从广东省内抽调了十多名水下考古队员,共同完成此次水下考古发掘。

与“南海Ⅰ号”打捞状况不同,“南澳Ⅰ号”难以适用整体打捞。当时,考古队员已经详尽掌握了“南澳Ⅰ号”沉船附近海底地貌的平面、剖面图。根据“南澳Ⅰ号”沉船的特点和环境状况,考古队已在船体上部及船体附近区域布设水下探方,接下来将按照水下考古作业流程,逐层进行考古清理、测绘、摄影和文物提取工作。

根据“南澳Ⅰ号”沉船的特点和环境状况,国家文物局批准对“南澳Ⅰ号”的考古采用传统打捞方式,先在水下打捞“南澳Ⅰ号”所搭载的全部文物,再视情况打捞船体。

与此同时,文物部门需要对文物出水后作淡水浸泡脱盐处理,以防瓷器龟裂。对此,文物部门修建了三个脱盐水池,每个水池可浸泡72箱瓷器。

“南澳Ⅰ号”与“南海Ⅰ号”尽管都是装载瓷器的古商船,但“南海Ⅰ号”被淤泥完全覆盖,可以采用沉井的方式逐步下压,将古船及附属物整体装载进沉箱整体打捞;“南澳Ⅰ号”沉船位置在礁石区,沉井无法下压到位,难用沉箱吊拉。另外,“南海Ⅰ号”采取沉井打捞的最大意义在于这艘南宋古商船结构保存完好,具有非凡的考古价值;而“南澳Ⅰ号”沉船暴露在海床之上的船体上层结构已不存在,常规打捞比较合适。

考古学家认为,“南澳Ⅰ号”上所发现的青花瓷在国内陆上考古鲜有大批量发现,对远销国外民窑青花瓷的生产、贸易线路等一系列考古课题也少有实物印证,而本次“南澳Ⅰ号”上载有的大量民窑青花瓷,将给考古界许多信息:古代民窑专供出口到外国的瓷器,它们是如何贸易的,将运输到哪些国家和地区……从这方面讲,“南澳Ⅰ号”的考古意义丝毫不逊于“南海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