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刘大响自传
17559400000059

第59章 附录二(3)

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航空动力专家刘大响同志的回忆录———《我心飞翔》一书已经出版面世。我有幸较早得到此书,一口气览读无余,深为刘院士忠于党、忠于祖国、忠于人民、忠于我国航空动力事业的博大胸怀和非凡壮举所折服,所感动。这部30余万字的回忆录,情真意切,语言质朴无华,行文通俗流畅,既无矫揉造作之态,更无哗众取宠之意,完全是发自内心的肺腑之言。真挚的感情,坦荡的胸怀,对理想的不懈追求,百折不挠的意志品质,无不显示出一位大家的风范。这是一部进行传统教育的好教材,是一部如何进行航空发动机创新研制的蓝本,更是一部彰显科学家人格魅力和坦荡胸怀的好书,给后来人留下了一笔极其宝贵的精神和物质财富,必将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一、一部进行传统教育的好教材

一个人从他的童年、少年到青年是一个重要的成长阶段,也是一个人世界观形成的重要时期。万丈高楼平地起,基础打不牢,万丈高楼就是空中楼阁,一遇风驰电掣,就会顷刻倒塌。回忆录用了近5万字来写自己的成长过程,这不是多此一举,而是十分必要。作者借此告诉我们,家庭和社会教育同等重要,二者缺一不可。刘院士的童年时代同其他儿童一样,并没有什么特殊之处。他在回忆录中写道:“小时候生长在农村的我是玩泥巴长大的,捉迷藏、骑竹马、烤家雀、打铜板、看木偶、拉洋片。”“小时候我挺淘气,经常同小伙伴爬树掏鸟窝、抓知了,下河洗澡摸鱼……”寥寥数笔,就把一个顽皮、活泼、可爱的刘院士的童年活灵活现地表现出来,跃然纸上。那么,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村孩子,缘何成长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缘何在航空发动机这个高科技领域做出辉煌的业绩呢?俗话说得好:水有源树有根,其中肯定是有原因的。

1.良好的家庭教育是他成长的基石

从回忆录中我们不难看出,刘院士的家族是一个大家族,其祖辈可追溯至明洪武8年,祖祖辈辈都受过良好的教育。其祖父为人忠厚、善良淳朴、性格随和、一生行医、救死扶伤,深受人们的爱戴和尊敬;其母亲知书达理,继承祖父医道,为百姓行医看病,对家庭困难的病人分文不收。尽管家庭生活还算殷实,但其母一生简朴,掉一粒米也要拣起来,喝稀饭、吃地瓜,经常穿带补丁的衣服。刘院士从3岁起就开始接受母亲的教育,背《三字经》《百家姓》;熟记“岳母刺字”“悬梁刺股”“孔融让梨”“孟母择邻”等典故;背唐诗宋词。母亲教育他要“尊敬长辈、尊敬老师、爱护同学、为人诚实、不说假话、勤奋努力、好好学习”。这些不倦的教诲,在刘院士的幼小心灵里,埋下了纯朴善良和勤奋好学的种子,积淀了积极上进和不服输的品格。

2.孜孜不倦、勤奋努力的求学精神

刘院士的青少年时期,先后读过私塾、私立小学、初中、高中。老师教育他“学习要努力、做人要诚实,男儿当自强,一切靠自己”。这在他幼小的心灵里打下了深深的烙印,以至成了他这一生的“座右铭”。在小学他第一批加入少先队,担任中队长;在初中担任学生会主席,县学联委员、副主席。后来他升入大学,第一批入党,担任班级总干事。无论在哪所学校,他都积极参加各种社会活动,品学兼优,学习成绩名列前茅,被学校评为“全面发展的优秀学生”。刘院士在回忆录中风趣地说:“我是属牛的,属牛的人都会有点儿牛脾气,但总是勤奋劳作、不畏艰辛、任劳任怨、奋力向前。我常常想,自己的天分并不很高,也不那么聪明,但笨鸟先飞,从小读书刻苦用功,所以学习成绩才比较好。”刘院士孜孜不倦的求学精神,在学习的实践中不断磨炼自己、不断成长进步,这无形中给我们今天的青少年树立了好榜样。

