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区域经济理论与实践
17727400000024

第24章 县域经济发展战略

发展是指事物由小到大,由简到繁,由低级到高级,旧物质到新物质的运动变化过程。战略是筹划和指导全局的方略。因此发展战略是指一种科学勾画的积极的向前的全局性的蓝图。县域经济发展战略是根据一县范围内的自然资源和社会经济条件,以及一县在所属较大经济区域或全国经济发展战略中的地位和作用,对其在一个较长时期内所要达到的目标。县域经济发展战略同其他战略比较,具有全局性、指导性、相对独立性、局部性、地区差别性的特点。

县域经济的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区域的整体水平,加快发展县域经济是我国目前历史的必然选择,由于诸多原因我国县域经济从整体上与现代化经济发展的要求有着巨大的差距,对于我国产业结构转型;缩小社会贫富差距,共同富裕等有着重大影响,因此,实施有效的县域经济发展战略就显得十分重要。

总结我国各种县域经济发展模式,县域经济发展战略一般应该突出以下方面。

一、农业产业化

产业是县域经济的核心竞争力。实践证明,县域经济的发展主要集中体现在县域产业的发展上。我国的大部分县域单位是农业经济县,农业产业化是保持农业发展的必经之路,是指依靠科技进步,农业和农村经济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的经营方式和产业组织形式,是解决农业和农村发展问题,增加农民经济收入的根本途径,也是促进县域工业化和城镇化的重要基础。农业产业化是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依靠龙头企业带动和科技进步,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实行合理和科学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和企业化管理,形成贸、工、农一体化的农村经济的经营方式和产业组织形式。

(1)建设农产品基地。农产品基地是整个县域经济的依托,农产品基地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基础,是龙头企业所需的原料和销售的农产品的提供地,是产业化发展必需的农产品批量、均衡供给的保证。因此,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必须加强农产品基地建设。

(2)利用优势、特色选择主导产业。选择主导产业是实行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重要前提。由于各地资源优势不同,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应充分利用资源优势、突出本地特色、合理选择符合市场需求、可形成规模的主导产业。

(3)加强市场体系培育。市场需求和市场条件是影响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重要因素。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必须大力开拓市场,为龙头企业和农户进入市场、提高市场占有率创造条件。

二、县域产业工业化

县域产业工业化是县域经济的必有之路。通过接受产业扩散和延长资源加工的产业链,使县域经济由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转变。

(1)延长农产品为原料的加工工业产业链。县域主导产业大多是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加工工业,延长产业链,搞好农产品精加工和深加工,使农产品向食品、饲料、酿造系列产品转化。

(2)接受城市工业的转移,发展矿产品或食品、纺织等工业。我国经济发展已进入重化工业阶段,城市产业结构将转入重化工业为主的阶段,轻纺工业需要扩散出去。县域工业应抓住这一机遇,接受扩散出来的轻纺工业,改造县域工业结构。同时,轻工业投资少、见效快、积累高、创汇高、容纳劳动力多,而且对基础设施压力小,因此,选择轻纺工业作为县域工业化的战略是可行的。

(3)科技创新支撑县域工业化持续发展。从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来看,经济发展要经历要素驱动、制度创新拉动和技术创新推动三个阶段。我国县域经济的发展,过去主要依靠制度创新的力量,目前,将进入以技术创新为主的新阶段。可以说,推进技术创新是实现县域经济跨越发展的最佳途径。科技的先进程度同农业产业化的水平高低密切相关。大力推广科技使新技术、新成果推广、渗透到生产的前、中、后的各个环节上,引进外地人才,吸收大量高等教育毕业的知识人才,开展应用型、技术型人才的自主培养,使产业化和工业化可持续发展。

三、人口城镇化

县域小城镇是农村一定区域范围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信息的中心,城镇是各类企业聚集的载体和依托,是县域经济发展的平台,对县域经济发展具有强大的带动作用。加速小城镇建设,推进县域城镇化,对带动农村全面发展,增强县域经济的整体实力,在发展战略角度意义重大。

(1)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提高建设的质量。小城镇大多处于信息不畅、文化落后、技术水平低、投资分散且效益低下的状态,而发展小城镇,又常常造成乱占乱用土地、重复建设严重、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等问题。因此,通过适当的制度设定,形成小城镇布局合理和规划科学的相对健全的体制和机制十分关键。

