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人才
17552700000033

第33章 掌控(1)

对人才的信任不等于放任自流,放任是一种失控状态,既对人才不负责任也对政务不负责任,所以古人在提倡信任的同时,还强调掌控。掌控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一个方面是思想道德,另一个方面是考察,再一个方面是制约。关于思想道德,本丛书《官德》已经涉及,要求人才树立官德,把官吏的行为纳入道德秩序,本身就是一种掌控。对于第一个方面这里不再重复,谈另外两个方面。

(一)考察

要义

考察的目的在于核实,手法很宽泛,可以借用中医诊断病症的望、闻、问、切这四诊来作比拟。望,观气色,用在对人的考察上,就是观察对象的举止言谈和所作所为。闻,听声息嗅气味,这里主要是听取他人以及民众的反映,包括鼓励举报,比如武则天设置登闻鼓、肺石、铜匦用以收集材料。问,询问症状,这也是考察经常使用的,可以是当面谈话,也可以通过奏对、书信进行询问。切,摸脉和手触,用在考察上就是近距离接触,共事、游宴等活动都属于这样的接触。

故事

口碑

孟子第二次拜见齐宣王,谈的是人才。

孟子说:“人们常常谈到‘故国’,其实这个词表达的不是乡土,而是人。现在大王身边没有一个亲信大臣,不知道您当初依靠的那些人都到哪儿去了?”

宣王问:“我怎么能够辨别一个人可靠不可靠、能用不能用呢?”

孟子说:“譬如一个人,大王身边的人都说好,他不一定真好;大臣们都说好,也不一定真好;全国人民都说好,这就差不多了,但仍然不可以立即委以重任,需要进行考察,事实证明他真像大家所说的那样,才可以放开手来让他去做。反过来,对于大家说他不好的人以及可杀的人也是如此。”(《孟子·梁惠王下》)

南郭处士

齐宣王喜欢听竽的演奏,叫人吹竽,每次一定要300人集合在一起吹。

南郭处士请求参加演奏,宣王很是高兴,答应下来,发给他的俸禄跟那几百人的一样。

齐宣王死了,他的儿子齐湣王继位。齐湣王和父亲一样喜欢听竽的演奏,但要一个一个地单独欣赏,于是,本来不会吹竽的南郭处士溜掉了。(《韩非子·内储说上》)

用荆刺雕刻的母猴

燕王喜爱小巧玲珑的东西。有个卫国人找上门来,声称自己能够在荆棘上面所生长的刺的尖端雕刻出猴子来,而且还是母的。然而要想看到这件绝世珍品,必须遵守一个要求,那就是一定要斋戒3个月。也就是说,燕王在这期间内,不能喝酒吃肉,还要天天沐浴洁身。

燕王很高兴,拿出3乘(shèng)土地的俸禄供养他。

负责供应宫廷器物的机构下面有一个铁匠,听说了这件事,就去见燕王,道:“我听说,从来没有一个国君能够做到10天不进行饮宴的。这个卫国人知道大王您不可能长时间坚持斋戒,因此提出3个月的斋戒限期。我还知道,要想雕刻出一件东西,用来进行雕刻的刀子一定比它小。这个卫国人要用荆棘刺的尖端雕刻出母猴,所用的刀必须比针尖还要精巧。我是铁匠,根本没有办法制造出如此小的刀子,所以他不可能雕刻出这样的母猴。请大王明察。”

燕王认为铁匠说得对,下令把那个卫国人抓起来。一审问,果然是在说谎,就把他杀了。

铁匠对燕王说:“对于计谋,如果没有标准加以衡量,进言献计的人就会说一些‘荆刺’之类的胡话。”(《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好官最多的时期

西汉宣帝曾流落民间,了解民众疾苦。大将军霍光去世后,宣帝亲政。他励精图治,每隔5天就要召集群臣议政,听取他们的意见。自丞相以下,大臣就各自负责的事务分别奏报,然后宣帝把他们的意见下达给有关部门试行,考察、检验其功效;加上机构健全,法令严密,制度完备,官员办事认真负责,朝政畅通。

对于州刺史、郡太守、封国丞相等高级地方官吏,接到朝廷任命后,宣帝总要亲自召见,进行询问,通过交谈观察他的抱负和打算,再考察他的行为,看做的与说的是否一致。只要发现言行不一的,定要追究其中的原因。

西汉的好官,以这一时期最多,号称中兴。(《资治通鉴》卷24)

考察在先

西汉元帝时,石显专权,把持朝政。他长谋略多诈变,善于为自己开脱解围,深得皇帝信任。

东汉学者荀悦说:“奸佞迷惑君主的办法太多了。所以孔子说:‘要远离奸佞!’(远佞人。)不仅不能用他,还要把他驱逐到远方,与之隔绝,从源头上堵住水流,用极致的方式警戒奸佞。

