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刘大响自传
17559400000057

第57章 附录二(1)

《我心飞翔》出版后读者反响

为了强劲的“中国心”

———《我心飞翔》读后感

中航工业涡轮院党委书记颜建兴

2011年7月我从中航工业西航调到中航工业涡轮院任职,这次工作变动使我有幸认识了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航空动力专家,在涡轮院工作了整整30年,为院建设和发展做出重大贡献的老领导刘大响。从此,一生中我又多了一位德高望重,才学渊博,值得我终生学习的良师益友。

刚到涡轮院不久,我和院总设计师黄维娜一起去北航拜访刘大响院士。见到刘院士后,我本想把院科研工作、新试验基地建设以及当前承担的重点任务情况,按照准备好的材料系统地作一个汇报,听取他的意见和教导。没想到,话题刚一打开,刘院士就滔滔不绝地讲起他对航空发动机行业使命与愿景的认识,对院里面临的形势任务的分析,对科研型号研制工作的看法,对新试验基地建设的期望。听着老人家那精练的表述和透彻的分析,我不由得想,幸好没有把自己那些肤浅的认识讲给院士听,否则,第一次和老人家见面我可能就要出丑了。

两个多小时的交谈,我被刘院士那特有的人格魅力所折服,被他那一腔热血报效祖国的激情所感染,更被他那执着的敬业精神,深厚的专业底蕴,以及对航空动力事业的挚爱与热切期待所深深打动。一个强烈的愿望在脑海中浮现,有机会一定要详细了解一下刘院士长达半个多世纪的航空动力探索历程,读懂前辈们的思想与人生,从中获取智慧与力量,接过他们的接力棒,让航空报国的伟大事业代代相传。也许是看出了我的心思,临别前大响院士把他自己亲笔写的回忆录《我心飞翔》一书签名送给了我和黄维娜。

这真是一本好书,一本值得一读并要认真思考的好书!在书中,大响院士用他那朴实无华而客观真实的语言把他们那一代航空动力人的从业故事向我们娓娓道来,让我们看到中国航空动力发展的历史缩影,感受到老一辈航空动力人探索事业的艰难曲折和伟大奉献。书中描述的一切,平凡中蕴含传奇,平静中透着波澜,看后让人感动,发人深思,催人奋进。

一、精神之伟大

刘大响院士这一代航空人的事业之路艰辛曲折,跌宕坎坷。从《我心飞翔》一书的记述中,我们看到老一代航空动力人,他们怀着满腔的报国热情,想要为国家的动力事业做出一番成绩,但受到了国家综合国力和工业基础的限制,同时面对着国内外各种对航空发动机研制的限制,所以他们倾其一生心血,耕耘、奋斗了半个多世纪,到现在依然没有收获事业成功的那份喜悦,没有看到中国航空动力产业与世界航空强国并驾齐驱,装着强劲“中国心”的飞机翱翔祖国蓝天那激动人心的时刻。

认识航空动力的发展规律是一段艰难曲折、苦苦求索的历史进程。刘院士等前辈们白手起家,经历的这个过程就像在黑暗中摸索前行,是一定要把中国的航空动力搞上去的决心和航空报国的伟大抱负,支撑着他们永不言败,永不放弃,愈挫愈坚,不断前行。在他们这一代中国航空事业拓荒者的身上,我们看到的是伟大的报国理想、执着的敬业精神、创新求真不怕失败的科学态度、甘为人梯淡泊名利的奉献情怀。这是一种伟大的精神,是航空文化的灵魂,是全体航空人宝贵的精神财富。正是这种精神,支撑着他们在中国航空工业这个寄托着强国之梦和民族复兴的主战场上奋斗了半个多世纪,也正是他们的辛勤耕耘和无私奉献,为祖国航空工业奠定了坚实的发展基础,积聚了突破“瓶颈”、追赶超越的资本。这种精神之伟大,是我们最应该从他们身上汲取和继承的精神力量,也是整个航空动力产业发展的精神支柱。

