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人才
17552700000024

第24章 知人(5)

故事

管仲知能与不能

管仲对齐桓公说:“论垦殖土地,扩建城池,开辟农田种植粮食,充分利用资源,我不如宁遬(sù),请任命他为掌管田地的长官;论运用升降、辞让、进退等各种礼仪,我不如隰(xí)朋,请任命他为掌管接待宾客的长官;论早入朝,晚退朝,不怕触犯国君,忠心耿耿地有话就说,不躲避死亡,不看重富贵,我不如东郭牙,请任命他为掌管劝谏的长官;论在广阔的平原上作战,战车行进有条不紊,士兵奋勇当先,击鼓向前,三军将士视死如归,我不如王子成父,请任命他为掌管军队的长官;论断案准确公正,不伤害无辜的人,不冤枉无罪的人,我不如弦章,请任命他为掌管司法的长官。如果国君您的志向是富国强兵,有这五个人就足够了;如果国君您的志向是成就霸业,那么有我管仲在这里!”

“好!”齐桓公说。于是委任那五个人担任各个方面的长官,同时遵从管仲的命令。

10年后,一个富强的齐国呈现在人们面前,齐桓公多次召集诸侯会盟,为天下立规矩,依靠的都是管仲和那五个人的才能啊。(《吕氏春秋·勿躬》)

鲁国男人

鲁国有个男人,独居。邻居是一个女人,也是独居。

一天夜里,突降暴雨。女人的房子在风雨中摇摇欲坠,她夺门而出,跑到邻居家请求避雨。敲了半天门,男人就是不放她进去,大门关得死死的。

女人急了,绕到窗子下大声说:“你怎么一点仁爱也不讲?眼瞅着我一个女人家孤零零地在雨地中站着?”

男人辩解道:“我听说,男人和女人不到60岁,就不能一块儿待在一间屋子里。我跟你还都年轻,所以不敢接纳你。”

女人说:“你为什么不向柳下惠学习?他把无家可归的女人当成老妇人收留下来,鲁国没有谁说他淫乱。”

男人说:“我不是柳下惠,他可以做到,我却做不到。但是我可以用自己不能做到的,去达到他可以做到的。”

终归男人也没有放女人进屋。

孔子听到后说:“太妙了!这个男人有智慧啊!”(《孔子家语·好生》)

邹忌

邹忌进见齐国君主齐威王,3个月就被任命为国相。

邹忌身高8尺多,仪表堂堂。一天早晨,他穿好衣服,戴上帽子,对着铜镜端详,越看越得意,便问妻子:“我与城北的徐公相比,谁更美?”妻子说:“当然是您美,徐公怎么能比得上您呢!”

徐公是齐国著名的美男子,邹忌听了妻子的话,心里没把握,又问妾:“我与徐公比,谁更美?”妾答:“徐公哪里比得上您!”

有客人来拜访,邹忌问客人:“我与徐公比,哪个更美?”客人说:“徐公不如您美啊!”

第二天,徐公来了,邹忌仔细比较一番,觉得自己还是比不上对方。又对着铜镜照了半天,越看越觉得自己与徐公相差很远。晚上躺在铺上琢磨,终于想通了。

起来后,邹忌去见齐威王,说:“我明明不如徐公美,但妻子偏爱我,说我比徐公美;妾惧怕我,说我比徐公美;客人有求于我,说我比徐公美。现在齐国土地方圆千里,光城邑就有120个,嫔妃近侍没有一个不偏爱大王,朝廷大臣没有一个不惧怕大王,国中所有人没有一个不有求于大王。由此看来,大王受到的蒙蔽已经很深了。”

齐威王说:“好!”于是下令,凡是能当面指出国君错误的,不管是什么人,一律给予上等赏赐;书面提出意见的,给予中等赏赐;口头转达批评的,给予下等赏赐。

不过一年光景,大家就提不出什么意见了。燕、赵、魏、韩等国都来齐国朝拜齐威王。(《战国策·齐一》)

毛遂

战国时期,秦国进攻赵国,赵王派遣平原君赵胜到楚国求救。平原君准备从门下食客中挑选文武兼备的20个人一同前往,但只挑出了19人,剩下的都不满意。

这时有个叫毛遂的食客自我推荐。平原君说:“贤良人才出现在世间,好比锥子放进口袋,锥尖立即刺破布面露出来。先生来到我赵胜门下已经3年,我身边的人对你没有赞扬,我也没有听说过什么,这说明先生没有长处。先生不能担当这件事,还是留下来吧!”