“孔子说:‘为政,就是正。’(政者,正也。)治国之道的根本,无非是端正自身罢了,而公平、正直、真实,则是正的主干。(平直真实者,正之主也。)对于品德,必须核实是真实的,然后才授给他官位。对于能力,必须核实是真实的,然后才让他做事。对于功劳,必须核实是真实的,然后才颁发奖赏。对于罪恶,必须核实是真实的,然后才加以惩罚。对于行为,必须核实是真实的,然后才予以尊重。对于言论,必须核实是真实的,然后才能够相信。对于物器,必须核实是真实的,然后才可以使用。对于事情,必须核实是真实的,然后才应该去做。(故德必核其真,然后援其位;能必核其真,然后授其事;功必核其真,然后授其赏;罪必核其真,然后授其刑;行必核其真,然后贵之;言必核其真,然后信之;物必核其真,然后用之;事必核其真,然后修之。)

“这样各种正风正气就会汇集到上面,下面就不会有歪风邪气。古代圣王的为政之道,不过如此而已!”(《资治通鉴·卷29》)

苻坚的做法

十六国时,前秦国主苻坚命令州郡分别举荐孝悌、廉直、文学、政事等科目的人才,并且对推荐上来的人加以考察,举荐得当的官吏给以奖赏,举荐失当的则给以责罚。因此人们举荐人才的时候都格外谨慎,不敢随意对待,也没有请托现象,即使是皇亲国戚,才能不够的也不会得到照顾。为此读书人都非常努力,朝廷官员和地方官吏也都十分称职,农田得到修整,荒地得到开垦,仓库丰盈充实,一派安宁景象。(《资治通鉴》卷101)

考察的变异

南北朝时,中书侍郎韩显宗上书北魏孝文帝,认为:“各州郡举荐上来的人才,徒有秀才、孝廉的虚名而没有秀才、孝廉的实才,朝廷只是查验他们的门第声望,而不考核他们的真才实学。要是这样的话,今后只要以门第声望为选拔标准就可以了,何必又假冒秀才、孝廉之名呢!门第声望,是他们父祖的功业,于朝廷皇室有什么益处!真正对现今有用的,仅仅是人的才能而已。(益于时者,贤才而已。)如果一个人确实有才,即便像姜太公那样屠牛于朝歌城,垂钓于渭水畔,像箕子那样身为奴隶和俘虏,周文王和周武王也并没有鄙视他们,而是照样任用他们为大臣。如果没有才能,即便是夏、商、周三代圣王的后裔,也会沦落为公门皂隶。议论者或者会说:‘当今之世没有奇才,所以不如以门第取士。’这也是错误的。难道可以因为世上没有周公、召公那样的相才,就废除宰相的位子不成?只要当一个人超出众人一寸长、一铢重,便予以优先选用,那么贤才就不会有遗漏了。”(《资治通鉴》卷139)

一段顺口溜

唐朝武则天当政时,人才由存抚使负责。武则天接见由存抚使推举的人才,不管品行和才能如何,一律予以提拔任用。最高的职位是试任凤阁舍人、给事中,其次的试任员外郎、侍御史、补阙、拾遗、校书郎。试任制度自此开始。

由于用人太滥,又不进行考察,当时有人编了一段顺口溜:“补阙连连用车载,拾遗不多用斗量;耙子拢来的侍御史,模子脱出的校书郎。”有个被举荐者名叫沈全交,又补充了两句:“面糨糊心的存抚使,眯了眼睛的圣神皇。”圣神皇指武则天,由于涉及最高当权者,御史纪先知把沈全交抓了起来,弹劾他诽谤朝政,请求在朝堂上对他施以杖刑,然后依法治罪。武则天笑着说:“只要你们自己不是不称职,又何必计较别人说什么!应该宽免他的罪过。”纪先知大为惭愧。(《资治通鉴》卷205)

用人重在考察

太后武则天曾下令,朝廷和地方九品以上官员以及百姓,都可以自我推荐要求被任用授职。

武则天坐上皇位后,补阙薛谦光上书,指出:“如今选拔人才,鼓励自荐,于是人们奔走门路,相互竞争,自我吹嘘而毫无愧色。本来文才是用于治国安邦的,现在只要能够应对策问就可以了,本来武才是用来保卫国家的,现在只要能够弯弓射箭就可以了。只能够应对策问怎么担当得起辅佐时政的重任,只能够弯弓射箭怎么担当得起克敌制胜的重责!所以问题的关键在于,对于文官要考察他的品行和能力,对于武官要考察他的勇气和谋略,还要考察他们的政绩如何,同时据此对举荐人进行奖赏和惩罚。”(《资治通鉴》卷205)

