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刘大响自传
17559400000064

第64章 附录二(8)

在大响同志主持下,先后完成了高空台主体厂房高空舱设备和发动机工艺系统的补充和修改设计、安装和调试;他利用在英国参加国产斯贝发动机考核试验中所掌握的技术,结合624所高空台的实际,主持制定了几十份技术文件和试验规程,用以指导采用调节筒和发动机在高空台上进行一期工程的直接排大气调试;他担任高空台模拟试验技术研究课题负责人,主持解决了高空状态模拟试验技术,编写了试验、测试方案,性能计算及修正规范等,为高空台直排大气联合调试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1986年1月,他主持完成了涡喷13AⅡ发动机在高空台上的均匀流场性能试验和畸变流场考核试验,为我国自行设计的歼8Ⅱ飞机定型做出了贡献,得到航空工业部的通报表彰,大大鼓舞了高空台建设者的信心,他被评选为四川省先进科技工作者。

由于历史条件限制,全所5台加温炉选用的保温衬里材料存在先天性不足,加温和降温耗时长、耗能多。到70年代末新的保温隔热材料研制成功后,保温衬里的改造提到了议事日程,但加温炉刚建成不久尚未投入使用,是否必须马上进行改造,上下都存在分歧,改造能否成功?能否达成预期效果?风险十分明显。但刘总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力排众议,大胆决策,他在二区一台炉子上先行先试,采用新的保温隔热材料更换了加温炉衬里,调试结果很满意,使加温炉从100℃温升至500℃的时间由原来的30多小时减少至8~10小时,最后达到5~6小时,温升率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为高空台调试和日后的发动机试验节约了大量经费和电、气、水的消耗,其技术经济效益十分显著,后来上级同意其余4台全部改造。这使模拟高马赫数条件下的发动机试验时间缩短,成本大大地降低,也为我国以后设计类似大型加温器提供了可供借鉴的经验,大响同志功不可没,受到上级主管领导的肯定和支持。

由大响总师主持的高空台“自动数据采集、处理和监控系统”引进工作,因美国借1989年“六四”风波无理制裁,单方面终止已经签订的成套“交钥匙”引进合同。得到这一消息后,他和大家一样心急如焚、气愤不已。在此情况下,经过认真思考和分析,他决定化整为零,提出“总体自行设计,硬件分散引进,软件自主开发,现场集成联调”的建议,得到了上级的批准。1992年初,以刘大响为团长的“数据自动采集、处理和监控系统”技术商务考察团一行赴美边考察、边订货、边签合同。次年到货安装,第三年即1994年中联调成功。1994年9月,部里组织专家组对该系统进行现场试验考核评审称:该系统达到了预期技术指标,系统配套集成在高空台上应用属国内首创,其功能和规模超过了原定的成套引进工程,还为国家节约外汇25万~30万美元。该系统的集成联调成功,不仅为高空台的调试、对比标定、中推核心机的试验创造了条件,也为以后的新机研制奠定了基础。在整个系统的设计、引进、集成、联调中锻炼了队伍,培养了人才,积累了经验,这也再一次证明:外国人能干的我们中国人也一定能干好。

刘大响同志是高空台总体性能调试的技术负责人,他和其他领导一起主持完成了高空台总体性能联合调试,并参与了用同一台发动机在我国高空台上与俄罗斯高空台的对比标定试验。在他和全体建设者的艰苦努力下,高空台最终于1995年交付国家验收,建成投产,成为亚洲唯一、世界第五个国家拥有这类大型关键设备的国家。

刘大响同志热爱高空台,熟悉高空台,20多年都在为高空台的建设和试验奔波忙碌,无私地奉献了青春年华。在高空台建设中,他总是不分白天黑夜地和大家战斗在一起,一身油腻一身汗地摸爬滚打,与高空台共命运,和广大干部群众心连心。

刘大响同志才智敏锐,业务水平高,组织能力强,他对高空台的建设深谋远虑、殚精竭虑,做出了突出贡献;他人品好,人缘关系好,谦虚谨慎,待人真诚实在,从不摆架子,从不夸夸其谈。他是所领导,又是我所唯一的中国工程院院士,荣获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出席党的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当选第十届全国人大代表和常务委员,他在高空台建设和航空发动机预研中获得过很多荣誉,受到江泽民、吴邦国、朱镕基等中央领导同志的亲切接见,但他从来不把这些作为自己骄傲的资本,大家都觉得他还是那么平易近人,他以对大家的真诚,获得了全所广大干部群众对他的真诚爱戴和信任。

大响同志生活简朴,作风踏实,联系群众,他来到624所的30年中,与大家一样住“干打垒”、烧过蜂窝煤、乘坐敞篷汽车、一周看一次坝坝电影,与大家同甘共苦,十分融洽,其乐融融。

624所的干部群众都舍不得大响院士调走,但因工作需要,他调到北京担任中国航空工业第一集团公司科技委副主任后,仍满怀激情,继续担任高空台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为新的高空台基地建设出谋献策。同时,他在更高更大的舞台上,为我国航空动力走出自主创新的发展道路,彻底根治飞机“心脏病”,使中国早日跻身于世界航空动力强国之林而卓有成效地鼓与呼!

