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区域经济理论与实践
17727400000021

第21章 我国城市群发展

新型城市化并不单纯追求人口向城市的转移,而是更强调通过经济社会结构转型所形成的城市化集聚效应,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更广泛、更深入的带动,最大限度地优化区域资源配置和生产力布局,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而要达到这样的宏观效果,构建城市群是最佳的选择。

城市的群体化是近代以来城市发展的一个明显特征,这要求城市形态分析从孤立、分离的单个城市向更大范围的城市区域形态研究拓展。城市群是推进区域城市化快速发展的主体形态,也是区域重点开发及区域协调发展的主要形式。我国地域广大,区域间差异显著,水平高低不同,通过城市群的发展不仅能够形成合理的区域发展格局,而且能够健全区域协调互动机制,从而促进城市化健康发展。城市是一个区域的中心,通过极化效应集中了大量的产业和人口,获得快速的发展。随着规模的扩大,实力的增强,对周边区域产生辐射带动效应。形成一个又一个城市圈或都市圈。伴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和城际之间交通条件的改善尤其是高速公路的出现,相邻城市辐射的区域不断接近并有部分重合,城市之间的经济联系越来越密切,相互影响越来越大,就可以认为形成了城市群。

一、城市群概念

法国学者戈特曼(J.Gottmann)是现代意义上的城市群研究开拓者。1957年他在考察北美城市化后发表了《Megalopolis:or the Urbanization of the Northeastern Seaboard》一文。Megalopolis被视为全新的城市群体概念。1961年他进一步研究当时世界几个大都市带并认为它是未来城市发展的方向。同期,金斯伯格注意到了美国和日本大都市带的不同,提出了符合日本国情的分散大都市带模式。而弗里德曼,结合罗斯托的经济发展阶段理论,提出经济发展与空间演化模式,反映了城市群的发展阶段与过程。1968年,瑞典学者哈格斯特朗,提出现代空间扩散理论,揭示了城市群空间扩散的形式和过程。

对于城市群这一概念,国内学者提出了多种表述。1983年,丁洪俊在《城市地理概论》中以“巨大都市带”的观点引入戈德曼大都市带理论后,国内对于城市群的理论与实证研究逐步展开。对城市群概念的表述学者们并不一致,但认识在渐趋一致,即城市群是有很多城市组成的,彼此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共同对区域发展产生影响。城市群是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区域空间形态的高级现象,能够产生巨大的集聚经济效益,是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的标志之一。

在经济地理学和城市规划学界,姚士谋提出,在特定的地域范围内具有相当数量的不同性质、类型和等级规模的城市,依托一定的自然环境条件,以一个或两个超大或特大城市作为地区经济的核心,借助于现代化的交通工具和综合运输网的通达性,以及高度发达的信息网络,发生与发展着城市个体之间的内在联系,共同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城市“集合体”,即城市群。目前中国形成了5个超大型城市群:沪宁杭地区城市群、京津唐地区城市群、珠江三角洲区域城市群、辽中南城市群和四川盆地城市群和8个近似城市群的城镇密集区:关中城镇密集区、湘中地区城镇密集区、中原城市密集区、福厦城市密集区、哈大齐城市地带、武汉地区城镇群、山东半岛城市发展带和台湾西海岸城市带。

综上可见,所谓城市群是在特定的区域范围内云集相当数量的不同性质、类型和等级规模的城市,以一个或两个特大城市为中心,依托一定的自然环境和交通条件,城市之间的内在联系不断加强,共同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城市“集合体”。

简戈特曼认为都市圈或都市带应以2500万人口规模和每平方公里250人的人口密度为下限。因为只有足够的人口聚集和足够的人口密度,才能够在一片区域内形成生产力的聚集效应。

世界上第一个都市带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美国东北部形成的纽约都市带,包括波士顿、纽约、费城、巴尔的摩、华盛顿等40个大小城市。都市带长965公里,宽160公里,占美国面积的1.5%。人口约7000万,占美国总人口的1/4。这里是美国最大的商业贸易中心、金融中心和重要的加工制造业中心。20世纪世界相继形成的大都市带还有美加五大湖大都市带,即由芝加哥、底特律、克利夫兰、匹兹堡、加拿大的多伦多、蒙特利尔为核心的北美制造业密集带;日本以东京、横滨、名古屋、京都、大阪、神户为核心的占日本全国总人口60%的大东京都市带;欧盟中以法国巴黎、里尔、比利时布鲁塞尔、安特卫普、荷兰阿姆斯特丹、鹿特丹、海牙、德国科隆、埃森、法兰克福等40多座城市组成的大巴黎都市带;英国以伦敦、伯明翰、谢菲尔德、利物浦、曼彻斯特等城市组成的大伦敦都市带。上述这五大都市带人口3亿多,在世界经济中举足轻重。近半个世纪,发达国家人口和生产力向都市带集中的趋势日益显著,都市带已成为先进生产力的载体。

