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紧急救助员实用应急技术
17563500000007

第7章 公共安全应急基础知识和技能(2)

三、危险化学品泄漏事故的应急处置

危险化学品泄漏事故主要指气体或液体危险化学品发生了一定规模的泄漏,虽然没有发展成为火灾、爆炸或中毒事故,但造成了严重的财产损失或环境污染等后果的危险化学品事故。危险化学品泄漏事故一旦失控,往往造成重大火灾、爆炸或中毒事故。

企业中最常发生的事故就是危险品的泄漏,而且泄漏有可能会导致火灾、爆炸等其他恶性事故的发生,因此,要注意处理危险品泄漏事故的特殊性。

(一)泄漏事故处置原则

进入泄漏现场进行处理时,应注意人员的安全防护:

⑴进入现场救援人员必须配备必要的个人防护器具。

⑵如果泄漏物是易燃易爆介质,事故中心区域应严禁火种、切断电源、禁止车辆进入、立即在边界设置警戒线。根据事故情况和事故发展,确定事故波及区人员的撤离。

⑶如果泄漏物是有毒介质,应使用专用防护服、隔离式空气呼吸器。为了在现场能正确使用和适应,平时应进行严格的适应性训练。根据不同介质和泄漏量确定夜间和日间疏散距离,立即在事故中心区边界设置警戒线。根据事故情况和事故发展,确定事故波及区人员的撤离。

⑷应急处理时严禁单独行动,严格按专家组制定的方案执行。

(二)收集泄漏信息

在事故应急行动开始时,应首先收集到下列信息:

⑴确定泄漏源的位置;

⑵确定泄漏的化学品种类(易燃、易爆或有毒物质);

⑶所需的泄漏应急救援处置技术和专家;

⑷确定泄漏源的周围环境(环境功能区、人口密度等);

⑸确定是否已有泄漏物质进入大气、附近水源、下水道等场所;

⑹明确周围区域存在的重大危险源分布情况;

⑺确定泄漏时间或预计持续时间;

⑻实际或估算的泄漏量;

⑼气象信息;

⑽泄漏扩散趋势预测;

明确泄漏可能导致的后果(泄漏是否可能引起火灾、爆炸、中毒等后果);

明确泄漏危及周围环境的可能性;

确定泄漏可能导致后果的主要控制措施(堵漏、工程抢险、人员疏散、医疗救护等);

可能需要调动的应急救援力量(消防特勤部队、企业救援队伍、防化兵部队等)。

(三)泄漏事故的应急处置

1.指导群众防护

根据不同危险化学品事故特点,组织和指导群众就地取材(如毛巾、湿布、口罩等),采用简易有效的防护措施保护自己。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疏散程序(包括疏散组织、指挥机构、疏散范围、疏散方式、疏散路线、疏散人员的照顾等)。组织群众撤离危险区域时,应选择安全的撤离路线,避免横穿危险区域。进入安全区域后,应尽快去除受污染的衣物,防止继发性伤害。

2.进入泄漏现场进行处理时,应注意安全防护

进入现场救援人员必须配备必要的个人防护器具。根据危险化学品事故的特点及其引发物质的不同以及应急人员的职责,采取不同的防护措施:应急救援指挥人员、医务人员和其他不进入污染区域的应急人员一般配备过滤式防毒面罩、防护服、防毒手套、防毒靴等;工程抢险、消防和侦检等进入污染区域的应急人员应配备密闭型防毒面罩、防酸碱型防护服和空气呼吸器等;同时做好现场毒物的洗消工作(包括人员、设备、设施和场所等)。

如果泄漏物是易燃易爆的,事故中心区应严禁火种、切断电源、禁止车辆进入、立即在边界设置警戒线。根据事故情况和事故发展,确定事故波及区人员的撤离。

如果泄漏物是有毒的,应使用专用防护服、隔绝式空气面具(为了在现场上能正确使用和适应,平时应进行严格的适应性训练)。立即在事故中心区边界设置警戒线。根据事故情况和事故发展,确定事故波及区人员的撤离。

应急处理时严禁单独行动,要有监护人,必要时用水枪、水炮掩护。

3.泄漏源控制

关闭阀门、停止作业或改变工艺流程、物料走副线、局部停车、打循环、减负荷运行等。

堵漏。采用合适的材料和技术手段堵住泄漏处。

4.泄漏物处理

围堤堵截:筑堤堵截泄漏液体或者引流到安全地点。贮罐区发生液体泄漏时,要及时关闭雨水阀,防止物料沿明沟外流。

稀释与覆盖:向有害物蒸气云喷射雾状水,加速气体向高空扩散。对于可燃物,也可以在现场施放大量水蒸气或氮气,破坏燃烧条件。对于液体泄漏,为降低物料向大气中的蒸发速度,可用泡沫或其他覆盖物品覆盖外泄的物料,在其表面形成覆盖层,抑制其蒸发。

