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人才
17552700000026

第26章 识别(2)

李泌答:“众人都说卢杞奸佞邪恶,唯独陛下一人觉察不到他的奸佞邪恶,这恰恰是卢杞奸佞邪恶之所在啊。(人言杞奸邪而陛下独不觉其奸邪,此乃杞之所以为奸邪也。)要是陛下觉察到了他的邪恶,又怎么会发生建中年间的变乱!从前,卢杞因个人私怨杀害了杨炎,把颜真卿排挤到叛军盘踞的死地,激怒李怀光背叛朝廷。多亏当年陛下明智,采取措施,把卢杞流放到外地,才收复了人心,扭转了局势。”

由于李泌的坚持,卢杞到底没有翻过身来。(《资治通鉴》卷233)

小结

从历史角度识别人,常常会发生两个偏差。一个是容易把人看死,因为过去的事实是死的。然而事是死的,人却是活的,活的就要发生变化。如果是量的变化,用老眼光看问题,还不至于带来太大的麻烦;如果是质的变化,失误就大了,会造成是非颠倒。

另一个偏差就是造假。刘伯温讲过一个故事,说一个叫工之侨的人得到了一块上好梧桐木,用它做成一张琴,奏出的声音非常美,便将它献给了宫廷,不想被认为琴的年头不够给退了回来。工之侨不平,找高手作旧,又在土里埋了一年,结果卖了100两银子。买主把琴献给宫廷,大家争相传看,一致认为这张琴是绝品。消息传到工之侨耳朵里,他叹道:“可悲的世俗啊!岂止是一张琴,什么事情不是这样呢?”(《郁离子》)故事说的是琴,其实讲的是人。这是有意造假,借以迷惑他人,更多的则属于无意识的活动——人总喜欢掩饰自己不好的过去,彰显好的经历,只谈过五关斩六将,不谈走麦城,这无疑也会影响人们的识别。

(二)日常

要义

从日常角度识别人,就是根据一个人平时表现给人们的感觉、印象,进行分析、判断,得出结论。由于我们生活在当下,这种方法最经常使用。

故事

百里奚

百里奚为商人赶牛车送盐到秦国,国君秦穆公见他的牛肥壮,问:“盐车很重,距离遥远,一路艰难险阻,你的牛为什么这样肥壮呢?”百里奚回答:“我按时给牛喂料饮水,使用它的时候不打不骂,遇到路不好走,我在前面帮着拉车,所以牛才保持肥壮。”秦穆公很欣赏百里奚,认为他是君子,跟他谈了话后任用为上卿。(《说苑·臣术》)

牛车

九方皋相马

秦穆公问伯乐:“您年纪大了,儿孙里有没有可以担当寻找千里马的人呢?”

伯乐答道:“好马可以从形状和筋骨上来观察,但说到千里马,观察的方法就很难有一定之规了,它奔跑起来不扬尘土,不见脚印,如同飞一样。我的子孙都是下等之才,可以鉴别好马,但识别不了千里马。我倒是有个一块儿砍柴的朋友,名叫九方皋(gāo),此人相马的本领不在我之下,请您跟他见见面吧。”

秦穆公召见九方皋,派他去寻找千里马。三个月后,九方皋回来报告说:“千里马已经找到了,在沙丘那个地方。”

秦穆公问:“这匹马什么样子?”

九方皋说:“母马,黄色。”

派人去牵马,一看,哪里是母马,分明是一匹公马,而且颜色也不对,是纯黑色的。秦穆公很是失望,找来伯乐。

一见面,秦穆公就说:“什么呀,您给我推荐的那个人连马的颜色和公母都分不清楚,怎么能分辨出千里马呢?”

伯乐长长地叹息一声,说:“想不到啊,九方皋相马的本领竟然达到了如此高超的地步!这就是他强过我千万倍而无人能及的地方。九方皋所观察的,乃是最根本的东西。他把握的是精神,而不受形体的束缚;深入的是内在实质,而不被外表所迷惑。他只是注意他应该注意的,不注意他不需要注意的;只是观察他应该观察的,不观察他不需要观察的。这样的相马方法,要比相马本身的意义更加重大啊。”

马取回来了,果真是一匹天下少有的千里马。(《列子·说符》)楚国看相人

楚国有个善于看相的人,他的判断一向准确,名声很是响亮。

国君楚庄王把他召进宫里,问他其中的诀窍。

他说:“其实,我并没有多少看相的本事,只是善于观察人们的朋友罢了。如果找我看相的是百姓,他身边的朋友都很孝顺和睦、忠厚善良、敬畏王命,那么他的家庭一定会日渐富足,他本人也一定会日渐荣耀,这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吉人。如果找我看相的是官员,他身边的朋友都诚实可靠、行为规矩、心地善良,那么他一定会一天比一天好,官也一定会越做越大,这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吉臣。如果找我看相的是君主,他的大臣都很贤能,他的侍从都很忠良,君主有了过错,大家都争着进谏,那么他的国家就一定会日见安定,他本人也一定会日益受到尊敬,天下人心也一定会日渐归顺,这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吉主。所以,我说我善于看的不是相,而是善于观察人们的朋友啊。”

