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印花布图案朴素优美、吉祥如意,大多取材于飞禽走兽、花草树木与神话传说,如:五福捧寿、吉庆有余、狮子滚绣球、鲤鱼跳龙门等。蓝印花布主要用来制作日常的衣服、被面、蚊帐、枕套、包袱布等。南通民间蓝印花布,全凭人工手纺、手织、手染而成。其图案全凭手工镂刻,每幅刻好的纸版都似剪纸艺术,具有淳朴、粗犷、明快的风格,其艺术形象往往是高度概括和夸张,有着浓郁的地方特色。民间蓝印的技法基本上保持了几百年来的传统工艺,其具体制作过程如下:挑选坯布、染制蓝印花布、脱脂、裱纸、画样、替版、镂刻花版、上桐油、刻花版、刮浆、染色。
制作蓝印花布的刻刀也很有讲究,刻刀分斜口单刀、双刀、用铁皮自制圆口刀三种类型。单刀刻面为主,用双刀所刻的线宽窄一致,铳子分大小数种,主要铳制花版所需的圆点。镂刻中有分刻面、刻线、刻点的手法,刻面主要采用断刀的刀法,来表现大块图案,这也是蓝印花布中最具典型的刀法,刻线要刻得流畅、通顺,蓝印花布图案中的线又分阴线、阳纹。“刻点”一般用自制的工具舂子来舂,点一般在图案中起装饰作用。除了镂刻以外还有替版,早期用过的版面通过涂色把图案保留下来,再进行镂刻,这样可以反复使用。
蓝印花布最具典型的就是蓝底白花和白底蓝花的图案。蓝底白花,只需一块花版,构成的花纹互不连接。白底蓝花一般采用两块花版套印,印第一块花版称“头版”,待稍干后,再印第二块花版,称“盖版”。盖版是把第一块花版的连线部分遮盖起来,使纹样连接自然。白底蓝花的手法刻制难度较大,一般出自民间艺人高手。
什么是缅茄雕刻
高州缅茄雕刻是广东省一种独有的的雕刻工艺品。缅茄树产自缅甸,是世界上稀有的苏木科阿芙豆属。高州缅茄,国内为高州所独有,被誉为中国的“一枝独秀”,世界上也罕见。
按照老一辈的传统,缅茄雕刻方法有7种:即龙、狮、凤、龙凤、龙狮、双龙、双狮,每个品种都要经过7段工程加工程序:即粗工、通道工、龙珠工、修整工、龙须工、龙麟工、抛光工,这样才算完成了一件珍贵的缅茄工艺品。传统的方法雕刻,缅茄要经过技术处理泡制一定的时间,才进行雕刻,一般用锡纸纹布包上蜡蒂浸水二天,然后取出晾干,用茶盅盖住三天,这样质地富有黏性,形如人参,透明光洁亮度,雕刻起来才能游刃有余。
高州的老雕刻艺人,对缅茄的雕刻很有研究,工艺精致优美,很早以前就将缅茄的蜡头雕刻成图章及十二生肖、花草虫鱼等,雕刻成为具岭南特色的一种小手工艺品而饮誉国内外,所雕的“龙凤戏珠”“狮子滚球”等精美作品,艺术价值很高。高州茄雕各时期的产品和品种的制用、技术、选料、布局、工序、刀法、技巧,对于每个品种都要经过多种工序的制作,不但一气呵成,还要全神贯注。清人黄若济有《咏缅茄》诗云:“其蒂宛涂蜜蜡黄,其实酷肖彭亨紫;小姑欣喜缀佩觞,雕琢斫萼成花枝”。
目前还在世的茄雕老师傅只剩苏文光师傅,其茄雕作品还保有传统的风格并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
什么是角雕
