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公文拟稿
17559200000045

第45章 拟稿修改润色(1)

公文拟稿完成后,必须进行修改润色。修改润色是拟稿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是提高公文质量的有效保证。所谓拟稿,只是公文的“毛坯”,修改就是对这一“毛坯”进行润饰和再加工。许多有影响力的公文,都是经过反复修改润色的产物。

第一节 拟稿修改的意义

一、修改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

拟稿是公文的雏形表现形态,不可能没有这样或那样的“毛病”。所以,修改就成为必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

公文拟稿涉及政治、经济和政策等问题,必须反复修改。周恩来总理精益求精修改公文稿件的精神,为我们树立了典范和楷模。他不仅对拟稿内容反复修改,而且对用词也是再三“推敲”。比如, 1949 年12 月,周总理对《政务院关于生产救灾的指示》稿的修改就多达几十处,其中“引起各级人民政府更高度的重视,重视为关系到几百万人的生死问题”一句就有两次修改。一次把“重视”改为注意,一次把“重视为”划掉,改为“认识到生产救灾”。凡是经过周总理修改的文稿,无一不是字斟句酌地“推敲”修改,使每一份文件都达到了几乎完美的境界。

实际上,党和国家的重要文件,都是在中央领导主持下,组织专门写作班子写成初稿后,广泛征求各有关方面的意见,几上几下,反复修改,直到其思想内容和表现形式都达到比较完美的境界,才提交有关重要会议进行讨论。在讨论过程中又加以必要的修改,再经过全会审议通过才正式公布实施。例如《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胡锦涛同志主持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召开了三次专题会议,对《建议》稿进行讨论和审议。此后,中央还广泛征求了党内外各方面的意见,起草小组对《建议》进行了800多处修改,其中涉及内容修改的就有近300多处。2005年10 月11 日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建议》已是九易其稿,正如温家宝总理在《建议的说明》中所说:“《建议》形成的过程,是充分发扬民主的过程,比较好地集中了各方面的智慧。”

好的公文离不开修改。只要时间允许,就要反复修改。修改的过程,既是对文稿完善的过程,也是自我学习、提高的过程。修改是文稿通向精彩的必由之路。

二、修改是升华认识的重要过程

修改不仅可以进一步精粹文稿,更重要的是通过修改可以重新审视观点,使认识得到升华。修改的过程就是认识不断升华的过程。

公文多数是“奉命”拟稿,既有所熟悉的事物又有不熟悉的事物。不熟悉的事物,认识它不容易,反映它更是困难。即使熟悉的事物,认识也不可能一次完成,这就决定了拟稿人不可能一下子就拟写出符合客观事实的稿件。

毛泽东在《反对党八股》中指出:“文章是客观事物的反映,而事物是曲折的、复杂的,必须反复研究,才能反映恰当;在这里粗心大意,就是不懂得做文章的起码知识。”准确、恰当地反映客观事物,需要有一个反复思索,逐步深化认识的过程。从不够准确、恰当到比较准确、恰当的表达,必然是一个认识不断升华,表现形式不断增色的过程。

修改就是对事物进一步明确、深刻、全面的认识过程。哪些是重要的?哪些是尽可能要删去的内容?该写什么,不该写什么?只有反复修改,才能达到对客观事物规律性的正确认识和准确把握。

公文拟稿从本质上说是一个认识过程,是由客观事物到人的主观认识的“意化”过程,再从主观认识到书面表现的“物化”过程。在意化过程中常常出现“意不符物”,在物化过程中又容易发生“言不达意”,这是公文拟稿实践中的一种正常现象。

作家老舍说:“文章必须修改,谁也不能一下子就写成一大篇,又快又好。”公文拟稿思路往往被领导定势化了,修改正是为走出思维定势提供了审视的机会,修改可以高屋建瓴地对观点、结构、层次进行总体把握,从容地调整结构,组织材料,琢磨段落和语句,使文稿趋向完善。

因此,拟稿完成后,要进行认真的修改,反复的推敲,毛泽东说:“重要的文章不妨看它十多遍,认真地加以删改,然后发表。”在不断修改的过程中不断升华认识,使“意化”和“物化”趋向融和,逐渐达到完美。

三、修改是提高公文质量的保障

修改是拟稿成功走向公文的最后一道工序,没有修改就难以保证公文质量。培养严谨的修改态度,是提高公文质量的保障。

拟稿的最终目的是要形成公文的。认真修改拟稿,是一种严谨的科学态度和高度的负责精神。毛泽东痛恨那些不做认真修改的文章,他说:“文章写好之后,也不多看几遍,像洗脸之后再照照镜子一样,就马马虎虎地发表出来,其结果 ‘下笔千言,离题万里’,仿佛像个才子,实则到处害人。”

