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人才
17552700000032

第32章 举用(3)

任期

东汉顺帝时,尚书令左雄上书,认为汉朝优秀的地方官吏,以宣帝时代为高峰。之所以如此,得力于朝廷的信任,官吏调动少,任职时间长,所以民众容易接受教化,安居乐业。现在却不同,“管辖百里之地的县令,更换无常,每个人都抱着自己的想法,没有一致的考虑。(今典城百里,转动无常,各怀一切,莫虑长久。)他们以杀戮和残害无辜来维持威势,以聚敛钱财和欺压民众来显示贤能,而严格要求自己和安抚民众的人却被视为低劣懦弱,奉公守法和循理而为的人却被视为缺乏治政能力。只要生气,就处人以剃去头发的髡刑和夹住肢体的钳刑;只要愤怒,就要人的性命。把民众看成仇敌,征收赋税比虎狼还凶狠。朝廷派来的监察官员一个跟着一个,然而他们与地方官员一样抱着临时思想,见到过错不举报,见到罪恶不审查。他们住在驿站视察政情,给地方官员制定工作完成期限,上报他们的善政却说不出德治,上报他们的功绩却说不出事实。”顺帝被打动了,但终究未能实施。(《资治通鉴》卷51)

互不背叛

东汉末年,汉王刘备为报关羽被害之仇,亲率大军讨伐东吴。东吴南郡太守、诸葛亮(字孔明)的哥哥诸葛瑾(字子瑜)给刘备写信进行劝阻,未果。有人传言诸葛瑾通敌。吴王孙权说:“我与子瑜,立有生死不变的誓言,子瑜不会背叛我,正如我不会背叛子瑜一样。(子瑜之不负孤,犹孤之不负子瑜也。)”然而谣言仍在流传。

陆逊上书建议,尽管诸葛瑾不会通敌,但应当有所表示,以解除他心中的顾虑。孙权回信说:“子瑜追随我多年,情同骨肉,彼此相知明澈深刻。他的为人是,不合乎道理的事情不做,不合乎道义的话不讲。当年刘备委派孔明前来吴地,我曾经对子瑜说:‘你与孔明是同胞兄弟,弟弟顺从兄长,才符合伦理大义,为什么不把孔明留下来呢?孔明如果留下跟从您,我会写信跟刘备解释,他会理解的。’子瑜答道:‘我弟诸葛亮已经投身于人,双方确立了君臣名分,理应遵从大义而不怀二心。弟弟不留下来,如同我不去刘备那里一样。’子瑜的话足以上达神明,如今怎么会做出通敌之事!以往收到有关他的谣言的书信,便立即封好送给子瑜,并亲笔注明。我与子瑜,可以说是精神贯通,决非外面的流言能够离间。你的意思已经到了,我将立即封起你的奏表,送给子瑜,使他知道你的意图。”(《资治通鉴》卷69)

吴主孙权授予太常潘浚(字承明)符节,命他督军讨伐武陵五溪蛮夷。潘浚的妻兄蒋琬担任蜀国丞相诸葛亮的长史,武陵太守奏报说潘浚通敌。孙权说:“承明不会做这种事。”随即封好奏报送交潘浚,同时招回武陵太守,免去他的官职。(《资治通鉴》卷71)

孙权任相

三国时,吴国群臣推举张昭(字子布)为丞相。吴主孙权说:“现在世上多事,职位越高,责任愈重,丞相一职对他并非是最优选择。”孙权选用孙劭为相。孙劭去世,百官再次推举张昭。孙权说:“我难道不敬爱张子布!只是丞相负责的事物繁杂,而此公性情刚烈,如果别人不听从他的话,他便心生不满和怨愤,所以让他当丞相对他没有好处。”

于是孙权任用顾雍为丞相。顾雍为人沉默寡言,举止得当,孙权曾赞叹说:“顾君不开口则已,开口便能切中要害。”大家饮宴作乐,人们唯恐酒后失态,因为每有醉酒,一定会被顾雍发现,所以不敢造次。连孙权都说:“顾公在座,使人不敢快乐。”人们对他的忌惮竟至于此。顾雍在朝堂陈述意见,言辞平顺但堂堂正正;有关军事和国政的得失,不是亲眼所见,决不妄加评论。孙权打算行事,常常派人去向顾雍咨询。如果意见相一致,顾雍便与来人反复讨论研究,并留他吃饭;如果不符合顾雍的想法,他便面色严肃,沉默无语,不留来人吃饭。孙权说:“顾公高兴,说明要办的事情符合实际;他不发表意见,说明要办的事情还不妥当,我应当反复思考。”(《资治通鉴》卷70)