角雕主要就是用牛角、羊角、狍子角、鹿角等动物的角雕刻出各种精美的日用品和玲珑的工艺品。主要出产刀壳、刀把、顶针、火柴盒、烟盒、茶叶桶等,件件都是精美绝伦的工艺品。现今所讲的角雕主要指用犀牛角雕刻的工艺品。
犀牛角质地坚硬而细密,有纯黑色,称黑犀角;有纯黄色,色如黄金;有带纹理者,如黑色中带黄色纹理,或黄色中带黑色纹理。有的纹理宛如龙、山水、日月星辰等状,但大多呈鱼子或小米状,称为粟纹。在新石器时代,中国就已用兽角制成耳坠、笄、梳、匕等,造型规整,打磨光滑。汉代,古罗马帝国和条支等国的犀牛角经由丝绸之路传入中国。
相传犀牛角有解毒辟邪之功能,如同毒药接触,则毒药发生白沫,因而被帝王所重视,制为杯盏等器皿,以检验食品,从而使犀牛角雕刻成为古代角雕的着名品种。唐、宋、明各代,犀牛角除由外国使节作为礼品赠送帝王外,还流传民间。宫廷匠师多依据犀牛角的自然形状,雕刻酒杯,供帝王享用。清代康熙年间着名匠师尤通,以雕刻犀牛角杯闻名,曾征入宫廷,人称“尤犀杯”。20世纪以来,中国角雕以牛角雕为主,产于广西北海、黑龙江哈尔滨、内蒙古包头、广东高州、湖南南岳等地。广西北海牛角雕以虾为传统题材,充分利用牛角透明晶莹的特点,使作品极为生动。明清时期,由于工艺美术突飞猛进的发展,犀角雕刻工艺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精湛的雕刻艺术扩展到犀角材质中来,这样,形状众多、花纹各异的犀角杯就脱颖而出,闻名于世。
明代的犀角雕刻制品是非常引人注目的。雕刻艺人们利用犀角扁底尖顶的形状,雕镂成花纹各异的杯、爵等酒器。当时,由于中国与南亚交往比较密切,又与非洲各地有经济贸易和文化交流,犀角便也由这些地方源源输入,这对犀角雕刻工艺的发展推进很大。
犀角雕刻与竹、木、金、玉的雕刻艺术同为艺林珍赏之品。犀角的雕刻能手能用犀角、象牙、各种硬木、香料等材料雕刻成各种奇巧精美的杯、盒、扇坠、发簪及印章之类,精妙绝伦。
婺源三雕的来由及特色
婺源三雕是指江西省婺源县境内明清古建筑中的砖雕、石雕和木雕,是江西省婺源县传统的汉族雕刻艺术。它属于徽派建筑艺术的支系,制品多用作民居、官宅、宗祠、庙宇、廊桥和牌坊等建筑上的装饰部件。其起源可追溯到唐代,明清时期徽商兴起,“婺源三雕”依托徽派建筑达于鼎盛。
婺源砖雕的用料与制作极为考究。各种各样的花纹图式在盛产的质地坚细的青灰砖上,经过精致入微的平雕、浮雕、缕雕,广泛装饰于各处,使建筑物显得典雅、庄重,形成浓郁的徽州民居特色,展示着古徽州建筑工匠独特的想象和高超的美学创造。那些砖雕的门楼历尽沧桑几百年,其场景精细,保存完好,人物栩栩如生,令人叹为观止。享誉甚高的徽州石雕在婺源城乡的分布也很广,主要用于寺宅的廊柱、门墙、牌坊、墓葬等处的装饰,属浮雕与圆雕艺术。由于石材质地的限制,婺源石雕不如木雕与砖雕细腻烦琐,主要是动植物形象、博古纹样和书法,人物故事与山水则较为少见。在雕刻风格上,最常见的是浮雕或浅层透雕,刀法精致古朴大方。
