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说爪哇中部一座小丘上布满石刻佛像,当地副总督赖菲尔斯深信不疑,于1814年派遣英军工程师科尼利厄斯前往寻找。科尼利厄斯来到那座毫不起眼的小山丘上,只看到灌木丛和怪石,不禁满腹狐疑,但还是遵照副总督的命令,吩咐手下动手发掘。
他们在酷热的丛林中艰苦发掘了两个月,连根拔掉数以吨计的树木,运走一车又一车泥土,依旧一无所获。后来,有个工人发现了一尊雕工精细的石刻佛像,于是众人精神大振,继续努力,终于掘出一座浮屠,远比传说中的雄伟壮丽,令人叹为观止。
宗教的奇迹
爪哇从公元740年前后开始,由夏连特拉王朝统治,在统治者的提倡下,人民的宗教热诚与日俱增。到公元800年,成千上万人投身建造规模宏大、巧夺天工的浮屠。
“婆罗浮屠”的意思是“山上的寺庙”,依据整座山的山势建成。工匠雕琢1600多立方米石块,建成了这座宇宙的象征。其宏伟气势,只有在空中俯瞰才充分体会得到,那是当年的设计师和工匠无法领略的。
浮屠呈金字塔形,占地四亩,共分10层,每一层代表一个阶位,象征佛教徒从无知到最高境界的修行过程。底下6层为方坛,代表修行的最初阶段;上面4层为圆坛,象征渐次悟道的阶段;最高的是中央主佛塔,高出地面36米多,标志修行的最高境界。
从底下穿过全部廊道登上浮屠顶,全长4.8千米,回廊短小,转弯处成直角,雕带上刻有寓言故事,表现佛教的教义。整座浮屠满布壁龛,共有佛像数百尊。
婆罗浮屠完工后,成为夏连特拉王朝最重要的宗教圣地。公元930年,祸从天降,邻近的麦拉皮火山大喷发,涌出大量熔岩和火山灰,一夜之间把整座婆罗浮屠掩埋得严严密密,不留痕迹。
重视昔日辉煌
婆罗浮屠深埋地下,近1000年,直到赖菲尔斯因传说产生好奇心,派人发掘,才得以重见天日,可惜赖菲尔斯离开爪哇后,发掘工作变得毫无计划,浮屠乏人照管,大批珍贵文物遭古董商盗去,石块则被当地人拿去盖房子,由于长年风吹雨打,浮屠表面受到侵蚀,地基开始损坏。
1900年,荷兰人统治爪哇,开始修复婆罗浮屠,荷兰工程师范埃普博士受命监督抢修工作,无奈经费不足,两次世界大战又相继爆发,修复工作始终未能完成。
1973年,联合国教育科学文化组织展开婆罗浮屠的修复工程。工程耗资达2500万美元,历时10年,经700名工作人员努力,工程师采用了最先进的现代技术加以保护,浮屠终于重现昔日光辉。
婆罗浮屠构造
婆罗浮屠是一座独具特色的塔式建筑,自下而上共十层,可分为塔底、塔身和塔顶三大部分。塔底呈方形,周长达120米,塔墙高4米,下面的基石方高达15米,宽3米。塔身共五层平台,越往上越小:第一层平台离地面约7米,形成环绕在佛塔四周的宽平台,其余每层平台依次收缩2米,四周并装栏杆以变平台为走廊。塔顶由三层圆台组成,每一层都由一圈钟形舍利塔环绕,共计72座舍利塔。在这些同一圆心的舍利塔中央,是佛塔本身的半球形圆顶,离地面35米。
婆罗浮屠的雕刻
婆罗浮屠的雕刻艺术体现于整个建筑设计之中。塔底四面墙上有160幅浮雕,宣传业报轮回、来世解脱。塔身墙上、栏杆上均饰有浮雕,在全长2.5千米的范围里,有上千幅叙事浮雕和装饰浮雕。浮雕上佛陀、菩萨往往与动物飞鸟、舞女乐师、渔民猎人杂处,但画面布局完美、结构和谐;国王、武士和战争也都是雕刻经常表现的题材。婆罗浮屠的雕刻体现了雕刻者的精湛技艺:在布满小孔及微粒的石块上生动地表现出人体肌肤的柔润感。
婆罗浮屠的象征
佛塔的宗教象征性建筑构造,融合了佛教大乘佛理。渐次升高的10层,象征菩萨成佛前的十地。塔底代表欲界,此界中人们摆脱不了各种欲望。5层方台代表色界,此界中人们已摒弃各种欲望,但仍有名有形。3个圆台和大圆顶代表无色界,此时人们不再有名有形,永远摆脱了世间一切桎梏。此塔的另一精神意蕴是祖先崇拜,按照当时人的观念,阶梯式住宅建筑是祖先住所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