楚庄王认为他说得很对,便广招天下贤士,数年坚持不懈,终于成为一代霸主。(《吕氏春秋·贵当》)

唐朝武则天当政时,派遣使者巡察四方。麟台正字射洪陈子昂上疏,提出必须对使者的人选严格把关。他说:“谚语云:‘要想识别这个人,只需看他用的人。’(欲知其人,观其所使。)”(《资治通鉴》卷203)

阳处父

春秋时期,晋国大夫阳处父路过宁邑,住进馆舍。掌管馆舍的官员是宁嬴氏,第二天,他对妻子说:“我寻求有德行的君子已经很久了,今天总算等到了。”就离开家跟着阳处父走了。

他们边走边交谈,没走多远,到了温山,宁嬴氏便返回了。妻子问:“你怎么转回来了?好不容易得到盼望已久的君子,却不跟随他,你也太恋家了吧!”

宁嬴氏摇了摇头,说:“我见到了他的外貌,非常倾慕他;听到了他的谈话,非常厌恶他。外貌,是内心思想感情的华彩;语言,是外貌的关键。语言与外貌相一致,才能把事情办好;要是不一致,事业就难以有成。阳处父仪表堂堂,语言却艰涩贫乏,这说明他的外貌与思想感情相脱节。通过这一点我发现,他个性刚直而又过高估计自己的才能,少仁寡义而又喜欢冒犯别人,这样的品性一定会招来众多怨恨。我担心跟着他不仅没有什么好处,反而会遭难,所以就离开了他。”

一年后,阳处父果然被人杀害了。(《国语·晋语五》)

如此喝汤

楚国大夫子朱担任太宰,也就是内廷总管。

这时,担任令尹(相)一职的人名叫子国。一天,子朱侍奉子国用餐。子国端起烫喝了一口,嫌汤太热,一把抢过杯子,将里面的凉水倒进去。

第二天,子朱辞官回家。

子朱的仆人问道:“楚国太宰这个职位好不容易才得到手,您却辞官而归,请问这是为什么?”

子朱说:“令尹子国行为轻浮,礼节简慢,这样的人是很容易侮辱人的。”

果然一年后,子国羞辱管理郎官的大臣,并打了他300鞭子。

圣人及早发现祸患的苗头,所以万物都不能伤害他。(《淮南子·人间训》)

张扬的人

子路身着盛装来见孔子。

孔子叫着他的字问:“子由啊!你身着如此气派的宽袍大袖,是为了什么?我曾经听说,长江是从岷山流出来的,刚开始流出的地方,在它源头那里只能浮起小小的酒杯。等流过了几个渡口,水势变得很大,不乘坐大船不躲开大风天气,是渡不过去的。为什么?不就是由于水量太大吗?现在你身着盛装,色彩又如此鲜艳缤纷,天下有谁肯接近你呢?子由你啊!”

子路赶紧出去,换了身衣服回来,给人的感觉与平时一样。

孔子说:“记住,听我说。言谈张扬的人一定华而不实,行动张扬的人一定傲慢无人,夸张智慧而显摆能力的人一定格调不高。所以,在君子那里,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以这种态度作为言说的标准;能做到就是能做到,不能做到就是不能做到,以这种态度作为行动的标准。把握住言说的标准就叫做智,把握住行动的标准就叫做仁,既有智又有仁,还有什么事情做不到呢?”(《孔子集语·五性》)

伯噽

有个楚国人叫伯噽(pǐ),父亲遭奸人陷害,逃到吴国来投奔伍子胥。伍子胥收留了他,并推荐给吴王阖闾。阖闾很赏识他,任命他为大夫。

吴国有位大臣叫被离,找了个机会去见伍子胥,问:“你离开楚国好久了,并不了解伯噽,为什么一见面就那么信任他?”

伍子胥答:“很简单,因为我们俩的遭遇完全一样,我也是父亲遭到奸人陷害亡命吴国的。您没听到歌中唱道:‘得了同样的疾病啊互相怜悯,有了同样的忧患啊互相搭救。受了惊吓而飞翔的鸟儿啊相跟着聚在一起,遇到石头阻碍的流水啊回旋着合在一处。’谁不亲近、信任与自己遭遇一样的人呢?”

被离摇了摇头,说:“您讲的这些都是外部的东西,除了这些,您还有没有足以进一步判断伯噽的内在依据呢?”

