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公文拟稿
17559200000044

第44章 文稿起草过程(5)

统稿时,要胸怀全局,对各个部分的重点必须清楚明白,这是文稿不脱离主题的关键。统稿一般由水平较高的人来承担。通常最容易出现的问题是,有些分题拟稿人起草时总想加大自己那一部分的份量,有时甚至随意发挥,自认为是“新鲜观点”、“深刻见解”、“典型材料”,不自觉地脱离了主题。有的对紧扣主题的思想材料不去下功夫挖掘,而与主题关系不大的、自己感兴趣的思想材料却大写特写,其结果是次要的掩盖了主要的。这是集体起草中最容易出现的问题。

容易脱离主题的另一种情况是拟稿人缺乏“主心骨”。在起草过程中听到一点“新精神”,就想紧跟,把与主题无关的内容硬塞进自己起草的文稿中,因而冲淡了主题,这是一种“唯上”不“唯实”,处处跟“风”的毛病。对“新精神”应作具体分析,如果它与自己所草拟的文件有关,而且是正确、深刻、贴切的,吸收进来确实能增强文稿的深度和色彩,就应采纳。如果与主题无关,可弃之不用。

2.疾书莫间断

拟稿思路一旦成熟,起草就要一气呵成。起草最大的困难是不相信自己,犹犹豫豫,踌躇不前。刘勰在《文心雕龙·神思篇》中说“方其搦翰,气倍辞前,既乎篇成,半折心始。何则?意翻空而易奇,言征实而难巧也。”就是说写出来的文章,比起开始构思的文章要打个对折。这是为什么呢?因为构思出于想象,所以容易出彩;但语言比较实在,所以不易见巧。可见写成的文字难以达到构思的程度。于是在起草过程中就犹豫起来,一会儿觉得这样写好,一会儿又觉得那样写好,踌躇动摇,难以下笔。实际上,无论你构思得多么细密,提纲拟制得多么完善,要想把一切都考虑全面,是根本不可能的,也没有这个必要。

疾书快写是许多文章大家的写作诀窍。毛泽东写文章常常是信手拈来,这当然表现了文章大家的才华,但是,不能不承认也是疾书的结果。

鲁迅就是这样做的,他在《致叶紫》的信中说:“先前那样十步九回头的作文法,是很不对的,这就是在不断的不相信自己——结果一定做不成。以后应该立定格局之后,一直写下去,不管修辞,也不要回头看。等到成后,搁它几天,然后再来复看,删去若干,改换几字。在创作的途中,一面炼字,真要把感兴打断的。我翻译时,倘想不到适当的字,就把这些字空起来,仍旧译下去,这字待稍暇时再想。”

起草咬文嚼字,边写边琢磨,时断时续,很容易打断正在喷发的思路。起草不妨粗一些,材料或文字方面存在某些缺陷,只要无关大局,不要推敲,也不要回头看,务必在最短时间内拿出初稿。这样既可争取时间,给修改审定在时限上留了余地,又使文稿通达顺畅,首尾一气。

3.莫怕拟写得长

起草只是为领导或发文机关提供一个修改定稿的依据,并不要求写成完美无缺的成品,当然应尽可能地把初稿写得全面些、充实些。初稿莫怕拟写得长,不要局限于篇幅或文字的规定,最好把所掌握的材料、观点都拟写进去,以便修改定稿。

起草把初稿拟写得长一些,会不会影响公文的简明性和精炼性?回答是否定的。初稿毕竟是公文的基础,从某种意义上讲,只是材料的集成。起草的内容只要不重复,就应尽可能从不同角度用事实说明问题,这正是领导求之不得的。特别是初稿,材料尽量多一些,尽可能从各个不同角度去论证主题,即使文字长一些也无关紧要。

当然,起草可以把初稿写得尽善尽美,不让领导改动一字。文稿不改一字,那是拟稿的最高境界。实际上,初稿不可能一次定稿,更不可能不改一字,一般文件都是删繁就简的结果。自然最后确定的文稿应当是精练而简明的。

文稿拟写得长一些,并不是随心所欲不顾需要,想怎么写就怎么写,这是起草中所忌讳的。文稿拟写得长一些,并不是说把自己所掌握的材料不加选择,不加思考原封不动地进行罗列;更不是说只要与主题有关,不问典型与否,不管篇幅多长,不加节制地添加,这势必造成枝蔓横生,冗长拖沓,甚至“下笔千言,离题万里”。

起草必须在特定的文种要求下,在有限的篇幅内,尽可能多地用一点典型材料。就是说对自己熟悉的情况,所掌握的典型材料,只要紧扣主题而又互不重复,就尽可能地多拟写,越充实越好。对典型材料和背景情况,不要总以为自己知道别人也一定知道,常常拟写得很简单,使人看了往往不得要领,因此,该说的一定要说清楚,说充分,不能任意苟简,以致出现不周密、不翔实的缺陷。

如果起草的文稿 唆冗长,不要轻易删掉,最好的办法是原封不动地拿给领导或机关改阅取舍,背景材料拟写得多一些,内容拟写得充实一些,修改就容易得多。

事实上,素材丰富、内容充实、思想观点明确的初稿更受领导或机关的欢迎。修改时最怕内容干瘪的稿件,如果没有充实的内容,就得进一步搜集补充材料,修改立显棘手。

4.拟写不出时不硬写

起草文稿拟写不出是常有的事,这的确与一个人的才华有着直接关系,但是,起草准备不足、仓促下笔恐怕是造成无话可说的主要原因。毛泽东起草电文,摊开稿纸就能即刻成文,这是因为他在理论和实践等方面准备充足。

有准备就能抓住问题的实质,下笔就有话可说。如果起草准备不足,对事物的认识仅停留在表面上,未能透过现象深入其本质;对问题分析不透彻,没有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进行剖析,只见一点,不及其余;加上掌握的材料还不够充分,或对起草文稿的主题、结构、语言表达还没有想好,等等,都可使起草拟写不下去。

拟写不出,说明准备工作还没有做好,起草的时机还不成熟。这个时候明智的做法是“写不出的时候不硬写”。

人们不得不承认普希金是个才华横溢的天才。可是,他创作有时也是极为吃力的。他经常费很长时间去思考未来的作品,当创作冲动尚未成熟,还未达到“和谐而完整的发展的时候”,有时需要等上好几年。为普希金编辑和整理手稿的安宁柯夫曾说过:“普希金有时要拖上很长时间才得到灵感,把这些材料迅速变为明朗而有力的艺术作品。当然构思一成熟,就非常迅速地倾注到纸上去了。”

文稿拟写不出的时候,就应当尽快地停下来,冷静地分析写不出的原因,回顾文稿结构的各个环节,找出问题的症结所在。如果是材料问题,就要进一步搜集材料;如果是认识问题,就要对起草的对象进行再认识。

拟写不出时不硬写,不等于不能再写,而是必须写。只是说可以暂时地停顿一下,整理一下思路再继续拟写,有必要时确实还得硬写,甚至开夜车也要按时把文稿拿出来。

公文起草是一个复杂艰苦的拟写实践过程,是拟稿人继续积极思考,深入研究,从内容到形式不断琢磨的过程。起草过程是拟稿人思想最活跃、注意力最集中的阶段,是拟稿人知识、阅历、才能、精力得到充分调动的喷发期。如果遇到拟写不出时,可能是起草思路遇到了暂时的阻塞,只要认真做好起草准备,查明原因,对症下药,克服障碍,就会出现“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新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