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在国民经济中,各区域既有相对独立性,又都是国民经济整体的一部分,相互依存,共同发展。因而如何保持区域之间的协调发展,形成良性互动的机制,是一个关系到长远和大局,保障社会政治和经济稳定发展的大问题。
一、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理论
(一)区域经济协调的内涵
区域经济协调主要包括以下一些方面的内涵:
1.发达程度上的协调。
主要体现为经济发达地区、次发达地区以及欠发达地区之间在各方面关系上的和谐一致性,由于发达程度不一致而形成的各种矛盾能够得到妥善解决。
2.利益分配上的协调。
主要体现为区域之间在经济运行中形成合理的利益分配关系,真正按照市场规律形成公平分配,让各方各得其所,有利于调动区域各方的积极性。
3.产业联系上的协调。
主要体现为不同区域的不同产业形成互补和有效的协作关系,避免和减少摩擦。同时在同类产业和产品的市场竞争中,形成公平合理的竞争关系,以竞争促进经济活力的增强,实现共同发展。
4.资源利用上的协调。
主要体现为资源产地与资源利用地之间,以及不同的资源利用地区之间关系的协调,使各方都能够实现供给和需求的平衡;在资源开发和资源利用上充分调动各方的积极性,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充分利用,形成生产经营的良性循环。
在以上四方面的协调关系中,最基本的是发达程度的协调。因为在现代经济中,经济发达地区在利益分配、产业联系和资源利用上往往处于有利的地位,能够付出较小的成本而获得较大的收益。这种效应往往使越发达地区增长越快,从而加剧区域间的两极分化,导致各种具体关系上的矛盾也进一步加大。因而,正确处理不同发达程度区域之间的关系是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关键。
(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必要性
从发展经济学的观点看,协调区域间的关系,促进各区域共同发展,是关系到整个国民经济能否实现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根本性问题。只有保持各区域发展的差距相对较小、区域关系和谐的局面,才是一个国家或一个区域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的表现。具体来看,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必要性表现在以下方面:
1.为了有效地利用和配置资源,必须保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从实践和我国多数地区的情况看,往往在资源丰富的地区,经济却相对比较落后,生产和加工能力较弱,大量资源有待开发。而经济比较发达地区,多数资源比较贫乏,需要资源产地提供资源。但是,现实情况是,在资源开发和利用的整个产业链中,主要从事深加工的发达区域用较少的成本能够获得较多的利益,而资源产地获得的利益则较少。当发达地区和相对欠发达地区缺乏协调而形成较大的矛盾时,欠发达地区会通过封锁资源来保护自己的利益,或力图依靠自己较薄弱的加工能力来利用资源,但生产出来的产品往往品质较低,成本居高不下,不能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发达地区由于欠发达地区的资源封锁而得不到充分的资源供应,生产难以为继,同样不能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以上两种情况都将造成社会总收益的损失,不利于国民经济的整体发展。因此,只有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从而利益的分配格局也较为合理的前提下,在资源利用上才能够形成合理的分工。欠发达地区努力开发资源,发达地区更有效地加工利用资源,各方都能够得到合理的利益回报,从而调动各方的积极性,使资源得到最有效的开发利用,企业获得最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总收益达到最大化。
2.为了使发达地区有更大的发展后劲,必须保持区域间的协调关系。
发达地区发展到一定程度后通常出现两方面的要求:一是转移产业的要求。由于本地要素(劳动力、原材料、能源、土地等)的成本上升,导致企业经济效益下降,并出现生产和生活拥挤、环境质量下降、交通紧张等问题,不仅影响正常生产,而且对本地人口的正常生活造成不利影响。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方式是将一部分产业转移出去。二是进一步开拓市场的要求。发达地区经济高速发展,供给大幅度增加后,必须有需求的增加相互配合,即必须通过开拓市场、扩大销售量才不至于造成产品积压,从而保障正常的生产循环。否则,经济就没有持续增长的后劲,势必出现衰退的局面。以上产业转移和开拓市场两方面的对象,很大程度上均应该是相对欠发达的地区,因为这些地区的各种要素成本相对较低,产业发展的自然空间也比较大。同时这些地区的需求潜力相当大,有广泛的市场空间可以开拓。但是,如果这些地区经济极为落后,以上两方面都难以达到:产业转移到欠发达地区,很可能由于环境过于落后而不能正常运转;由于经济落后导致的低收入,需求很难激发起来,市场难以开拓。因此,只有在区域协调发展的前提下促进这些地区的发展,才能创造条件,实现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和市场开拓,使之保持强大的发展后劲。
3.为了保障国民经济、政治和社会的稳定发展,以及收入分配合理化,必须保持区域间的协调关系。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由于市场的自发作用,优质要素会不断流向发达区域,导致区域间的经济发展水平差距不断拉大,区域间的两极分化加剧,“阳光地带”和“冰冻地带”尖锐对立。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必然导致各地区居民收入的不平衡,贫富差距拉大。这种收入的差距并不是由于人们的能力及劳动付出的不同所造成的,而是由经济外部环境造成的,尤其容易引起群众的心理不平衡。在市场经济的持续发展中,贫富的对立会进一步引起收入分配更严重的不平衡,很容易造成各种社会矛盾,如民族矛盾、各阶层矛盾和利益集团矛盾的激化乃至政治动荡。这将导致国民经济运行的外部条件严重恶化。因此,只能通过合理的调节保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尽可能地促进各地区人民群众共同富裕,才能保持团结一致、共同奋斗的良好政治局面和分工协作、区域互补的经济格局,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实践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经历了恢复国民经济,重点发展内地,利用和发展沿海基础的协调发展;积极备战,以“三线建设”为代表建设战略大后方的非正常协调发展;抓机遇、抢时间、争效率,优先发展东部沿海地区;统筹全国,实施西部大开发,东西互动,点线面互动动态协调发展四个时期。