“没有。”伍子胥答。

“既然没有,那我就讲两句。”被离说,“就我的观察,伯噽生性有缺陷。他看人的时候,眼睛像老鹰;走路的时候,脚步像老虎。可以推断,其本性犹如虎狼,是一个为了功利不惜杀害朋友的恶人。这样的人,决不可以跟他走得太近啊。”

伍子胥觉得被离言过其实,没有听从。后来,他果然遭到伯噽的陷害,失去了阖闾的儿子吴王夫差的信任,冤屈致死。(《吴越春秋·卷第四·阖闾内传》)

测试

韩国君主韩昭侯将手指握起来,假装说自己掉了一只指甲,急着找回它。他身边的侍从便割下自己的手指甲奉献给他。韩昭侯用这种手段来观察侍从是否对自己诚实。(《韩非子·内储说上》)

子之在燕国当国相时,坐在那里故意问:“刚才跑出门的是什么,是匹白马吗?”左右侍从都说没瞧见。唯独一个人跑出去追着看,回来报告说:“是有一匹白马。”子之用这种手段来了解侍从中谁是不诚信的人。(《韩非子·内储说上》)

张汤

西汉武帝时,张汤出任廷尉。张汤为人狡诈,善于运用智慧驾驭人。当时武帝正倾心儒学,张汤也对儒学大家董仲舒、公孙弘尊敬有加。张汤断案,经常采用古代的法令和经义解决疑难,完全以皇帝的态度为主旨,如果罪犯是武帝想要加重处罚的人,就把他交给那些执法严苛的官吏,如果是武帝想要从宽解脱的人,就把他交给执法宽和的官员,所以武帝对他很是满意。张汤虽然执法不公,嫉妒成性,但因为善于处理人际关系,比如特别关照老朋友的亲属子弟,不避寒暑前往朝廷重臣家中问候请安,所以名声一直不错。

汲黯的看法与众不同,认为张汤不是好人,多次当着武帝的面质问他,说:“您身为正卿,上,不能保持发扬先帝功业,下,不能抑制天下人的邪心,从而不能安定国家,富裕百姓,减少罪犯,只知道胡乱变更高皇帝(刘邦)制定的律令,您将因此断子绝孙。”汲黯经常与张汤争辩,张汤紧扣律令条文,论述严密,汲黯立论严峻,坚守原则,却难以驳倒张汤。汲黯愤怒之极,大骂道:“天下人都说刀笔吏不能做公卿,果不其然!要是依从张汤,天下人将陷入不敢说不敢动不敢看的恐惧中啊!(必汤也,令天下重足而立,侧目而视矣!)”(《资治通鉴》卷18)

朱云

西汉成帝时,一个叫朱云的人上书求见皇帝。

当着公卿大臣的面,朱云对成帝说:“现在的朝廷大臣,上,不能匡扶主上,下,不能造福民众,都是些占着官位拿着俸禄却不干事的人。正如孔子所言:‘卑鄙的人不可以让他侍奉君王,他们患得患失,将会不作为。’请陛下赐给我尚方宝剑,砍下一个佞臣的头颅,以警示群臣!”

成帝问:“谁是佞臣?”

朱云答:“安昌侯张禹!”

成帝大怒,说:“小小臣子以下犯上,竟敢在朝堂之上公然侮辱帝师。罪当处死,杀无赦!”

御史上前将朱云架下,朱云伸手抓住殿上的栏杆,栏杆被拉断了。他大声呼叫道:“我能够追随龙逄、比干游于地下,足够了!然而却不知我大汉王朝将怎么办!”

御史把朱云架下殿。左将军辛庆忌摘掉帽子,解下印信绶带,叩头说:“朱云这个臣子一向以狂癫耿直而出名,他的话说得对,不可以杀他;他的话说得不对,也应该宽容他。我将以生命请求陛下!”辛庆忌的头磕破了,流出了血,成帝怒意稍解,没有杀掉朱云。

后来,人们要修理折断的栏杆,被成帝止住了,说:“别动,原样补一下就可以了,我要用它表彰正直臣子!”(《资治通鉴》卷32)

周举

东汉顺帝时,因春季和夏季连续大旱,顺帝露天而坐,祈求上天降雨,同时召见尚书周举,当面询问朝政得失。周举认为要协调上天,必须铲除贪污,疏远奸佞。顺帝问:“谁是贪官污吏?谁是奸佞之臣?”周举答:“我从下面调到朝廷的时间不长,还不能识别群臣。然而可以肯定地说,三公、九卿等大臣中,凡是多次敢于直言不讳地批评朝政的,便是忠贞之臣。凡是阿谀奉承和随声附和的,则是奸佞之臣。(数有直言者,忠贞也;阿谀苟容者,佞邪也。)”(《资治通鉴》卷52)

周瑜

东汉末年,孙策开创江东,任用弟弟孙权为讨虏将军。周瑜是孙策的朋友,孙权的母亲吴太夫人又让孙权把周瑜当做兄长来尊敬。部下将领和宾客对孙权的礼节较为简单,只有周瑜非常恭敬,带头以臣属礼节侍奉孙权。程普仗着比周瑜年长,多次凌辱周瑜,周瑜也不计较,屈尊对待程普。程普开始佩服周瑜,越来越亲近敬重他,对人说:“与周公瑾交往,好像喝下醇厚的美酒,不知不觉便沉醉了。”(与周公瑾交,若饮醇醪,不觉自醉。)(《资治通鉴》卷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