自主决断

三国时,魏国太尉邓艾攻占蜀国,建议执掌朝政的晋公司马昭,趁势进攻吴国。司马昭命监军转告邓艾,一切听从朝廷安排。邓艾说:“如果等待朝廷的命令再行动,书信往来,会耽误时间,从而贻误战机。按照《春秋》大义:‘大夫跨出疆土,只要能够安社稷、利国家,可以自行决断。’(大夫出疆,有可以安社稷、利国家,专之可也。)”(《资治通鉴》卷78)

南北朝时,刘宋与北魏交战。刘宋青、冀二州刺史萧斌留守乐安,太子步兵校尉沈庆之建议放弃这座孤城。正好这时传达诏书的使者来到,命令固守乐安,不得撤退。将领们都同意。沈庆之对萧斌说:“皇宫门槛之外的事情,将军可以自行决断。(阃外之事,将军得以专之。)诏书从很远的地方下达,皇帝并不了解这里的形势。”(《资治通鉴》卷125)

量才而用

东晋穆帝时,谢万被任命为西中郎将,监司、豫、冀、并四州诸军事及豫州刺史。中军将军王羲之给执掌朝政的征西大将军桓温写信说:“谢万的才能足以治理国家,要是让他处于朝廷中枢,一定能建立堪比前人的功业。如今却让他屈身治理荒野之地的事务,许是违背量才而用的原则了。(今以之俯顺荒余,近是违才易务矣。)”接着又给谢万写信说:“以您不同流俗的风韵,而前去屈身治理民众和处置繁杂事务,实在是难为您了。然而人们所说的通达见识,正是随着环境的变化而不断调整自己的行为。希望您能够经常与士卒等下层人众同甘共苦,做到了这一点就没有达不到的了。”(《资治通鉴》卷100)

用人不疑

十六国时,前秦君主苻健临终前,指定太师鱼遵、丞相雷弱儿、太傅毛贵等接受遗诏辅佐朝政。之后,苻健对太子苻生叮嘱道:“六夷酋长将帅以及手握权力的大臣,有不遵从你的命令的,应当逐步清除掉。”

司马光评论道:之所以设立顾命大臣,是为了使继任者有人辅佐和教导,以作为腾飞的羽翼。既然是羽翼却又要剪除,能不自取灭亡吗!如果知道此人不忠诚,不任用就是了;一旦委以重权,却又横加猜忌,没有不招致乱子的。(《资治通鉴》卷100)

东晋安帝时,太尉刘裕灭后秦,占据关中,留下儿子刘义真镇守,王镇恶、沈田子等人协助。先前的后秦丞相王猛在关中威信很高,而王镇恶是王猛的孙子,攻克长安又以他的功劳为最大。将领们嫉妒王镇恶,沈田子等人多次在刘裕面前说他的坏话。刘裕私下对沈田子说:“俗话道:‘猛兽不如群狐’,你们十多个人,难道还怕一个王镇恶!”后来王镇恶终遭沈田子冤杀。

司马光评论道:古人有言,“怀疑一个人就不要用他,只要用这个人就不要怀疑他。”(疑则勿任,任则勿疑。)刘裕既然委任王镇恶守卫关中,却又跟沈田子说那番话,是使他们相斗而造成混乱。可惜呀,关中已沦陷敌寇百年之久,方圆千里的疆土,重新收回很是艰难,却因一时处理不当再次失去,使丰邑这些古都重落敌手。(《资治通鉴》卷118)

亲疏并用

南北朝时,北魏孝文帝授予彭城王元勰中军大将军,元勰推辞,说:“关系近的人和关系远的人一并选用,是自古以来的用人之道。(亲疏并用,古之道也。)我是何人,频频领受恩宠!三国时的陈思王曹植曾经上表魏文帝曹丕,请求亲身出战吴国、蜀国,魏文帝不答应。我不请而获得大将军一职,与陈思王相比,命运的顺与不顺相差得多么远啊!”孝文帝大笑,拉着元勰的手说:“曹丕、曹植兄弟二人因才能和名气相互忌妒,我和你则因道德而相互亲密。”(《资治通鉴》卷141)

畜狗求吠

南北朝时,东魏大将军高澄力荐宋游道任尚书左丞。宋游道为政苛刻,引起群臣公愤。仆射高隆之诬陷宋游道说过臣子不应该说的话,定为死罪。给事黄门侍郎杨愔(yīn)说:“养狗就是让它叫,现在因为一条狗叫了几声便杀掉它,恐怕将来再也找不到能叫的狗了。”(畜狗求吠;今以数吠杀之,恐将来无复吠狗。)宋游道还是被定罪除去官名。高澄对宋游道说:“你趁早跟我到并州去,否则他们就会设法杀了你。”宋游道跟随高澄到晋阳,就任于大行台吏部。(《资治通鉴》卷158)

