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驭海史话
17732500000007

第7章 献给海洋的音乐赞歌

1.《罗马四名泉》献给特里同谱写的赞歌意大利的罗马是一座被华丽喷泉装饰的古老世界名城,号称“罗马四名泉”的四座喷泉中的特里同喷泉和特莱维喷泉,都雕刻有海神的形象。意大利作曲家莱斯庇基的代表作《罗马四名泉》,就是专门为海神特里同谱写的赞歌。这主要体现在音乐的第二、三部分。这部普希金雕像音乐的第二部分名叫《清晨的特里同喷泉》。特里同是海神波塞冬的儿子,也是一位小海神。他长得人首鱼尾,绿发蓝眼,遍体的鳞片闪着耀眼的光芒。特里同的一只手像他父亲海神波塞冬那样握着三叉戟,另一只手则高举着一只能够呼风唤雨的神奇的大海螺。这段音乐开始时,欢快嘹亮的圆号从整个乐队快速的节奏中脱颖而出,仿佛海神特里同和水神纳伊耶多出现在清泉旁一样。在圆号、木管、竖琴的合鸣中,海神和水神们的欢呼声、叫喊声、追逐嬉戏声,响成一片,歌声舞姿令人欢快愉悦。接着,乐曲进入第三部分,也就是《正午的特莱维喷泉》。在铜管乐辉煌的奏鸣中,音乐由欢快转为庄严,就像中午的阳光照耀着海面一样。海神特里同再次出现,低音弦乐奏出波光摇曳的情景,英国管和大管则以庄严的形式吹奏着海神的主题,仿佛海神特里同携着海仙女们,乘坐金马车正驶过海面,逐渐远去。莱斯庇基创造的丰富的海神音乐形象,充满浪漫乐观情绪,充分表现了作曲家和当时的人们对海洋生活的某种理解和向往。

《创世纪》是怎样讴歌海洋的?

在1796~1798年间,著名交响乐和四重奏大师海顿完成了对清唱剧《创世纪》的谱曲。《创世纪》是剧作家莱徒雷根据弥尔顿的名著《失乐园》的第三章改编而成。剧本叙述的是上帝如何创造天地万物,如何创造海洋的故事。音乐家海顿以一种光明、欢乐的基调,充分运用音乐的描写性段落,展开丰富的想象,发挥其单纯质朴、和谐流畅的艺术古建筑罗马斗兽场风格,充满激情地赞美人间万物,讴歌海洋的诞生。海顿在这部乐曲中洋溢的乐观浪漫情怀和音乐创作上的新颖表现手法,成为后来许多作曲家此类题材音乐创作的灵感源泉。

2.莫扎特与他的海洋名著

莫扎特(1756—1791)是举世闻名的音乐大师,《一岩洞序曲》。

乐曲一开始,门德尔松就把海岸拍击岩岸的第一主题呈现给听众。紧接着,木管以舒缓悠扬的旋律描述了海风徐来的情景。岸洞内的回声则显示出第二主题,充满孤寂、遥渺的宁静之美。然后,小提琴又用震音衬托着大提琴和大管显示出如歌的副部主题,飘动的旋律就像人们起伏的思绪一样。那优美和谐的旋律,完整严谨的结构,向人们描绘出波光闪动的大海,清新平和的海风和悠然远逝的岩洞回声,使人宛若听到深山古寺撞响的暮鼓晨钟,令人欣然入境,无限神往。

3.拉赫玛启诺夫写过的海洋音乐作品拉赫玛尼诺夫是19世纪末期俄国著名的作曲家。在他众多的音乐作品中,也有一些是以海洋为表现内容的。同以往那些讴歌海洋便把主要创作内容侧重于表现海浪、海风、海洋动物、舰船和航海者等的音乐作品不同,拉赫玛尼诺夫的音乐作品则只是突出表现海岛主题,在他的一生创作中,这样的音乐作品主要有两部:一部是他的代表作,也就是交响诗《死岛》;另一部是借英国诗人雪莱的诗意创作的《小岛》。和其他描写海洋风光的作品不同,拉赫玛尼诺夫在《小岛》这首G大调歌曲中,并没有刻意描绘大海的狂暴动荡,而是毫不夸张地突出一个“静”字,表现了海洋温柔静谧的迷人魅力;在大海的柔波中,小岛像处女般安静悠闲。海风轻拂,流云淡淡地飘在碧蓝的天空中。透过平静、安详、时段时续、连绵环绕起伏的乐声,使人们仿佛进入到一种诗化的神奇自然之中,给人以静谧深远而又超凡脱俗的艺术享受。

风景如画的海洋风光

4.西贝柳斯的海洋音乐代表作西贝柳斯(1865—1957)是芬兰著名作曲家,他15岁的时候开始学拉小提琴。那时,他经常到海边去练琴,大海的涛声和海的气息深深地印在他的脑海中,并表现为一种深沉的对于家乡和大海的眷恋。

23年以后,西贝柳斯创作了他海洋音乐的代表性作品,这就是《D小调小提琴协奏曲》。这首乐曲的第一章,就像一幅芬兰北部海湾的风景画,在这由音符绘就的音乐画面上,天空幽暗,暮色降临,远处时断时续地传来一阵阵海浪拍岸的声音。一位远方的行吟歌手在岸边点起篝火,在火光的映照下,和着海水的涛声,唱着沉郁苍凉的歌。乐曲第二乐章的场景,也是在海边,那是作者对自己童年生活的回忆,慢速的柔板中,西贝柳斯仿佛又回到了15岁的少年时代,正用琴声倾吐着自己对家乡和大海的感情,和大海这位人类的母亲交流着内心的秘密。正因为如此,西贝柳斯的《D小调小提琴协奏曲》成为世界海洋音乐中一首海洋名曲。