毛遂说:“现在就请把我放到口袋里!要是及早把我放进去,早就脱颖而出了,岂止是露出个锥尖呢。”(臣乃今日请处囊中耳!使遂蚤得处囊中,乃脱颖而出,非特其末见而已。)

赵胜于是让毛遂一起前往楚国。(《资治通鉴》卷5)

陈平

陈平是汉高祖刘邦的主要谋臣,后任宰相。他家境贫寒,喜欢读书。年轻时乡里祭祀土地神,让他做主管,也就是分配祭肉的人,他分得非常均匀。父老们说:“行,看来陈家小子可以做主管了!”陈平答道:“是呀,要是我能够主管天下,也会像分配祭肉一样地公平合理!”(《资治通鉴》卷9)

比拼长处

楚汉相争,项羽与刘邦在荥阳一带对峙。项羽对刘邦说:“天下已经沸沸扬扬地闹腾了不少年头,全是因为你我两人的缘故。我愿意单独向你挑战,一决雌雄,不要再让天下父老兄弟忍受痛苦了!”刘邦笑着说:“我宁愿斗智,不愿斗力。”项羽接连三次命令手下壮士挑战,都被刘邦军中善于骑射的楼烦射死。项羽大怒,亲自披甲挥戟上前挑战。楼烦张弓要射项羽,项羽的眼睛瞪得大大的,厉声呵斥,吓得楼烦的眼睛不敢看过去,手不敢放箭,一溜烟地逃回营垒,再不敢露面。(《资治通鉴》卷10)

刘秀

东汉光武帝刘秀出巡东方。群臣趁势向刘秀进言:“陛下即位已经30年,应当前往泰山封禅。”刘秀下诏说:“我即位30年来,百姓怨气满腹,《论语》说:‘我欺骗谁?欺骗上天吗?’‘以为泰山的神灵不如林放吗!’我为什么要玷污泰山封禅的72位贤君的名录!要是有郡县派使者前来上寿,以虚美言辞歌功颂德,我一定剃去他的头发,发配边疆屯田。”于是群臣不敢再提封禅的事。(《资治通鉴》卷44)

黄香

东汉和帝任命尚书令黄香为东郡太守。黄香推辞道:“我的才能不适合从事地方行政,恳请留下来充任散官,可以赐给我督察方面的小官职,从事朝廷有关部门的细碎事务。”和帝便命黄香留任原职,将他的俸禄增加到二千石,对他很是亲近器重。黄香办理公务更加勤奋,操心公事如同操心家事。(《资治通鉴》卷48)

良贺

东汉顺帝时,宦官得势,竞相卖弄权势,只有大长秋良贺安于宁静淡泊,不出头露面。后来顺帝下诏,命令举荐武力勇猛人才,大家抓住这个机会,纷纷推举,唯独良贺没有行动。顺帝问他原因。良贺说:“我出生在偏僻民间,从小进入宫廷,在宫中长大成人,既没有识别人才的明智,又没有结交过有才能的士人。从前战国时期的卫鞅,由秦国宦官景监引荐给秦王,有识之士就预见到没有好结果。如今即使我进行举荐,被推荐的人也不会引以为荣,反而会认为是一种耻辱,因此我不敢举荐。”顺帝从此赏识良贺。

(《资治通鉴》卷52)

诸葛亮

东汉末年,诸葛亮寄居襄阳隆中,经常把自己比作管仲、乐毅。时人并不认可,只有徐庶与崔州平认为并不过分。(《资治通鉴》卷65)

石勒

十六国时,后赵国主石勒大宴群臣。他问徐光:“我可以跟古代哪位君主比?”徐光答:“陛下的神武谋略超过汉高祖刘邦,刘邦之后无人能比。”石勒笑着说:“人怎能不自知!(人岂不自知!)您的话太过了。我如果遇到汉高祖刘邦,应当尊奉他为君主而追随在后,跟韩信、彭越一起俯首称臣。如果遇到汉光武帝刘秀,可以与他并驾齐驱,逐鹿中原,很难说鹿死谁手。大丈夫行事,应当光明磊落,就像太阳和月亮那般皎洁明亮,死也不能跟曹操、司马懿学,欺负人家孤儿寡母,靠迷惑众人以夺取天下。”(《资治通鉴》卷95)

庾酥

东晋丹阳太守庾酥说:“要论思路条理清楚,我不如康伯;要论意志坚强不屈,我不如王坦之。除此之外的人,我都强过他们百倍。”(《世说新语·品藻》)

孙绰

那时司马昱(yù,后来的东晋简文帝)还没有坐上帝位,他问孙绰:“刘真长这个人怎么样?”孙绰答:“才藻清醇华美,禀性简约美好。”又问:“王仲祖怎么样?”答:“温和柔润,恬静平和。”问:“桓温怎么样?”答:“高迈豪爽,出类拔萃。”问:“谢仁祖怎么样?”答:“高洁平易,美好通达。”问:“阮思旷怎么样?”答:“大度宽广,精深渊博。”问:“袁羊怎么样?”答:“滔滔不绝,清楚明了。”问:“殷洪远怎么样?”答:“思想深邃,理路有致。”

司马昱停了停,突然问:“你认为你自己怎么样?”孙绰说:“下官才能所擅长的事,都比不上诸位贤人;至于观察时势,全面把握时局,也大多赶不上他们。但要说到寄托情怀于玄理之中,诵读《老子》《庄子》,逍遥自在,志趣高远,不让世事俗务打扰自己,自认为这种心境是没有谁能够比得上的。”(《世说新语·品藻》)

殷浩

东晋简文帝时,桓温势大,朝廷扶持殷浩牵制桓温。他俩年轻时齐名,互相竞争。桓温问殷浩:“你比我怎么样?”殷浩答:“我和自己交往已经很长时间了,宁可做我自己。”(《世说新语·品藻》)

王珪

宰相们陪同唐太宗饮宴。太宗对王珪说:“你在见识和鉴别上比较精通,又善于表达,房玄龄以下各位大臣,请给予品评,再谈谈你与他们各位的比较,怎么样?”

