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刘大响自传
17559400000029

第29章 先进高性能发动机研究(2)

高压压气机历来是航空发动机设计的关键。根据先进高性能发动机总体方案顶层设计的参数匹配要求,结合对俄合作,我们选择了六级高压压气机方案。采用一维、二维和三维设计软件进行设计,既吸收了俄方方案的优点,又改进了俄方方案中的不足之处。

六级高压压气机指标看起来并不十分先进,但其难点是切线速度低,长径比小。以周拜豪为首的设计人员,采用了许多先进技术,如全三维设计技术,新的定制叶型技术,使方案达到较高的水平,经过一轮修改设计,即达到了设计指标要求。试验表明,新六级高压压气机的特性比较平坦,消除了中推七级高压压气机低转速下喘振边界所出现的“凹坑”现象,使624所的多级高压压气机设计能力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高温升短环形燃烧室是在对俄合作的基础上进行的。但我们并没有完全照搬他们的方案。胡正义和李继保两位主任设计师向我提出,俄方的主燃烧室方案是按富油头部设计的,长度较大,而中推主燃烧室则是按贫油头部设计的,长度短,但高空稳定性受到影响。他们提出做些修改,我同意和支持他们的意见,并一起讨论确定了介于两者之间的头部油气比,后经试验表明效果良好,说明624所在高温升短环形燃烧室设计方面,也具备了较强的设计能力和技术水平。

由于涡轮前燃气温度高,又涉及到气固热多学科耦合和优化问题,高温涡轮的研制难度很大。开始时,涡轮专业主任设计师多次向我提出要自己进行修改,但我坚定不移地坚持要原原本本地按照中俄双方同意的合作方案进行设计和研制。虽然后来试验时我已调离624所,但试验获得了成功。表明当时我们的这一决策是正确的,624所在带高效冷却叶片的大载荷高压涡轮设计技术方面,也有了明显的提高。

荣获“何梁何利奖”

“何梁何利奖”即何梁何利基金设立的奖项,是香港企业家利国伟先生发起,由何善衡基金有限公司、梁銶琚、何添先生、利国伟先生的伟伦有限公司共同捐资4亿港元,于1994年在香港注册成立的科技奖励基金。其宗旨是通过奖励取得杰出成就的我国科技工作者,倡导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崇尚科学的良好社会风尚,激励科技工作者不断攀登科学技术高峰,加速国家现代化建设,从1994年至2010年共颁发了十七届。

由于评审的条件严、标准高,有一套高度透明的“公平、公正、公开”的评选办法,加之又有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教授等一批世界知名的科学家组成评审委员会,保障了评选工作严肃、稳定、规范、有序地进行,在海内外乃至全世界都享有很高的地位和声誉,所有的科技工作者都以能够获得“何梁何利奖”而感到光荣和自豪!

我有幸获得1997年度“何梁何利奖”的科学与技术进步奖,是该奖项设立以来的第四届。这是社会对624所多年来科学研究工作的承认和肯定,也是对我个人几十年努力奋斗的鼓励和鞭策。获得当年度“何梁何利奖”科学与技术成就奖的,是王忠诚和钱伟长两位德高望重的老科学家。

更令人意想不到的惊喜是第四届颁奖仪式,定在香港隆重举行。当时,我正住在京西宾馆参加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接到通知后,按要求办好了一切入港手续,就在北京边开会、边等待这一天的到来。

1997年9月21日,我们获奖的一行人员在国家科委有关负责同志带领下进入香港。9月23日,第四届“何梁何利奖”颁奖典礼在回到祖国怀抱的香港特别行政区举行。香港恒生银行博爱堂装扮得十分庄严而又雅致,会场内外欢声笑语,喜气洋洋。

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朱镕基同志、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董建华先生,亲临恒生银行总行担任主礼嘉宾,向荣获“何梁何利奖”科学与技术成就奖的王忠诚、钱伟长两位老科学家颁奖;中央政府有关部门负责人和捐款人代表向获得科学与技术进步奖的63位科学家颁奖。

朱镕基副总理在会上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盛赞“何梁何利奖”的创建。他说:“非常高兴这次颁奖能够在香港举行,而且是在回归祖国以后的香港举行。现在是在中国的土地上,由中国人成立的基金,发给中国的科学家,我认为这是非常有意义的。”朱镕基同志还说:“为了表达对四位老先生及其家属的敬意,我来之前,请中央文史馆的老先生作了几幅画,送给四位老先生和他们的家属。我在里面写了几句话:‘高谊可风,功在当代,泽被永远’。”朱镕基副总理与董建华特首一起走下主席台,同我们63位获奖人一一握手,大家的心里都充满着激情和感动。“何梁何利奖”以鼓励祖国的科技人才为目的,我想将来会越来越有意义,而且它的影响和作用会越来越大。

这就是我有生以来的第一次香港之旅,有着特殊的重要意义。香港给我留下了深刻而美好的印象,永生都不会忘记。

调入北航和中航工业科技委工作

中国航空工业总公司朱育理总经理和张洪飚副总经理对我很关心,曾多次对我讲:“你把中推核心机搞完,把高空台调试搞完,准备调你到航空工业总公司科技委工作。”

1994年初,中推核心机完成了研制任务,1995年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994年底,高空台完成总体性能联合调试,1995年完成与俄罗斯高空台Ц-4Н号舱的对比标定试验,又相继完成了3型发动机的高空模拟试验,1996年高空台被评为“九五全国十大科技成就奖”,1997年又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1990—1999年,我又担任了先进高性能发动机预研的技术负责人。1995年我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从1970年到2000年,我在624所工作了整整30个春秋,领导交给我的主要任务完成了,可以说我在624所的历史使命也基本上完成了。

中推验证机项目下马之后,所里发文明确江和甫同志协助我一起主管先进高性能发动机预研工作。我认为江和甫同志是我国航空发动机行业中最优秀的总设计师之一,设计水平高,工作能力强,人缘关系好,是不可多得的人才,也是接替我担任先进高性能发动机预研工作负责人的最佳人选之一。

当航空工业总公司要调我进京的时候,正赶上中央政府领导换届,进京户口被冻结,人事调动暂缓。这时候,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沈士团校长、楼士礼书记、徐纵巍常务副校长分别多次找我谈话,热情地欢迎我到北航工作,说他们可以帮助解决进京户口问题。北航是我的母校,是全国重点高校之一,调进北航工作当然是很好的选择。但经向总公司有关领导汇报,并与624所有关领导商议后,他们都希望我将党政关系暂时保留在624所,结果我向北航领导提出了一个要求,因为我的工作根基在航空工业,我愿意进北航工作,但624所确有一些工作尚未完全结束,希望党政关系暂时放在624所。北航对此表示理解和同意,但档案副本一定要放在北航。后经两个单位领导协商,按此方案我就很快调进了北航工作,在航空发动机系担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兼北航校学术委员会委员,后来又担任北航“航空发动机数值仿真研究中心”主任。

1998年国务院机构改革后,航空工业总公司被撤销,一分为二,成立中国航空工业第一、第二集团公司。2000年中国航空工业第一集团公司科技委王昂主任找我谈话,并与北航、624所协商后,将我的党政关系从624所调到中航一集团,担任中航一集团科技委副主任,在北航的关系仍保持不变。中航一集团又正式发文,任命我为624所高级顾问,并继续担任“航空发动机高空模拟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我原担任的先进高性能发动机预研技术负责人的工作,全部移交江和甫同志接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