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大响是新中国培养的大学生,1962年参加工作以来,在我国航空动力科研事业创建发展的征程中,学习、战斗,从一个普通的农村小孩成长为一名共产党员、航空发动机专家和中国工程院院士。1962—1970年,他在沈阳初建的第一个航空发动机设计所(606所)工作8年,作为发动机总体性能组组长和试车突击队副队长参加了涡喷7甲发动机的改进研制,贡献了自己的力量,并奠定了良好的科研素质基础。1970—2000年,他响应号召支援三线,在四川山沟624所艰苦奋斗30年,先后任研究室主任、副总师、总工程师,主持完成了亚洲第一高空台试验厂房的性能调试、比对标定、总结验收和多型发动机的高空模拟试验;主持完成了第三代推重比8发动机的预先研究和核心机研制,以及第四代推重比10发动机总体方案、关键技术和主要部件的预研工作,为我国航空发动机的创新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2000年至今,调任北京中航工业科技委副主任10余年,主持发动机专业的软科学研究、技术咨询和决策支持工作:他主持完成了2020、2030年我国航空发动机发展战略研究;他主持论证、提出建议,多方呼吁,对推动发动机技术验证、民机预研、新一代发动机预研三大研究计划和大飞机、发动机国家重大科技专项的立项做出了重大贡献;在中国航空学会领导下,他主持论证并向中央建议,促进建立国家航空应急救援体系并积极发展通用航空;他对涡扇10系列、涡扇××、“长江”1000、R0110燃机等重大型号研制评审把关、提供技术咨询;他担任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期间,关心国计民生、积极参政议政,提出将福建“海峡西岸经济区”提升为国家战略并列入“十一五”计划,提出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重视跨国公司加速并购我国骨干企业问题、打造中国自己的大飞机等多项提案和建议,得到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和采纳。在北京,他还是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为航空动力教学、科研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
鉴于大响同志的突出业绩和重大贡献,他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一项、二等奖两项,省部级奖10多项;1995年当选为航空发动机行业第一位中国工程院院士,2002年荣获俄罗斯科学院荣誉博士学位;先后被评为四川省和全国先进工作者,中航工业劳动模范、劳模标兵,香港“何梁何利奖”和“航空报国”金奖;先后当选为中共十五大代表和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
大响同志为什么能够取得这样突出的成就?除了党的领导和团队集体的努力,他本人有哪些优秀品质值得我们学习和发扬呢?从与他认识、共事40多年的感受,我以为集中起来突出有以下三点。
一、献身动力、航空报国的人生追求
大响同志认为,人生在世,总要做一番事业,对国家为人民有所奉献,而不能碌碌无为、虚度年华。在党的教育培养下,他放眼世界、立足本职,牢固树立献身动力、航空报国的人生追求和坚定信念,立志发展动力技术、振兴航空工业、为祖国的繁荣富强和人民的生活幸福而不懈奋斗。为此,他爱岗敬业,攻坚克难,百折不挠、矢志不渝。为中推涡扇发动机的发展他几十年顽强拼搏,为开展推进技术对俄合作他长途奔波、艰苦谈判,为大飞机工程立项他四度提案、积极呼吁,为发动机重大专项他进行了多年反复的调研论证……有时虽遇到困难和挫折,他也从不退缩、不灰心、不放弃,总是锲而不舍执着追求地反复宣传陈述,不断地“鼓与呼”,最终取得专家的共识和领导的支持,促进了我国发动机技术的发展。
二、废寝忘食、学习实践的实干精神
大响同志属牛,他认为:为实现伟大的理想和目标,必须不断学习、努力实践,发扬老黄牛吃苦耐劳的实干精神,扎扎实实做好每项具体工作。为此,他几十年如一日,勤奋好学、激情进取,废寝忘食、埋头苦干。刻苦钻研专业知识,积极参加科研实践,广泛深入调查研究,独立思考、开拓创新,不断扩展知识、提高能力、积累经验,出色地完成各项任务。根据国家的需要,他从冲压到涡喷、从设计到试验、从技术员到领导干部、从大城市到深山沟,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专一行。而今他已过古稀之年,身体欠佳,老伴有病,仍然一如既往,起早睡晚,频繁出差,如空中飞人。大家劝他多注意休息、保重身体时,他的回答是:“老牛自知使命重,不用扬鞭自奋蹄。为了让国产飞机都装上强劲的‘中国心’,我愿继续努力,发挥余热,直到自己的生命之光熄灭为止!”