收容(集):对于大型泄漏,可选择用隔膜泵将泄漏出的物料抽入容器内或槽车内;当泄漏量小时,可用沙子、吸附材料、中和材料等吸收中和。

废弃:将收集的泄漏物运至废物处理场所处置。用消防水冲洗剩下的少量物料,冲洗水排入污水系统处理。

四、危险化学品中毒事故的应急处置

(一)危险化学品中毒和窒息事故类型

危险化学品中毒和窒息事故主要指人体吸入、食入或接触有毒有害化学品或者化学品反应的产物而导致的中毒和窒息事故。具体包括:吸入中毒事故(中毒途径为呼吸道)、接触中毒事故(中毒途径为皮肤、眼睛等)、误食中毒事故(中毒途径为消化道)和其他中毒和窒息事故。

(二)危险化学品中毒和窒息事故应急处理基本原则

一般来说,化学品中毒急救的重要规则是先处理最危及生命的症状与体征,如呼吸停止、休克、眼灼伤、皮肤接触等。显然,化学品中毒除了在现场第一时间的应急救助外,有些化学品中毒的急救是属于急救医学的范畴。我国一些较大、条件较好的医院和一些职业病防治院所因在化学品中毒的毒理学基础方面有优势,可承担起化学中毒急救的任务。然而,由于其在急救医学方面的特点及设备条件限制,或一些综合性医院的急诊部门,因缺乏化学品中毒治疗的毒理学基础知识,对于急性化学品中毒病人也常有误诊误治情况发生。所以在一些难以判断中毒程度的情况下,化学品中毒急救的基本原则是:有效维持生命体征;处理眼和皮肤污染;获得化学品毒理学信息援助;特殊治疗和对症处理。

(三)危险化学品中毒和窒息事故应急处置

在现场急救后迅速将中毒人员送往有救助能力的医院,因有些化学物质可引起全身中毒,应严密观察病情变化,一旦诊断有化学中毒可能时,应根据致伤因素的性质和病理损害的特点,选用相应的解毒剂或对抗剂治疗,有些毒物迄今尚无特效解毒药物。在发生中毒时,处理的原则应使毒物尽快排出体外,以减少其危害。一般可静脉补液及给予利尿剂,以加速排尿。苯胺或硝基苯中毒所引起的严重高铁血红蛋白症,除给氧外,可酌情输注适量新鲜全血,以改善缺氧状态,这些治疗措施需要在专业医疗技术机构内实施。

发生化学品中毒时,现场的紧急救援人员应及时采取以下措施:

⑴将伤员迅速移离中毒现场,至空气新鲜场所给予吸氧,脱除污染的衣物,用流动清水及时冲洗皮肤,对于可能引起化学性烧伤或能经皮肤吸收中毒的毒物更要充分冲洗,时间一般不少于20分钟,并考虑选择适当中和剂中和处理;眼睛溅入有毒物或引起灼伤时要优先迅速冲洗。

⑵保护呼吸道通畅,防止梗阻。密切观察患者意识、瞳孔、血压、呼吸、脉搏等生命体征,发现异常立即处理。

⑶中止毒物的继续吸收。进行上述处理后可与医护人员共同完成或在专业医疗机构内进一步处理,如经口中毒,毒物为非腐蚀性者,立即用催吐或洗胃以及导泻的办法使毒物尽快排出体外。腐蚀性毒物中毒时,一般不提倡用催吐与洗胃的方法。

⑷尽快排出或中和吸入体内的毒物,采取解除或对抗毒物毒性的措施。通过输液、利尿加快代谢,或以排毒剂和解毒剂清除吸入体内的毒物。

⑸对症治疗,支持治疗。保护重要器官功能,维持酸碱平衡,防止水电解质紊乱,防止继发感染以及并发症和后遗症。

第二节 其他事故应急措施与救援方法

一、触电事故应急及人员急救

随着社会的发展,电能的使用已经进入我们工作生活的每一个角落。电是我们工作、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能源,企业使用的各种电气设备以及家用电器都离不开电能,由于维护和使用不当而引发的触电事故也日益增多。此外,自然界的雷击也是一种触电形式,其电压可达几千万伏特,强大的电流袭击能使人的心脏和呼吸立即停止并造成严重烧伤。

触电对人致命的伤害是引起心室纤维性颤动,心跳骤停,因而心脏除颤、心肺复苏是否及时有效,是抢救成功的关键。

(一)电对人体的危害

电流通过人体的方式不同所造成的伤害也不同。电对人体的伤害可概括为电流本身及电能转换为热和光效应所造成的伤害。

1.电流伤(触电)