3.患难与共、相濡以沫的模范夫妻

刘大响院士1963年结婚。50年来,这对夫妻互敬互爱、互相搀扶、相濡以沫,走过了极其艰苦的岁月。由于刘院士工作繁忙,长期出差和“蹲点儿”,3个孩子都由妻子抚养长大。夫人背着孩子上班,几十里路,第一次摔伤住院,第二次摔成脑震荡,但其夫人毫无怨言,全力以赴支持丈夫的工作。刘院士在回忆录中说:“那一段时间是我与段兰芳结婚以来所经历最艰难的时期。段兰芳不但没有因我工作忙、经常出差而有怨言,而是尽力默默地支持我的工作。对此,我一直感到很内疚,觉得很对不起她。”这是实实在在的心里话,情真意切。50年来,他们没有进过歌厅、咖啡馆和公共娱乐场所,也没有卿卿我我。虽然有些乏味,却心里踏实。所以,刘院士的良好家庭教育,善良淳朴的家风,青少年时期的成长过程以及正确的婚姻观,是我们进行传统教育的好教材。

二、一部如何进行航空发动机创新研制的蓝本

1.不去机关去基层

刘院士从北京航空学院毕业后,主动放弃了到国防科委机关舒适体面的工作,主动要求到科研第一线摔打锤炼,最后,他如愿以偿地被分配到沈阳航空发动机研究所(606所)。刘院士在学校学的是冲压发动机,而606所研究的是涡轮喷气发动机,反差之大,令他毫无思想准备。但他既选定了目标,就要坚持走下去。不会就学,不懂就问。向书本学习,向同志学习,向苏联专家学习,经常挑灯夜学。由于他的突出表现,得到了领导的重用,曾先后带队到部队“蹲点儿”,担任总体性能组组长,突击队副队长,研究室代理副主任,“遭遇起动”组组长。就是在“文化大革命”的日子里,他也没有放弃学习,精心研究有关资料。可以说,在606所的8年时间,为他以后从事航空动力研究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2.努力奋战在高空试车台建设的第一线

1970年,刘院士被调到四川江油的大山深处的624所,担任高空台设计室的副主任,分工主管高空台的试验。高空台是一项技术复杂、难度很高、规模巨大的国家重点工程,也是先进航空发动机试验不可缺少的设备。当时世界上仅有苏、美、英、法四个国家才有,可想而知其难度之大。正像回忆录中说的“高空台具有试验范围广、功能强、效率高、风险小、状态可重复、不受天气限制等特点”。面对这样一个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刘院士带领他的团队,在全国近百家企事业单位协作下,经过上万名建设者的积极努力,历经30个春秋的艰辛磨难,凝聚两代人的理想追求和聪明才智,终于建成了我国自己的高空台,于1995年经过国家验收,正式投入使用。建设高空台的整个过程,遇到哪些技术关键,如何改进设备提高性能,回忆录里都有详细的描述。那种百折不挠、锲而不舍、迎难而上、忘我工作的鲜活场面,让人看了动容。

3.赴英参加斯贝发动机的高空台考核试验

据回忆录记载:由于我国发动机比较落后,国家决定引进英国斯贝发动机。刘院士作为高空台考核试验小组组长赴英参加了斯贝发动机考核试验工作,他凭借丰富的经验和聪明才智,协助英方解决了高空台“舱效应”造成发动机性能漂移问题,得出了试验性能新的修正方法,成功完成了斯贝发动机高空台5个性能考核点试验,为涡扇9发动机实现国产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后来涡扇9被命名为“秦岭”,有效地提高了我国自行研制发动机的水平和能力。刘院士在英期间,带着“要搞好中国自己的高空台”这个问题,一方面千方百计与英方工作人员搞好关系,放松他们对我们的监视,深入车台各处进行一点一滴的测绘,取得了许多极有价值的借鉴资料;另一方面抓紧一切机会与英方专家进行广泛交流,掌握了高空台的系统构成、试验方法、开车程序、高空台的调试方法以及如何判断试验结果的精度等问题,有力地保证了我国高空台顺利建成。

“高推预研”是我国自主发展航空动力的迫切任务,势在必行。在“高推预研”和“引进仿制”的问题上,始终存在着两种不同意见和分歧。身为624所的总工程师,刘院士认真研究世界先进发动机的发展趋势,站在世界科技前沿高瞻远瞩,力主实施“高推预研”。在国家下达任务并得到经费支持下,身体力行,取得了一系列科研成果,从而大大地缩短了航空发动机的研制周期。回忆录里对为什么要搞“高推预研”,我国航空发动机搞不上去的原因,“引进仿制”存在的问题,关键技术的预先研究,预先研究与型号的关系和系统管理等问题,都做了清楚的回答,语言简练生动,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中推核心机登上历史舞台。在“高推预研”、增加技术储备的基础上,研制中推核心机自然提到了日程。中推核心机的关键在于三大高压部件性能试验,据回忆录中的描写,在进行七级高压压气机试验时,冒着转子“飞”出的危险,刘院士果断决策,采取降低转速,快推油门,使转子快速通过“临界转速”的办法,并当即表态:“如果转子‘飞’了,由我承担责任。”这一推,果然验证了他的判断,充分显示了刘院士敢于决策、敢于担当的大将风度。中推核心机的研制成功只用了4年时间,速度之快,前所未有。科研实践充分证明“高推预研”是正确的,其科学价值不言而喻。

