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县域经济发展进入了新时期,迎来了新局面。但总体而言,县域经济还是一个新生事物,必须用科学态度来对待它。为了反映并促进县域经济进一步壮大,对县域经济综合实力的评价工作也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展开。
一、县域经济综合评价体系
(一)县域社会经济综合发展指数体系
全国县域社会经济发展指数是国家统计局农调总队发布的。从2000年开始,国家统计局农调总队每年根据对全国2000多个县的社会经济统计资料,从发展水平、发展活力、发展潜力三个方面对县域社会经济综合发展指数进行测算,以客观评估县域社会经济发展状况。根据测算和统计结果,每年公布综合发展指数前100位的县以及重要单项指标前100位的县。
测评采用33个指标,从发展水平、发展活力、发展潜力三个方面衡量县域社会经济综合发展情况。这些指标广泛涉及综合经济、产业发展、投资贸易、基础设施、人民生活、社会保障、发展资源等各个方面。有总量指标,也有平均指标和结构性指标。有静态指标,也有动态的速度性指标。有反映当前发展情况的指标,也有反映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指标。
各单项指标指数计入分项指数的权重由主成分分析法客观确定。其中人均指标、静态指标和反映当前发展情况的指标所占权重较大。
发展水平分项指数按50%权重计入综合指数。发展活力分项指数和发展潜力分项指数与发展水平指数几何加权后,分别按30%和20%的权重计入综合指数。
列入测算范围的主要是县和县级市,也有部分财政收支和市政建设相对独立、并且能提供完整社会经济统计资料的区。
2005年中国百强县的综合经济实力的评比结果显示,百强县的人口只占全部县域的7.7%,行政区域面积占1.3%,实现的地区生产总值占全部县域的1/4强,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占到近1/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占到22.7%,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个数545个,占到36%,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占46.7%,出口总额占2/3。2005年百强县的人均GDP3.4万元,非农产业比重达到92.8%;农村劳动力中从事农林牧渔业的人数占33.9%。百强县的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6495元,每百户居民汽车拥有量13.9辆,通自来水村的比例达到87%,通有线电视村的比例超过90%,通电话的村比例为100%。
百强县测评结果已被广为引用,成为反映县域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最为重要的综合性指标。甚至美国著名的投资顾问公司高盛公司,也采用这个结果,作为评价一个县市投资的方向性指标来指导投资者的投资行为。
(二)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价工作是由中郡县域经济研究所在有关单位和专家学者以及全国县(市、旗)的支持下,以公开资料为基础,经过大量的资料收集、整理、甄别,核实,按照科学的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价方法完成的。第一届从2000年开始,历时一年多,于2001年11月完成,评价结果发布于2002年1月。此后每年一届,第八届评价结果是2008年7月发布的。
中郡县域经济研究所成立于1998年12月,是全国唯一一家专门从事全国县域经济研究和服务的独立性社会机构。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价以其全面、客观、可比的特点,为全国所有县市提供了一个动态的、相对的参照坐标,成为全国省市区以及县市旗制定县域经济发展规划的重要资料。该评价积极引导了全社会对县域经济的关注,为探索县域经济发展规律提供非常有益的帮助,产生了很大的社会影响。
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采用县域经济的基本的、综合的、可比的数据来进行评价,以经济实力为主体,以富裕程度和发展速度为重点,以客观真实为原则,以市场经济为导向,坚持以人为本和科学发展观。同时评价体系具有很好的开放性和完善性。
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价指标分经济总体实力、平均水平(富裕程度)和发展速度三类16个指标。
第八届全国县域经济强县包括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西部百强县、中部百强县、东北十强县,共有309个。全国县域经济强县的规模格局是:数量占全国县级行政单位的10.81%;县域总面积约123.35万平方千米,占全国面积的12.80%;人口约为21930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16.60%;地区生产总值约为55941.16亿,占全国国内生产总值的22.68%;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约为2824.87亿,占全国地方财政的11.99%。全国县域经济强县的平均水平格局是: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0130元/人,农民人均纯收入约为5760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约为12720元,分别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61.44%、139.15%、92.26%。