(一)恢复国民经济,重点发展内地,利用和发展沿海工业基础的协调发展
为改变旧中国遗留的不合理区域经济布局,促进国民经济恢复和发展,适应国防建设需要,第一代领导集体高度重视协调发展区域经济,有计划地配置、调整区域经济布局,初步协调和平衡了区域之间的经济发展。这段时期,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既考虑了加强内地建设,又注意利用和发展沿海工业基础,取得了较高速度、较高效益和地区差距减小的效果。通过协调区域工业布局,形成了武汉、包头、兰州、西安、太原、郑州、洛阳、哈尔滨、齐齐哈尔、长春、吉林和成都等主要工业基地和工业城市,初步改变了内地和沿海地域之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二)积极备战,以“三线建设”为代表建设战略大后方的非正常发展
20世纪60年代中期,严峻的周边局势促使毛泽东和中央调整战略方针,从1964年起中止“三五”计划的“抓吃穿用”的设想,决定全国按一二三线布局,加紧备战,集中在云、贵、川、陕、甘、宁、青等西部省区建立三线大后方,开展大规模的工业、交通、国防基础设施建设。这是一个特殊时期,国际形势风云变幻,国内“文化大革命”浩劫,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方面都处于极不正常状态,区域经济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三线建设为代表的国防建设上。横贯三个五年计划的三线建设是历史上空前的战略建设。国家在“三线”地区建设资金近2000亿元,形成工业固定资产总值1400亿元,建成全民所有制企业29000个,其中骨干企业和科研单位近2000个。通过新建、迁建等,增强了重庆、成都、昆明、贵阳、西安、兰州、银川和西宁等西部城市的经济实力,建成了攀枝花、绵阳、酒泉等数十个新兴工业城市和科研基地,形成了中国西部后方科技工业基地,进一步改变了中国东西部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布局,带动了内地和边疆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三)抓机遇、抢时间、争效率,优先发展东部沿海地区
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和平与发展逐步成为国际关系的主题,党中央认真总结经验教训、借鉴各国区域开发的理论和经验,抓机遇、抢时间、争效率,采取措施优先发展沿海地区,我国区域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新时期。这个时期,是我国经济腾飞的时期。国家通过重点投资,给予沿海地区政策优惠等,沿海地区的经济潜力得到充分发挥,成为推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为增强国民经济总量和综合国力作出了重大贡献。
(四)统筹全国,实施西部大开发,东西互动,点线面动态协调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各地区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东西部经济差距日益扩大,给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带来了巨大的消极影响。于是,区域协调发展成为20世纪90年代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主旋律。国家健全区域协调互动机制,进一步合理构建区域发展格局。除通过适当调整投资布局外,还进一步细划了区域经济发展格局,如长江三角洲及长江沿江地区、环渤海地区、津京冀、东南沿海地区、西南和华南部分省区、东北地区、中部五省、西北地区等经济区,并成立了区域间协调发展组织机构,协调区域合作,促进地区发展,实现区域分工协调。
三、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经验和教训
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一直在协调区域间的经济发展,但在协调时科学性不足,主观性和命令性突出,直到改革开放后才日趋好转。回顾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历程,经济建设虽然成绩巨大,但经验和教训也不少。
(一)正确判断国际国内形势是协调发展区域经济的前提
国际国内形势是制定对内对外政策的依据之一。新中国成立以来,对国际国内形势的判断历程就是我国发展历程的缩影。无疑,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历程也与我国对于国际国内形势的判断有紧密联系,尤其是对国际形势的判断,对国际国内形势判断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进程和成效。
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和国家领导人比较清醒,认识到国内要巩固新生政权、发展经济;对外要争取友好国家支持,与美国为首的对抗性国家进行巧妙斗争。基于以上判断,体现区域经济发展方面的是:基础较好的沿海地区经济迅速恢复和发展;作为战略纵深的广大内地获得大量资金、技术和项目,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正是采取了这些策略和措施,恢复和发展了国民经济,巩固了新政权。20世纪50年代后期,中苏关系恶化后,我们对国际国内形势的判断缺乏理性,造成了区域经济发展的混乱,使国民经济遭受困难。
