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人才
17552700000025

第25章 识别(1)

人才需要识别,万事万物中,人才最难识别,也最易识别。说难,是因为人最复杂,真假难辨;说易,是因为我们整天跟人打交道,熟得不能再熟了。识别需要方法,却无一定之规。《吕氏春秋》有段论述,借相马来说识别:古代善于相马的人里面,寒风观察评论的是马的口齿,麻朝观察评论的是马的面颊,子女厉观察评论的是马的眼睛,卫忌观察评论的是马嘴旁边的胡须,许鄙观察评论的是马的臀部,投伐褐观察评论的是马的胸肋,管青观察评论的是马的嘴唇,陈悲观察评论的是马的腿脚,秦牙观察评论的是马的前部,赞君观察评论的是马的后部。这10个人都是天下最善于观察马的人。他们观察评论马的部位虽然不同,但通过马的一个特征,就能掌握马的骨节的高低,腿脚的快慢,体质的强弱,能力的高下。人们总是根据自己的经验和知识结构进行识别。

马身上的部位其实就是观察问题的角度,那么在对人的观察上,应该选取哪些角度呢?一般可以分为四个角度,即历史、日常、关键、境遇。

(一)历史

要义

所谓历史角度,就是从一个人的过去看现在和将来。历史是完成了的事情,是死的,不会再发生变化;从材料上说最可靠、最容易看清;看历史可以说是最便捷的方法。

故事

管仲的临终嘱咐

管仲生了重病,眼看不行了。

齐桓公去探望他,问:“如果您不幸辞世,有什么要告诉我的吗?”

管仲说:“大王就是不问,有几句话我也要说。希望您辞退竖刁,除掉易牙,远离开方。”竖刁姓刁,竖是古人对年轻仆从的称呼,竖刁是齐桓公最宠信的侍从,掌管宫内事物。易牙是齐桓公的近臣,特别善于烹饪。开方是卫国的公子,在齐国为臣。

齐桓公望着管仲,没有说话。

管仲继续说:“易牙为大王掌管饮食,大王什么味道都品尝过,唯独不知道人肉是什么滋味,易牙就把儿子的头蒸了献出来。人的本性没有不爱儿子的,这个人连自己的儿子都不爱,怎么会爱大王您呢?

“竖刁也一样。大王喜爱女色但又十分嫉妒,竖刁就割掉了自己的生殖器到内宫来服侍您。人的本性没有不爱自己的身体的,这个人连自己的身体都不爱,怎么会爱大王您呢?

“开方也一样。他抛弃了老母亲跑到齐国做官,一做就是15年,齐国离他的家乡卫国不远,乘车用不了几天就到了,可他从来不想着回家看看。这个人连自己的母亲都不爱,怎么会爱大王您呢?”

齐桓公仍然没有说话。

管仲歇了歇,用尽了力气说:“臣听说:‘虚伪的人与别人的结交必定不久,虚假的人表现出的忠实必定不长。’希望大王您除掉这三个人。”

管仲死后,齐桓公没有除掉这三个人,反而重用他们。结果齐桓公一死,齐国就乱了,大家都去忙着争权夺利,谁也不管他,他的尸体上的蛆虫爬到了门外也没人收殓。(《韩非子·难一》)

晏子辞退高缭

晏婴是春秋时期齐国著名的大夫,人们习惯上称他晏子。一个叫高缭的人在他手下做事,晏子把他赶走了。

身边的人劝晏子:“高缭追随了您整整3年,您一直没有给他争取到一个爵位,现在又赶他走,这么做在道义上说不过去吧?”

晏子说:“我晏婴是一个眼界狭窄、见识浅薄的人,就像是一张网,只有把网绳拉紧,网才能张开;而你们这些部属就是拉紧绳索的人。不错,高缭来我这里3年了,然而这么久的时间里,他在拉紧绳索上出力了吗?没有!3年中我一直没能从他嘴里听到过一句纠正我失误的话。就这一条,足以赶他走了。”(《说苑·臣术》)

阳虎

春秋时期,鲁国的政权被孟孙氏、叔孙氏和季孙氏三家所把持。这三家的先人都是鲁国先国君鲁桓公的儿子,所以被称为“三桓”。

阳虎本来是季孙氏的家臣,但他的野心很大,想铲除“三桓”,独自掌握鲁国的权力。他组织力量攻打“三桓”,结果失败了,只好逃亡国外。

阳虎逃到临近的齐国,国君齐景公很欣赏他,待之以礼。

大臣鲍文子劝道:“不可以这样以礼对待他。此人在季孙氏那里受到重用,却聚众攻打恩主,是为了贪图季孙家的财富。如今您比季孙氏更富有,齐国比鲁国也大得多,阳虎实施阴谋的下一个对象一定是大王您。”

于是齐景公把阳虎关了起来。(《韩非子·难四》)

