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人才
17552700000031

第31章 举用(2)

唐宪宗对宰相们说:“你们应当为朝廷珍惜官职,不要用它给亲戚故旧谋利益。”李绛说:“前宰相崔祐甫说过:‘不是亲戚故旧,无法了解一个人的才能。’对自己了解的人尚且不敢授予官职,对不了解的人又怎么敢呢!其实只要过问一个人的才能和器局是否符合所授官职的要求就可以了。如果宰相一定因避嫌而回避亲戚故旧,由此造成朝廷埋没人才,那么就是苟且偷安之臣,绝非大公无私之臣。(但问其才器与官相称否耳。若避亲故之嫌,使圣朝亏多士之美,此乃偷安之臣,非至公之道也。)如果任用的人不是人才,朝廷的法律就放在那里,谁逃得过去!”宪宗道:“就是你说的那样。”(《资治通鉴》卷239)

不问亲疏远近

唐文宗对宰相说:“推荐官员不要考虑与自己关系的亲疏远近。(荐人勿问亲疏。)我听说窦易直担任宰相时,没有引用过自己的亲戚故交。如果亲戚故交确有才能,因为避嫌而弃之不用,也不能说是大公无私。”(《资治通鉴》卷245)

举之以众

唐德宗时,人事混乱。崔祐甫出任宰相不到200天,就任命了800名官员。德宗问崔祐甫:“有人指责您,任用的官员大多沾亲带故,为什么?”崔祐甫答:“臣为陛下选择百官,不敢不周详不慎重。要是平时从不相识,又怎么能够知道他的才能德行而加以选用呢?”德宗认为这话说得对。

司马光评论道:我听说用人者,没有亲近与疏远、新结识与老交情之间的区分,只有贤能和不肖之间的界限。有的人不一定贤能,却因为亲戚故旧的关系而被录用,固然是不公道的;有的人属于贤能之才,却因为亲戚故旧的关系而被舍弃,同样是不公道的。天下贤能,一个人当然不可能完全掌握,如果一定要等到认识了甚至熟悉了被选者的才能德行之后方可录用,那么遗漏的人才一定很多。古代的宰相不是这样,他们所推举的人才出于公众,所录取的人才出于公心(举之以众,取之以公)。众人说这个人贤能,宰相自己虽然不掌握他的详细情况,也依然录用他,如果此人不能胜任便辞退他,如果有政绩便提拔他;举荐人才的人给予奖赏,举荐不肖的人给予惩罚。提升、辞退、奖赏、惩罚都为众人所公认,这里没有丝毫个人隐私在里面。要是抱着这样的公心来选用人才,又怎么会出现遗漏贤能从而造成官位缺人的弊病呢!(《资治通鉴》卷225)

唐代宗时,协律郎沈既济上书,就选任官员发表议论。认为:“选拔任用官员的办法,无非是三个科目:德行、才能、劳绩。(选用之法,三科而已:曰德也,才也,劳也。)如今朝廷对此三科均未涉及,考查、纠正官员的办法,仍停留在文章判文、档案履历、语言表达、应对周旋等方面。然而,行为安稳、说话从容,并不就是德行;文章华丽、用词丰富,并不就是才能;工作资历、考课成绩,并不就是劳绩。”(《资治通鉴》卷226)

不问功名

五代时,后周世宗郭荣打算任用枢密使魏仁浦为宰相。商议中有人提出,魏仁浦不是科举出身,不可以担任宰相。世宗说:“自古以来,都是任用具备文才武略的人做辅佐,哪里是完全由科举出身的人担当呢!”(自古用文武才略者为辅佐,岂尽由科第邪!)于是任用魏仁浦为宰相,枢密使一职保留。

世宗准备从大臣中物色宰相,为此咨询兵部尚书张昭。张昭举荐李涛。世宗愕然,说:“李涛轻薄,没有大臣风度,我问的是宰相人选,而您一开口就是他,什么原因?”张昭答:“陛下所指责的是细枝末节,臣所举荐的是大节操守。”(陛下所责者细行也,臣所举者大节也。)但终因李涛过于随意,世宗没有用他。(《资治通鉴》卷294)

小结

举才的要点可以概括为三个字,即才、众、公。所谓才,说的是选择对象,不问出身、经历、功名、年龄,只要是人才,就要欢迎。所谓众,说的是选择范围,不问地域、族群、门第、背景,只要符合标准,就要接纳。所谓公,说的是出于公心,不问亲疏、远近、恩怨、关系,只要适应岗位需要,就要推荐。总之一句话,唯才是举。