三、谦虚谨慎、团结协作的工作作风
大响同志认为:航空发动机是高温高压、高速旋转、长期反复使用的复杂热力机械,是知识密集、技术密集、多学科交融的高科技产品。它的研究和发展是一项难度大、周期长、耗资多、风险高的高科技系统工程,需要多专业、多领域各方人才组成的研发团队几代人的联合作战共同奋斗才能完成。人民群众是真正的英雄,而个人永远只是沧海之一粟。怀着这样的理念,无论做专家还是当领导,他总是谦虚谨慎,诚恳待人,尊重同志,虚心听取大家的意见,善于集中群体的智慧,充分发挥团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和大家团结协作联合攻关,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他吃苦在前、享受在后,认真负责、敢于担当,关心群众疾苦,严格要求自己,大力培养青年新生力量,深得干部群众的拥护和爱戴,从而成为我国发动机行业“德艺双馨”的科技帅才和领军人物之一。
大响同志也是我本人十分敬佩的技术领导和良师益友。他年长我5岁,从1970年相识至今,建设高空台,他是我的室主任;参加发动机预研,他是总工程师;决策支持和软科学研究,他是发动机专业组组长和科技委副主任。40多年来,我一直在他直接领导下工作,亲身受到他技术业务上的指导、思想作风上的熏陶和日常生活上的关怀,使我受益匪浅、锻炼成长、终生难忘。
总之,刘大响院士是我国当代航空发动机科技专家的一位优秀代表,他领衔完成的各项科技成果都是在党的领导下项目团队共同奋斗的结果和集体智慧的结晶,他的实际行动和革命精神践行和反映了中航工业的集团理念和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出版“院士传记丛书”,宣传表彰他及其他院士绝不是他们个人的私事,而是时代和事业的需要,是总结经验、激励后人、继往开来的思想文化建设。让我们学习发扬刘院士的优良作风和高尚品质,勤奋学习、埋头苦干、团结协作、百折不挠,为实现炎黄子孙的航空梦、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十年磨一剑一朝结硕果
———忆刘院士在“中推核心机研制”中的点点滴滴
斯永华
624所原中推预研办公室主任
读完刘大响院士的回忆录《我心飞翔》,感到十分亲切和高兴。过去在他的领导下,我们亲力亲为的中推核心机研制中的点点滴滴,就像过电影一样,一幕一幕地浮现在我的脑海中。当年我们共同战斗岁月中的所作所为,所遇到的“酸甜苦辣”,所发生的“喜怒哀乐”,不由自主地跳到了眼前,让人难以忘怀。回顾“高推”往事,有时使我难以入睡,不得不拿起笔来,写一点难以忘却的纪念。
“高推预研”是“高性能推进系统工程预研”的简称,是我国发动机行业按系统工程管理开展的第一个大型预研项目,而“中等推力涡扇发动机核心机研制”(简称中推核心机),既是高推预研的延续和重要阶段,也是我国航空发动机行业探索自主创新道路的新起点。
“高推预研”起始于1980年,第一任总设计师是袁美芳同志,她为高推预研的立项和前期研究工作,付出了艰辛努力,做出了重要贡献。刘大响同志从1986年起接任624所总工程师,同时也就兼任高推预研的总设计师。在他的领导和组织下,期间所发生的一切重大事件都与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在我们30多年的交往中,他一直是我的直接领导,由于工作上接触最多,他逐渐成为我的良师益友,成为莫逆之交、无话不说的知心朋友。刘总对发动机事业的执着追求,他的聪明才智、他的坚韧毅力,他的组织才能,他的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关心他人比关心自己为重的高贵品德,都给我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本文仅以个人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记录下中推核心机研制过程中的点点滴滴。
临危受命,关键时刻敢当大任