20世纪60年代中期,毛泽东等对国际国内形势判断复杂化,特别是“文化大革命”期间,整个国家的经济、社会处于混乱状态。在区域经济发展方面主要体现在以备战为目标的“三线建设”上,客观上“三线建设”有一定的合理性和战略远见,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内地经济发展。但是,建设规模过大、要求过急,大量的企业和项目布局在偏僻遥远的西部地区,经济运行效率和效益偏低,对生态环境造成巨大破坏,不利于城镇化和可持续发展,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企业竞争力劣势尽露。同时,不够重视易发展地区的经济发展潜力。
20世纪70年代末,第二代领导集体把握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对内改革,对外开放,优先发展基础好、区位优势明显、易发展的东部地区,短期延缓内地的发展步伐,由此开始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建设的腾飞。20世纪90年代,针对东西差距拉大的情况,党中央审时度势,提出并实施了“西部大开发”,实现东西互动,西部获得了新的发展。进而全面实施统筹协调发展区域经济的方针,缩小地区差距,推动国民经济健康、快速、稳定发展。
(二)克服主观主义和平均主义,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总结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经验教训,其实我们一直在协调两个关系:一是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与主观主义之间的关系;二是区域公平与区域效率、效益之间的关系。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历史证明,只有实事求是,防止浮夸,防止平均主义,务实求真,采取合时合势的政策、策略,才能协调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推进区域经济的发展,最终促进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和发展。反之,就会破坏发展,造成社会的不和谐、不稳定。
新中国成立初期,第一代领导集体尽管缺乏经济建设经验,在协调发展区域经济方面也有失误,但总体看,他们能够实事求是,并依靠个人聪明才智和整体力量,初步改善了区域之间经济发展的差距,发展了国民经济。到了20世纪50年代末,经济建设偏离了实事求是的路线,片面夸大主观能动性,实施了“大跃进”、“人民公社”等不切实际的政策,造成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困难,区域经济发展受到了冲击和影响。尤其是“文化大革命”时期区域经济发展完全处于失常状态。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我国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指导方针。发展东部,实施西部大开发,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推进我国经济高速发展。
改革开放以前的区域发展战略,其实是一种平均主义。它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内地经济发展,但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自然资源与经济技术逆向分布的区域分工格局,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内地输出原材料、能源和初加工产品,沿海生产和输出工业制成品的分工协作关系。改革开放后,人们理性地认识到,平衡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不等于同步、同等,东部沿海与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是矛盾统一的。不顾东西部地区的客观差异,人为地推行平衡发展政策,实践证明是行不通的。邓小平指出“过去搞平均主义,吃‘大锅饭’,实际上是共同落后、共同贫穷,我们就是吃了这个亏。”因此,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实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经济发展得到了促进。
(三)优化区域经济布局,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改革开放前,协调区域经济更多地侧重于国防和军事考虑,依赖计划经济和财政手段。而全国范围内的区域划分要么是沿海地区与内陆地区,要么是东部、中部与西部,这种区域划分,作为分析地区间的发展差距或确定国家的区域发展优先顺序是有重要意义的,但作为区域分工的区划方案,显然不太科学。因为东部、中部、西部的各省(区、市)间经济发展的基础条件相差很大,硬要将其作为一个统一体来考虑承担某些分工,实践中是困难的。长期以来不断变化的区域划分和管理,以及经济区划的不合理和不科学,使我国区域政策难以有效实施,也难以形成合理的区域经济体系。
随着区域经济协调与发展,区域划分得到了逐步改善和优化。东南沿海珠江三角洲地区、上海为龙头的长江三角洲地区、环渤海经济圈充分利用地区的比较优势建立起了全国的经济“发展极”和“增长带”,是发展最快的地区。西部开发、振兴东北、中部崛起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在区域划分上进一步细化,沿海地区进一步细化为北部沿海、东部沿海和南部沿海,还划分了黄河中游、长江中游、大西南、大西北等经济区。各省(市、自治区)内也进行了区域划分,发展特色经济。当然,我们在区域划分、区域协调上还有待进一步的探索和实践。
通过几十年的发展,中西部地区得到发展,东部地区经济以超常的加速度前进,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加快。但是缩小地区差距,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将是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当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的中期阶段,经济发展中市场调节的成分不断增加,市场机制的作用日益加强等,这些因素都不利于地区差距的缩小。因此,必须继续采取积极有效的政策和措施,逐步缩小地区差距,特别是东西差距,促进地区经济协调发展,也是今后必须坚持的长期发展战略方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