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就是他那时的信仰吧,坚信唯有共产党才可以救中国。后来,他见到了聂荣臻元帅和一批共产党的干部,看到他们的作风跟国民党和美国军人的完全不同。“他们就是为了群众,为人民服务。所以,我更加坚定自己永远要跟着共产党,坚信只有共产党能够把中国带向繁荣富强和美好的未来,也更加明确了一生尽最大努力为国家和人民做好自己力所能及的工作的信念。”
1949年11月,吴大观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在北京采访他的入党介绍人沈时全老人时,老人因年事已高很多细节已经记不清了,但是他反复地说:“我这辈子介绍入党的人不多,在我介绍的人中,他算得上是个模范。对自己要求很严,对党组织却从来不提要求。现在像他这样的人不多了。”
吴大观是一个很爱学习的人,他认为人应该“活到老、学到老”,并坚持做学习笔记。随意翻开其中一本,看到他在2008年7月13日学习完《理论热点面对面2008》后写道:人的生命存在一天,就要学习一天,对社会主义增加一天的认识,增加一天的信仰,心情增加一天的舒畅。正是因为热爱学习,勤于思考,他才能不断地提高自己的理论和实践修养,从而更加坚定共产主义的信仰。
“文革”时期,吴大观挨批斗,被鞭子抽,左眼完全失明,但是这并没有动摇他对党的一片赤诚之心。他说:“这是少数人犯的错误,不是我们党的错。”恢复工作后,他就用一只视力仅剩0.3的右眼如饥似渴地继续为“航空报国”的理想和信念奋斗着,直至生命的终点。
吴大观认为,“文革”是中国的灾难,但是它是难以避免的。“因为我们太无知、太没有经验了!我们要走的是一条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道路,是前人没有走过、后人又没有走成功的一条路。我们对社会发展的规律缺乏认识,现在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这是总结前面经验做出的决策。”
作为一个接受过良好中西方教育的知识分子,吴大观不是没有去过资本主义国家,不是没有接触过“花花世界”,但是他选择了信仰共产主义,选择了“航空报国”的理想和信念。他的信仰不是盲从的,而是有着自己的认识和见解,并为之奋斗终身,坚定而忠诚。
正如他在2009年1月19日学习完《人民日报》文章《开辟前进道路的强大思想武器》的笔记页端写道:既然是一个共产党员,就要像一个共产党员的样子。
吴大观的女儿可能遗传了父亲性格里比较“直”的一面,为人非常爽直。回到北京第一天,大家让她介绍一下自己的父亲吴大观,她说:“我爸就是一个普通的老头儿。”但是,她却说出了一件在我看来极为不普通的事。
2004年,吴大观88岁,他的身体实在是不允许他再去单位上班了。没办法,他就在家给自己制定了工作学习表。他家客厅有一张餐桌,就是80年代那种很多人家里都有的木折叠桌子。每天早上7点,他在这张桌上学习,中午在这张桌上吃饭,下午继续学,边学边做笔记……
两会期间,吴大观就更加认真,还组织老伴讨论。吴晓云问他:“您都退休了,还组织我妈学习什么呀?”他回答说:“我们也要认真学习,认真领会党的精神,到时候自己要做好。”不仅如此,他还会和老伴互相督促着把一些重要精神背下来,彼此再检查对方背得是否正确,有没有落字……
或许,这就是有信仰与没信仰的区别。一个有信仰的人,是一个有追求的人,时刻会有一种无形的力量支持着他往前走。即使身体离岗,但精神永远不会离岗。
在吴大观的一生中,做得最持久的两件大事,除了68年与航空相依相伴之外,还有一件就是他连续46年多交党费。许多记者私下谈论时都流露出了不理解,不明白他为什么要这么做。