1986年,刘大响同志被任命为新一届624所总工程师。当时正值国家改革开放之初、大搞军转民之时,外界“诱惑”多多,对“三线”冲击很大,“孔雀东南飞”势不可挡,人心思走,不少人都希望早点儿冲出山沟。高推预研项目调整,年度科研经费从千万级锐减到百万级,且其中近一半为外协费,624所科研工作处于难以为继的状态。更为严重的是,当时社会上对高推预研存在不同看法,一些人认为高推预研报告“只是一堆毫无用处的废纸”“对型号研制没有任何价值”,有人甚至提出“应立即叫停”;1985年上级又决定把“GD25技术摸底”并入其中,出现了“以摸代研”的倾向,自行研究工作受到了严重影响,高推预研面临半途而废的危险。
凡此种种,在所内干部群众中造成了很大的思想混乱,加之624所地处山沟,生活条件很艰苦,科研任务不饱满,技术人员待遇低,孩子上学无希望、就业无门路,技术骨干不得不分流去开发民品,不少同志要求调走,一些人不辞而别另谋高就。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当时624所面临“经济、人才、信心和生存”四大危机。所的前景如何?出路在哪里?这个问题需要624所的领导、尤其是新上任的王靖寰所长和刘大响总师必须要做出的回答。
不辱使命,624所走出困境
当上总工程师后,刘总面临最尖锐的第一个问题就是高推预研要不要继续搞下去?能不能搞下去?怎样搞下去?在相当一段时间内,除主持总师办公会议、处理日常技术工作之外,他常常沉默寡言,陷入了深深的沉思。但他明智地决定,从调查研究入手,首先找我多次交谈,详细了解高推预研立项背景、进展情况、取得的成果和存在的问题,他还分别找所有的副总师和各级领导、技术骨干交谈,后来他又带领我们走访了与高推预研紧密相关的几所高校和兄弟院所。
根据这些调研结果,他深思熟虑,逐步形成了搞中推核心机和验证机的想法,提出了“在高推预研基础上开展三大高压性能部件和核心机、验证机预研,逐步研制出我国自主设计的航空发动机”的发展思路。他要我按照这个思路,整理出一份资料,提出《开展三大高压性能部件和中推核心机、验证机研究》的初步设想,召开两次总师办公会进行讨论,得到王靖寰所长、谢士玉书记和其他所领导的支持。
为了更好地统一思想,他与王所长一起召开了中层干部和技术骨干座谈会,围绕高推预研成果的应用和624所今后的发展方向,请大家帮着出主意、想办法,集思广益。座谈会上大家发言很踊跃,气氛很热烈,虽然也有些不同看法,甚至有个别同志发牢骚、说怪话。但主流的观点是:高推预研的大方向没有错,一定要坚持向前走。624所只能前进,不能后退,后退是没有出路的。否则,高推预研真的要成为“一堆废纸”,很可能前功尽弃。
在这些座谈会上,刘总也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当时他认为:继续加强和推进“高推预研”是我国自主发展航空发动机的迫切需要,势在必行。他提出在高推预研成果的基础上,以恢复“三大高压性能部件研制”为突破口,实施“三步走”的发展思路。即:第一步,恢复被砍掉的三大高压性能部件研究,包括七级高压压气机,带气动雾化喷嘴的短环形燃烧室和带气冷叶片的全尺寸高压涡轮部件;第二步,在三大高压性能部件的基础上完成中推核心机研制;第三步,在前两步的基础上完成中推验证机研制,逐步走出我国自主研制先进航空发动机的道路来。
在统一思想的基础上,刘总布置高推办编写报告,并以很大的精力亲自审阅,逐字逐句修改,几易其稿,1988年2月向航空工业部发动机局上报了《关于调整高性能发动机设计技术研究立项论证报告的意见》,建议将高压压气机由四级试验件恢复为七级高压压气机部件,同时恢复带气动雾化喷嘴的短环形燃烧室和带气冷叶片的全尺寸涡轮部件研究,提出新增2000万元科研经费的请求。
此后,他又多次到北京向部发动机局、科技局和部领导汇报,向国防科工委机关领导汇报,以感动“上帝”,谋求支持。但刘总心中很清楚,这件大事不可能一蹴而就,他建议在所内提前启动三大高压部件的方案设计和试验工作,得到所党委和王所长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