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东线序曲
17558000000073

第73章 快速变革、抱团发展、思谋远行(1)

———西安航空动力控制有限公司存续企业再调查2011年5月24日

2009年底,我在西控公司进行调研,写了《主业上市后存续企业如何发展》,介绍了西控公司在做好主业上市工作的同时,认真研究和规划、探索存续企业生存与持续发展路子的情况。一年多过去了,西控公司存续企业的情况发生了一些什么变化呢,我最近又到西控公司进行学习调研,感受到一种快速变革的激情,一种抱团发展的气势,一种思谋远行的旋律,令人鼓舞。

2010年,西控公司存续企业实现营业收入9.2亿元,比2009年的6.8亿元增长了35.3%,创造利润3000余万元,是2009年的980万的3.06倍。企业职工人均收入增长了15.53%,住房公积金企业缴费比例由2009年的15%提高到20%。存续企业全额承担了过去由西控公司承担的离退休职工补助费、医院补贴、水电补贴、航空苑伙食补贴等各种支出费用,从而为上市公司持续稳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为反哺航空基业创造了条件。

变化从何而来?面对存续企业的现状与诸多困难,西控公司在中航发动机控股公司的指导下,本着“尊重历史、不甩包袱、主动承接、有所作为”的原则,经过反复论证、讨论和评估,确立了上市与非上市两个部分“规范运作、资源共享、相互促进、协调发展、优势互补、和谐双赢”运作模式。在实施航空与防务业务上市初期,从稳定大局出发,公司对存续企业进行资金、技术、设备等方面的全力扶持,使存续企业职工从被“遗弃”的感觉中摆脱出来,这种支持在当时条件下是必须和应该的。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支持方式也带来一些负面影响,一方面可能形成存续企业对上市企业的依赖性,削弱了内在发展动力;另一方面也确实加重了上市企业的负担,影响到上市企业的长远发展,同时,这种做法也有悖于上市公司的独立运作规则。因此,西控公司决策层决心用发展的方法,从根本上解决存续企业存在的矛盾和困难,他们解放思想,大胆实践,变劣势为优势,变包袱为资源,果断调整变革组织结构、人员结构和产品结构,实现由输血型救济向造血型扶持及献血型转变,由“授人以鱼”向“授之以渔”的转变,从而恢复和增强了西控公司存续企业的自我发展能力和竞争实力。

一、思维变革是发展的前提

放飞思想是战略转型的思想保证。西控公司变革文化、创新思维,强力打造以创新为内核的战略转型的强势“文化场”,恢复党校,加大各类人员的培训力度,提高认识,统一思想,加速推进战略目标。西控公司总经理、党委书记充分利用党校平台,大力传思想、解战略、讲文化,同时开展“聚焦战略谋发展,双轮驱动促繁荣”的主题大讨论,消除阻碍实现战略转型的思想障碍,深化广大党员干部职工的思想认识与统一,形成了创新超越的强大合力。

一是树立存续企业是资源不是包袱的观念,破除甩包袱的错误思想,努力探索盘活资源的新思路。

二是树立上市企业和存续企业同步、协调发展、互为支撑、相互促进的观念,打破单腿跳、一头沉的局面,努力开拓非航空民品业务的新市场。

三是树立凝心聚力、不等不靠、自强自立的观念,破除躺在主业“靠大树”,伸手要钱要补贴的旧习俗,努力闯出一条不给上市主业添麻烦、不靠输血要造血的新路子。

四是树立联合作战、抱团发展的新观念,破除单打独斗、内耗竞争的不良风气,努力开创共赢共荣的新局面。

观念的变化带来了生机和活力,2009年底我在存续企业干部座谈会上,听到最多的是困难和问题,还夹带着一些埋怨和失落,而今年在同样的座谈会上,我听到的是思路和目标,是变革和发展。其中最让人振奋的是存续企业共同制订了长远发展、持续发展、和谐发展的5年规划。在发展目标上,明确了存续企业到2015年,营业收入达到55亿元;在发展步骤上,明确了存续企业1年打好基础、2年正式运营、3年形成规模、5年优化升级的目标。在发展重点上,明确了存续企业重点发展高技术机械液压、工业设备、机电一体化、现代服务业及其他等四大产业。并明确提出力争到2020年挑战收入100亿元,再造一个新西控的远大目标。

第一阶段:2010~2013年,夯实基础。

2011年基本完成基础设施综合配套、生产经营、创新平台建设。2012年产业园区正式运营。2013年,开发建设面积500亩,计划投资10亿元,产业园区软硬件实现整体提升,形成高技术机械液压产业、高新工业设备产业、机电一体化产业、现代服务产业及其他等四大类产业集群和一定的竞争优势。主要经济指标:营业总收入突破16亿元,利润实现1.6亿元。科技创新指标: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总收入的比重达到70%以上;R&D占销售收入比例达到7%;拥有专利技术10项。规模指标:争取有1家企业实现超5亿元收入。

