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刘大响自传
17559400000058

第58章 附录二(2)

经历改革开放30余年的快速发展,中国的综合实力和财富能力已是今非昔比,伟大的“中国梦”需要航空强国的坚强支撑。当前,突破航空动力发展“瓶颈”,实现中国航空工业的快速发展已经成为国家意志,成为民族期盼,成为航空人的共同追求。中航工业党组已经向全行业发出集中行业优势资源,攻克一个个型号研制中的难题和技术堡垒,用最短的时间,突破航空动力发展“瓶颈”的号召;中航工业发动机率先对研发板块进行了专业化整合,提出了“5C”和六大板块协调发展的战略构想,组建了一个个型号攻坚的“国家队”“行业队”,正在向横在前进道路上的难题和堡垒发起冲锋!我们有理由相信,有国家的巨大支持,有中航工业的坚强领导,有中航工业发动机的正确指挥,有全体航空动力人的奋发作为,我们一定能够在老一代航空动力人奠定的坚实基础上,走出困境,走向光辉灿烂的明天!衷心希望当代航空动力人为了强劲“中国心”,一定要下定决心,坚持遵循发动机研制的客观发展规律,扎扎实实地做,踏踏实实地走好每一步,坚持自主创新之路,集能聚力,突破“瓶颈”,赢得事业成功,实现刘院士等老一辈航空动力人和我们共同的梦想,实现“我心飞翔”的夙愿,让中国的战鹰都装上健康、强劲的“中国心”!

走动力报国之路圆中华复兴之梦

空军第5719厂厂长向巧

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航空动力专家刘大响的回忆录《我心飞翔》,在5719厂员工中引发了热烈反响。无论是科研技术人员还是生产一线工人,都无不为刘院士“诚信、勤奋、团结、奉献”的精神所感动。各单位还召开专题会议交流心得体会,员工们纷纷撰写读后感,表达对刘院士甘当“老黄牛”,为振兴航空发动机奋斗终生的由衷敬佩,抒发学习刘院士精神,爱岗敬业,奉献中国航空动力事业的心声。

这部回忆录生动翔实地叙述了刘大响由一名普通科研工作者成长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的人生轨迹和心路历程,多角度展现他“心系动力,航空报国”的科学人生,朴实无华的字里行间中折射出一名人民科学家为贡献“中国心”、助力“中国梦”而不懈奋斗的人格魅力,给航空动力人以深刻的启迪。

一、爱国强军不懈追求,军力强则国家强

刘院士与部队有着很深的缘分,是经过部队大熔炉锻炼的“红色航空工程师”。大学毕业时他主动放弃了在北京中央大机关工作的难得机会,毅然北上沈阳,投笔从戎,到航空发动机科研一线工作。他于1962年5月正式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行列。他始终牢记着当时六院唐延杰院长的讲话,搞航空发动机对国防建设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到这里来是很光荣的,是为了航空事业的发展、为了建立一支强大的人民空军。从此,刘院士自觉把个人命运与中国航空发动机事业、与国防建设紧密联系在一起。在部队的大熔炉里,他如饥似渴地学习、勤勉工作,每天晚上都同大家一起自觉自愿加班、学习到深夜,经常被领导赶回去休息。

1965年,他和同事们被派往空军某飞行部队进行半年的“蹲点儿”调研,他们与空地勤官兵一起摸爬滚打,经受了“一不怕苦、二不怕死”革命精神洗礼,学到了顽强拼搏、一丝不苟、严谨务实的工作态度,积累了实践经验。在部队半年的“蹲点儿”锻炼中,培养了他敢于面对困难、勇于在实践中学习的良好作风,成为他科研生涯中非常重要的一段人生经历。

刘院士爱国强军的不懈追求,一是源于他对人民空军的热爱和崇敬。他曾经在606所1500余人的大会上颂扬空军的英雄飞行员,讲述在40℃高温下,空地勤人员抗酷暑顶烈日,勤学苦练基本功的动人事迹。他急部队之所急,想部队之所想,积极参与带气冷空心涡轮叶片的815甲发动机研制,第一次在国内取得了“里程碑”式的胜利。二是源于他对我国航空发动机落后已成为制约航空工业和部队装备发展的主要“瓶颈”问题的深切忧虑。刘院士强调,航空发动机是飞机的“心脏”,没有好的发动机,不可能有好的飞机。动力强则航空强,航空强则军力强,军力强则国家强。