优秀的公文都是修改的结果,认真修改拟稿,严格把关,是对职工群众负责、对工作和事业高度负责的表现。

拟稿不加以认真修改,抱残守缺,敝帚自珍,不肯修改,或依赖他人修改,不负责任地把“病稿”送审,只会给领导或机关造成误导或制造麻烦,不但贻误工作,而且会造成政治或经济的损失。

修改文稿,必须抱着高度的负责精神,以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为指导,以在实际工作中产生效应为出发点,认真推敲和琢磨每一个观点、每一个词语,千斟万酌,以求完美。

四、修改是提高拟稿能力的有效途径

提高拟稿能力,既要多写,更要多改。拟稿有什么问题,哪些地方写得不好,怎么修改?修改对了,就是拟稿能力的一次进步。

修改的过程就是感悟的过程。鲁迅说:修改是“极为有益的学习方法”,修改一次就会有所心得和体会。俗话说“失败是成功之母”,修改就是对“失败”的总结。只有对自己的文稿不断进行修改,才能发现拟稿的“许多疵点”,每修改一个疵点,就会有一次新的提高。不断修改的过程,也就是不断提高拟稿能力的过程。

修改是拟稿能力的表现,会不会修改,可以说直接关系文稿的生命。俄罗斯作家契柯夫说:“写得好的本领,就是删掉写得不好的地方的本领”。可见修改也是一种能力,是拟稿的一个组成部分,秘书学家把修改叫做“改定功夫”。所谓改定功夫,就是修改能力,拟稿人必须具备这种改定功夫。拟好一份公文稿件不易,改定就更加不容易。

改定功夫,实际上是认识和能力的反映,因文而异,因人而异。好稿件改成坏稿件屡见不鲜,让坏稿件起死回生也数不胜数。改好改坏全在于认识和修改能力。

培养修改能力,只能在修改的实践中才能获得,不但要会写,而且更要会改,通过修改不断提高拟稿能力和技巧。

第二节 拟稿修改的内容

拟稿修改的内容很多,一般主要包括主题、观点、结构、材料和语言的修改。

一、主题修改

主题是公文的核心,是关乎拟稿成败的关键。主题不正确,就得必须下大力气进行修改,必要时不妨伤筋动骨。所以,修改首先要考虑构建正确的主题,以避免导入推倒重来的覆辙。

1.主题修改要以高度的负责精神,认真审视文稿的立场、观点和提法,坚决与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及上级文件精神相一致,这是修改要注意的根本问题。

2.主题一般都具有说明和要解决什么问题的鲜明特征,主题修改要抓住重点问题,看拟稿是否针对重点问题做出了明确的回答,全文是否紧紧围绕重点问题展开。把分散的、隐藏的重点问题,修改为一个鲜明突出的中心主题。

3.主题是领导意图的体现,修改时应进一步吃透意图精神,深入领会发文的目的和意义,使意图具体化,成为具有指导现实工作的意见。

4.修改主题要站在时代的高度,深刻地反映事物发展的本质,把肤浅的、模糊的认识,提炼为深刻的、正确的主题。

拟稿主题只能有一个中心,不能什么问题都提,什么问题都想解决。正如毛泽东在《反对党八股》中所说:“一篇文章……,不提出问题,不分析问题,不解决问题,不表示赞成什么?反对什么,说来说去还是一个中药铺,没有什么真切的内容。”其结果必然淹没重点问题,冲淡主题。如果主题不明确,即使拟稿行文正确,也挽救不了文稿被否定的命运。

二、观点修改

观点是文稿的一面旗帜。著名理论家胡乔木《在写文件方法座谈会上的讲话》中说:“一篇文章有个基本观点,总的要求,它在文章中就要像一面旗帜一样,主要观点鲜明,提得突出。”观点修改的目的就是在于让观点更加鲜明,更加突出。

1.材料是观点的前提,修改观点首先要看观点和材料是否紧密联系,如果讲材料的时候没有观点,讲观点的时候没有材料,或者只提出一大堆材料,不提出观点,或者只有很多观点,没有材料,就是观点不鲜明。鲜明的观点是材料集中的反映。观点修改就是以相当的材料集中说明一个观点,使观点和材料紧密联系,赞成什么?反对什么?旗帜鲜明。