城市群的分布和组合主要有两种形式:一、以某个大城市为核心,逐步向外扩展,在其周围形成若干中小城镇的团状群组。如纽约、伦敦、巴黎、莫斯科周围都团聚着许多卫星城镇,我国上海周围有闵行、吴泾、安亭、松江、吴淞、嘉定、金山等卫星城镇,北京的卫星城职能更分明:京东贸易中心——通镇;旅游、高教科研卫星城——昌平;综合性卫星城——黄村;石油化学工业中心——燕山。二、是由若干座规模相仿的城市为中心,组成多核心带状或块状的城市群。如荷兰的“兰斯塔德”(意为“环形都市圈”),它包括政府机构集中地的海牙,港口和重工业中心鹿特丹,旅游和文化事业中心阿姆斯特丹,以及众多的小型城镇和滨海旅游胜地;德国的鲁尔区,它是由埃森、多特蒙德、杜塞尔多夫和杜伊斯堡等15个城市构成的一个巨大工业区;乌克兰的顿巴斯则由顿涅茨克、哥尔洛夫卡、卢甘斯克等城市组成;我国辽宁中部则由沈阳、鞍山、本溪、抚顺、辽阳等组成一个重工业区。

二、城市群的基本特征

(1)从空间形态角度,城市群是城市群体或是城市集合体。即城市空间形态不是单体城市,而是城市组合统一体。在这个城市集合体内,城市分布达到较高的密度。

(2)从区域角度,城市群是一个城市区域概念,但是这个区域又不同于行政区。城市群通常是跨行政区的,在我国大的城市群一般跨越省级边界。城市群跨越的各行政区在行政职能上相互独立,但城市群在发展上依赖于群内内部协调机制。因此,城市群是一个功能城市体而不是行政城市体。

(3)从内部关系角度,城市群有一个或多个中心城市,并且中心城市对群体内其他城市有较强的集聚和辐射作用。中心城市对整个城市群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起着主导性作用。随着城市群的发展演变,多个单中心的城市化地区都市区、都市圈、都市带重新整合成新的城市群空间结构。因此会出现不同等级、不同结构层次与不同发育程度的城市群。

(4)从演化发展角度,城市群的形成可以从经济活动的空间差异与历史演进的角度分析。最初只是一些城市在数量上和空间上的分布状态,彼此之间缺乏联系。随着经济和社会发展加快,城乡联系加强,城市协调发展,城市集聚与扩散作用不断增强,才形成真正意义的城市群。群内城市之间密切联系,在经济社会关系上相互融合、互补,并向一体化方向发展,使区域整体性增强。

(5)群体内城市有着较高的城市化发展水平。这种城市化不是表现为单个城市的城市化,而是群体的城市化。所以城市群通常具有较高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

三、我国城市群发展概况

目前,我国的主要城市群有:京津唐城市群、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珠江三角洲城市群三大城市群,以及成渝城市群、辽中南城市群、山东半岛城市群、中原城市群、关中城市群、武汉城市群、长株潭城市群,哈长城市群、海峡西岸等小城市群。

(一)京津唐城市群

指以北京为中心,北京、天津、唐山、保定、廊坊等城市围合的半径200公里所覆盖的京津塘、京津保三角地区,土地面积约45000平方公里,行政区划含北京市、天津市、唐山市、保定市、秦皇岛市和廊坊市等50余个城镇。由于大北京都市带总体布局缺乏整合,京津冀北的区域协调发展水平最低。表现为北京市内中心区聚集效应强化,卫星城发展滞缓;综合交通体系整合性不强;私人小汽车发展迅猛,交通结构恶化。主要存在以下几类问题:①缺乏区域观念。北京、天津及区域内的其他城市各自为政、相互竞争,形成相同的产业结构,相似的城市发展目标,造成重复建设和浪费。区域内的城市发展处在封闭的系统中,造成发展的不平衡和整个区域的落后。②区域内城镇体系欠发达。大北京地区城市间是一种线性结构,缺乏中间层次的城市,城镇体系不完善、等级不合理。③区域交通体系不完善。交通网络以核心城市为中心向外放射,致使不必要的过境交通进入核心市区。区域内高速铁路、快速交通发展滞后,港口、机场与其他交通方式之间衔接的现代化综合运输体系尚未形成。④现行城市政策孤立、模糊。

