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紧急救助员实用应急技术
17563500000011

第11章 公共安全应急基础知识和技能(6)

三、公众聚集场所化学、爆炸恐怖事件的安全应对

恐怖活动是指恐怖分子制造的一切危害社会稳定、危及人的生命与财产安全的一切形式的活动,通常表现为爆炸、袭击和劫持人质(绑架)等形式,与恐怖活动相关的事件通常称为“恐怖事件”、“恐怖袭击”等。在当前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旋律中,中国在世界繁荣、享有全球文明的同时,也和每一个大国一样,面对着包括恐怖主义在内的全世界普遍性危机。尤其是人口密集的公众聚集场所,因其易受袭击的脆弱性和恐怖事件所产生的独一无二的轰动效应,使之成为恐怖组织和带恐怖性质的严重刑事犯罪分子所“青睐”的袭击目标。因此,必须重视此类事件的应急。其中爆炸、化学毒物恐怖事件是人口密集场所使用较多的恐怖活动手段。

(一)爆炸恐怖活动的应急

近年来,世界各种恐怖活动日益猖獗,利用爆炸进行的恐怖事件层出不穷,有些事件虽然未能造成伤亡,却常常引起人员惊慌,给社会造成动荡和不安。紧急救助员必须对可疑爆炸物及其他危险物品的应急处置有一定的认识,并掌握基本的应急处理知识和技能。

1.对爆炸物或疑似爆炸物的认识

应该认识到爆炸物的外形不一定都是铁壳有风叶尾的炸弹,而多是经过伪装不易发觉危险征候的日常用品,如信件、包裹、手提箱或罐头等。爆炸物(可疑爆炸物)简易辨识要领如下:

⑴通过外部观察。看其是否有可疑记号、包装异常情形,是否有渗漏现象、有可疑孔洞或露出天线。

⑵气味辨別。一般火(炸)药可由气味辨別出。

⑶声音判断。定时炸弹仔细倾听,可能有钟表走时的声音。

⑷通过金属探测。所有爆炸装置均有金属装置,以金属探测器探测即有反应。

一般在单位内如发现可疑信件、包裹,或有声音不明物品,或不知物主的任何一件普通日用品(具),以及各种异常的状况,在心理上都应提高警觉。投寄或送达的信件、包裹如果写着陌生地址、笔迹、怪味,或是厚薄不均的,有线头凸出,有针孔、破损、油渍,以带密缚的,都应注意。

2.爆炸恐怖活动主要特点

当代爆炸恐怖活动主要表现出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⑴重点攻击,危害大。当代恐怖分子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目的,爆炸恐怖袭击的目标常常选定政府机关、外交部门、军事设施等。为了制造社会恐慌和引起广泛关注,则多将爆炸恐怖袭击对象选定为防范能力较弱而人口又较密集的商业及平民区,其性质往往极其残忍,危害性极大。

⑵易学便用,控制难。恐怖分子通过各种公开的渠道,很容易掌握爆炸的手段和方法。近年来,民用爆破技术与爆炸器材生产发展迅速,加之个别地方或部门对爆炸物品缺乏严格而有效的监管,致使爆炸物品大量流入社会,恐怖分子获取炸药、火具更加容易。此外,用来制作普通炸弹的化肥、柴油、糖粉等配料,都可以方便地购买到,因而更便于制造炸弹。有些炸药(如火药、硝铵炸药、铵油炸药等)恐怖分子也可以自己制作。这都大大降低了爆炸恐怖活动的受控程度。

⑶类型多样,技术新。就恐怖分子使用的爆炸物品而言,既有制式的,也有非制式的;既有国内的,也有境外的;既有土造的,也有科技含量较高的。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恐怖分子已由过去的导火索直接点火起爆发展为电能起爆、机械能起爆和化学能起爆,甚至用无线电和有线电遥控、温控、光控(光电元件)、声控引爆,以及触定时、化学定时等起爆方法引爆炸药或爆炸装置。目前,国际恐怖分子还有的已使用了电子定时数码控制、电脑控制起爆系统等先进技术。