(二)用才

要义

与举才一样,用才也不是单纯的人事问题,而是更高的道德问题、人道问题、天道问题,应该从人类以及宇宙的根本要求这一高度来看待用才。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用人不仅仅是人才的使用以及人的价值的实现,同时也是人才的培养和成长。用才为人提供了施展的机会和平台,使他们在实践中经受磨砺,增长经验和才干,由此可以说,人才出于用。

故事

曾母投梭

有一年,曾参在一个叫做费的地方。那里也有一个名叫曾参的人,这个曾参杀了人。有人跑去报告曾参的母亲:“曾参杀人了。”

曾母正在织布,听到这样的消息,神色镇定得很,答:“我的儿子不会杀人。”

不大一会儿,又一个人跑来报告:“曾参杀人了。”曾母神色依然没有变,手中仍旧忙活着,但没有答话。

又过了一会儿,第三个人跑来报告说:“曾参杀人了。”曾母害怕了,扔下织布的梭子,翻过墙头逃走了。

就连曾参这样品德高尚的人,以母亲对儿子的信任,在三人迷惑之下,慈母也信不过素有贤德的儿子,何况别人呢?(《战国策·秦二》)

两箱书信

魏国讨伐中山国,任用乐羊为大将。攻占中山国后,乐羊回到魏国,见到国君魏文侯,颇为得意,一副夸耀功劳的神色。

魏文侯笑了笑,吩咐主管文书的官员说:“把各位大臣和宾客呈送的书信都拿过来。”

不一会儿,文书官拿来了书信,足足装满了两只箱子。

魏文侯命人把书信放在乐羊面前,请他观看。乐羊一卷卷看过,都是有关攻打中山国的内容。乐羊看完了书信,起身后退几步,对着魏文侯拜了又拜,说:“攻占中山国,不是我乐羊的力量,而是国君您的功劳。”

原来,乐羊攻打中山国,久攻不下,大臣和宾客纷纷上书,认为其中的危害一天比一天严重。但魏文侯没有动摇,完全信任乐羊,直到乐羊取得最后胜利。(《吕氏春秋·乐成》)

薄疑

卫国君主卫嗣君看中了一个叫薄疑的人,对他说:“你不要嫌我的国家小,以为不足以干一番事业,但我完全有能力满足你的愿望,赐给你上卿的爵位。”于是下令赏赐薄疑良田万顷。

薄疑说:“我的母亲很看重我,认为我的能力担任大国的相国绰绰有余。我家里的巫师是位姓蔡的老妇人,深得我母亲的信任,家里的什么事都要跟她商量。凭我的智慧,治理好家事毫无问题,在这方面我母亲也完全听我的,但每次跟我定下来的事,却一定还要再去征得蔡姓老妇人的同意。”

卫嗣君看着薄疑,不知道他为什么说这些不着边际的家事。

薄疑继续说:“论智慧,母亲认为我担任大国的相国绰绰有余;论亲密,没有能超过母亲对儿子的爱了;然而却仍然免不了再去跟别人商量。现在我与国君您之间,不存在母子亲情,而您身边又有着蔡姓老妇人那类人。君主的蔡姓老妇人,一定是那些手握重权的人,这样的人能够行私而另搞一套。行私者的所作所为是违背法令的,而我所主张的则是守法的事情。违法和守法,不共戴天,是绝不能相容的。”(《韩非子·外储说右上》)

三人成虎

魏国为了表示对赵国的友好,派太子去当人质,魏王命令一个叫庞恭的人陪同太子前往赵国的都城邯郸。

临行之前,庞恭问魏王:“假如有一个人说市场上有老虎,大王相信他的话吗?”

“不信。”魏王摇了摇头。

庞恭又问:“假如有两个人说市场上有老虎,大王相信他们的话吗?”

“不信。”魏王又摇了摇头。

“那么,假如有三个人说市场上有老虎,大王相信他们的话吗?”

