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区域经济理论与实践
17727400000022

第22章 县域经济在区域中的作用

区域中的县域经济

县域经济是与城市经济相对应的一个概念。城市主要指中心城区,是由市辖区组成的区域,它是城市经济的载体,是区域的经济中心;县域经济的范围是中心城区以外的地区,主要是县、乡和广大的农村地区,是区域的经济腹地。根据最新数据,我国在2006年底共有县级行政区划2860个(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台湾省除外),其中市辖区856个,县级市369个,县1463个,自治县117个,旗49个,自治旗3个,特区2个,林区1个。全国县域内人口达9.18亿,占全国总人口的70.24%;全国县域内国土面积约900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比例超过94%。全国县域经济GDP为8.81万亿元,占全国的48.10%。可见,县域经济的发展状况对一个区域乃至全国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具有十分重大的影响。我国发达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同县域经济的持续、健康的发展是密不可分的。壮大县域经济是一个新思维,是区域统筹发展、解决“三农”问题、推进工业化城镇化、促进体制改革、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新思维。

一、县域经济的含义与特征

(一)县域经济的含义

在20世纪80年代学术理论界就已经使用“县域经济”这个概念,当时探讨的重点是乡镇企业、农村经济以及财税体制改革等问题。其后全国县域经济竞争力评价引起全社会强烈反响。从2002年1月发布全国县域经济竞争力年度评价报告开始,此后每年发布一届,评选出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中国西部百强县市、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提升速度最快的百县(市)等,为全国所有县市提供了一个动态的、相对的参照坐标。

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报告首次提出:“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壮大县域经济”。这是“县域”和“县域经济”概念第一次被写进党的文献。自此,“县域经济”被正式纳入国家经济建设和经济体制改革的范畴;2007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强调指出:继续发展小城镇和县域经济,充分发挥辐射周边农村的功能,带动现代农业发展,促进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

县域经济是指以县为行政区划的这一区域内的经济,是以县为行政区划的区域内的所有经济类型。李小三把县域经济定义为:“以县为行政区划的这一区域内的经济,它是一个具有区域性、层次性、网络性、开放性等特点的经济体系,即它是一个功能相对完备和健全的经济系统单元。具体地说:县域经济是指以我国的行政县为区域范围,以一级独立财政为标志,以县城镇、乡、村各层次的经济元素间的联系和比例关系为基本结构,通过双向反馈的人力流、资金流、物质流、信息流而显示出整体功能的经济系统。

到目前为止,县域经济还没有一个固定的界定,但是主要有四种论述:一是县域经济是在一个县级行政区域内各类经济活动的总称,强调的是复合性;二是县域经济是一种行政区划形式的区域经济,强调的是区划性;三是县域经济是以县级行政区划范围内的经济主体为管理对象,以发展本地经济为宗旨的经济,强调的是县域经济的特色性;四是县域经济是一个具有区域性、层次性、开放性特点的经济系统,是一个功能相对完备和健全的经济单元,强调县域经济的系统性。

国内学者主要从三个方面研究县域经济问题。从改造传统农业、发展中小工商业、加快县域经济城镇化的角度探讨县域经济发展战略;从研究和比较我国成功的七种县域经济发展模式(苏南模式、温州模式、济源模式、晋城模式、义乌模式和农安模式)的角度研究县域经济发展规律;通过经济发展、社会发展、产业结构、外贸发展、文化教育等多项指标做系统的综合评价。

(二)县域经济的特征

县域经济是以县城为轴心,集镇为纽带,乡村经济为基础的区域性经济网络。具有以下特征:

1.区域性。

理解县域经济应从经济活动、经济优势方面进行。县域经济是整个区域经济大系统中的小系统,众多县域经济小系统同其他部分组成了具有整体特征的区域经济,而每个县域经济一般都具有自身独特的优势和劣势,体现出自身的区域特点。经济优势的区域性,即由于历史、地理和自然条件等方面的不同,县域经济一般都形成了自己的经济优势,包括产业部门优势和产品优势等。同时,经济活动的区域性,说明县域经济的运行,即社会再生产,包括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等经济活动,大体上是在县区域范围内进行的。

2.综合性。

由于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是国民经济大系统中的小系统,具有类似国民经济大系统、大网络的综合性特点。它既包括农业、工业、商业、交通运输业、建筑业、建材业和服务业等产业部门,并且社会经济管理机构齐全,因而县域经济是经济和社会功能齐全的国民经济综合性小系统。可见,县域经济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经济体,它覆盖了生产要素的生产、流通、消费、分配等环节,包括国有经济、个体经济等多种经济形式,并具有相对完备的产业结构和门类,是一个经济活动比较全面、社会功能比较完整的综合性基本单元。

3.层次性。

县域经济带有多层次性。县城经济、乡镇经济和村经济是县域经济网络中的三个层次。其中:村经济层次是基础层,是县域经济的基本单元;乡镇经济层次是中间层,即介于县城经济和村经济之间的层次县城经济层次是中心层,它是县域经济的中心环节。