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的人口密度是全国平均数的5倍,经济密度是全国平均数的10倍。全国县域经济强县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是全国工业化和城镇化的重要空间载体,为经贸合作和生产力布局提供科学向导。
第八届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市),简称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市),在各省(市、区)的分布是:河北省6个,山西省2个,内蒙古自治区2个,辽宁省5个,黑龙江省1个,上海市1个,江苏省25个,浙江省26个,福建省8个,江西省1个,山东省26个,河南省7个,湖南省3个,广东省2个,四川省1个,陕西省1个,新疆维吾尔自治区1个。
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市)前10名分别是:江苏江阴市、昆山市、张家港市、常熟市、江苏吴江市、浙江慈溪市、浙江绍兴县、江苏太仓市、福建晋江市、江苏宜兴市、浙江义乌市、浙江余姚市、山东荣成市。其中江苏江阴市、昆山市、张家港市和常熟市地理位置相连的四个县级市作为“区域经济强县组团”并列第一名。
不论哪种评价方法,都有各自的侧重点、长处,也有各自的不足。县域经济本身就是十分复杂的经济现象,对它的评价难度很大。加上统计指标体系的局限性,搜集资料的艰难性,不足之处在所难免。各种评价方法都存在不断完善的问题。
以下以国家统计局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为例,说明县域经济综合评价方法。
二、建立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原则
指标体系应由反映县域系统的多个指标所组成的有关联性、互动性的统计指标群组成。以此来全面、准确地反映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的现实情况,以利于评估各个县域社会经济的发展。
综合实力评价指标体系的选取过程中,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完备性原则。综合实力评价指标体系的信息量既必要又充分,由若干统计指标群组成。
(2)科学性原则。指标体系的建立应遵循科学性原则,在对县域经济进行充分研究的基础上,确定一套具有科学性的指标体系。
(3)客观性原则。客观性原则也称真实性原则,是指在指标体系建立过程中,要保证指标的选取必须真实、客观反映各个县的实际情况。
(4)系统性原则。县域经济综合竞争力评价是一个系统工程。指标的构建应尽可能系统地反映县域竞争力的特征。只有各个指标相互独立、相互关联又相互补充,才能形成一个有机整体,从不同的角度反映出被评价对象的整体特征。
(5)可行性原则。可行性包括可计量性和可操作性。所谓可计量性是指这些指标可以进行定量描述。通过这些指标可以对各个县域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做定量分析,以此进行各县域经济综合实力的比较。可操作性是指数据采集的可行性,是指数据的采集应从实际出发,尽可能与现有的统计范畴、统计口径和推算方法相一致,以减少主观臆断的误差。
三、综合评价指标的选取
遵循上述指标体系构建原则,“县域社会经济综合发展指数”应包括了发展水平、发展活力和发展潜力三个方面的综合统计、评价。
发展水平:反映县域生产能力、生活水平状况。
发展活力:反映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特征表现。
发展潜力:反映县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能力。
(一)发展水平指标
1.经济规模。
(1)国内生产总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简称GDP)。国内生产总值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一个季度或一年),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中所生产出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值,常被公认为衡量国家经济状况的最佳指标。
(2)地方财政收入。地方财政收入是指地方财政年度收入,包括地方本级收入、中央税收返还和转移支付。是地方通过财政各个环节筹集的财政资金的总称。
2.产业结构。
(1)第一产业比重。第一产业是指农、林、牧、渔业,第一产业比重是指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份额。
(2)第二产业比重。第二产业是指采矿业、制造业、建筑业等生产型产业,第二产业比重是指第二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份额。
(3)第三产业比重。第三产业是指除第一、二产业之外的其他行业,第三产业比重是指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份额。