2.有句成语叫“纲举目张”,主题是分观点的纲,分观点是主题的目,观点修改的关键就是要抓纲举目,看主题是否统目,看分观点是否从纲,在主题统领下,把若干分观点按层次逻辑排列,条理叙述,使主题与分观点互为联系,层层论证,突出观点。

3.文要切题,题要配文,如果文不对题,题目过长或太笼统,都必须修改,使题目能准确地表达文稿的中心观点,见题知文,一目了然。

三、结构修改

结构是文稿的重要表现形式。结构修改就是对拟稿思路、层次布局的再调整。通过结构修改使文稿各部分脉络清晰,布局趋向合理。

1.拟稿一般为“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结构形式,修改要紧密围绕主题谋篇布局,认真审视和检查全文的结构是否完整、严谨、匀称、自然。修改的过程就是增、删、调、换的过程。通过对结构重新进行合理的调整与安排,使结构趋于合理。

2.重新梳理思路,纵观全局,抓住中心,要站在应有的高度,对文稿全貌进行领会审视,从全局考虑各层次、段落以及标题等要素。修改先从大小标题之间的关系来看文稿的思路,通过修改大小标题使思路连贯通畅。

3.层次的划分应是同一标准。一般文稿分好几个层次,层次下又有分层次,一个层次一层意思。结构修改就是尽量避免把两个互不统一的意思放在一个层次里,一个层次一个观点,结构相同、层级一致。

4.拟稿常见的毛病是把一个段落写得太长,有的甚至通篇没有一个段落,读起来相当费劲。修改就是断段定义,把长段断为短段,把含糊的意义定义明确,删去内容和意义上的重复与交叉,必要时调整各段内容或顺序,以保证段落分明,结构合理。

5.拟稿具有很强的实效性,容易出现主次详略不分的现象。修改时要抓住重点,突出主要的,删去添枝加叶、离题太远或无关紧要的论述,使文稿详略得当。

6.开头、结尾、正文的修改,最好采用“倒悬”式结构,把结论放在开头,经过放在后面,启发放在结尾,开头要引人入胜,正文要层次分明,结尾要深刻有力。同时,要特别注意修改标题,避长就短,除繁剔杂,使标题清新醒目。

四、材料修改

材料是说明观点、证明观点的重要依据。材料修改就是在拟稿的基础上,对所掌握材料的再认识、再鉴别。清代学者魏际瑞说:“善改者不如善删,善取者不如善舍”。善于删去文稿中不合适的材料,是修改能力的表现。

1.如果文稿内容不够全面深刻,肯定是材料不够充分或比较单薄,修改就要增添材料,把残缺的材料增添完整,把单薄的材料增厚添实。

2.如果文稿比较臃肿,肯定是材料堆砌得过多,修改时就要删减材料,删除多余的材料,减去关系不大的材料,让被材料淹没的观点显山露水。

3.如果文稿前后矛盾,肯定是材料搭配不当,修改时就要比较材料,把可疑的材料核实弄清,调换有矛盾的材料,使内容、观点前后保持一致性。

4.如果文稿老套干瘪,肯定是材料不够典型新颖,修改时就要提炼升华材料,把平淡的材料提炼为典型的材料,给陈旧的材料赋予新意,或换一个角度修改,使材料得到升华。

5.如果文稿缺乏说服力,肯定是材料运用不合适,修改时就要调换材料,把牵强附会的材料调换为能够充分证明观点的材料,增强可信度。

五、语言修改

语言是表达思想观点的工具。语言通顺不通顺,有没有病句,是文稿是否合格的重要标准。 “百炼成字,千炼成句”。语言修改就是对文稿的字、词、句、标点符号进行反复推敲,使语言表达更加得体、准确、简洁、庄重、朴实和生动。

1.认真检查修改文稿中的错别字和不规范的简化字,确保文字质量。

2.用词不准,或词不达意是拟稿常见的毛病,修改首先要注意词语的选择推敲,特别要注意一些概念、术语用词的准确性,反复区分同义词和近义词,尽量把晦涩难懂或生僻的词修改为通俗易懂常见的词。

3.句子修改,主要是修改病句,把搭配不当、成分残缺、误用虚词和近义词、语序颠倒等病句修改为符合语法的句子。句子要修改得通顺流畅。

4.根据不同的文种对语言进行修改润色,尽量使语言具有可读性。

5.标点符号是文稿构成的要素之一,要认真修改标点符号,通过修改标点符号,准确体现语义,增强表达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