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驭海史话
17732500000006

第6章 诗为海狂

1.《观沧海》与曹操的天地雄心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观沧海》

说起曹操,许多人都会认定他是阴狠狡诈的乱世枭雄,其实,历史上的曹操是一名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当年,在汉末群雄逐鹿中原的时候,他从一个没有多大家族势力的中小地主白手起家,讨黄巾,伐董卓,诛吕布,灭袁绍,兴修水利,分兵屯田,逐步统一了中国北方大部分地区,打下了三分天下的基业。

曹操死后,其子曹丕在其创建的霸业基础上改汉建魏,并追封他为魏武帝。

曹操还是一位文学家。他精通诗文,常在行军途中博览群书,作品多有流传。曹诗深受乐府民歌的影响,常用乐府旧题旧调来表现新的内容,或反映当时的社会现实,或抒发个人的政治抱负,或表达自己的苦闷情怀。其诗作大都语言质朴,气魄雄伟,格调慷慨悲凉。后人将他与其子曹丕、曹植并称“三曹”,是建安文学的主要代表人物。

建安十二年(207年),曹操率军击溃乌丸,取得北方战争的决定性胜利,初步实现了他统一北方的愿望,为其南下征伐安定了后方。

《观沧海》这首诗就是他在北征乌丸途中,行军经过碣石而作。曹操登临碣石,遥想当年秦皇汉武开一代基业,也都曾于此登高望海,加之秋风苍劲,观海而情溢于海,于是有了这篇不朽的诗作。

品读此诗,曹操之沉雄气概与天地雄心真切可感。当年曹操荡尽残敌,一统北方,在山顶驻马远望,浩瀚缥缈的大海尽收眼底,一座座海岛耸立在这片汪洋之中。远远望去,海岛上树木丛生,百草丰茂,一派生机盎然。霎时间,秋风萧瑟而至,在海上惊起滔天巨浪,这波澜壮阔的气势激发起曹操一统河山的雄心壮志。

魏太祖曹操画像

诗人展开奇特的想象,写到日月星辰的运行变换,仿佛都是由这方沧海吞吐,整条灿烂的银河,仿佛在大海的胸中流淌。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曹操意气风发、踌躇满志、立志统一国家的远大抱负和宽广胸襟,真可谓读诗如见其人。

曹植的《远游篇》

描写了怎样的景象

远游临四海,俯仰观洪波。

大鱼若曲陵,承浪相经过。

灵鳌戴方丈,神岳俨嵯峨。

仙人翔其隅,玉女戏其阿。

琼蕋可疗饥,仰首吸朝霞。

昆仑本吾宅,中州非我家。

将归谒东父,一举超流沙。

鼓翼舞时风,长啸激清歌。

金石固易敝,日月同光华。

齐年与天地,万乘安足多。

群星灿烂的盛唐时代,最耀眼的当属诗仙李白。他从小博览群书,一生“好入名山游”,足迹遍布祖国的大江南北。他以青山为笔,绿水为墨,美酒为魂,用浪漫的言语书写着独特的人生传奇。他的壮志豪情、超迈气魄全部融入了那些俊逸飞扬、雄浑壮美的诗篇中。

李白对大海可谓情有独钟。在他的海洋诗歌中,我们常常能够聆听到海浪的鼓荡之声,在诗句中可以随他一起仙游海上蓬莱。他用珍珠般的语言,或直接描绘海洋盛景,或援引海洋典故,或抒愤感怀,借瀚海以言志,感情丰富,内容多样,大大丰富了唐代海洋诗歌的内容。

2.李白的写海名句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行路难》

海客谈瀛洲,烟波微茫信难求。

——《梦游天姥吟留别》

人乘海上月,帆落湖中天。

——《寻阳送弟昌岠鄱阳司马作》

仙人有待乘黄鹤,海客无心随白鸥。

——《江上吟》

连弩射海鱼,长鲸正崔嵬。

额鼻象五岳,扬波喷云雷。

浩瀚缥缈的大海

髻鬣蔽青天,何由睹蓬莱。

徐巿载秦女,楼船几时回?