⑷防查防排,伪装好。恐怖分子使用的爆炸器材越来越先进,从简单的机械、化学、电发火装置已发展到使用特制的微型电子、磁感、光电、振动、声电效应等现代起爆装置的爆炸器材。这些爆炸器材体积小、威力大、性能稳定、便于携带、设置简便,有的还专门设有反拆卸、反排除、反搬运和反振动等电、化、机械“诡计”装置,当触动或移动时即会引起爆炸,甚至声音振动也能使炸弹爆炸。另外,恐怖分子都精通藏匿炸弹的技术,使用的爆炸器材一般都要进行严密的伪装,如将爆炸器材隐藏在罐头、书籍、邮件、包裹、纸盒和其他日用品内;或将爆炸器材仿制成牙膏、肥皂、糖果、蛋糕、饼干、药品、玩具等;或把起爆雷管夹在面包、水果、香烟等日用品内,使人防不胜防,给识别和排除爆炸物增加了相当大的难度。

3.发现疑似爆炸物的安全处理

在发现疑似爆炸物时,任何情况下都不允许移动、摇晃、触摸可疑物品及其所连带的任何其他物品。可疑物品的转移与拆除必须由专业排爆人员承担。一般来说,当一个可疑物品被发现后,可按照下列程序处置:

⑴不碰不动。受过良好训练的电子技术人员,可制造出一般处理人员无法摧毁的爆炸装置,若处理不当,在顷刻间极易造成重大灾害,所以现场人员不可触动任何可疑爆炸物。

⑵迅速向警方报案。向警方或单位的指挥中心迅速报告可疑物品的位置及其准确的外观、形态等情况。要注意最好不要使用无线电通信工具,以免引爆无线电遥控装置的爆炸物。

⑶沉着果断,尽快撤离现场人员,设置警戒范围,禁止任何人接近,避免消息对外传播。

⑷疏散前打开所有门窗,以减小冲击波以及碎片所带来的破坏。

⑸查看附近有无类似的其他可疑爆炸物。

⑹如确有必要,可在可疑物品的四周放置沙袋或其他类似物品,但决不能在四周用金属盾牌类的物品试图进行屏蔽,或用其他物品进行覆盖。

⑺不可吸烟、点火,搬开附近易燃物品,关闭电源总开关。

⑻准备处理可能发生的火灾等并发灾情。

⑼耐心等待警方前来处理。

⑽紧急情况下,可用毛巾、口罩或其他纺织品捂住口鼻。

4.发生爆炸恐怖事件后的应急处置

一旦遇到爆炸恐怖事件后,紧急救助员应注意组织群众自救互救,具体措施如下:

⑴掩蔽。如果发现将发生爆炸,应就近掩蔽或卧倒,护住重要部位。

⑵灭火。爆炸会发生火灾等并发灾情,应就近寻找灭火器灭火,若火势太大无法灭火时,应用可能找到的东西捂住口鼻。若烟味太呛,可用水润湿布后再捂住口鼻。

⑶组织人员撤离。要尽快组织人员撤离出现场,要注意维持秩序,不要拥挤。

⑷抢救伤员。要就地取材,利用掌握的知识对伤员进行止血、包扎、固定。

⑸协助警方保持现场。

(二)化学恐怖事件的安全应急处置

“911”事件后,美国炭疽引发的生化恐怖迅速蔓延到了全球,西方国家的公众纷纷采购防毒器具,各国政府重新审视其政策,加大防范恐怖事件发生。

化学恐怖作为一个概念受到广泛重视,是从20世纪90年代日本奥姆真理教所制造的沙林毒气事件开始的。1994年6月日本长野县松本市发生了一起造成580人中毒,7人死亡的沙林中毒事件,此事件虽迅速得到处理,但并没有真正引起政府和公众的关注。1995年3月20日早上8时20分,正是上班的高峰时间,东京筑地地铁车站的工作人员向警方报告:地铁站内出现了异常气味,已经有人倒下!紧接着,霞关、神谷町、惠比寿等14个地铁车站相继发出同样警报。霞关站站长助理高桥一正提着从车厢内清理出的一个塑料袋走到办公室便倒下了,再也没有苏醒过来。混乱的人群向地铁口涌去,倒下的乘客相继从地铁站被抬出,出来的人都是大口喘气,有人口吐白沫,有人神志不清。整个城市被救护车的笛声所淹没。日本的卫生部门在事件发生后4小时确定此事件为有机磷酸酯类毒气——沙林所致。这次事件共造成5500人中毒,其中12人死亡。事件发生后,有一条地铁线全部关闭,另有两条地铁线也被部分关闭。此事件震惊了日本朝野,也使全世界感到震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