中行氏

中行氏是晋国执政的六家卿大夫之一,这个家族有位主要成员叫中行文子,在政治斗争中失败,出逃邻近的齐国。

逃亡途中,经过一个县。随从建议道:“这个县的长官是您的老相识了,为什么不到他家里歇歇脚呢?也可以顺便等一下后面的车马。”

中行文子摇了摇头,说:“过去我喜欢音乐,这个人就给我送来一张音色很美的琴;我喜爱珮玉,这个人就送给我一个玉环。他是助长我犯错误的人。从前,他用我所爱好的东西来讨好我,现在我怕他用我去讨好别人。”说完,立即离开了这个地方。

中行文子的担心不是多余的。他的这位老相识果然扣压了后面赶来的两乘车马,并献给了他的主子。(《韩非子·说林下》)

“余皇”号的沉没

越王派大夫子余负责监造船只,船造好后,一个人要求做掌船的舵手(船长),子余没有答应他。

这人到了临近的吴国,在一位大臣的引见下拜见吴王,说越国埋没人才。这位大臣带他到江边察看船只。突然大风袭来,船只散乱。此人指着江中的船,断言某船将会沉没,某船可以脱险,结果都被说中了。这位大臣认为他有奇才,就把他推荐给吴王。他取得了吴王的信任,终于当上了舵手。

消息传到越国,大家纷纷埋怨子余错失了人才。子余说:“我并非不了解他,我曾跟他一起相处过,此人好吹嘘,说越国的人没有一个比得上他。我听说,凡是喜欢抬高自己的人,一般都容易自以为是,大多善于阿谀奉迎;凡是喜欢贬低别人的人,对别人定然苛刻,对自己一定纵容。如今吴国重用他,早晚会有倒霉的那一天!”大家听了都摇头,没人相信子余的话。

不久,吴国与楚国开战,吴王派那个人操纵大战舰“余皇”号,结果还没等与敌舰交战,“余皇”号就沉没了。越国人这才佩服子余有先见之明。(《郁离子》)

鸟尽弓藏

范蠡(lí)辅佐越王勾践20年,终于灭掉了吴国,后来又协助勾践渡过淮河北上,称霸中原,建立了赫赫功劳。回到越国后,他觉得自己名声太大,很难再在越国待下去。同时,他也看透了勾践,认为与他共患难容易,同安乐难。便带上自己的珍珠宝玉,乘船出海,一去不返。勾践为了表彰范蠡,把会稽山作为封地寄在他名下。

范蠡到了齐国,惦记着老友文种——他仍然留在越国做大夫——便托人带了封信给他。信中说:“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意思是飞鸟被射尽了,弓箭就会被收藏入库;狡猾的兔子死光了,猎狗就会被炖了吃肉。范蠡接着写道:“越王的脖子长长的,嘴巴尖尖的,长得像鸟,这个样子的人只能共患难,不能同安乐。你为什么不离开呢?”文种看了信,装病在家,不再上朝。

不久,有人向勾践报告,说文种想谋反。勾践让人给他送去一把剑,带话说:“你曾教给我战胜吴国的7条计谋,我只用了其中的3条就打败了吴国,剩下的4条在你那里。你替我到死去的先王那里,试一试那些计谋吧。”没有办法,文种只好用这把剑自杀了。

范蠡经过几年的艰苦创业,积累起几千万资财。后来定居在陶地(今山东省定陶县西北),自称陶朱公。(《史记·越王勾践世家》)

鸾徼

赵简子把他的家臣鸾徼(luán jiǎo)扔到黄河里,说:“过去我喜欢音乐美色,这家伙就给我弄来;我喜欢楼台亭阁,这家伙就给我修建;我喜欢良马好车,这家伙就给我找来。如今我喜欢人才已经6年了,这家伙却没有给我推荐过一个。这是增加我的过错而减少我的长处啊。”(《吕氏春秋·骄恣》)

商鞅

商鞅是卫国的庶出公子,本来叫公孙鞅。他先到魏国谋事,其间受到一个叫公子卬(áng)的人的照应,两人情同手足。后来听说秦国招募人才,便只身前往,受到国君秦孝公的重用,主持变法,使秦国迅速强大起来。

这时,秦国的作战对象是横在东进路上强大的魏国。趁着魏国的庞涓被齐国的孙膑打败的机会,公孙鞅统领大军讨伐魏国。魏军的统帅正是公子卬。公孙鞅派人送信给公子卬,说:“我当初与公子友好,现在你我二人担任两国统兵将领,不忍心互相攻打,我们见面一起谈谈吧。”公子卬同意了。就在两个老朋友推杯换盏的时候,埋伏的勇士一拥而上,擒住了公子卬。随后公孙鞅下令进攻,失去了统帅的魏军乱作一团,10万大军遭到歼灭。