(2)小城镇建设的投融资体制问题。建设小城镇充分发挥民间投资的作用,形成以政府投入为导向,依靠社会资金的多元投资和建设体制。重点在于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和民生行业的市场化进程。如对于小城镇住宅开发项目,供水、供电、通讯、燃气等具备自负盈亏条件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以及部分文化、教育及卫生事业,可鼓励国内企业、个人及外商以多种方式参与建设、经营和管理,使其产业化。

(3)放开小城镇户籍。进入21世纪,户籍制度的改革已经远远滞后于社会的发展,农民虽然大量进入城镇工作、生活,但农民的城镇户口问题造成诸多不平等现象,如其子女不能享有在城镇接受教育的合法权益等。放开农民进入县级市、县城及县以下小城镇落户的限制,实行按居住地划分城乡人口,按职业确定身份的户籍登记制度。赋予进城农民在就业、入学、身份等方面与原城镇居民以同等待遇,取消歧视性收费。建立城乡统一的户籍登记管理制度,逐步建立有利于农民成为城镇居民的社会保障制度,永久性解决农民离土的后顾之忧,使县域经济不受户籍管理制度束缚,引导人才合理流动,加快城镇化进程。

四、文化旅游产业规范化

文化旅游是一项关联度高、辐射力强的综合经济产业,文化旅游优势已经成为一种综合经济优势,它的带动作用除体现在传统的经济方面,还体现在推动社会进步、促进社会和谐、弘扬文化内涵、提升县域知名度和形象等综合带动功能。我国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民族众多、民族风情浓郁,许多地区文化旅游资源得天独厚,为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提供了优越的条件,发展文化旅游业已成为我国完善城乡产业合理分工,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必然选择。县域经济由于资源禀赋、区位条件、人文环境等不同,从而具有很强的区域性特征,县域经济的本质是特色经济,以文化力驱动经济,是实现县域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

(1)加强对优秀传统民族文化的保护和发掘,把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充分融入文化旅游业的各个环节中,并不断提高旅游的档次和水平。

(2)立足各地的文化资源优势,突出重点,选好亮点,抓好精品、精线建设,大力发展以度假、休闲、观光为主的文化旅游产业。

(3)深化文化管理体制改革,顺应世界经济文化一体化发展趋,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需求,实现投入与产出的良性循环。

(4)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从业人员队伍建设,规范市场秩序,提供优美、舒适、安全、祥和的旅游休闲环境。

五、县域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

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现代人的需求以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求的能力。换句话说,就是指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它们是一个密不可分的系统,既要达到发展经济的目的,又要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大气、淡水、海洋、土地和森林等自然资源和环境,使子孙后代能够永续发展和安居乐业。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既有联系,又不等同。环境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面。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发展,但要求在严格控制人口、提高人口素质和保护环境、资源永续利用的前提下进行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县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主要表现:就生态的可持续发展而言,是指维护和增强自然对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持能力。就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而言,是指县域人群间、部门间、资源利用分配和负担的公平。就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而言,是指当前的决策不应对保持或改善将来的生活水平的前景造成危害,在满足需求的同时必须有限制的因素。因此,县域经济只有具备了发展的可持续性、协调性和公平性特征,才能称之为可持续发展。它要求既要研究县域的资源与环境问题,又要研究经济发展与人口增长及社会结构、社会管理等方面的问题;既要制定出一整套具有可行性、战略性和指导性的县域经济持续发展规划,其中包含县域经济发展政策的制定、管理机制及监测预测和调控机制的建立等,又要在规划的实施过程中,不断调整各县域经济主体的认识,约束和管理其行为,使其符合持续发展的要求。

可见,保持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保持经济与社会相协调实现县域经济协调、稳定、健康发展的目标是可持续发展县域经济的本质。具体内容包括以下方面:

1.坚持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控制人口增长率,提高人口素质,消除性别歧视,实现经济发展与人口相协调;坚持开发与保护并举,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实现经济发展与资源相协调;加强生态环境建设,淘汰破坏生态环境的工矿企业,实现了经济发展与环境相协调。

2.坚持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相协调,通过积极稳妥的改革与发展创造更加稳定的社会政治环境。从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充分尊重群众意愿,严格遵循政策,妥善处理好各方面的利益关系。

复习思考题:

1.县域经济的含义与特征是什么?

2.县域经济的作用有哪些?

3.建立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原则有哪些?

4.综合评价指标选取了哪些评价指标?

5.在我国如何发展县域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