二、动力之艰辛

读完《我心飞翔》,我深深体会到在当时国家一穷二白,工业基础脆弱落后的基础上要搞出自己的航空动力谈何容易,可以说是历史的状况和当时的工业基础,以及应对当时国际形势对中国航空力量的迫切需求,使中航工业不得已选择走“测绘、仿制、消化、吸收”的道路,即便是这样一条无奈之路也是在国外对我们进行严密技术封锁的情况下走过来的。书中提及了这样两件事:一个是引进英国罗·罗公司斯贝发动机。我们用英产毛料,按照罗·罗公司的工艺规范生产出第一台斯贝发动机,按照合同约定这台发动机要到罗·罗公司进行高空台性能试验。当时英方安排在小高空台上做试验,但受小高空台能力限制,一些性能试验无法满足要求,英方提出用小高空台的试验数据与他们在NGTE大高空台上做的试验数据进行比对校正,最后才能给出结论。这时,我方提出要去NGTE试验基地和他们一起进行数据校正工作,英国人犹豫了半天才答应。在整个试验中,他们也只给结果,而不给过程数据。为什么?因为他们根本就不想让我们知道他们的核心技术。他们的目的,就是要对我们进行技术封锁。另一个例子是在我国高空台建设时期与美国的合作。我们要建高空台,就得搞数据采集系统,而数据采集系统是高空台的关键技术,是建成高空台的决定性因素。基于当时国内的技术现状,准备通过国际合作按“交钥匙工程”解决这一难题。当时我们已经和美国一家公司达成了全部协议和条款。这家美国公司是一个商业性公司,他们担心国内审查通不过,甚至建议我们把合同上的“624所”名称改为“新都机械厂”,以便于通过美国政府的审批。但最终美国政府依然以威胁国家安全为由,单方面将合同撕毁。不得已我们只有走“总体自主设计,硬件分散引进,软件自行编制,现场联合调试”的途径,自力更生解决了高空台数据采集这一难题,终于建成了我们自己的高空台。

就是在这种内忧外困的艰难环境下,一代代航空人没有停下前进的脚步,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出了中国特色的航空事业发展道路,一点一点地迫近航空大国的强国梦。通过这本书,我们可以更多地体会到动力之路的艰难和辛酸。

三、坚持之不易

一直以来,航空发动机的发展受国家综合实力和战略选择的影响,没有得到国家足够的资源支持,这是历史事实,也是造成发动机产业落后的客观原因之一。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的动力前辈们纵有一番报国热情,也找不到报效国家、实现价值和梦想的舞台。当年中推下马、高空台缓建、项目中止造成了大批优秀人才的流失。就拿高空台建设来说,20世纪80年代初,国家决定高空台建设项目缓建,当时刘大响担任高空台研究室副主任,室里原本128人的队伍由于高空台的缓建,只留下了68个人。恢复高考制度后,80年代初一批优秀大学毕业生分配到航空动力行业,现在回过头来看,决然留下来的,也已经所剩无几了。正因为如此,我们才应更加感谢仍然留在中国航空动力事业战线上的人,他们像一颗颗“火种”,延续了我国航空发动机事业的不熄之火。正是因为有他们的坚持和执着,才没有导致行业遭遇毁灭性的灾难。他们的经历只是整个航空动力事业发展阶段的一个缩影。经历了这个过程的单位和个人,都会具备这种精神,拥有这份坚持。对他们的默默坚守、永不言弃的精神,我们表示由衷的敬意。

我们说他们坚守之不易,不仅仅体现在他们肩负起了民族复兴的使命与责任上,也体现在他们那种不怕艰苦、甘于奉献的精神上。在刘院士充满乐观主义色彩的描述当中,我们不难透过文字看到他们当年工作生活环境的艰辛。他们住的是“干打垒”,正如书中描述的“山清水秀屋顶漏,鸟语花香厕所臭”,就是在那样恶劣的生活条件下,他们选择了坚守,没有逃跑,选择了奉献,没有抱怨。他们用实际行动向我们诠释了什么叫航空报国!

