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每天读一点民俗文化常识
17567800000024

第24章 曲苑杂技(2)

青城洞经古乐保留着古代蜀乐的基本形态,还有早期道教音乐的去拍和乐曲,对川剧和四川地区其他艺术表演形式都有很大的影响。不仅为现在的人们提供了对古代音乐的研究资料,也让人们欣赏到了当时社会的音乐表现形式,同时反映出了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历史文化和社会特征。

蒙古族马头琴有何艺术特色

马头琴是蒙古族最有代表性的一种乐器,其得名是因为在琴杆的上端多用马头进行装饰,音色深沉粗狂,旋律婉转悠扬,极具张力地表现了草原游牧民族的自由生活,是民间艺人和蒙古族牧民家中非常常见的一种乐器。

马头琴的设计构成不算复杂,由共鸣箱、琴头、琴杆、弦轴、琴马、琴弦和琴弓等部分组成,共鸣箱大多采用正梯形,琴头装饰为马头,多为方柱型。用料比较讲究,多用榆木、花梨木、红木等硬杂木制作,正面和背面用处理过的带有民族特色图案的动物皮毛进行蒙盖密封。弦轴,又叫作“把子”,大都用黄杨木或者跟琴杆的木料相同。琴弓的制作就类似于其他乐器,一般用藤条或者木料制作弓杆,弓毛多用马尾毛制成。

马头琴可以独奏,也可以与其他乐器进行合奏或者与乐队一起演奏,最具代表性的就是蒙古长调的表演。马头琴演奏有较大的随意性,伴着歌手的歌唱,能带领听众一起领略北方游牧民族广阔的草原和纯净的野性胸怀。

五句子山歌是什么

五句子山歌是湖北宜昌民歌中具有独特风格的一支,表现了浓厚的乡土气息和悠久的历史文化内涵。五句子山歌最早可以追溯到2000年以前,被称为“楚文化为主,兼有南北文化属性的综合性文化产物”。唐代诗人刘禹锡在《竹枝词》中写道:“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这一句就化用了五句子山歌。

五句子山歌以七言五句为基本格式,一段为五句,可以一段独立成章,也可以有多段连缀,最多不超过三十二段。内容多以情歌为主,形式多采用自由的对唱,方便感情的交流,真挚直白、淳朴欢快的歌词深受当地土家族人民的喜欢,不仅表现了土家族的变迁历史和社会风土习俗,还为年轻男女提供了表达爱意的方式和机会。

在五句子山歌中,最有魅力最有特色的便是第五句,浓缩了所有的感情表达,也是山歌的艺术情趣所在,通常被视为意境的升华,是画龙点睛之笔,所以也有“五句山歌五句单,四句容易五句难”的说法。五句子山歌还要求在第1、2、4、5句均要押韵,这使得山歌具有很强的节奏性,朗朗上口。用词十分优雅,但是又十分贴近生活,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五句子山歌作为汉族民间艺术瑰宝的一种,同时也是可以反映人民审美价值和社会生活的艺术,应当得到重视和发扬。

那坡壮族民歌有何艺术特色

那坡壮族是我国少数民族——壮族的一支,又被称为“黑衣壮族”,是非常具有传奇色彩的一个民族,至今保留着充满壮族特色的民歌,被称为“广西民族音乐富矿”和壮族民歌的“活化石”。

那坡壮族民歌的特点可以概括为丰富多彩,古朴精致,其分类是按照声调来分,根据声调的不同可以分为“虽敏”“论”“哎的呀”“春牛调”“请仙歌”和“盘锐”这六种,名字的发音貌似与壮族自己的语言——壮语有关,但是这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来证明。代表性曲目有《虽待客》《论造》《酒歌》《盘歌》《祭祖歌》等。

我国少数民族大部分都能歌善舞,民歌在那坡壮族的生活中不仅扮演着娱乐的角色,还具有交际、教育、宣传等生活意义,那坡壮族人民在长期历史发展演变过程中不断对民歌进行推陈出新,但是基本内容和形式保持不变,使民歌保持着与民俗良好依存共同进步和原生性强等特征。那坡壮族民歌是壮族人民宝贵的文化遗产,也是具有历史、艺术、学术价值的艺术形式,应当受到传承和发扬。