4.开放性。

县域经济作为区域经济的一个子系统,它通过人、财、物和信息同外界交流,开放性是根本特征。区域内存在着经济差异与发展梯度,各个部分的发展条件和发展优势不同,内部间的优势互补和经济交流,是县域经济发展的基本前提。封闭、自守必然会导致县域经济的发展缓慢,如内陆的老、少、边、穷地区多数位于交通不便、信息闭塞,人员流动缓慢的开放度较低地区;而沿海发达地区县域经济的高速发展必然与它们的开放度高联系紧密。

二、县域经济的作用

县域涵盖“三农”,联结城乡,是解决“三农”问题的主阵地,县域实力和活力直接关系到区域经济的发展。

1.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

我国目前人口的70.24%以上居住在县级区域,农业及矿产资源等主要蕴藏于县域之中,县域的发展将直接影响中国的发展速度。中国目前的基础产业大部分是和县域相关的,县域企业吸纳了约3亿劳动人口,县域经济对保证我国工业的快速增长和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2.县域经济是区域经济合作的基础。

经济全球化和中国经济全方位开放,使中国经济加入经济全球化的行列,竞争更加激烈、发展战略必须重新审视,作为区域经济的构成部分县域经济是蕴涵着巨大潜力的经济,将为区域经济的发展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随着“市县分治、省县直辖”等县域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入和要素市场的发展完善,县级政府将被赋予更多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自主权,以其丰富独特的资源、廉价劳动力和低成本的进入优势,将会逐渐取代城市经济成为未来中国区域经济合作的基础,也将会成为未来中国对外经济合作的主要支撑。

3.发展县域经济是培育新增长极的途径。

目前,我国基本完成以劳动密集轻纺业为主的工业化的初级阶段,逐步进入以资本和技术密集的重化工业阶段,在这个工业化中期阶段,产业结构急剧升级换代,大中城市逐渐向内涵式城市化发展,生产要素和生产功能逐渐向县域转移。随着县域经济市场化、城镇化、工业化和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县域经济将成为中国一、二产业发展的主要支撑,是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后中国经济新的增长极。

4.发展县域经济是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重要环节。

“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就是要把城市和农村经济及社会发展作为整体进行统一规划,通盘考虑,把城市和农村存在的问题综合起来统一解决。这将有利于实现惠及中国13亿人的小康,而不仅仅是惠及城镇3亿多居民的小康。县域经济的发展,尤其是乡镇及农村区域内经济的发展必然使这些地区在更大范围内进行原材料采购、产品销售等活动,因此会逐渐打破这些原来狭小地域内自给自足、自求平衡的封闭状态。而城市与农村之间单向的工业品和农副产品的流动也将被双向的非农产品流动所取代。大中城市与县域内的企业就可以在经济往来的基础上建立生产协作关系,加强资金、技术、产品、人员的流动。这不仅会使城市发展摆脱规模、分工、地域的限制,也可以有力拓展农村市场,进而极大的推动城市发展的进程另一方面,也会使县域经济受到城市经济的辐射影响,使县域经济与外界的联系日益增多,加强县域内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的建成发展,并由此带动整个县域经济以及经济发展较快的建制镇的其他配套设施的完善,从而加快城镇化建设步伐。

5.县域经济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载体。

中国作为农民占绝大多数的农业大国,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之举。县域经济作为涵盖“三农”、兼容城乡的区域经济,既是促进农村经济繁荣的重要纽带,也是扩展农民增收渠道的主阵地,更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切入点和操作平台。

(1)发展县域经济是发展农村经济的重要途径。农村经济发展滞后的根本原因在于工业化水平低。县域经济作为城市经济与农村经济的交汇点,其发展程度直接关系到农村工业化的进程。一方面,发展县域经济有利于接受城市经济的扩散效应,带动农村经济的工业化。同时,也可以创造中心城市与周边地区协同发展效应,提高区域经济竞争力。另一方面,发展县域经济有利于发挥生产要素的聚集效应,促进农村经济的工业化。通过发展县域经济,加强县城和中心镇的建设,实现乡镇企业、专业市场、工业园区和城镇建设有机结合,可以更好地发挥聚集效应,全面提升农村工业化整体水平。

(2)发展县域经济是增加农民收入的主要途径。现阶段,中国农村居民收入发展变化有两个重要趋势:一是农村居民纯收入越高,家庭经营收入比重越低二是农村非农从业人员比重越大,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就越小。因此,实现农民收入持续快速增长,在充分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的同时,必须加快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增加农民的务工收入。通过发展县域经济,促进县域二、三产业发展,吸引农村富余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不仅农民的转移成本低,就业风险也较小,是有效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的重要途径。随着农业就业人员比重的逐步降低,相应会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促进农业产业化进程,提高农民收入。

此外,县域经济发展壮大,还能够推动农村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和农民素质全面提高,成为促进“两个趋向”转换、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有效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