5.《乘风破浪》的华美诞生世界音乐作品中,有一首海洋题材音乐作品,从它诞生那一刻起,就被人们喜爱和到处传唱,而且从圆舞曲到钢琴曲、口琴独奏曲和管弦乐曲,不断地被加以改编,这就海岸翻滚的浪花是脍炙人口的世界著名海洋名曲《乘风破浪》,曲作者是墨西哥青年音乐家罗萨斯(1868—1894)。说起这首名曲的诞生,实在是非常有趣。

那是在1891年的夏天,23岁的罗萨斯耐不住酷热的煎熬,就和伙伴们去马格达莱河游泳。凉爽的河水冲刷掉了身上的暑意,使罗萨斯感到无比清爽,精神不禁为之一振。

仰卧在岸边的水中,任河水温柔地轻拂过身体,耳边倾听着流淌的河水发出的潺潺水声,心旷神怡的罗萨斯无意间哼出一串无比美妙动听的音乐旋律。他的朋友们听到后,都被这音乐声惊呆了,催促着罗萨斯赶快写出来。受到朋友们的鼓舞,罗萨斯凭着惊人的记忆力和超人的音乐天赋,把这串旋律发展成一首圆舞曲,并给它取名叫《在泉水旁》。

当罗萨斯重新把这首曲子完整地演奏给朋友们听时,朋友们完全被迷住了,他的一位诗人朋友认为这支曲子不只属于泉水的清流,它仿佛让人们看到了一只航船正迎着风、张满帆,在波涛起伏的辽阔海面上疾驶而来,浩瀚海洋的宽广气势和航海无忧无虑、自由自在的浪漫情调,交相回荡在其间,好像人们正迎风站在船头一般。朋友们于是建议罗萨斯将曲名改为《乘风破浪圆舞曲》。罗萨斯高兴地接受了朋友们的建议。可是,此时的罗萨斯已经是贫困交加,他不得不以17戈比的代价将曲谱卖掉,而且不久以后,罗萨斯本人也在贫病中过早地离开了人间。后来,这首《乘风破浪》广为传唱,这也许是人们对罗萨斯最美好的怀念吧!

波澜起伏的辽阔海面

哪些国家的国歌中写有海洋的内容

最著名的可能要属丹麦的国歌了,丹麦的国歌叫《克里斯蒂安国王挺立在高高的桅杆旁》。

那是在1644年7月1日,瑞典海军入侵丹麦,丹麦国王克里斯蒂安四世亲自指挥丹麦海军迎战,在今天波兰北部波罗的海沿岸城市科尔堡附近,彻底打败了入侵的瑞典海军。为了纪念这一伟大的胜利,人们后来就把丹麦剧作家埃瓦尔德的名剧《渔夫》中的一段唱词,定为丹麦的国歌。

歌中唱道:“克里斯蒂安国王挺立在高高的桅杆旁,烟雾迷茫,急挥宝剑砍在哥德人的船舵和脑袋上,敌舰纷纷葬身海洋……你使丹麦繁荣富强。啊,蔚蓝的大海,大敌当前要严阵以待,轻蔑足以招祸害。你奔腾咆哮意气骄,啊,蔚蓝的大海。”除此以外,巴拿马、秘鲁、圭亚那、洪都拉斯、特立尼达和多巴哥、智利等国家的国歌中,都对大海进行了描绘、讴歌和赞美,大海成了这些国家国歌中最有生命力的精神象征和民族性格的象征。

6.肖邦与《C大调夜曲》

肖邦(1810—1849)是波兰著名作曲家,在他短暂的生命历程中,写了许多闻名世界的名曲,其中的《C大调夜曲》就是肖邦众多音乐作品中以海洋为题材的最著名的一部乐曲。这部音乐作品是怎样被创做出来的呢?那是在1839年2月的一个夜晚,肖邦和法国女作家乔治·桑在结束了瓦尔德莫萨修道院中的苦难生活之后,登上了一艘从西班牙马略卡岛驶往法国的海船。

轮船在大海中静静地前行,肖邦和乔治·桑依偎在船舱中,温情脉脉地注视着星光下的大海,仔细聆听着二月的海浪流过船体的声响。忽然,一串轻轻的歌声传入肖邦敏感的耳朵之中。原来,这是轮船舵手无意间的自由哼唱。然而,这段质朴无华、略带沙哑的歌声,在肖邦听来却是那么美妙动听,病弱的肖邦内心蕴含着的灵感被猛然点亮,他立刻拿出笔和乐谱纸,就在飘摇的简陋船舱中,一串串音符像奔腾不息的海水一样,喷涌而至,肖邦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创做出了世界海洋名曲《C大调夜曲》。乐曲先以摇曳的旋律音型在低音区的起伏,衬托出海船正乘风破浪航行的情形;而高音区丰富的和声又描绘出月光下面闪烁不定的波光水影。

此时,出现了水手纯朴动人的歌声,这歌声反复回环咏唱,与航船的旋律交相呼响,直到航船渐行渐远时,水手的歌声仿佛还在海天之间飘荡萦绕。整个音乐给人一种略带伤感的诗一般的意境和韵味,经久不散,令人回味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