4.积极参与高性能发动机研究

为了缩短我国与国外先进水平的差距,按照“生产一代、研制一代、预研一代、探索一代”的指导思想,当时的航空航天工业部召开了《90年代高性能推进系统预研选题及民用航空发动机预研规划》论证会。刘院士在会上做了主旨报告,主要论述了项目的必要性,国外发展的现状、经验和启示,研究目的和内容,主要关键技术,研究的技术途径,项目的可行性及风险分析,主要措施与政策建议等,得到了参会者的好评。刘院士为该项目技术负责人和开拓者,经过一年的努力,4个单位共提出6个方案,最后确定了以624所的方案为基础,吸收其他方案的优点。后经过修改提升,攻克若干关键,使试验获得成功。实践证明,刘院士及其团队所走过的这条路是正确的,是一条自主创新发展航空发动机的必由之路。

由于刘院士为我国航空发动机的发展做出的重大贡献,于1997年获得了“何梁何利奖”中的科学与技术进步奖。这是对他个人的肯定,也是对他的团队的肯定。由于文章的篇幅有限,回忆录中的很多内容还没有写进来:如刘院士率团赴莫斯科访问,成功地与俄罗斯进行高性能发动机技术合作,解决了“发动机流场畸变”的技术难题,荣获俄罗斯科学院荣誉博士学位;为根治飞机“心脏病”鼓与呼;建立企业院士工作站,呼吁建造中国自己的大飞机,等等。这些问题在回忆录中都有详细的描述。从回忆录中我们清楚地看到了刘院士为了中国航空动力的快速发展,苦苦奋斗了30年。有人说,放弃很容易,而坚持却很难。能够坚持30年,更是难上加难。这就是一位科学家的信仰,这就是一位科学家的责任和使命,他在科研的伟大实践中尊重知识、尊重科学、尊重人才;他的务实的工作作风,严谨的科学态度,精细的组织领导,善于团结同志的博大胸怀,无不彰显着他的人格魅力,真实地反映出主人公的内心情感,无不给人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

三、一部彰显科学家人格魅力的好书

只要你认真地阅读回忆录,你就会发现:每当在发动机研制过程中遇到技术难题,每当在对外谈判中遇到困难,每当在高空台建设中遇到难题,刘院士都怀着强烈的事业心和高度的责任感,发挥聪明才智,仗义执言、积极建言献策,而且绝大多数都被领导采纳,发挥着独特的作用。尤其是他当选全国人大代表、全国人大常委和外委会委员之后,数十次参加人大常委会和外委会会议,每次会议之前,他都深入调查研究,精心准备,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均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1.建议将福建“海峡西岸经济区”提升为国家战略

2005年,刘大响院士应邀到福建省参加第三届“6·18”项目成果交易会和“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院士论坛”等活动。期间,福建省省委和省政府领导接见了参会院士,表达了欲把“海峡西岸经济区”能够提升到国家战略的意向,希望能得到院士们的高度重视,他在福建实地考察了一些地方和单位,感到这些年福建变化大,发展势头好,认为把“海峡西岸经济区”提升为国家开发区,具有重要战略和现实意义。回京后,经过仔细思考,亲自起草了一份调研报告上报全国人大,很快得到国务院的采纳,并列入国家“十一五”计划。不仅促进了福建经济的发展,而且极大地促进了两岸的经济交流和和平稳定。

2.呼吁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

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普遍偏低,这是个不争的事实,2006年,刘院士收到了成都420厂40多名退休职工的两封来信,反映退休人员养老金过低的问题。他感到这个问题在全国带有普遍性,事关重大,立即给全国人大领导写了一封信,并附上群众的两封来信。全国人大领导很快做了批示,并把信件转到国务院。国务院领导认为来信反映的情况属实,立即向中央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和建议。国务院有关部门很快下发了文件,及时调整了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即“三连调”,现已成为“八连调”,使全国几千万退休人员享受到了改革开放的成果,缓解了群众中的突出矛盾,促进了社会的和谐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