徽商的各个行当中,婺源以木商、茶商最为出名。明末清初,婺源的徽商差不多垄断了中国的茶叶和木材生意,而延村、思溪是当时江南最大的茶叶和木材集散地。木材盛产,使得婺源的古民居以木雕最为卓越。木雕在徽州古民居雕刻装饰中占有最为重要的地位。这一带的宅院,用料硕大,注重装饰,常用中部略微拱起的“冬瓜梁”,梁的中段和两端雕有多种花纹、图案,通体显得气势恢宏,华丽壮美,梁架构件之间巧妙组合,工艺技术与艺术手法相互交融,达到了珠联璧合的妙境。
几乎所有的木质构件,都有精美绝伦的雕刻,但是一般不施彩漆,而是在木材表面涂上防水又防腐的桐油,显得格外古朴典雅。各种吉祥图案,题材众多,雕刻手法多样。取材背景内容来源广泛,因为建筑部位不同,表现内容和工艺手法各异。高品质的木材色泽和自然纹理,使雕刻的细部更显生动。清代的婺源木雕,尤其细腻繁复,多用深浮雕和圆雕,提倡镂空效果,有的镂空层次多达十余层,玲珑剔透,错落有致,栩栩如生,显示了雕刻工匠高超的艺术水平。
广州牙雕有何特点
牙雕是一门古老的传统汉族民间工艺艺术。原料为象牙,象牙雕刻艺术品,以坚实细密、色泽柔润光滑的质地,精美的雕刻艺术,备受收藏家珍爱,成为古玩中独具特色的品种之一。目前牙雕制作为北京、广州、上海、南京四个主要地区。而其中尤以广州牙雕为代表。
广州牙雕工艺有着悠久的历史,富有装饰性,素以精细工整、玲珑剔透而闻名于世。清康熙海禁以后,广州成为对外贸易的唯一港口,这种得天独厚的地位,使得东南亚等地的象牙大量输入广州,为牙雕工艺提供了充足的原料。从此,广州牙雕工艺远远超过了其他地方,成为全国之冠,同时形成了自己的风格特点,有别于苏州、北京、扬州、杭州等地的艺术格调,并对其他地方的牙雕工艺产生了影响。
广东牙雕又称南派牙雕,制作着重于雕工,并讲究牙料的漂白和色彩装饰,作品多以玉质莹润、精镂细刻见长,玲珑精巧、华丽美观。按工艺技法,广州牙雕有雕刻、镶嵌、编织三大类。雕刻多采用阴刻、隐起、起突、镂雕,最擅镂雕,主要与广州独特的气候条件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广州气候温暖湿润,象牙不易脆裂,宜于制作钻镂、透雕的作品,再加上原先的工艺水平,镂雕逐渐成为广州牙雕工艺最具特色的技艺。品种有象牙球、画舫、人物、笔筒、插屏、鸟兽等欣赏品,筷子、梳子、图章、鼻烟壶、瓶、烟嘴、灯具、粉盒等日用品。其中以象牙球最有名。象牙雕刻与其他多种材料,如紫檀、犀角、玳瑁、翠羽等巧妙镶嵌于一器之上,使图案更富有立体化,增加图案的层次,是广州牙雕工艺的显着特色。
为了适合外销的需要,广州牙雕风格趋向写实,并且吸收了大卷叶、写实花卉等外国图案的长处,又以染色、螺旋状的连接部件为特色。趋于清代晚期,广东牙雕风格纤细烦琐,逐渐走向衰落。
核雕到底有多难
核雕是中国汉族民间微型雕刻工艺,主要指以桃核、杏核、橄榄核等果核及核桃雕刻成工艺品,已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民间多以桃核雕刻,穿孔系挂在身上作为“辟邪”之用。有制成佩件、扇坠、串珠等为文人清玩。其艺术特点是在较小的果核上表现出复杂的题材,雕刻手法也细致入微。所刻有诗文或渔家乐、百花篮、罗汉等题材。江苏苏州和扬州、山东潍坊、广东等地均有核雕,较有特色。