在他的自传里,有一章叫《感悟人生》,其中有三段话谈到了这件事。他说:“我们这一代人只能够过艰苦生活,为什么?虽然共产党解放了苦难的中国人民,但离国家富强还很遥远。只有我们过艰苦的生活,我们的后代才能过上幸福的生活。这是自己的想法,也可以说是自己的信仰。”
“我有两个想法,一个是我应该感谢党,我应该对党多做一点工作,我享受的待遇已经够高了。我扪心自问‘你做了多少工作?到现在发动机还拖着飞机的后腿!你这一生怎么做的呢?’盛名之下,其实难副,所以我一定要交这个党费。第二个是什么呢?我们国家穷啊!我自己是从旧中国过来的,过惯了穷日子,现在过得清贫一点,但内心挺舒服、挺高兴。我们国家还是一个发展中的国家,最近报纸还有报道,如何解决贫困地区的温饱问题?现在我们还有几千万人口没有脱贫。还有西部的开发建设,所有这些都是需要钱的。我想我是一名共产党员,要响应党的号召,节约、节省,我们国家还不富裕。既然你是名中国人,你就要分担中国社会的责任,我是这个想法。”
“也有人说我是傻瓜,我说我不是傻瓜。我既然是这么过来的人,就应该这样做,这样做一点不过分。我从1964年开始多交党费,中间也是有波折的,但最终我还是认为应该这么做,不是我故意要搞什么。同时我的家庭、我的爱人都很理解我,很支持我。”
话落无声却有力。这位朴实的老人用93年的人生实现了自己“航空报国”的理想和信念,实现了60年前在党旗下举起右手说出的那句铮铮誓言。
吴大观先进事迹座谈会
在感动中采访在学习中升华
——吴大观先进事迹座谈会暨新闻采访策划会记录
2009年07月02日23:23:15来源:新华网
编者按6月上旬记者们深入沈阳、西安、北京三地采访吴大观的事迹,通过到吴大观工作生活过的地方实地体验,与吴大观的同事、战友、学生、部下、朋友、亲人深入交谈,一步步走进吴大观的内心世界,一个高大而亲切的爱党爱国、报国有成的党员知识分子形象逐渐清晰起来。2009年6月18日,在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总部机关,举行了一场吴大观先进事迹座谈会,与会的记者有感而发,畅所欲言,由衷地讲述了所受到的教育和人生感悟,深情地抒发了对吴大观的崇敬之情。以下是记者们的发言摘编。
参加人:
中央新闻单位采访团全体记者
刘汉俊中央新闻单位采访团团长
中宣部新闻局副局长(正局级)
韩旭中组部组织局副巡视员
谢俊国务院国资委党建局副局长
殷汝涛中宣部新闻局一处调研员
高梅中宣部新闻局调研员、办公室副主任
任晓宁中组部组织局四处干部
韩敏中组部干部五局干部
那春风中组部新闻办公室干部
张金庭国务院国资委宣传局新闻处干部
高建设中航工业集团副总经理
刘洪德中航工业集团企业文化部部长
主持人:刘汉俊
主持人:近几天来,记者同志们为吴老的精神所感动,以吴大观的精神来采访吴老的事迹,令人感动。今天我们的主题是个策划会,其实是一个学习会、座谈会、交流会,请大家谈一谈自己的感受和下一步报道的思路,通过这次交流,把一个人的经验变成大家的经验,把一个人的收获变成大家的收获,使我们报道的整体效果达到最好。
人民网关哲:
感谢大家能够给我这次机会,非常荣幸加入到这次采访报道的活动中,让我学习到吴大观同志的爱国、爱党、爱事业的革命精神。在整个采访的路途中,每位同志的眼睛里都燃烧着敬业的精神,这一点将成为我今后工作中的动力。