王珪说:“孜孜不倦地处理国事,只要知道的就没有不去做的,我不如房玄龄。文武全才,出将入相,我不如李靖。奏事详尽周到,传达圣上旨意与吸纳群臣意见恰如其分,我不如温彦博。对所有事务,特别是繁琐事务和重大事务都能处置得井井有条,我不如戴胄。耻于君主赶不上尧、舜,以争谏为己任,我不如魏徵。然而说到涤荡污浊,高扬清白,疾恶如仇,追求良善,我跟他们相比,略微超过一些。(至于激浊扬清,嫉恶好善,臣于数子,亦有微长。)”对他的这番话,太宗深以为然,各位大臣也都表示信服。(《资治通鉴》卷193)

苦于不能自知

唐太宗问魏徵,现在的治政比以前怎么样,魏徵说,就人心所向而言,不如以往。太宗要他举例说明。魏徵一一道来。太宗说:“除了您没人能讲得如此令人信服。人苦于不能自知呀!(人苦不自知耳!)”(《资治通鉴》卷195)

唐太宗说:“君主只有一颗心,而攻心的人却很多。有的以胆量勇气,有的以口才雄辩,有的以谄媚阿谀,有的以奸险诡诈,有的以嗜好欲望,等等。就像车轮的辐条指向轮毂一样,各种办法一齐攻心,各自兜售自己的一套,以获取宠幸和利益。君主稍有松懈,不用多,只要相信了其中之一,危亡便会随之而来。这就是为君的难处啊!”(《资治通鉴》卷196)

用兵的目的

唐朝司空、太子太师、英贞武公李世 是最能打仗的将领。他常对人说:“我十二三岁时是个蛮横的贼,逢人便杀;十四五岁时是个难以对付的贼,心中不快便杀人;十七八岁时变成好贼,临阵才杀人;二十岁成为大将,用兵使人免于死难(用兵以救人死)。”(《资治通鉴》卷201)

职责

武则天当政时,补阙薛谦光上书,认为当前所实行的选拔人才的方式没有抓住要害。譬如,武官的任务是克敌制胜,而现在只是考核射箭。他说:“战国时的大将吴起准备出战,身边的人递上剑。吴起说:‘为将的职责是提起鼓槌敲击战鼓指挥战斗,临阵解决疑难问题,使用一把剑斩杀敌人,不是为将的事情(一剑之任,非将事也)。’”(《资治通鉴》卷205)

郑綮

唐昭宗时,郑綮(qǐ)被任命为同平章事。郑綮说话诙谐,经常写一些歇后诗,讥笑嘲讽时事。唐昭宗认为郑綮内蕴深厚,亲手把他写进大臣名册,提名他为宰相。听到这一消息的人都大吃一惊。朝廷官吏前去通知郑綮这一新任命,郑綮笑着说:“你们一定搞错了,即使天下再没有人,也轮不到我郑綮做宰相!”朝廷官吏告诉他这是皇帝亲自任命的。郑綮说:“要是真的这样,人们会怎么笑话啊!”这时,前来恭贺的宾客来到了,郑綮挠着头说:“歇后诗人郑五做宰相,可以知晓时局到了什么地步啊!”(歇后郑五作宰相,时事可知矣!)他一再推辞,但毫无效果,只好前去上任。(《资治通鉴》卷259)

自尊

五代时,后周武平节度使周行逢年轻时曾经被定罪受黥刑,有人劝他道:“您脸上刺有字,恐怕会被朝廷使者嗤笑,请用药除去。”周行逢说:“我听说汉代有个黥布,并不因此妨碍他成为英雄,我又何必为此感到羞耻呢!”(不害为英雄,吾何耻焉!)(《资治通鉴》卷293)

小结

为什么知己比知彼难?人们常常引用苏轼诗“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知彼是你站在外面看别人,一举一动,一言一行,过去现在,尽收眼底;知己不同,人站在自身里面,眼睛向外,自己的言谈举止在背后,并不呈现为对象,所以人习惯性地不看自己;等到想看自己时,又因为平日的忽略,模糊不清,这就是知己的难处。要认识自己,只有一条路径,哲学上叫反思,就是从相关的方面看自己、思考自己,如同照镜子一样。这样的镜子有很多面,比如,你的成就、你所交的朋友的类型、你喜欢的艺术风格、你爱读的作品、你的生活习惯,等等。唐太宗李世民的镜子是他的臣民,主要是魏徵,他说把人当做镜子,可以知道自己的得失(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徵没了,我失去了一面镜子啊!(《资治通鉴》卷195)