橄榄核、核桃、杏核、桃核皆为品尝鲜果后的弃物。可是核雕却能化腐朽为神奇之工艺品。凡核或椭圆或扁圆,又以山核桃最为皱脊错综诡杂,因此核雕的造型布局皆比平面雕刻艰难十倍。
我国南方的微雕工艺一向有特色,特别在江浙地区,传统手艺一直注重精巧雅致,微中见宏,尺幅之间展示大千世界以及人生种种情趣天地。在各式各样的工艺巧作中,一种用果核雕刻的艺术可谓在中国工艺的艺术长河中独树一帜。桃核、杏核雕刻和橄榄核雕刻是一个颇有特色的品种,其作品的构思和雕刻都达到了极高的工艺水平和艺术境界,被人称作是“微雕神技,艺术奇葩”。明、清两代这种核雕的微雕艺术堪称一绝,当时江浙一带官宦商贾中流行玩赏竹木牙雕等古玩奇珍,精湛而玲珑的核雕艺术品就是当时人们搜罗的热门之一。
当今的核雕品种、花色更加丰富多彩,其表现形式可分为三个系列。
一是珠串式,即把多个核雕穿成一串,多为十八罗汉头像,各种祥兽,群仙聚会等;二是坠件式,即以单粒核雕为主,配以红线,可挂在颈项或腰间佩带,也可挂在衣服、折扇上,坠件表现形式丰富,人物有仕女、观音等,还有花鸟、龙凤、山水植物等;三是摆件式,即将核雕镶嵌在象牙或红木底座上,供人玩赏,尤其是核舟,更以巧夺天工而名震四方。
从题材内容分,主要有四个系列,一是吉祥如意系列,如十二生肖、避邪神兽等;二是神仙人物系列,如十八罗汉、观音、弥勒佛、八仙过海等;三是民间民俗故事系列,如东坡泛舟赤壁、羲之戏鹅、桃园三结义等;四是山水园林系列,如山水风景、古典园林等。
除上述形式和题材内容外,年轻的核雕人还在孜孜以求地探求多形式、多题材表现手法的核雕作品,似乎要将世事万物、历史人文都在方寸之间尽情挥洒,令人刮目相看。
莱芜锡雕有何特点
莱芜锡雕又称西关村王家锡雕,是中国乃至世界一门独特的工艺,也是山东莱芜的一种汉族民间雕刻艺术品。锡雕工艺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明清时期锡雕在民间已相当盛行。从史料记载可知,莱芜锡雕第一代传人所做锡制品就已受到朝廷青睐并成为贡品。
莱芜锡雕,以精锡为原料,以锉、锤、刀为主要工具,经设计、化锡、制钣、下料、焊接、铣磨、雕刻等十几道工序;制作技法上采用锻、塑、雕、焊、镶嵌、多材质组合等技法,凹雕、线雕、浮雕并用,表面抛光度可达10级以上;造型紧凑、简约玲珑、收放自然、比例协调。更重要的一点是,很多形态式通过烙铁来塑造完成的,这是制作技法上与众不同的主要特点。
莱芜锡雕在材质、造型、制作技法等方面有它鲜明的地方特征。
在材料上,莱芜锡雕采用云锡牌纯度为99.9%的纯锡,不添加其他任何材料,以保持纯锡绿色金属的特性不被破坏;通过造型、装饰、质地肌理等艺术手段来体现作品内的韵味和意蕴。
在内容上,莱芜锡雕借助地域文化故事传说、瑞兽花鸟、诗词等来表达人们的思想和愿望,寄托人们积极向上的美好精神向往。
在类别上,莱芜锡雕可分为礼器、饮具、灯烛具、烟具、熏具、文具、化妆盒、纪念章、浮雕摆件、花瓶、储藏用品等,多用于制作仪仗道具、佛事法器及茶壶、酒壶、茶叶罐、烛台、碗、筷、勺等日用生活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