从采访中,我了解到吴老首先具有一颗“中国心”,一辈子奉献给国家的科学研究事业,这让我们觉得自己很渺小,可能永远也做不到像吴老那么敬业。每当接触到这些点点滴滴的事,都会使我的内心感到酸楚,经常使我的眼中含满泪水。比如说,今天在吴老家中看到一件被称作“常委”的衣服,20世纪60年代买的,伴随他走过了60~90多岁光荣的后半生,在他的每次重大活动中,他都穿着这件衣服,这让我更加感到老人家的伟大。他对学习无比热爱,后来整理出的笔记本有很多,而且每一本都很工整,甚至每一个字都让我们感到他是在用心用力去写的。我从事记者工作很多年,但从来没有认真去收集工作中的记录和照片,这让我感到非常惭愧,每一次采访的过程都是一次提升的过程,以前从来就没有认真地考虑这一点,这次让我有很大改观,记者采访工作是我一生热爱和为之奋斗的事业,这次在吴老、各位领导和记者同志们身上我看到了这个闪光点,今后,我会积极向大家学习。
由于我是在网站工作,所以此次将写一份侧记,我会带着感情用心去写,同时做一个大的专题策划,现在有一个非常好的标题就是“我国航空动力之父”,我的标题还没有想好,只是制作出了一个规划。按一般规矩,在大标题之后是一个焦点图的展示,网站会有五张焦点图展示每次的专题,旁边是各位记者同仁的文章,还有电视台、广播等视听新闻的滚动播放。我们采访了多位知名的老专家,他们每一个人的照片和感动的言语都会制作成滚动的图片新闻、专家感言展示出来。包括吴老家属的追忆,在网上制作互动平台——网上纪念馆,收集吴老生前使用过的东西、穿过的衣服以及学习笔记等。同时还要在网上做一个调查,开通与网民的互动、留言和追访。对有关我国航空发动机的一些科普小知识,可以通过登录网站,为学习吴老而制作一个网上链接。最后,我们还要制作一个节目就叫“走近吴大观”,收集一些吴老的语录、报道等,使我们能够在吴老的事迹上真正学到一些东西,为之所用。
新华网俞玮:
首先谈一下这次采访的感受。记得在西航的时候,蔡毅总经理提到前段时间在井冈山学习,他提出了一个问题就是为什么在那个年代有那么多知识分子,家庭条件很好,也没有受到任何压迫,但是他们却愿意跟着党,愿意干革命。我在采访的途中也一直在思索这个问题的答案,我觉得吴大观同志身上并没有像过去采访的一些典型人物所获得的荣誉、没有轰轰烈烈的动人事迹,但是,就像他的女儿所说,吴老只是一个普通的老人,他很平凡,他也是那个年代经历过新旧交替的一个典型的知识分子,可他身上有很多优秀的品质是在点点滴滴中体现出来的,现在的很多人都做不到。他是一个综合体,而不是在某一件事上有一个突出的闪光点。根据我的理解,吴老最重要的特点是具有坚定的信仰,这是值得我们现代人去学习的,无论是共产党员还是当代的年轻人。以前有很多人说,西方人有信仰,而中国人没有信仰。但如果一个人没有信仰的话,按毛主席的话说,就是这个人没有精神、没有灵魂,这是我这次采访的最大收获。吴老他有不屈的脊梁,就是鲁迅先生说的“民族的脊梁”,那是那一代知识分子所特有的。现在很多人学了很多知识,也出国留学,但是能否将所学到的知识转化为报效祖国的动力?这段时间我见缝插针地对吴老的女儿、外孙女和刘大响院士作了专访,吴老的外孙女告诉我说她不是党员,但这并不影响她对祖国的忠诚,同时她还希望所有的年轻人都能够忠诚于自己的祖国。我想这就是人们所说的身教重于言教,这是吴老给他的家人留下的最宝贵的财富。
下面再谈一下新华网制作专题。我们的稿件会以专访的形式推出,同时还会有一些手记和侧记。专题简单归纳一下;按照以往规则,“要闻图片”是必不可少的;还有“最新报道”和“媒体评论”,这个板块会把大家的稿件全都汇总在一起;另外就是《九十感怀》和《我的中国心》,文章我觉得写得非常好,他就是一个普通老人对国家和自己一生的感受,对年轻人来讲,距离会更近一些,希望可以收录到网站当中进行展示。我们在采访过程中收集到了很多老照片,可以按照板块将其分类。还有就是采访中老专家都对吴老进行了评价,可以将他们的老照片和评论通过文字或图片的形式进行展示。最后,我们还可以挑选一些吴老比较精彩的语录放在网上进行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