(4)非农产业劳动力比重。指在第二、第三产业的劳动力占全社会劳动力的份额。
3.经济发展水平。
(1)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是指将一个国家核算期内(通常是一年)实现的国内生产总值与这个国家的常住人口(目前使用户籍人口)相比进行计算,得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是衡量各国人民生活水平的一个标准。
(2)人均地方财政收入。
(3)农民人均纯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的计算公式是:
农民人均纯收入=(农村居民家庭总收入-家庭经营费用支出-生产性固定资产折旧-税费支出-赠送农村外部亲友支出)/农村居民家庭常住人口
(4)经济密度。指该地区国内生产总值与区域面积的比值,它反映单位土地面积的产出值。
4.社会发展水平。
(1)人口自然增长率。指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人口自然增加数(出生人数减死亡人数)与该时期内平均人数(或期中人数)之比,一般用千分率表示。
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
(2)每万人拥有医务人员数。该指标反映该地区居民所享受的医疗卫生服务状况。
(3)城市化水平。又叫城市化率,是衡量城市化发展程度的数量指标,一般用一定地域内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例来表示。
(4)婴儿死亡率。
(二)发展活力指标
1.发展速度。
(1)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
(2)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
2.贸易。
(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指各种经济类型的批发零售贸易业、餐饮业、制造业和其他行业对城乡居民和社会集团的消费品零售额和农民对非农业居民零售额的总和。其增速反映一定时期内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情况,反映社会商品购买力的实现程度,以及零售,市场的规模状况。
(2)出口依存度。出口额与国内(地区)生产总值之比。
3.投资与就业。
(1)人均基本建设各项投资完成额
(2)人均年末各项贷款余额
(3)农民人均收入增长率
(三)发展潜力指标
1.财政与储蓄。
(1)地方财政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
(2)科教事业费用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
(3)人均城乡居民年末储蓄存款余额
2.资源环境与基础设施。
(1)人均水资源量
(2)人均土地资源量(可耕地、林地、草地、水面等)
(3)公路密度
3.文化教育水平。
(1)每万人中的中学生数
(2)每个教师负担学生数
(3)每万人拥有专业技术人员数。专业技术人员指从事专业技术工作和专业技术管理工作的人员,即企事业单位中已经聘任专业技术职务从事专业技术工作和专业技术管理工作的人员,以及未聘任专业技术职务,现在专业技术岗位上工作的人员。
四、综合评价指标的处理方法
(一)主成分分析法的基本原理
主成分分析法是把反映样本某项特征的多个指标变量转化为少数几个综合变量的多元统计方法。它是研究如何通过少数几个主成分即原始变量的线性组合来解释多变量的方差——协方差结构。其目的是通过较少的几个主成分,尽可能多地反映彼此之间互相关系的原始资料的信息,形成一组新的互相无关的综合指标来代替原来的指标。
(二)主成分分析法的主要步骤
1.对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
由于各个指标原始数据之间量纲不同,从而会导致估计结果的差异。为保证评价结果的客观性和科学性并更好地分析各指标之间的关系,对原始数据必须进行标准化无量纲处理。
2.求无量纲后数据的相关系数矩阵。
已作标准化处理后的指标Zj形成一个相关系数矩阵R。
3.计算R的特征值和特征向量。
根据R矩阵计算它的特征根和特征向量,将R的所有特征根中,大于或近似等于1的特征根按降序排列,记为λ1≥λ2≥……≥λn>0及相应的特征向量,并得到相应的主成分。
4.综合确定主成分的个数。
根据特征值和贡献率是否达到要求确定主成分的个数。
5.计算综合评价值。
经过上述的计算后,形成各个主成分和综合评价的得分函数,用来计算各个主成分和总的评价测度值。
(三)评价分析过程示例
假定选取(n-1)个县作为评价对比对象,包括待评价n个县,每个对象均观察P项指标,记为X1,X2……,Xp。
(1)评价。计算各评价对象在综合主成分上的得分,得分越高,相应的评价对象就越优。
需要指出的是,从1991年开始,国家统计局九届百强县评比于2007年悄然停息。以太湖水危机和山西河津为典型的环境危机事件是其原因之一。“太湖悖论”成为中国县域经济发展中最沉重的符号,而连续三届进入百强县的山西河津,在2007年3月和7月,分别被山西省和国家环保总局进行区域限批和流域限批。进而,河津被山西省一票否决,不能参与百强县评比。因此,指标体系如何反映包括环境因素在内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十分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