这也启迪我们5719人,从事航空发动机事业一定要以爱党爱国爱军、献身航空的理想信念做支撑。我们是“不穿军装的军人,不拿枪的战士”,一定要深入基层、深入实践,全心全意服务一线。只有深入基层、深入实践,才能对航空发动机的性能、使用和维修保障有更深入的了解和直接的体验,才能弥补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和锻炼才干。科研人员要接地气、受教育,努力把自身发展与服务基层、服务部队结合起来,要有沉心静气的定力和螺丝钉般的钻劲,在优质服务中解决问题,在无私奉献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二、扎根三线执着坚守,为动力事业奉献无悔青春

20世纪70年代,刘院士一切听从党的安排,在“好人好马上‘三线’”的口号声中,携全家从繁华的大城市来到大西南的崇山峻岭中,参与中国最大的航空发动机试验研究基地———624所的建设,他在深山老林中一干就是30年。在漫长的山居岁月中,他和广大科研工作者们一起住“干打垒”的房子,上山拣柴,自己做饭,战天斗地,以苦为乐。为了建成国家重点工程项目———航空发动机高空模拟试车台,当时刚过而立之年的刘院士和建设者们“憋屈”在低矮的房子里,仅仅凭借一些公开发表的零星资料和几张外国照片起步,以“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干劲,用最简陋的工具设计绘制了中国高空台的蓝图。

20世纪80年代国家进入经济调整时期,在高空台缓建,经费锐减,安装队伍撤离,人心思走的严峻形势下,刘院士坚守阵地,动员大家树立必胜信心,坚持到底。他在研究室里组建“收尾安装队”,既当技术员又当工人,完成主体厂房的安装收尾。同时利用极为有限的经费,边调试边研究,千方百计请求上级支持尽快恢复建设。在他和广大职工的共同努力下,硬是将高空台停缓建的3年时间,变成了热火朝天的调试和研究的3年,历经千辛万苦,终于使高空台建设“起死回生”。1985年高空台用815发动机直接排大气调试获得成功,1986年又完成了“涡喷13AⅡ发动机进口流场畸变模拟鉴定试验”。1995年高空台正式通过国家验收,刘院士等科研工作者们在偏僻的山沟里像变魔术一般,建成了“亚洲第一台”,使我国成为继美、俄、英、法之后第五个拥有高空台的国家。历尽千难成伟业,人间万事出艰辛。1996年高空台被评为“九五全国十大科技成就奖”,1997年又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刘大响院士与焦天佑所长代表数千名科研人员和职工,两次在人民大会堂受到中央领导的亲切接见。为了这座中国人的“争气台”,刘院士付出了26年最宝贵的青春年华。

刘院士扎根三线30年,体现了航空动力人对党的无限忠诚,对祖国航空发动机事业的执着追求和无私奉献。他的成功史,就是苦苦求索、辛勤耕耘的奋斗史。30年里,他不浮躁、不动摇、不懈怠,抵住了诱惑,耐住了清贫,用顽强的意志和高尚的品格书写了辉煌的人生。30年的执着坚守启示我们,不论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从事航空发动机科研工作,必须要有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必须要下“板凳要坐十年冷”的苦功夫,耐得住寂寞,心无旁骛,不懈地艰苦奋斗,才能取得光辉的成就。

三、自主创新拼搏奋斗,挺起中国航空动力的脊梁

刘院士指出,发动机技术和产品已经被少数航空工业发达国家高度垄断和严密封锁,尤其是先进的高性能发动机的关键技术,即使花大钱也是买不来的。所以,必须立足国内,贯彻以我为主、自主创新的原则,才能不断实现航空动力的更新换代和自主保障。

1986年10月,刘院士受命于危难之际,接任624所总工程师,领军攻关“高推预研”项目。这是我国第一次按系统工程管理的大型航空动力研究工程项目。他深入一线调研,找科研骨干谈心,虚心听取意见,多次拜访兄弟单位取经,提出在“高推预研”基础上开展“三大部件和核心机研制”的方案和建议得到了上级的理解和支持,并正式立项启动,成为10年高推预研工作的重要转折点,624所的预研工作由此走出困境,开启了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新起点。