——《古风·其三》

总结李白一生,我们发现其实他就是一位独自泛舟海上的“海客”,在舟中“吹笙吟松风,泛瑟窥海月”。

海月静美、孤高、绝俗,正与诗人傲岸高洁的品格完美契合。海客乘着天风,将船远行,“譬如云中鸟,一去无踪迹”。他追求自己的理想,怒斥社会的黑暗,高歌自己的壮志雄心,却又不得不悲叹自己的怀才不遇,自己泛舟游于这片浩瀚无涯的沧海之上,书写着诗一般的浪漫人生。

3.李清照的《渔家傲》与辛弃疾的《木兰花慢》

不徒俯视巾帼,直欲压倒须眉。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

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渔家傲》

此词描绘了一幅海天一色的壮丽之景,意境阔大,气势磅礴,与李清照以往的婉约词大不相同,因此后人点评此词说不像女子之词,大有苏辛词派的作风。作者在词中想象出看似虚无缥缈的梦境,但也融入了自身真实的生活感受。在历经生命的离乱与坎坷之后,作者飘零无依,希望能借助万里鹏风把自己带到海外仙境中去,表达了乱世之中人们渴望结束颠沛流离生活的愿望。

壮志未酬空余恨,可怜今夕月,向何处,去悠悠?是别有人间,那边才见,光影东头?是天外空汗漫,但长风浩浩送中秋?飞镜无根谁系?姮娥不嫁谁留?谓经海底问无由,恍惚使人愁。怕万里长鲸,纵横触破,玉殿琼楼。虾蟆故堪浴水,问云何玉兔解沉浮?若道都齐无恙,云何渐渐如钩?

李白画像

——《木兰花慢》

当年金军南下侵宋,有一位年轻将军在山东组织领导抗金义军,不幸遇到义军内部叛变。他亲点五十铁骑勇闯陈兵五十万的金军大营,智擒叛徒,而后突出重围,率军南下归宋。这样一位智勇双全、忠心为国的杰出将领归宋之后却不受重用,或在南方各地辗转任职,或散置闲居,最终含恨病逝。这位将军就是“沙场秋点兵”的南宋一代爱国词人辛弃疾。

4.献给自由的诗篇

——普希金的《致大海》

哦,再见吧,大海!/我永远不会忘记你庄严的容光,/我将长久地,长久地/倾听你在黄昏时分的轰响。/我整个心灵充满了你,/我要把你的峭岩,你的海湾,/你的闪光,你的阴影,还有絮语的波浪,/

带进森林,带到那静寂的荒漠之乡。

——《致大海》

青年时期的普希金受欧洲传来的自由思想的影响,写了一组具有强烈的反专制色彩的“自由诗作”,这引起了沙皇亚历山大一世的不满,决定将他流放到遥远的西伯利亚,后经他的老师斡旋,才被“开恩”流放到俄国南方。在南方的四年,他与海为伴,孤独的心境使他开始向人生更深远的地方探索,写出了许多富有激情和战斗精神的诗篇。

普希金的诗句,仿佛是从心中自然流淌出来,表现出强烈的情感和博大开阔的胸襟,这在他描写海洋的诗章中尤为明显。面对自由澎湃的大海,普希金的内心总是涌动着难以自持的激动,他与大海之间存在着一种精神上的交流,就像两位惺惺相惜的英雄。

在《致大海》(1824)中,大海是他相知多年的朋友,在即将离开的时候,他特意跑到其身边倾诉衷肠,诉说内心的悲愤。现实生活中的普希金此时正处于流放中,但他依旧我行我素,继续写作反抗专制的诗,沙皇因此又下令将其押送到他父母居住的米哈伊洛夫斯克村幽禁起来。《致大海》这首诗就是他在要离开敖德萨时写的,其内心的悲愤可想而知。

宋代诗人辛弃疾

在对自由的歌颂中,普希金想起了两个现实中的人,一个是政界的杰出人物拿破仑,另一个是为自由而战的诗人拜伦。拿破仑曾将法国民主主义的思想传播到整个欧洲,死后被葬在圣·海伦娜岛;而拜伦一生崇尚自由,投身于希腊的民族解放运动中,从不为威严屈服投降。

遗憾的是,世界已经被暴君守卫,自由的盗火者或孤独离世,或英年早逝,普希金为他们痛哭,同时也在为自己痛哭。全诗在悲哭与沉思之中,在诗人的现实处境与历史的交叉中,塑造了一幅自由的圣像——

大海。

致大海(节选)普希金

再见吧,自由奔放的大海!

这是你最后一次在我的眼前,

翻滚着蔚蓝色的波浪

和闪耀着娇美的容光。

好像是朋友的忧郁的怨诉,

好像是他在临别时的呼唤,

我最后一次在倾听

你悲哀的喧响,你召唤的喧响。

你是我心灵的愿望之所在呀!

我时常沿着你的岸旁,

一个人静悄悄地、茫然地徘徊,

还因为那个隐秘的愿望而苦恼心伤!

我多么热爱你的回音,

热爱你阴沉的声调,你的深渊的音响,

还有那黄昏时分的寂静,

和那反复无常的激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