电流通过心脏,可引起严重的心律失常,心室纤维性颤动(心室纤颤),从而导致心脏无法排出血液,血循环中断,很快心脏骤停。

电流对延髓中枢的损害,可造成呼吸中枢的抑制、麻痹,导致呼吸衰竭,呼吸停止。

2.电烧伤

多见于高压(1000伏以上)电器设备,烧伤程度根据电压及接触部位而不同,轻者仅为局部皮肤的损伤,严重者伤害面积大,可深达肌肉、骨骼。

(二)触电症状

轻者有惊吓、发麻、心悸、头晕、乏力,一般可自行恢复。

重者出现强直性肌肉收缩、昏迷、休克,心室纤颤为主,低压电流造成人的心室纤维颤动,持续数秒后可导致心跳骤停。高压电流主要伤害呼吸中枢,呼吸麻痹为主要死因。

局部烧伤。低压电流所致伤口小,伤口焦黄,较干燥(似烤糊状);高压电流或闪电烧伤,表面可有烧伤烙印闪电纹,给人感觉烧伤并不严重,但实际烧伤面积大,伤口深,重者可伤及肌肉、肌腱、血管、神经及骨骼。

(三)触电事故的应急处置

在触电事故现场,应迅速采取的救援措施有:

⑴触电者迅速脱离电源。应立即拉下电源开关或拔掉电源插头,若无法及时找到或断开电源时,可用干燥的竹竿、木棒等绝缘物挑开电线。

⑵将脱离电源的触电者迅速移至通风干燥处仰卧,将其上衣和裤带放松,观察触电者有无呼吸,摸一摸颈动脉有无搏动。

⑶施行急救。若触电者呼吸及心跳均停止时,应在做人工呼吸的同时实施心肺复苏抢救,并要及时打电话呼叫救护车。

⑷尽快送往医院,途中应继续施救。

(四)注意事项

触电事故紧急救援中必须注意:

⑴切勿用潮湿的工具或金属物质拨开电线。

⑵切勿用手触及带电者。

⑶切勿用潮湿的物件搬动触电者。

二、高空坠落事故及人员急救

高空坠落伤是指人们在工作或日常生活中,从高空坠落,受到高速冲击力,使人体组织和器官遭到一定程度破坏而引起的损伤。

高空坠落多见于高空作业或维护等活动,如建筑业高空作业人员从临边、洞口,包括屋面边、楼板边、阳台边、预留洞口、电梯井口、楼梯口等处坠落;脚手架上坠落;龙门架(井字架)物料提升机和塔吊在安装、拆除过程中坠落;砼构件浇注时因模板支撑失稳倒塌,及安装、拆除模板时坠落;结构和设备吊装时坠落等。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也有不慎从高空失足坠落等事件的发生。

(一)高空坠落事故的危害

高空坠落人员由于重力作用,坠落地面后通常会造成多个系统或多个器官的损伤或骨折,严重者当场死亡。高空坠落人员除有直接或间接受伤器官表现外,尚可有昏迷、呼吸窘迫、面色苍白和表情淡漠等症状,可导致胸、腹腔内脏组织器官发生广泛的损伤。高空坠落时,如足或臀部先着地,外力沿脊柱传导到颅脑而致伤;由高处仰面跌下时,背或腰部受冲击,可引起腰椎韧带撕裂,椎体裂开或椎弓根骨折,易引起脊髓损伤。如果发生脑干损伤时,常有较重的意识障碍、光反射消失等症状,也可有严重合并症的出现。

(二)高空坠落的急救方法

在高空坠落事故现场实施救助时,应注意实施以下几项内容的救护:

⑴去除伤员身上的用具和口袋中的硬物。

⑵在搬运和转送过程中,颈部和躯干不能前屈或扭转,而应使脊柱伸直,绝对禁止一个抬肩一个抬腿的搬运法,以免发生或加重截瘫。

⑶创伤局部妥善包扎,但对怀疑是颅底骨折和脑脊液漏的患者切忌进行填塞,以免导致颅内感染。

⑷颌面部伤员首先应保持呼吸道畅通,撤除假牙,清除移位的组织碎片、血凝块、口腔分泌物等,同时松解伤员的颈、胸部纽扣。若舌已后坠或口腔内异物无法清除时,可用12号粗针穿刺环甲膜,维持呼吸、尽可能早进行气管切开。

⑸复合伤要求平仰卧位,保持呼吸道畅通,解开衣领扣。

⑹周围血管伤,可压迫受伤部位以上动脉干至骨骼。急救方法是直接在伤口上放置厚敷料,绷带加压包扎以不出血和不影响肢体血循环为宜。当上述方法无效时慎用止血带,原则上尽量缩短使用时间,一般以不超过1小时为宜,做好标记,注明上止血带的时间。

⑺有条件时迅速给予静脉补液,补充血容量。

⑻快速平稳地送医院救治。

三、坍塌事故应急及人员急救

有些工程施工过程中可发生坍塌,坍塌事故是建筑行业的五大常见伤亡事故之一。随着高层和超高层建筑的大量增加,基础工程施工工艺也越来越复杂,土方开挖过程中的坍塌事故也在增加。同时,由于建筑物的质量缺陷和泥石流、地震等自然灾害,也会引起建筑物、山体等坍塌事故。

当土方或建筑物发生坍塌后,直接造成人员被砸、被埋、被压,往往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国家财产巨大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