四、规律之根本

2009年2月18日,就在“中国发动机之父”吴大观去世前夕,刘院士去看望吴老。吴老拉着他的手,叮嘱道:“航空发动机太难了!过去我们认识不够。一定要吸取历史教训,按科学规律办事!一定要加强预先研究!一定要讲真话,不要怕!一定要落实科学发展观,把我国的发动机搞上去”。这是老人家在弥留之际,用自己的毕生经验和最后的生命力量发出的肺腑之言。直到今天,在发动机研制的过程中仍然存在很多不按科学规律办事的情况,而由此遭受到的挫折和付出的代价令人扼腕痛惜。自古以来中国人最讲求尊“道”重“器”的思想,而“道”就是规律,做任何事情都必须严格按照规律办事;“器”是指做事的方法、途径和工具,是“道”的外显形态。众所周知,搞航空发动机绝对没有捷径可走!发动机研制是工业皇冠上的明珠,一定是要按照其自身发展规律来发展的。时至今日,在全行业奋力一搏努力突破航空动力发展“瓶颈”的历史时刻,我们的前辈们用他们艰难探索的实践告诉我们,一定要坚持“道器并重,术法相乘”的原则,尊重客观规律,大胆实践,勇于创新,学习借鉴世界先进国家的经验和成果,利用一切能为我所用的方法和工具,唯有如此,才能真正走出中国航空动力自主创新、持续快速发展之路。

五、不折腾之重要

中国的发动机走到今天,成绩应当是第一位的。从一穷二白没有发动机,到现在有了一定的基础,初步建立了设计体系和设计规范,基本形成了专业化的发展平台,有了一定的装备保障能力……这些都是成绩,也是未来发展的基础。但我们也要思考,为什么经历了60多年的发展,在信息化、工业化高速发展的今天,我们与国外的差距还是那么大?深究其原因,我们在许多决策问题上不断反复折腾,使得我们失去了航空动力发展的宝贵时间,不断拉大了我们和国外的距离。今天,我们有了航空动力发展的意识,也明白只有坚持走自主研制的道路才能解决发动机研制的核心问题。在风云变幻的国际形势下,我们已经清醒地看到不能再靠引进或购买来解决国家的动力问题。我们整个行业应该静下心来,把所有的精力和资源都聚集在突破航空动力关键技术的“瓶颈”上来,完成上一代航空人的夙愿,实现我们动力强国的“航空梦”,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六、使命之光荣

刘大响院士作为我们发动机行业的先驱者,也是行业的老前辈,他时刻不忘自己的使命和责任。每时每刻都在牵挂着航空动力的发展,用心培养年轻一代航空动力人的成长。他曾多次来到涡轮院给年轻人讲课,强调用创新的精神,走出发动机自主研发的道路,突破航空动力“瓶颈”。他用“使命光荣,责任重大”八个大字凝聚精髓,鼓舞大家。作为新一代航空人,在国家、历史赋予的使命和责任面前,在国家迫切需要航空动力这颗强劲的“中国心”的时候,我们要认真思考:怎样去承担起这份使命?历史选择了我们,机遇钟情于我们,我们已经被推上了这个舞台,已经没有退路,必须勇敢担当,阔步向前。

作为新一代航空动力人,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发动机研制是一项充满风险和挑战的事业,既要有克服重重困难的勇气和决心,在遇到风险时也要敢于担当。书中提到,当年刘院士作为中推预研的总设计师,核心机试验时,他深知其中蕴含着巨大风险,提出要最终的“技术决策权”。而要了这个权力,也代表着他将会承担相应的责任。曾经在某次压气机试验的时候,出现严重超标的振动,经过几轮的摸排、检查都没有发现问题。作为项目的总负责人,刘院士在这个时候经过认真分析和科学判断,认定这是一个“临界转速”问题,只要快速通过这个转速就能恢复正常。在试验现场,推油门杆的操作人员手都在发抖,刘院士指示他不要停,快推油门,越过临界转速后,振动值下降了,试验获得成功。那时,我们的试验不同于国外,国外有钱,试验报废了可以换一台再试,但我们国家当时没那么多钱,每一台用来试验的试验件都十分珍贵,每报废一台都是巨大的损失。虽然事后证明他的判断正确,但当时确实冒了巨大的技术风险。要是判断失误,不仅试验件报废,这会让他承担巨大的责任。所以在当时,做出这样的决定需要他有承担责任的巨大勇气。

一句简单的“出了问题由我负责”道出了他们这一代人的责任担当意识。现在,我们很多同志遇到问题不假思索,没有经过充分的论证和科学的判断就随意做出决定,这显然违背了科学研究所必需的严慎细实的科学精神。有些时候,当意识到风险存在时,优柔寡断,不敢决策,怕担责任,同样会贻误战机。刘院士那一代老同志对待工作的作风和态度,是我们今天很多年轻科技人员需要努力学习和为之不断实践的。

七、希望之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