什么是彝族阿都高腔

彝族阿都高腔是彝族民歌中广为流传的一种民歌形式,高腔在彝语中发音为“央”或者“央合”,阿都高腔风格独特,曲调高昂悠长,唱腔韵味十足,节拍随心所欲十分自由,具有极强的感染力和表演力。

彝族的先民们世代生活在大山里,交通十分不便。起初,彝族民歌是人们进行通讯联系的一种方式,但是却在不经意间形成了彝族人民高亢嘹亮的好嗓音,从而让他们唱出一曲曲动人的歌谣。

阿都高腔的演唱方式通常是采用高音尖嗓假声的形式,一段一乐句,重复段落时稍加改造进行变化。开口起腔大多采用跨度大跳,突然升高,用假声演唱,快结束前再回归本音来进行拖腔,最后再来一个大幅度下跌后戛然而止结束全歌。连诗人何其芳都这样形容高腔:“布拖彝族阿都高腔很有特别的色彩,就像在遥远的寂寞的山谷中忽然出现的奇异的迷人的音乐。”

感情丰富的直白表达和能歌善舞的天赋让唱歌成为彝族人民生活的一味不可缺少的调味品。他们用唱歌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感情,同时也是自娱自乐、自我教育和社会交际的一个重要手段。曲调时而低沉,时而高昂的阿都高腔直白的反映了彝族人民的心声,流露出他们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幸福美满爱情的憧憬。高腔不仅是彝族文化中一个闪耀着独特光芒的明珠,也是我国民间音乐不可多得的一朵奇葩。

什么是生旦净末丑

众所周知,京剧是我国的国剧,表演艺术形式华丽唯美,蕴含了极其丰富的文化内涵,是最具代表性的文化符号之一。生旦净末丑就是京剧里人物行当的划分类别,依据人物的性别和年龄等自然属性和身份、职业等社会属性,以及人物在戏剧中主要的性格特征和创作者对于人物态度的褒贬而进行的分类。

其实生旦净末丑这种行当的划分在戏剧界早就已经有了。京剧在最初的时候划分为生、旦、净、丑这四类,但是在每一类中又包含着很多小类,基本已经把汉剧之前划分的十种行当包含在内。京剧行当与汉剧行当唯一不同点在于汉剧虽然有生行,但是汉剧中主要的行当为末,而并非生。而在京剧里,生行却是主要行当。下面就对这五种行当进行概括介绍。

生行,是除了花脸和丑角以外的正面的男性角色,下分老生(须生)、红生、小生、武生、娃娃生这五种。

旦行,是与生行相对的正面女性角色的统称,下分为正旦(青衣)、花旦、闺门旦、武旦、老旦、彩旦(摇旦)、刀马旦这七种。

净行,就是俗称的花脸,扮演的大多是些性格或者品质或者相貌上有突出特点的男性人物,用人物特定的脸谱来表示人物,风格粗狂不羁。分为以唱功为主的大花脸和以做功为主的二花脸。

丑行,就是京剧里的丑角,多为制造喜剧效果的角色,因为丑角的形象多是在鼻梁上抹一小块儿白粉,所以有些也把丑行叫成“小花脸”。丑行又具体地分为文丑和武丑两大类。

末行指的多为中年以上的男性,也成为“二路老生”,现在基本已与生行合并。

什么是福建柘荣布袋戏

柘荣布袋戏又称大拇指戏,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汉族传统戏剧。布袋戏全凭艺人双手的五指操纵木偶,来塑造传统戏曲中生、旦、净、末、丑的艺术形象。柘荣布袋戏音乐曲调为温州“和剧”。音乐曲调和唱念对白的声腔贴近方言,十分口语化,深得群众欢迎。

柘荣布袋戏不像其他戏曲种类那样有着非常多的行头名目,布袋戏的行头十分简单。木偶、道具、戏台、乐器全部加在一起,一担便可挑上。

布袋戏的艺人们每到一个地方进行演出,就会将折叠的组合戏台打开,架在一张方桌或者平坦的地面上。戏台两侧红色柱子上刻有诸如“方寸之中行万里,一人手上演百官”的楹联。中间隔以镂空雕花的木板屏风,以便艺人从中看出自己所操纵的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