刘院士在科研实践中,始终坚持科学务实、严谨细致、敢于负责的态度,在重大工程面前他亲临现场指挥,对技术问题实事求是,一丝不苟。在高空台调试和核心机试验过程中,他经常给试验主管和操作人员打气鼓劲:“你们胆子要大,心要细,操作时不能手软,不能犹豫不决,只要不是违章操作或不负责任,出了问题由我负责。”他的坦然大度和充分信任给大家吃了“定心丸”,科研人员称赞他有“大将风度”。

有志者,事竟成。1994年2月,空军和中国航空工业总公司专家组观看了中推核心机试车演示后,给出了这样的评审结论:这是我国发动机行业的重大突破,在自行研制航空发动机道路上跨出了具有战略意义的一步,对我国航空发动机振兴与发展,将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和深远影响。

高空台建设、中推核心机与高性能核心机的研制成功,都与“刘大响”这个响亮的名字紧紧地联系在一起,特别是以他为代表的广大航空发动机科研工作者在中推核心机研制中形成的“艰苦奋斗、顽强拼搏、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精神,值得今天的航空动力人薪火相传,发扬光大。

刘院士所走的自主创新道路,是航空发动机科技工作者为根治飞机“心脏病”,数十年不懈努力追赶国际先进水平的奋斗之路,这启示我们,只要坚持打好基础,建立体系,增强储备,开展几个型号的研制,走完自主研制全过程,实现航空发动机的自主保障,就一定能够走出我国航空发动机自行设计以及修理保障的发展道路,让航空发动机这颗现代工业皇冠上的明珠在我们的手里熠熠生辉。

四、动力报国赤诚情怀,用“中国心”助力“中国梦”

刘院士坦陈,他对于航空发动机事业是“先结婚、后恋爱”,但爱得很深沉、很执着,从来没有后悔过。为了把我国的航空发动机搞上去,年逾古稀的刘院士依然坚持深入调查研究,全面科学论证,四处奔走“鼓与呼”,提出一定要抓住机遇,举全国之力,坚定不移地走自主创新的发展道路,坚决打好航空发动机“翻身仗”。

刘院士敏锐地意识到中国空军要真正实现空天一体、攻防兼备的战略转型,就必须要重点抓航空发动机。刘院士对航空发动机的修理倾注极大的关注。他认为,修理上不了水平,发动机就不可能发挥最大的战斗力。为此,刘院士十分关心航空动力维修企业,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他先后5次到5719厂考察调研。特别是2011年以来,刘院士寄希望于5719厂能够在国家航空发动机重大专项任务中发挥更大作用,他悉心指导帮助工厂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加强人才队伍培养,积极促成工厂与著名高校、研究院和相关民营企业开展交流合作。刘院士还欣然受聘为5719厂的高级技术专家,并在百忙中抽出宝贵时间专门为工厂领导班子和工程技术人员授课,阐述他关于振兴航空、动力先行、自主创新、加快发展的真知灼见,面对面地与工程技术人员交流,令我们深受感动、备受鼓舞。

一生成长党指引,知恩图报“中国心”。刘院士半个多世纪动力报国的情怀,给予我们巨大的鞭策和激励。目前,中央已明确指示将“航空发动机和燃气轮机”列为国家重大科技专项,这对加快我国军民用航空发动机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战略意义。我们一定要珍惜当前难得的发展机遇,认真向刘院士和中国航空动力界的老前辈学习,在上级、刘院士及有关专家、前辈的关心指导下,不负重托,不辱使命,在航空发动机大体系建设中有力作为、有效作为,为飞机“心脏”创造新的生命,为航空发展贡献不竭动力,不辜负刘院士对5719厂“情系蓝天、我心飞翔,动力报国、振兴中华”的寄语和厚望。

中国航空动力事业发展的春天已经到来,梦想已经照进现实。让我们精诚团结、携手同行,凝聚起不可战胜的中国力量,建立完善“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推动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走出自主创新的发展道路,用健康、强劲的“中国心”,实现亿万人民振兴中华的“中国梦”!

一部感人至深的回忆录

中航工业黎明原党委常委、工会主席

严文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