读《我心飞翔》忆战斗情谊

夏光义

624所原副所长

2013年12月

读罢刘大响院士的回忆录《我心飞翔》,心潮澎湃、惊喜交加,一幕幕往事随着篇幅的展开,浮现脑海。

我同大响院士确实有缘,相逢相识相交相知,迄今已经50多年了。

我们同在北航发动机系学习,他是高我一年的学长。1961年国防部航空研究院(六院)成立,我从北航教研室调入六院二所,大响则直接由北航研究生班分配到六院二所。我们又恰好都在总体研究室(二室)工作,身着军装同为一个“战壕”战友,共同为航空动力事业奋斗。他是党支部委员兼团支部书记(当时部队规定,团工委书记由所政治部副主任兼任,团支部书记由党支部委员兼任),我是团工委委员兼团支部副书记,共同担负室的党团社会工作。

开始,我们先学习811发动机(涡喷6)技术资料,参加发动机装配和试车,尽快掌握一种发动机知识。1962年国家引进仿制苏制米格-21飞机(歼7),按照上级“摸着石头过河,从仿制到自行设计”的精神,我们也集中进行815发动机(涡喷7)的技术摸底分析工作。其间,我到沧州空军11航校参加调研了由苏联教官指导的我国首批6名飞行员的歼7飞机改装训练;大响则不仅到11航校听苏联专家讲课,还两次到空军三师部队“蹲点儿”调研,以了解掌握空军在使用歼7飞机和发动机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对新机的战术技术要求,为今后发动机的改进改型积累资料。

1964年10月,米格-21飞机改进改型会议决定,第一步先上双发方案,装两台带空心气冷涡轮叶片改进的815甲发动机;第二步再上单发方案,配装新研制的涡扇发动机。这也就是后来我国自主设计研制的歼8和歼9飞机。根据任务需要,所里组建3个型号设计研究室:一室(910或涡扇6)、二室(950或涡扇5)、七室(815甲或涡喷7甲)。大响分配到七室任总体性能组组长,我则到一室一组(总体性能)任组长,分别在两个研究室各自从事不同型号的设计研究工作。

1970年,根据中央军委命令,我们又一起分迁到四川624所,同在距江油约30千米的北川县甘溪设计大队(一室)总体性能组工作,他担任副组长,我是组员,搞911发动机设计。1971年“九一三”事件之后,911发动机设计任务下马,624所不再承担型号设计任务,一室解散。他先调到高空台设计室担任主管试验研究的副主任,后来我们又一起分到高空台试验研究室(二室),他任室主任,我是组长。他领导我们参加高空台的试验工艺系统设计和高空模拟试验技术研究。1979年国产斯贝发动机(涡扇9)通过寿命试验后,需要到英国罗·罗公司进行高空模拟考核试验。1980年1月初,在任家耕、吴大观两位团长带领下,我们又一起奔赴英国,历时5个多月,大响作为高空台考核试验小组组长,针对试验中出现的技术问题认真研究,提出了许多合理建议,圆满完成了考核试验任务,为涡扇9发动机国产化打下了坚实基础。如今,涡扇9已作为歼轰7(“飞豹”)的动力装置,捍卫着祖国的领海和蓝天!

1981年后,我历经了从一区计调室主任、总会计师到副所长,从事管理工作;大响则从研究室主任、副总师升任总工程师,始终如一地在航空动力技术设计研究的道路上披荆斩棘、勇往直前。由此,展开了他厚积薄发、连创佳绩、硕果累累、贡献卓越的灿烂人生。他为“争气台”建设竭尽全力,3年缓建时不等不靠,他既当干部又当工人,在所和一区领导的支持下组织收尾安装队,尽其所能组织力量坚持搞安装、搞收尾、搞调试、搞研究,硬是将缓建的3年变成了热火朝天搞研究和调试的3年,把我们在英国学到的先进技术应用到自己的高空台上,1985年用815发动机完成了直接排大气的高空台总体联合调试,使高空台一期工程提前8年投入使用,大大鼓舞了士气,也增强了上级领导和广大干部群众对高空台建设的信心;“六四”风波之后,针对美国单方面撕毁合同的无理制裁,他提出采用总体自主设计和部件分散引进的办法,亲自带队到美国边考察、边谈判、边签订合同,在短短两年多一点时间内,自主建成了我国第一个高空台数据采集、测试和监控系统,达到国际同类系统的先进水平,并为国家节约了25万~30万美元,受到上级的好评和表彰;他主持了高空台的总体性能联合调试、并与俄罗斯标准高空台成功地完成了对比标定试验;组织了多个发动机型号的高空模拟试验,为我国航空动力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为此,该项目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大响为第一获奖人。

大响同志作为发动机预研工作负责人,主持了高推重比发动机预研工作,在很艰难的条件下完成了中推三大部件和核心机研制任务;该项目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1995年大响当选为我国航空动力行业的第一位中国工程院院士;1997年出席党的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2002年荣获俄罗斯科学院荣誉博士学位;2003年被选为第十届全国人大代表及人大常委委员。如今,我们早已退休赋闲在家,大响却以耄耋之年仍担负着更重大的任务,仍然坚守在科研第一线,为彻底根治飞机“心脏病”继续努力拼搏,真是令我们肃然起敬!我坚信,今后大响同志一定会对我国航空动力事业的创新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向大响院士致敬!

相逢有缘

夏光义

2013年12月

心系航空意志坚,拼搏终生只等闲。

“我心飞翔”成正果,厚积薄发作巨献。相逢相知五十载,人生道上亦有缘。

愿君百尺竿头立,新机源源飞蓝天!

献身动力呕心沥血,航空报国矢志不渝

———读刘大响院士回忆录

中航工业科技委彭友梅

2013年12月8日

2011年,根据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和中国工程院的部署,刘大响院士编写出版了自己的传记回忆录《我心飞翔》,2014年又以《中国工程院院士传记》修订再版。作为他的老部下,有幸提前研读书稿,倍感亲切、深为感动。这是刘大响同志献身动力、航空报国、呕心沥血50年的生动记录,也是新中国航空动力科研战线探索创新、艰苦奋斗的一个缩影。其中的许多事,一件件、一幕幕,仿佛就在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