(二)长江三角洲城市群

长三角都市圈充分利用了我国最大中心城市上海的扩散和集聚的效应;最大限度地利用了最密集的民间资本,是近年发展势头最快的区域。长三角已经形成了等级结构合理的城镇体系,区域内城市化水平迅速提高,正处于提速阶段。以上海为核心的都市圈逐步形成、扩展迅速,建立了15个城市的经济合作、人才流动、旅游、基础设施网络协调等机制,而且这种城市群体合作正在加强。

在发达的交通网络支撑下,区域经济呈现均衡发展态势,表现为上海周边高速公路沿线城市经济水平与上海差距缩小,并趋于稳定。通过长三角区域范围内产业转移和结构调整,为城市间功能、产业结构优化奠定了基础。泛长三角经济区已具雏形经济辐射作用沿长江等主要交通走廊向外扩展。但目前上海对长江三角洲地区的辐射主要集中在江南、高速公路沿线城市。

长三角交通一体化发展已经成为二省一市的共识:区域一体化进程依赖于交通系统的服务能力,产业互补、市场互通、资源互用、体制互融、政策互联,交通共建是基础。形成“1小时都市圈”和“3小时都市圈”,关键是交通系统建设和交通服务的保障。目前长三角正在构筑城际公路网络,针对城际多通道、通道多线路的建设需求,增强网络开放性和可靠性,提升网络服务能力,省际出入通道布局调整、全面扩容。

(三)珠江三角洲城市群

珠三角在三大都市圈中地域最小,城市联系紧密并且在文化、传统等方面具有最强的认同感。珠三角在近代史上是我国最早对外开放的贸易中心,在改革开放发展初期最大限度地利用了香港的资本、人力资源和世界贸易自由港等优势,使自己率先走向世界;最大限度地利用了市场机制。若包括香港、澳门在内,珠江三角洲是我国目前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的都市连绵区,也是运输枢纽密度最大、市场化程度最高的地区。此外,珠三角在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能力最强,区域城市化与经济发展基本同步。

珠三角特有的外力推动和经济梯度转移的增长模式,使区域经济的国际化水平较高。但经济起飞阶段“二头在外”的工业结构,导致产业链短、经济辐射能力弱,持续发展的后劲不足。珠三角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集聚了大量资金、技术等生产力要素,但产业发展必须的能源、原材料的自然资源甚至劳动力资源,均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周边地区。

为此,提出了珠三角向“泛珠三角经济圈”发展的概念:以珠三角都市圈为核心,由珠江经济发展轴带所串联的西南城市经济区、华南城市经济区,形成依托交通走廊形成的经济联系紧密、资源互补、主要运输设施共享的区域。根据珠三角经济辐射能力、经济联系范围及时空距离,泛珠三角经济圈含四个层次的地域:珠江三角洲核心区域,包括香港和澳门;广东全省;广东周边五省福建、江西、湖南、广西、海南;云贵川。除云贵川,泛珠三角其他地区均在珠三角核心区利用陆上运输工具当日可达的范围内。

(四)成渝城市群

成渝城市群是西部最发达和城市最集中的区域,在成都、重庆两市之间及其附近地区形成的城市密集区。土地面积约20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2.7%,常住人口9960多万人,由35座城市组成,包括成都、重庆两座特大城市,16个中等城市和17座小城市。其GDP总量超过了川渝两地的90%。成渝城市群有西部唯一的直辖市和世界最大的水库,区位优势明显。

此外,山东半岛城市群、辽中南城市群、武汉城市群、关中地区城市群、中原城市群、长株潭城市群属于一个省级范围内的区域性城市群,虽然哈长城市群和海峡西岸城市群跨越相邻的省界,但鉴于规模有限,目前也难以成为全国性的城市群。

复习思考题:

1.城市的概念是什么?城市有什么特点?

2.城市在区域经济发展中有什么样的作用?

3.城市化的概念是什么?其发展规律及评价指标有哪些?

4.我国应遵循什么样的城市化发展道路?

5.城市群的概念是什么?我国有哪些主要的城市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