听其言而观其行

五代时,后周世宗郭荣下诏,命令群臣畅所欲言,陈述政事的得失利弊。其中说:“我对各位臣子的才干不可全都知道,相貌也不可能全都认识。如果不知道各位官员的言论,那么就做不到听其言而观其行;如果不清楚各位官员的意见,那么就做不到审其意而察其忠,这样怎么能够了解各位的能力和智慧的深浅呢,怎么能够判断对各位的使用是否得当呢!现在我让你们说话,你们说了我听不进去,罪过在我;让你说你不说,责任又在谁呢!”(《资治通鉴》卷292)

一个建议

五代后周世宗时,中书舍人窦俨上书议政,针对官员因明哲保身思想而不作为的现象,建议更新官员。具体办法是,由宰相、尚书、给事中、中书舍人等高官举荐人才,皇帝如果有合适人选,也可以亲自提拔。对这些人才用一年左右的时间,进行业绩考察,对能够胜任者,官职较高的人正式授予平章事,官职不高的人稍加提升;对不称职者,罢免他的资格,追究举荐者的责任。窦俨还提出,朝官中不少人只有官位,却无职责,对这部分人应该进行评估,根据其能力安排到地方任职,在实际事务中试用,考察政绩,能干的提拔,无能的贬黜。世宗认为他的意见很好。(《资治通鉴》卷293)

小结

正如医生诊断病症,水平有高有低,结论可能对也可能错,一切取决于医生的态度和技术一样,对人才的考察也取决于治政者本人。考察其实是一项比较主观的工作,个人知识结构不同,经历不同,感情不同,考察的内容、尺度也就不同,获得的结论自然不同。要想得到比较公正的结论,必须建立一套客观指标,从制度上予以保证。

(二)制约

要义

古人发现,仅仅通过考察并不能完全把握官吏的情况,更不能制约他们。那么如何有效地控制官吏呢?主要是两个办法,一个是威慑,让官吏心存顾忌,另一个是检查性的,通常叫考绩、考课。

故事

人才的另一种命运

周朝统一天下,姜太公被封在齐国。那里有隐居的兄弟二人,一个叫狂矞(yù),一个叫华士,他俩下定决心,不为人所用,过独立自主的生活。姜太公派官吏抓住了两兄弟,下令杀掉他们。

被封在鲁国的周公姬旦听说了这件事,立即派人去见姜太公,责问他为什么杀害贤士。

太公解释道:“这两个人打定主意说:‘我们不做天子的臣民,不结交诸侯,靠种地吃饭,靠挖井喝水,我们对别人没有诉求;我们不要君主给名声,也不要君主给俸禄,更不稀罕做官。’由于他们不肯做国君的臣子,我就不可能降服他们;由于他们不结交诸侯,我就不可能使用他们;由于他们靠种地吃饭、靠挖井喝水,无求于人,我就不可能运用奖赏勉励、约束他们;由于他们不要君主给的名声,不要君主给的俸禄,尽管他们聪明、贤能,也不能为我立功。

从前的圣王用来驱使臣民的,不是爵禄就是刑罚,如果这些东西对民众一概不起作用,我还做谁的君主呢?譬如现在这里有一匹马,样子像是天下最好的马,可是赶它往前走,它不动;让它站住,它不停下来;让它向左,它不听;让它向右,它不理睬,这样的马有什么用!这两个人自以为是天下的贤士,却不愿意为君主所用,自以为好到了极点,却不肯为君主效劳,这不是英明的君主可以用来做臣民的,就像良马不能用来使唤一样,所以我要杀了他们。”(《韩非子·外储说右上》)

汉武帝重视招揽人才,时常像是唯恐人才不足。然而待人严峻,即使是臣子中平素宠信的人,或者稍有触犯律令,或者小有欺瞒行为,立即依法诛杀,从不宽恕。

汲黯劝道:“陛下为求人才十分劳苦,还没有用尽他的能力就杀掉了。以数量有限的人才对应无限的诛杀,我恐怕天下的贤才将会被杀光,到时候陛下您跟谁一起治理国家呢!”

汲黯说这番话的时候悲愤异常,武帝却笑着解释道:“哪个时候没有人才,问题是不能识别罢了。只要能够识别,何必怕没有人才!所谓人才,如同有用的器具,有才能而不肯任我使用,跟没有才能一个样,不杀还怎么着!”(何世无才,患人不能识之耳。苟能识之,何患无人!夫所谓才者,犹有用之器也,有才而不肯尽用,与无才同,不杀何施!)

汲黯说:“我虽然说服不了陛下,但心里总觉得不对头,希望陛下从现在起予以改正,不要认为臣愚钝而不懂道理。”

汉武帝望着群臣说:“汲黯自称辩驳谬误,当然不是,但他说自己愚钝,难道不是这样的吗!”(《资治通鉴》卷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