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刘大响自传
17559400000028

第28章 先进高性能发动机研究(1)

难忘的“884会议”

为了满足先进战斗机隐身、过失速机动、不加力超声速巡航、超视距多目标攻击等许多要求,必须加快先进高性能发动机的发展,它在强调性能更先进的同时,更强调发动机的结构完整性、可靠性和维修性,在设计上采取了较多的新结构、新材料和新工艺,采用双余度全权限数字电子控制,与第三代推重比8一级发动机相比,零件数量减少40%~60%,可靠性提高1倍,耐久性提高2倍,全寿命期费用降低25%~30%。美国早在20世纪70年代就开始了这一代发动机的预研工作。

航空发动机是技术和知识密集的行业,要缩小我国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需要几代人坚持不懈的努力,按照“生产一代、研制一代、预研一代、探索一代”的指导思想,积极跟踪世界先进水平,为未来的型号研制打好基础,做好技术储备,我们也开始进行90年代先进发动机关键技术发展的论证工作。经过多年努力,共形成30多份研究分析报告。

1988年4月,航空航天工业部发动机总公司筹备组在成都召开“90年代先进高性能推进系统预研选题及民用航空发动机预研规划”论证会,有来自全国20多个单位150多位专家、教授参加。我代表624所在会上做了一个主旨报告,主要论述了项目的必要性,国外发展现状、经验和启示,研究目标和内容,主要关键技术,研究技术途径,项目的可行性及风险分析,主要的措施及政策建议。整个会议气氛热烈,发言积极,各个专业共提出213个预研课题。

当时因为尚未立项,没有经费支持,我们从高推预研经费中抽出200万元,重点开了一些先期性、基础性、前沿性课题,有些没有拿到课题的代表就不太高兴,甚至有人半开玩笑地对我说:“刘总,你用200万元就把我们这么多人给‘忽悠’过来了。”我说:“万事开头难呀,正如列宁同志所说,面包会有的,黄油会有的,只要大家认真搞好论证工作,一旦立项成功,到时一切都会有的。”

1988年6月,航空航天工业部科技委召开专题会议,审议《90年代先进高性能推进系统预研论证报告》。9月10日部发动机总公司下文明确624所负责该项目的组织管理。

1990年12月,先进高性能发动机预研正式立项。航空航天工业部下文明确624所负责技术经济总承包,为技术抓总单位,所总工程师为该项目技术负责人,实行技术经济合同制管理。

后来所里研究发文,任命我为该项目的技术负责人,江义军为常务副总师,斯永华、陈爱华为办公室正、副主任,庄廷科为总师助理兼秘书,协助我开展研究和管理工作,他们都给了我很大的帮助和支持。

完成顶层方案的设计

高推预研为我国航空发动机自主研制打下了良好基础,后来只用4年多时间,就完成了三大高压性能部件和中推核心机的研制工作,基本上是一次成功,没有出现大的反复,更没有出现颠覆性的问题。但高推预研也有缺陷,即它有一个顶层方案,做得比较简单,只把关键技术做了分解,没有一个比较详细的总体结构设计方案,更没有初步的强度估算,给后来单项技术的分解和综合集成造成了一定的困难。

为了弥补其不足,先进高性能发动机预研从一开始就十分重视总体方案的顶层设计工作。1991年10月部发动机总公司在北京香山召开总体方案论证会,由我作“先进高性能发动机预研项目论证、立项及开题进展情况”的报告,提交了624所提出的总体方案研究任务书及初步的主要技术指标,大家统一了思想认识,并对主要技术参数做了适当的补充和修改。11月部发动机总公司向624所、606所、北航和西工大4个单位,正式下达了先进高性能发动机总体技术方案的设计任务书。

经过一年多的方案设计和多次协调,1993年3月航空航天工业部发动机总公司在天津召开总体方案评审会,4个单位共提出6个不同推力量级的总体方案。讨论中大家认为这些方案既吸收了国外的先进技术,又立足于国内的实情,具有先进性和可行性。最后确定以624所的方案为基础,充分吸收其他方案的技术优点,形成一个统一的总体方案。4月中旬又在无锡对统一后的总体技术方案进行了评审。

在统一的顶层方案基础上,我们又组织相关单位,按照顶层方案的要求再次分解关键技术,并按不同专业进行更深入细致的分析,对1988年成都会议所提出的213个预研课题进行了补充和调整,对其指标要求做了必要的修改和完善,并对结构、材料、制造工艺进行了详细的协调。这项工作看起来慢了一点,但各课题之间的协调性和匹配性更好了,对后来单项课题研究的综合集成起到了重要作用。当然,这个方案不是经过试验的实物方案,而只是图样上的方案,将来根据不同课题试验所实际达到的指标,对总体参数还需要做必要的调整,只有这样才可以保证实现其最终的总体性能指标。

总体上看,我们提出和确定的技术方案指标是先进的,与美国同类发动机相当,比西欧和俄罗斯的要略高一些。但是,鉴于我国的材料、工艺相对落后,我国的试验设施尚不配套完整,要全面实现这些指标的难度是相当大的,这有待于我们大家的全力拼搏和创新研究。

三级高压压气机攻关

1989年,由于先进高性能发动机预研尚未正式立项,经费较少,航空航天工业部发动机总公司根据未来的需要,决定采用公开招标方式开展三级高压压气机研究工作(即攻关Ⅱ),结果由624所和西工大联合中标承担。624所与西工大协商后,决定成立以周拜豪研究员为组长,周新海教授为副组长的攻关研究小组。他们先参照国外某资料的三级高压压气机为原准机进行功能性设计,提出攻关Ⅱ89A为第一方案,然后又采用自主研制的气动计算程序和造型方法进行自主设计,形成攻关Ⅱ89B为第二方案。

1989年11月,部发动机总公司组织专家组对两个方案进行评审,一致认为攻关Ⅱ89B方案是可行的,其性能比攻关Ⅱ89A方案要更好一些,为了提高我国自主设计高压压气机的能力和水平,决定两个方案都进行加工和试验验证。

为了节约经费和时间,经所长同意,我建议两个方案都由所内工厂负责加工。在170厂、420厂的大力支持下,只用了4个月就完成了89A试验件的加工和组装任务。1991年4月15日,攻关Ⅱ89A方案上台运转,因振动大,中间经历多次排故,于12月17日达到15643转/分设计转速值,1992年完成性能和特性试验,试验结果与美国资料公开的数据基本吻合,证实攻关Ⅱ89A方案研制成功。

1993年高压压气机攻关Ⅱ89B方案也上台运转,至1994年全部完成高压压气机攻关ⅡA、B两个方案的对比试验,包括级间参数测量和串装试验。对比试验结果显示,高压压气机攻关Ⅱ89B的性能超过了攻关Ⅱ89A方案,表明我国航空发动机高压压气机的自主设计能力和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

完成三大高压部件的试验研究

先进高性能发动机总体技术方案确定之后,正好赶上对俄科技合作。因为这两项任务技术上都由我负责,我提出将先进高性能发动机总体方案与对俄合作的总体方案紧密地结合起来,这样既可以消化、吸收俄方专家的技术和经验,又可以提高我们自己的技术水平。经所领导研究同意后,我专程到北京向林部长、陈浚总经理和原国防科工委领导做了汇报,得到了他们的同意和支持。

经过中俄双方专家的共同努力,我们在总体方案基础上,除了完成许多应用基础课题研究之外,还独自开展了三大高压部件的设计和试验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