跛腿毛驴

南北朝时,北齐国主高洋去世,高殷即位,宰相杨愔被杀。朝廷任用中书令赵彦深代替杨愔总理朝廷机要大事。鸿胪少卿阳休之私下对人说:“将要跋涉千里,却杀掉了千里马而换上跛腿毛驴,可悲到头了!”(将涉千里,杀骐 而策蹇驴,可悲之甚也!) (《资治通鉴》卷168)

选将

唐高宗时,太学生魏元忠上密奏说:“治理国家的途径在文和武两个方面。如今文士只以言词华丽为首要而不注重道理,武士只以骑马射箭为先而不注重谋略。这对国家的治乱有什么益处!是以名重一时的魏晋文人陆机虽然著有《辩亡论》,但挽救不了他自己在河桥的败亡;春秋时楚国将军养由基虽然有射穿七层甲衣的武功,但不能避免楚军在鄢陵之战中的失败。这已经是明显的教训。古语说:‘人没有一成不变的习俗,为政有好坏的差别;兵士无所谓强弱,将领却有巧拙的区分。’(人无常俗,政有理乱;兵无强弱,将有巧拙。)所以选择将领应当以谋略为根本,勇力为末梢。”(《资治通鉴》卷202)

唐中宗时,突厥侵扰边境。中宗命令朝廷内外官员进献平定突厥的计策。右补厥卢俌上书说:“春秋时晋大夫郤縠(xì hú)喜欢礼乐,笃好《诗经》《尚书》,被任命为中军元帅;西晋大将杜预的力量连铠甲都射不透,却立下了平定东吴的功勋。由此可知,将军在于权衡形势和制定谋略,不选择只有匹夫之勇的人担任。(是知中权制谋,不取一夫之勇。)”(《资治通鉴》卷208)

坐镇

唐玄宗时,卢怀慎被任命为检校吏部尚书兼黄门监。宰相姚崇的儿子死了,办丧事请了十几天假,需要处理的公务案卷积压下来,堆积如山。卢怀慎无法决断,十分惶恐,入朝向玄宗谢罪。

玄宗说:“朕把天下事委托给姚崇,至于您,只要坐在那个位置上,对雅俗两道起镇抚作用就可以了。”卢怀慎清廉、谨慎、节俭、朴素,从不谋求资财。虽然贵为卿相,领到的俸禄和得到的赏赐都接济了亲戚故旧,弄得妻子儿女常常挨饿受冻,房子也不能遮风避雨。(《资治通鉴》卷211)

“克”

唐朝玄宗时,裴光庭兼任吏部尚书。此前,吏部用人,只看能否胜任,于是有的人得到破格提拔,有的人却只能终老在低级职位上,甚至有的人通过考试20多年,还得不到官职。裴光庭上任后,奏请采用依照年资升迁的制度,规定官员晋级必须严格遵循年限,不得逾越,只要不是受到处分的,都可以升级,没有降级一说。那些政绩平庸、才能低下、长期得不到升迁的官员非常高兴,把这项制度叫做“圣书”,而那些才智出众的人没有一个不摇头哀叹的。

裴光庭去世,朝廷商议谥号。太常博士孙琬上书发表意见说:“裴光庭实行以资历用人的制度,不能勉励人才上进,请将他谥为‘克’。”(《资治通鉴》卷213)

不查验

五代时,吴国修筑的金陵城完工,陈彦谦把费用账册送给大丞相徐温审计。徐温说:“我既然用你操办此事,就不再检查核算了。”于是一把火烧掉了账簿。(《资治通鉴》卷271)

和尚与雄鹰

五代后晋出帝时,冯道任宰相。他办事模棱两可,不做决断。有人对出帝说:“冯道,乃是太平时代的良相,在今天的艰难时世,让他当担当这一职责,好比让参禅的和尚去做捕捉兔子的雄鹰。(譬如使禅僧飞鹰耳。)”(《资治通鉴》卷284)

小结

与上面的举才一样,用才的要点也可以概括为三个字:位、信、宜。这三个字对应三句话,位对应的是贤者在位,信对应的是用人不疑,宜对应的是量才而用。位,职位,所谓贤者在位就是给人才安排职位。这句话是孟子说的,实际是半句话,下半句是能者在职,连起来是“贤者在位,能者在职”(《孟子·公孙丑上》)。信,信任,所谓“用人不疑”就是既然给了他职位,就把权力完全交出去,放手让他去做。宜,适宜,所谓量才而用就是人才与职位相耦合,不是个人简单地适应职务规定,而是根据需要创造性地运用职权,量才而用既是用人也是用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