第二阶段:2013~2015年,优化提升。

到2015年,累计投资20亿元,环境优势已经形成,经济总量迅速增长,创新和转化能力大幅提高,产业结构明显改善,高新高端产业融合互动,辐射带动作用凸显,产业集群效益明显,培育出一批具有专有技术、先进工艺、环保节能、信息化技术的重点项目。主要经济指标:营业总收入突破50亿元,利润实现5亿元。科技创新指标: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总收入的比重达到80%以上;R&D占销售收入比例达到10%;拥有专利技术50项。规模指标:争取有1家企业实现超10亿元收入,2家企业实现超5亿元收入。

第三阶段:2015~2020年,实现挑战百亿目标。

到2020年,累计投资30亿元。环境优势更加彰显,经济总量、质量和效益同步提升,创新体系更加完善,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产业结构更加优化,集群优势已经形成,总体思路中的四大产业群基本形成。主要经济指标:营业总收入突破100亿元,利润实现10亿元。科技创新指标: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总收入的比重达到90%以上;R&D占销售收入比例达到15%;拥有专利技术100项。规模指标:争取有1家企业实现超20亿元收入,2家企业实现超10亿元收入,有6家企业实现超5亿元收入。

二、机制变革是发展的核心

一是产权变革。工业型子公司大都实行了股份制改造,并在实践中逐步压缩西控公司控股比例,扩大职工持股比例,最大限度地调动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二是分配机制变革。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拉开分配差距,按业绩、能力重奖经营者和突出贡献者;对从事民品开发的经营管理人员、核心技术人员和市场营销人员实行按贡献取酬、特殊贡献奖励、利润分红、股权激励、期权激励等,激发创业动力和进取精神,加速推进民品发展。

三是用人机制变革。给予子公司充分自主权,他们可根据需要,面向社会自主招聘合同工,初步建立起市场化的用人机制。

三、组织变革是发展的保证

西控公司作为上市部分和存续企业的母体,按照“军民融合、双轮驱动、协调发展、和谐双赢”的发展思路,将存续企业的发展纳入西控公司的整体规划,使存续企业员工心里有底,发展有望,奋斗有目标。

抓住重点难点,进行组织变革。原劳动服务公司共有集体职工646人,下岗职工494名,收入无保障,生活困难,长期靠从西控公司借支发放工资维持生活,多次发生个体或群体上访事件,成为公司信访维稳工作的老大难。2009年,公司对原劳司业务进行整合,组建了兴航工业公司、兴航实业公司,在行业内率先走出了一条集体企业改革发展的新路子,激活了原来的一潭死水,兴航工业公司成立当年即实现营业收入2016万元,比整合前的2008年550万元翻了近两番;职工人均月收入由上年的900余元提高到了1800元左右。2010年兴航工业公司实现了扭亏为盈,员工月收入达到2000元。同时,西控公司整合房管、保洁、绿化、维修、经保等物业资源,组建物业管理公司,2009年、2010年分别实现营业收入3059万元和3439万元,为物业管理业务的专业化、市场化发展打造了平台。

清晰思路,明确西控公司定位。将西控公司打造成为西控产业园区的决策和服务支持平台。管理职责主要是负责定方向、管战略,定配置、管资源,定规则、管协调,定目标、管业绩。解套松绑,“只要有利于发展,一切都可为,一切皆可突破”,放权、放手、放心、放胆地让经营者参与竞争,以“放”求好、以“放”求快、以“放”求大,推动非航空民品跨越式发展。

在土地资源、设备资源、人力资源等方面给予存续企业全方位的支持。如西控公司充分利用其品牌价值和知名度,帮助兴航工业公司木器厂先后获得了天朗地产、中贸地产、唐都医院木门订单15000多套,合同金额达800余万元,获得了14万套课桌订单,使木器业务成为兴航工业公司一项支柱产业。

四、管理变革是发展的基础

一是加强管理诊断,促进存续企业强身健体。为增强存续企业“体魄”,西控公司组织管理专家从战略规划、组织结构设计、人力资源管理以及信息化建设等方面,进行全程管理跟踪诊断。前期通过对西安远东进出口有限公司业务进行跟踪,提出了“稳定进出口业务,增加内贸业务”的建议。该公司内贸业务从无到有,实现了零突破,2010年内贸收入达到3933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近70%。在西控公司所属大集体企业实施改制调整初期,针对集体企业存在的问题和难点,西控公司组织管理专家对集体企业的未来规划做出中长期设计,从承接主体单位设计、组织结构安排、业务设计到流程设计等事项进行了周密系统的策划设计。2010年,承接原集体企业业务的西安远东兴航工业有限公司,共实现销售收入3001万元,彻底扭转了原集体企业长期严重亏损的局面,显示出良好的发展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