魏王迟疑了一会儿,点了点头,说:“相信。”

庞恭说:“市场上没有老虎是明显的事实,然而三个人一起说就变成了有老虎。邯郸离魏国要比市场离宫廷远得多,非议我的人也一定会超过三个,恳请大王明察。”

后来庞恭从邯郸返回魏国,魏王竟然不见他。国君终于听信了谗言。(《韩非子·内储说上·七术》)

让猿猴游泳

孟尝君田文瞧不上他门下的一个食客,想赶这人走。

鲁仲连劝他说:“如果让猿猴离开树木在水中游泳,它一定比不上鱼鳖;如果让良马离开大道攀登山岩,它一定不如狐狸。曹沫手提3尺长剑,万夫难挡,要是让他放下手中的武器,拿起农具在地里干农活,他一定比不上普通农夫。可见,万事万物一旦舍弃了所长,改用所短,即便是古代圣明的尧帝,也有做不到的事情。眼下的这个人,倘若让他干的工作,正好是他不擅长的,由此就认为他没有本领;倘若让他做的事情,正好是他做不来的,由此就认为他笨拙,而认定了他没有本领就斥退他,认定了他笨拙就遗弃他,这显然有失公正。”

孟尝君想了想,确实觉得这样做有些草率。就听鲁仲连继续道:“再说,如果这个人因为被驱逐而名声遭受损毁,弄得别人不屑与之相处,他必定前来报复,这不是得不偿失吗?”

听到这儿,孟尝君道:“说得对。”便留下了这个门客。(《战国策·齐三》)

起用罪犯

西汉哀帝时,丞相王嘉上书说:“贤能的人才很难得到,为了不放过任用人才的机会,甚至可以起用囚徒。(贤材难得,拔擢可用者,或起于囚徒。)从前魏尚犯罪被关进牢房,汉文帝经冯唐劝说,派使者持符节赦免了他的罪过,任命他为云中太守,匈奴害怕他,不敢进犯。汉武帝从囚徒中提拔韩安国,任命他为梁国内史,使宗室得以骨肉相安。张敞任京兆尹,有罪过将被免职,油滑小吏得知这一消息后有意怠慢,被张敞逮捕杀死,家属鸣冤,张敞遭到弹劾,汉宣帝搁置奏报,不久赦免了他的罪过,让他担任冀州刺史,发挥了他的才干。前世君王这样做,并不是偏爱这三个人,而是看重他们的才能有益于国家。”(《资治通鉴》卷34)

东汉灵帝时,蔡邕上书说:“汉武帝起用韩安国于囚徒之中,起用朱买臣于卑贱之中,都是因为他们的才干适于任职,才派他们回到本郡、本诸侯国担任重要官职。(并以才宜,还守本邦。)”(《资治通鉴》卷57)

左右手

东汉光武帝刘秀拿出四个县的土地封窦融为安丰侯。窦融因为长期在河西地区专权,惶惶不安,几次上书请求朝廷派人替代自己。刘秀下诏书说:“我与将军的关系就像左手与右手,你几次谦虚退让,怎么不明白我的心意!你要勉力安抚士人民众,不要擅自离开自己的部曲。”

后来,刘秀任命窦融为大司空。窦融几次请求辞去官职和爵位,均未获准。一次朝会后,窦融磨磨蹭蹭地不走,刘秀知道他要谈辞职的事,就让人传旨催他回去。几天后刘秀见到窦融,说:“前日我知道您想要辞职,归还封地,故而让人告诉你,天气太热,请自便。今日见面,我们谈别的,不要再说辞职的事。”窦融不敢再提旧话。(《资治通鉴》卷42、43)

同心同德

东汉章帝派卫候李邑护送乌孙使者回国。李邑到达于阗时,正赶上龟兹进攻疏勒。李邑吓坏了,上书建议朝廷放弃西域,又大肆诋毁镇守西域的将兵长史班超,说他拥爱妻,抱爱子,在境外享受安乐,不思念朝廷。班超听说后,叹息道:“我虽然不是曾参,却有曾参所遭遇的三次谗言之痛,怕是要受到朝廷的猜疑了!”遂把妻子送走。章帝知道班超的忠诚,便严厉斥责李邑说:“纵然班超拥爱妻,抱爱子,但一千多官兵总是思念朝廷的吧,他们为什么与班超同心同德呢!”章帝命令李邑接受班超节制,同时诏令班超说:“如果李邑能够胜任西域的事务,就让他跟从你。”然而班超还是以护送乌孙王子为人质的名义安排李邑返回内地。有人认为失策,这无疑等于放李邑回去捣乱。班超说:“正因为李邑诋毁我,而今才派他回去。我问心无愧,为什么害怕流言飞语!为了使自己称心而留下李邑,不是忠臣的做法。”(《资治通鉴》卷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