这一仗根本扭转了秦魏两国的实力对比,秦国的力量自此超过了魏国。就是因为这个功劳,秦孝公把商地15个城邑封给公孙鞅,人们开始叫他商君、商鞅。

秦孝公死后,新君即位,有人告发商鞅谋反。他只好带着一家老小出逃。魏国与秦国接壤,如果魏国不让他入境,他逃不出秦国。商鞅请求入境。魏国守将怀疑他耍阴谋,说:“你连好朋友公子卬都欺骗,谁敢保证你不是在骗我呢!”下令士兵把他赶回秦境。没有办法,商鞅只好逃回自己的封地,组织抵抗。结果被秦军杀死。国君觉得这么死太便宜了他,又处以五马分尸的刑法,还杀光了他全家。(《史记·商君列传》)

樊伷

东汉末年,孙权治下的荆州武陵部从事樊伷(zhòu)引诱当地夷人各部,打算归附汉中王刘备。有人请求派将领率领1万人前去征讨。孙权就此询问潘浚。潘浚说:“擒获樊伷,5000兵足够了。”孙权问:“您为何这么轻视樊伷?”潘浚答道:“樊家是南阳的大姓,此人颇能摇唇鼓舌,其实并没有多少才智和见地。我之所以知道这个人,是因为有一次樊伷请当地人吃饭,宾客一直等到中午,饭菜还是端不上来,十余人起身离去。这就像看侏儒演戏,只要看上一节,就能够知道他有多大的本事(此亦侏儒观一节之验也)。”孙权大笑,立即派潘浚率兵 5000 人前往,果然将樊伷斩首,平息了局势。(《资治通鉴》卷68)

侯景

南北朝时,东魏大将侯景投降南梁,策动南梁讨伐东魏,兵败。梁武帝没有惩办侯景,反而任命他为南豫州牧,原来的官职依然保留。

光禄大夫萧介上书道:“我听说恶人的秉性不会改变,天下的恶人是一样的。(凶人之性不移,天下之恶一也。)从前,吕布杀死丁原,侍从董卓,最终又杀死董卓,成为叛贼;刘军反叛王恭,归附晋朝,又背叛晋朝,制造事端。为什么呢?因为狼子野心永远不会被驯服,不可能变得温良恭顺。就像喂养老虎,一定会发生老虎在饥饿的时候吃人的惨祸。

“侯景凭着他的凶狠与狡诈的本能,受到东魏丞相高欢的豢养和保护,身居高位占据一方,然而高欢死后坟上的土还没有干,他就背叛了东魏。只是因为自己实力不够,难以自立,前去投奔西魏,遭到拒绝,才来投靠我们。陛下接纳他,是想像汉朝在边境上设置属国安置投降的胡人用以阻挡匈奴那样,让侯景来对付东魏,然而事实证明,他根本办不到。我私下以为侯景不会是忠臣,他抛弃故乡和国家像是脱掉鞋子,背叛国君和亲人像是扔掉草籽,怎么会懂得弃暗投明,做我们梁朝的纯正臣子呢!他过去明明白白地摆在那里,确凿无疑。(弃乡国如脱屣,背君亲如遗芥,岂知远慕圣德,为江、淮之纯臣乎!事迹显然,无可致惑。)”武帝赞赏萧介的一片忠心,但却听不进他的劝告,终于吃了侯景的大亏。(《资治通鉴》卷161)

郎官

隋文帝曾经一怒之下,命令在殿前用棍棒击打一位郎官。谏议大夫刘行本上前进言说:“此人一向清廉,犯的过错又小,希望能够多少宽恕他。”(此人素清,其过又小,愿少宽之。)文帝置之不理。刘行本便挡在文帝面前,说:“陛下不以我不肖,将我安置在您的身边,如果我说得对,陛下怎能不听从;如果我说得不对,陛下可以把我送到大理寺治罪。”说着就把笏板扔在地上而退出。文帝郑重地向刘行本道谢,赦免了那个郎官。(《资治通鉴》卷175)

李希烈

唐德宗信任李希烈,晋升他为南平郡王,加封汉南、汉北兵马招讨使,命他督率各路兵马讨伐梁崇义。

中书侍郎杨炎劝道:“李希烈是董秦的养子,受到的宠信无可比拟,但李希烈最后还是驱逐了董秦,夺取了他的职位。李希烈为人凶狠暴戾,六亲不认,他无功于朝廷,尚且态度强硬而目无法令,假使他平定了梁崇义,将如何控制呢!”德宗不听,杨炎坚持自己的看法,德宗很不高兴。后来果然像杨炎担心的那样,李希烈击败了梁崇义,占据了他的地盘,起兵造反。(《资治通鉴》卷227)

卢杞

唐朝德宗时,李泌担任宰相。按照规制,应该设立几位宰相共同治政,但此时只有李泌一人,李泌深感力不从心,请求德宗考虑再选用一人为相。

德宗中意卢杞,但又奇怪众人对他的评价为什么跟自己的认识差别那么大,说:“卢杞忠诚清廉,刚强耿直,舆论却说他奸佞邪恶,我感觉他根本不像大家说的那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